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留言福利|清代公文是如何保密的?

皇史宬 保密观 皇史宬 2023-10-10

保密宣传月

今年五月,是全国第35个“保密宣传月”,“皇史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官微)和“保密观”(金城出版社官微)合作推出本次留言点赞赠纪念品活动,旨在通过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大家增强保密意识、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

活动内容活动参与方式:“皇史宬”邀请大家在本期微信文章留言区,分享您所了解的与档案相关的保密故事(不超过100字)。留言点赞数排名前15的读者,可领取“皇史宬”和“保密观”送出的精美纪念品1份。纪念品:“中华密鉴”保密笔记本一本(颜色随机),里面加盖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特色文创印章17枚。无需支付邮费。活动截止时间:2023年5月28日(周日)12时

注意事项:工作人员会在后台与中奖读者联系,逾期未答复者视为放弃。



公文,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形式的公务文书。
很多公文事关国家秘密,因此只限一定范围的人员知悉。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公文保密的意识,《周易》载:“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清朝作为我国古代封建制度的集大成者,其公文是如何保密的?让我们从一件“断不可令人知道”的奏折说起。
康熙五十年(1711年)四月初十日,时任四川巡抚年羹尧上奏折,向康熙帝密报提督岳昇龙双目病废情形。
岳昇龙为南宋名将岳飞二十世孙,曾随康熙帝平定三藩、征讨噶尔丹,此时掌管全川兵马,位高权重,骤然生病失明,于政务有较大影响,且尚未主动向皇帝禀告,康熙帝表示惋惜,并朱批:“此折断不可令人知道”,一方面是顾全重臣尊严,另一方面也是事涉朝廷人事机密。
❖ 四川巡抚年羹尧为提督岳昇龙双目病废情形事奏折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奏折是清代上行公文,用于大臣向皇帝报告政务,起源于康熙朝中期部分重臣利用请安折密陈官民动态之举。雍正朝规定,凡中央和地方所有重要或军政公私事务,都需由高级主管官员以奏折先行奏报皇帝,自此奏折成为清代最重要的公文之一。
奏折自创行之日起就有着机密的特点,从具折撰写、传递呈送到皇帝批阅、定期回缴,整个流转过程中均高度重视保密。
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在一封奏折的“职业生涯”中,需要经历的那些“保密程序”。

亲笔缮写
初期大臣上奏折必须由本人亲自缮写。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刚刚即位的雍正帝向大学士等官下了一道上谕,要求:臣僚上奏折必须亲自书写,不得假手于子弟,词但达意即可。有不能书写的官员,应当即行面奏。除非年迈眼花手震、身患疾病,才可请人代写。但雍正朝以后,臣工奏折逐渐由幕僚撰拟及誊写,鲜有具奏者亲笔书写。

多层加密
臣工缮折后,要加以封套。其封套的形式是不统一的,封套上或书“奏”“密”,或书“密折”。

❖ 奏折封套

奏折密封之后,再装入折匣中,方可投递。
折匣是特制的,由皇帝钦赐给官员,每人2到8个不等,据路途远近和上折疏密程度而定。如果奏事太多皇帝所赐折匣不敷使用,官员还会向皇帝奏请增加折匣。如官员未获折匣却需奏事时,要把奏折放入夹板,外用棉纸封固,接缝处钤盖印信,再用黄绫包裹。
折匣外加铜锁,用盖有御押的黄纸封口,包以黄包袱。开折匣的钥匙有2把,一把发给上奏人,一把执于皇帝手中,这样就只有上奏折的人和皇帝能开匣,别人不能私开。

❖ 折匣


投递保密
在皇宫内庭设有奏事处,奏事处分内奏事处和外奏事处。外奏事处值班章京每天于寅时在乾清门外接收在京部院衙门及各省督抚衙门专差递送的奏折,接折后再交内奏事处送呈皇帝。其他地方官的奏折不能直送宫门,须交给皇帝指定的大臣转呈。
清廷规定,密折的递送过程要严加保密,不可张扬,各省臣工所进奏折,沿途不得由地方兵丁护送。自康熙朝起,皇帝亲自书写封签分发各省衙门,群臣遇有紧要事情上奏,将皇帝所写封签贴在折匣上,可速达内庭,径呈皇帝亲启。

亲自拆阅
有清一代,臣工所上奏折,都由皇帝亲自拆阅、批示,从不假手于人,也不要任何人参与其事。雍正帝曾经说过: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常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阅览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不但宫中无档可查,亦并无专司其事之人。皇帝阅折之后,如需要部院衙门或军机大臣阅看拟旨,则将上奏人的姓名裁去,为上奏人保密,从而进一步保障了奏折的保密性。

定期缴回
经皇帝批阅过的奏折,由内奏事处按外省和京内两个方面进行下发。外省奏折,原经驿站投送的,都由内奏事处太监交军机处,军机处把奏折交由兵部加具夹板封固,粘贴印花后由驿站发回;其余外省奏折,由内奏事处太监于次日交外奏事处,发还原递折人领回。京内所递奏折,除留在宫中和由军机处发下或交当日召见之大臣发下的,其余各折即由外奏事处传旨领回。

❖ 夹板

朱批奏折发还上奏官员以后,按规定须定期缴回内廷,不得抄写留存。朱批奏折的缴回,开始是趁便缴回,于宫中保存。乾隆帝即位后不久,实行按年缴回制度,统一交内奏事处保存。但这项制度到了同治、光绪朝就逐渐松弛了。

严惩泄密
奏折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机密性,清朝对于奏折泄密还制定了严厉的处罚制度。雍正三年(1725年)发生督抚子弟亲戚在京私看密封奏折之事,雍正帝下旨“嗣后满保、诺岷、杨名时、鄂尔泰停其奏折,以示惩罚。其余督抚大吏所奏折子,若有子弟亲朋在京私看者,一经发觉,朕必将私看之人正法,督抚照溺职例革职,决不宽贷。”乾隆朝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和珅,曾传知各省在上奏折的同时,要抄一份奏折稿给军机处,从而破坏了奏折的保密制度。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帝将和珅定罪时,便将此事列为其罪状之一,并禁止了向军机处抄送奏稿的做法。

版权声明:本号文章、档案插图、音视频等版权均归“皇史宬”公众号(ID:mingqingdangan)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但欢迎读者朋友们转发分享!

近期文章:

☆ 名人的青年时代|秋瑾

☆ 皇家档案库的防灾智慧

☆ 名人的青年时代|鹿传霖

☆ 名人的青年时代|孙承宗


责任编辑:海  鑫   美术编辑:丁  威

投稿信箱:HSC1925@126.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