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欣赏:一幅画几乎掀起了一场革命——兼记与杨飞云谈《拾穗者》

2017-04-29 范学德 范学德

·点击关注范学德.此岸我是异乡客,一生是回家的路~~~.



  • 作者|范学德  

  • 微信公众号:范学德  (ID:fanxuede2016)

  • 配图:米勒油画作品(来源于网络)

  • 媒体转载请后台回复关键词“授权”查看转载须知,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公号,请勿擅自修改文章内容。


  



导读:米勒把人性的尊严表现的很伟大。《拾穗者》是为劳动者写的颂歌,最美最感人的颂歌。

推荐阅读:

原创|范学德:流传最广的关于我的一个视频

原创|范学德:我的录像以及长文——摘下你的“有色眼镜”

原创|范学德:我那解不开的义和团情结【视频及珍贵历史照片】

原创|范学德:有谁能证明上帝的存在?【珍贵视频及图片】

原创|范学德:我自豪——生而为中国人,又成为神的儿子 


 

两年前,我与著名画家、中国油画院院长杨飞云有一次长谈,谈着谈着,我们谈到了法国的奥赛博物馆,谈到了奥赛的镇馆之宝——米勒的《拾穗者》。杨飞云说:“当1989年我再去看奥赛博物馆的时候,站在大师的画面前,有时都得坐下来看,激动得站不住啊。那些画的力量让你觉得你比他差的太远了,你说那是强大的生命力也好、情感也好、精神力度也好、境界也好,反正那就是他们征服你的东西。我被大师征服了。


实际上一个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生命本身的美好。有什么样的生命,才能创造出什么样的作品。有些很有才华的艺术家,只能做三流艺术家,原因就在于心。像米勒、梵高这一类的艺术家,尽管他们有那么熟练的细腻的技巧,但后来他们把表面的技巧全都淘净了,只展现出他们生命的本色。像梵高这样的真诚,对绘画火热的情感,我们差得太远了。”



我说:“那次我在奥赛博物馆看到了米勒的《晚祷》和《拾穗者》,看了很长时间,泪流满面。”

     

杨飞云说:“米勒非常虔诚。你如果没有他那样的信仰是很难理解他的。我看过几次米勒的画。法国的学界当时特别兴奋,学者们很激动,米勒、柯罗的艺术让他们觉得第二次文艺复兴来了,可惜没有形成那个力量。但米勒影响到了梵高,梵高一辈子都高举米勒。”


我说:“看《拾穗者》我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一到农民收拾庄稼的时候,我们就跟狗一样的站在旁边等着,他们把粮食一弄完了,我们就赶紧冲过去,捡点穗子,挖点土豆、地瓜。”


杨飞云说: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的这个诗在米勒的这幅画上表现的淋漓尽致。你看印象派,色彩已经灿烂了,辉煌了,但米勒的色彩基本上是脏的,灰的,似乎没有什么技巧。可是,虽然他表现的大都是穿木头鞋的劳苦人,像乞丐一样的拾麦穗的人,但他把人性的尊严表现的很伟大。《拾穗者》是为劳动者写的颂歌,最美最感人的颂歌。


米勒说:‘我的艺术是爱的艺术,不是恨的艺术。’ 这话说的有多好。他夫人怀孕,小孩子吃不饱,自己每天还得下地干活,但他能画出这样的画,对人间没有半点怨恨。他真是一个虔诚的圣徒。”



杨飞云后来还对我说,奥赛博物馆如果少了米勒的《拾穗者》和安格尔的《泉》,就将失去许多颜色。它们是镇馆之宝。

    

我是2011年的最后一天——12月31日才走进了位于巴黎的Musée  d' Orsay(奥赛博物馆),它与罗浮宫和蓬皮杜艺术中心三足鼎立,是巴黎三大艺术宝库之一,对于印象派来说,这就是圣殿。

    

匆匆地看过印象派大师们的许多杰作后,我跟带我游览的尹磊和周恒谊说,我要留一些时间给米勒。这次来到奥赛博物馆我最想看的画,就是米勒的《拾穗者》与《晚钟》,在周正谊的帮助下,我终于找到了这两幅画所在的展厅,我终于站在了这两幅世界名作的前面。 



中文介绍米勒的文字中,常常说他是法国最伟大的田园画家,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导,中文的“田园”二字,一下子就让人想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这不是米勒的生活,几乎是一直到死,米勒都是一个农民,他居住在乡下,上午下地干活,下午在家中画画。他画的是乡下,农村,土地,乡巴佬。农民而不是隐士,这就是米勒的主题。



米勒画笔下展现的不是悠哉悠哉的田园生活,而是农民坚韧的生命,是那最坚实的大地上蘸着血与泪写就的伟大史诗,是每一天都在上演的巨大悲剧。有的评论家称米勒是“乡巴佬中的但丁,土包子里的米开朗琪罗”,这是真实的。在米勒的画中没有欢笑,也没有艳丽的色彩,正如农民的生活中有无尽的汗水和眼泪。他自己曾说过:“欢乐从不在我面前出现,我从未见到过它,我所知道最愉快的事情就是静谧和沉默。”

    

为了缓冲,我先看了米勒的“牧羊的女孩”,悲哀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仿佛看到了多年前在青海看到的一个藏族小女孩,她也是这样孤零零地站着,在一个小山坡上,四周是茫茫无际的荒原,连野草也稀稀拉拉,前无人烟,后也无人烟,她看着一群羊,看着我们的越野吉普车驶过,看着我们的车子留下的一阵轻烟。



米勒的另外一幅风景画是《牧羊草地 月光》。 一大群羊在夜色的笼罩之下,牧羊人只见身影,半轮月亮刚刚离开地平线,沉甸甸的要坠下来,半天的月光,灰暗,小茅屋,孤零零地站在阴影中。

    

一切都那么沉重,模糊。

    

看过了这两幅画后,我走到了《拾穗者》的面前,1857年43岁的米勒完成了《拾穗者》。一百年后正是中国的大跃进,以及大跃进后数千万中国农民被活活饿死!我心情格外沉重,明朗的天空下,三个妇女正在拾麦穗,两个弯折着腰,一个低下了头,没有人能看见她们的脸,因为她们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收割后的大地,手在残留的麦秸中寻找,要找到剩下的一两株麦穗。在她们的背后,一座座麦垛堆成了小山,金色的山,山顶上,隐约还有人在继续堆麦捆。近处的大马车上,也堆满了一捆捆麦子,看不到车板了,两个大圆轮上的麦堆好象是金色的小船,那骑在马上的,一定是这块土地的主人了,他正在监督许多干活的农民。

    

丰收的季节

    

贫困的农妇。

    

如此强烈的对比。



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不,她们不是女神,女神无需为一株麦穗而折腰。她们就是农妇,千千万万农民的缩影。

    

无怪乎这幅画一问世,就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映,评论家说:“画里有农民的抗议声”。还有人惊呼道:“在这3个突出在天空前的拾穗者后面,有农民暴动的刀枪和1793年的断头台。”其实,他们首先说的应该是画中有着绝对真实的社会现实。但统治者及其帮凶们总是要用纸面上的和谐稳定来掩饰血腥的现实,并把描述真实的文学艺术作品视为颠覆政权稳定的反动工具。

    

这岂止是当时法国的真实,这也是我经历到的真实。



中国大陆,六十年代初期前后,三年大饥荒,那时,我才六七岁,也像拾穗者那样,去捡白菜帮,捡剩在地里的马铃薯,红薯。那时的土地都属于国家,农民都被党组织起来了,成为生产队的社员,在他们收割白菜时,我们站在地边,等着他们干完活。生产队长一再大叫,离远一点,谁也不准进来!他们刚干完活,我们就冲进地里,捡白菜帮,绿色的,黄色的,一片也不放过。菜帮捡光了,就挖白菜根,挖出了一根,就好象找到了一根金条。我知道,这些菜帮子,菜根,就是我们的菜啊,救命的食物,加点盐用水煮煮就可以充饥了。

    

一再注视着弯腰的两位妇女,我的眼睛润湿了。只有那么弯腰寻找食物的人才能明白,我们是像狗一样地在野地里寻食,我们只要发现一点可吃的东西就激动了,但是,找剩在地里的庄稼或蔬菜真难啊,我们更多地找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的失望。

    

我活在东北还算幸运,没有被饿死。在安徽、河南等省,一家一家地绝户,一村一村地消失。我的研究生同学告诉我,在他们甘肃老家,有的地方,人吃人。连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也不得不承认,人相食,这是要记到史书上的。



当年朱理·卡斯塔奈里曾这样为米勒的这幅杰作辩护:“现代艺术家相信一个在光天化日下的乞丐的确比坐在宝座上的国王还要美;……当远处主人满载麦子的大车在重压下呻吟时,我看到三个弯腰的农妇正在收获过的田里捡拾落穗,这比见到一个圣者殉难还要痛苦地抓住我的心灵。这幅油画,使人产生可怕的忧虑。它不象库尔贝的某些画那样,成为激昂的政治演说或者社会论文,它是一件艺术品,非常之美而单纯,独立于议论之外。它的主题非常动人,精确;但画得那样坦率,使它高出于一般党派争论之上,从而无需撒谎,也无需使用夸张手法,就表现出了那真实而伟大的自然篇章,犹如荷马和维吉尔的诗篇。”


乞丐般的拾穗者,比公主还要美,她们弯下的腰却显示了人性无比的尊严,这也许就是《拾穗者》永恒的魅力所在。

 

2017.4.28于芝加哥




▼推荐阅读▼

原创|范学德:为穷传道人说几句话

原创|范学德:如何在网络上做一个福音的使者?

原创|范学德: 我向上帝祈求了四件事后做了传道人

原创|范学德:基督徒你不要打着基督的旗号,让我失去对基督的盼望!

苹果iOS版微信公众平台文章赞赏功能关闭

欢迎使用苹果iOS版微信客户端的读者选择转帐方式


感谢广大读者及主内家人对范学德长期以来的关注、支持和鼓励!

媒体转载授权、互推及商务合作请联系QQ:1065780088


感谢您持续关注和阅读|欢迎留言及分享朋友圈

点此阅读:原创|范学德:我们绝不放弃信仰!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