查看原文
其他

清宫棋事

一笑 皇史宬 2023-04-07

雍正三年(1725年),一批西洋使者远道而来,代表意达里亚国(意大利)教化王伯纳第多向雍正帝表示庆贺,进献的贺礼中有一副玻璃材质的棋子。此时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棋都不失为人们最为熟悉的日常娱乐和竞技项目。

















棋,在我国古代有着悠久历史。相传“尧造围棋,丹朱善之”,围棋和中国象棋在周代甚至更早以前即已出现。此外还有六博、双陆、弹棋、七国棋等棋种陆续流传。

人们所熟知的弈秋其人其事,见载于《孟子》。南北朝时期名士们崇尚手谈,帝王们评定天下棋士、棋品,设置专门的官署来编撰棋谱,传播相关知识。唐宋时设“棋待诏”,宫廷棋手亦称“棋博士”。明清时期,围棋不仅是文人雅好的“四艺”之一,也受到普通市民阶层的喜爱,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从档案中可见,棋已成为宫廷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内务府呈稿、造办处活计档、陈设档中多有关于棋具制作与陈设方面的记录。

雍正九年二月十二日,内务府总管海望传旨,让镶嵌作“做紫檀木有盖围棋一盘。上面做象棋,下面做围棋,用象牙镶嵌,或做茜色果子,或做茜色花卉镶嵌,比地张高起一半分,不可太高起来。”禁中使用的棋盘,用料名贵只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一盘两用,精工细作,方显巧思与风范。

乾隆朝还有便携款双陆棋,为一内装双陆棋子、棋盘的棋盒,平时放在旅行文具箱内,箱打开时箱盖、箱底合拢便成长方形小桌。箱内多宝格中还有64件套小巧的文房四宝及文杂器具。此箱设计精巧,想来为行旅途中增添了不少乐趣,不知乾隆帝下江南时是否随身携带?

❖ 清代旅行文具箱·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晚期,国力日衰,也投射在宫中棋盘的材质工艺上。
如道光十年,太监沈魁交来围棋盘样1件,传旨令油木作制作柏木胎嵌乌木线条的棋盘2张,做好后送交圆明园。档案对做法也有记录 :“见方一尺六寸一分二分宽,鱼脊背线边在内高九寸,干磨硬亮。”做2张棋盘用了库存乌木17斤,在外采购柏木、鱼鳔,雇佣木匠等40工,连工带料一共花费白银7两有余。
光绪二十三年,传旨做象棋4份,用的是樟木,价值当十制钱230串文。
相隔百年的制棋记录,从紫檀、象牙到柏木、樟木,不单是用料在变化,各自所处的时局与心境也在不断变化吧。

❖ 油木作为实销成做柏木嵌乌木条棋盘桌共用工料银两事等呈稿

以上说得主要是棋盘。至于棋子,有依旨专门画样成造的,例如雍正九年初,配合双面棋盘,曾“着郎士宁画各样果子围棋大小二分”,棋子上装饰有各色果子图案,极具巧思,材质通常也较为名贵。而日常使用的围棋子应是云子,也称永子,因产于云南永昌府而得名。《永昌府志》载:“永昌之棋甲于天下。其制法以玛瑙石合紫英石研为粉,加以铅硝,投以药料,合而煅之,用长铁蘸其汁,滴以成棋。”当时列为贡品。

❖ 清代玉围棋子·故宫博物院藏

 
















棋思与诗思非常投合。古来善弈、乐弈的诗人多,擅长写诗的国手也不少。唐代裴说从棋中悟道“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杜甫感叹“闻道长安似弈棋”,欧阳修写“棋罢不知人世换”,钱谦益的“一局残棋见六朝”,表面说棋,内里融入的是每个个体的人生经历与哲思。
明清时期,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被广泛记录在文艺作品中。棋诗中,徐渭《题王质烂柯图》可谓别具一格:“闲看数着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人间的500年,仙人不过用来下了一局棋,这样看来,神仙虽然寿命远超凡人,但能用来体验和应用的“真实”时间却也并没增长多少,只是衡量的尺度、坐标不同罢了。
在当时的小说和笔记里,常常能读到关于棋的种种。比如宝玉悲叹迎春出嫁,首先想到的就是骤然冷清的紫菱洲:“不闻永昼敲棋声,燕泥点点污棋枰”,主人长久不归,司棋已逝,棋枰便没有人打扫了,而那清脆的落子声、沉吟时敲棋的微响,也只回荡在记忆之中。人与物的互见,情与景的交融,都在这方小小的棋枰上。
其时宫禁森严,妃嫔亦不得随意出入,棋便成了她们的“闺中密友”。陈枚《月曼清游图册》有五位宫装女子下围棋的场景,正对应乾隆帝的御题诗句:“胭脂匀缀小桃枝,别苑春和二月时。镜户团圞清昼永,楸枰斜倚共敲棋。”

❖ 陈枚《月曼清游图册·闲亭对弈》·故宫博物院藏

喻兰所绘《仕女清娱图》册中,也有一位携带幼子的端庄贵妇在灯下独弈,身旁的孩子已经伏在暖融融的薰笼上睡着,却不知独醒的妇人下棋时又是何心境?

❖ 喻兰《仕女清娱图》册·故宫博物院藏

 
















围棋外简而实深。说它简单,对弈所需的条件可称极简。只需二人、一枰、黑白子,即可对局。棋枰都不是必需品,只要有1张不大的纸,画出横纵19条(古时17条)平行线,就可以胜任了。“老妻画纸为棋局”,正是截取了这极具生活气息的一幕。
但要说它深,却也是含蕴无穷。对弈本身便是对弈者意志力、反应力、想象力等能力的综合考验,弈法、弈理内涵极丰,需要专著来揭示。
棋具中同样蕴理丰富。南朝梁武帝《围棋赋》云:“圆奁象天,方局法地。”棋盘方正,棋盒和棋子圆转,契合“天圆地方”的理念。古人以棋局中每1个交叉点象征1日,又以棋局中心分出入、平、上、去四个部分,即每90个交叉点为一隅,用以象征四季,并认为棋局构造包含了历法制订的规律。明代人吴晋叔据此创作了围棋的《四大景盘式》,在四隅依次填入春夏秋冬四组写景的词,每组90字,以每个字代表棋盘上每个独一无二的交叉点,便于打谱时按字寻检,非常便利,又充满诗意。
《四大景盘式》

再说回文首西洋传教士进献给雍正帝的棋。
档案中没有指明是哪种棋,如果是围棋,可谓司空见惯;如果是国际象棋,估计当时雍正帝也只是会心一笑罢了——他对国际象棋并不陌生。清初,与之类似的蒙古象棋已流入宫中,清宫旧藏的蒙古象棋里,其32枚棋子均为象形,对照来看,蒙古象棋中的骑马武士相当于国际象棋的王、狮子相当于后、马拉车相当于车、骆驼相当于象、站立的马相当于马、端坐的人相当于兵。棋子外形虽异,棋理相通,东西方之间的万里殊途在小小的棋盘上实现了同归。
❖ 清代蒙古象棋·故宫博物院藏

人们常说,世事如棋,棋如世事。360余枚棋子黑白分明,貌似简明,但天下没有一局完全相同的棋局,也没有两个完全一致的棋手。从静生发出的动,从相同的棋子生发出的绝不雷同的棋路,正是棋引人入胜的所在。一篇小文,难以道尽棋的简与繁、浅与深、静与动、荣与辱,乃至有恒与无穷、义理与想象,惟愿我们既能洞察大势,也能用心做活每一个棋眼,当发力时不惜力,得让人处且让人,做到守心如一,落子无悔。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馆藏系列|健锐营全宗档案

☆ 明清皇帝与西洋眼镜

☆ 馆藏系列|清理财政处全宗档案

☆ 晚清国书档案

责任编辑:卢  溪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