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尤为渺小无助,随天灾而来的人祸更让人扼腕叹息,屡屡出现借机中饱私囊、渔猎百姓的贪腐大案。因此,在赈灾以及治河、筹边中始终心怀百姓、亲力亲为的能臣廉员吴大澂则显得尤为可贵。❖《中国历代书画家集》中的吴大澂(苏文 画)
吴大澂,江苏吴县人,清代官员、学者、金石学家、书画家。同治七年(1868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陕甘学政、太仆寺卿、广东巡抚等职。同治元年,作为“清流派”的吴大澂通过都察院上书,认为“致治之本,在兴俭举廉”,那年他28岁,其廉俭的经世主张成为了他的为官之本,也贯穿着他朴素的一生。
同治末年至光绪初年,发生了持续的干旱,其严重程度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大面积田亩颗粒无收,百姓生灵涂炭,人口死亡超千万。光绪三、四年(1877-1878年)间,河南省灾荒最为严重。为维护社会稳定,清廷在罢黜部分渎职匿灾官员的同时,派出能臣督办赈灾事务。光绪四年三月,直隶总督李鸿章奏请派翰林院编修吴大澂督办河南河朔三府(彰德、卫辉、怀庆)的赈务,他认为“吴大澂廉洁爱民、体用兼备,实无愧清正端方之选”。此外,山西巡抚曾国荃、陕甘总督左宗棠等也纷纷举荐吴大澂。在此之前,吴大澂曾受命赴直隶、甘肃襄办赈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而在督办河南赈务时,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办法:面对严峻的灾情和惨重的损失,他深知仅靠官赈力有未逮,主张除官方筹款拨批赈银外,利用各种渠道积极筹集发放赈款,筹款对象包括自己的江南同乡如汪鸣銮、夏同善等,也有直隶官员,甚至是举荐自己的李鸿章等高官。除此之外,吴大澂还直接深入民间,本着“为民所谋”的宗旨,为灾民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可避免营私舞弊。例如在夏季高价收购灾民的棉衣,冬天再免费发还本人。到光绪四年底,全国灾荒形势渐渐好转,吴大澂也做到了他在《奉旨补授河南河北道谢恩折》中所陈:“实事求是、矢慎矢勤”。❖ 新授河南河北道吴大澂为奉旨补授河南河北道谢恩事奏折督办赈务期间的亲力亲为、躬身入局,使吴大澂给人留下勇于任事的实干家形象,获得了朝廷内外的一致认可。光绪十三年八月,河南郑州黄河决口,下游一带田庐被淹,灾害甚广,居民荡析,遍地鸿嗷。时任广东巡抚的吴大澂虽未督赈,听闻此事却记挂在心,立即会同两广总督张之洞筹垫捐助河南赈银,先行筹垫赈银2次共计3万两。在李鹤年等人治河无果之时,清廷于光绪十四年七月命吴大澂署理河东河道总督,速赴新任。
八月,吴大澂赶赴治河工地,微服混杂在送料民工中,于救灾一线摸底排查。面对当时抢险工具短缺、经费使用混乱、浪费情形严重等弊端,吴大澂依照以往治河成功经验,果断采取措施,因地制宜建立可行制度,扭转治河现场混乱局面。同时,他自己亲驻工地,日夜督促、巡阅工事、尽力抢险。最终郑州工事于十二月合龙,并在工程原估用银基础上节约60余万两之巨。吴大澂曾赋《郑工纪事诗示两坝在工各员》七律四首,以“行军”比喻“治河”来抒发治河之艰辛险重。在《下北厅勒石》中他写出治河多年的心声:“坝之成也,积累而日新。坝之毁也,毁于溜,亦毁于人,溜之毁,犹可当也!人之毁,不可防也!戒之哉!戒之哉!”在《郑工合龙碑铭》中,吴大澂题写道:“兵夫力作劳苦久,帑千万堵兹口,国家之福,河神之佑,臣何力之有。”从中可以看到治河过程中的艰苦卓绝,以及吴大澂一心为民的衷心与谦虚。❖ 今日黄河郑州段(图片来自网络)
吴大澂本是江南富庶温暖之地的读书人,却两次北上戍边,在冷风刺骨的北境守卫边防,带领百姓开荒垦农以巩固边疆。他在经略东北边务中为开发东北所作的贡献,至今当地人民所铭记,黑龙江省穆棱市兴源镇当年的首批垦民,于1931年立起了《吴愙斋中丞筹边遗迹》石碑,来纪念吴大澂的筹边功绩,该碑至今仍屹立在兴源镇东南的粮台山上。
❖《吴愙斋中丞筹边遗迹》石碑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本应告老还乡的吴大澂以近60岁高龄的毅然请缨,奏请统率湘军赴朝督战。身在历史浪潮中的一介文臣又如何知晓,清廷垂暮让此役毫无胜算,最终落得文人无力、湘军尽覆的结局。此后不久吴大澂遭降旨革职、永不叙用,在奉旨放归田里的谢恩折中,他写到:“臣精力未衰,尚可备驰驱之任”,字里行间中透露出的是对时局的无奈和依旧想要报国的热忱。吴大澂十四岁开始习画,曾经临摹过多种宋元名迹,工篆刻和书法,此外他在金石考古方面颇有建树,精于古文考释。晚年的吴大澂因为一生清廉、家无积蓄,为生计所迫只得靠变卖所藏的心爱字画来弥补日用,但他依然安贫乐道。光绪二十八年,68岁的吴大澂溘然离世。原本蛰居的翁同龢听闻,特遣人赠送挽联,上联:文武兼资,南海北海;下联:汉宋一贯,经师人师;横批:一卧沧江。这是对吴大澂一生政治和学术贡献的高度概括与肯定。在悠悠历史长河中,无论是王朝鼎盛时期的克己,还是国家衰落时期的坚守,清廉这一美德,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会落伍过时。❖ 黑龙江省穆棱市兴源县吴大澂纪念馆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 古代廉政|乾隆朝最后一桩惩贪大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