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静:从“有待于外”还是“有待于内”可见人之品格修养(附音频)

张静 给孩子 2024-04-30
导语

“给孩子”最近推出的张静老师解读古诗词系列文章备受大家欢迎。今天这篇文章里,张静老师通过解析古典诗词,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怎么判断一首诗/词是不是好作品


对于这个问题,在《叶嘉莹先生:什么样的诗才算好诗?》里,叶先生说,有没有兴发感动的力量,是判断一首诗好坏最基本的衡量标准。今天的文章里,张静老师详细阐述了:同样的感发,因为诗人的修养、品格不同,也有高下之分。


不论为文还是为人,你是“有待于外”,希望获得他人的欣赏认可,还是“有待于内”,倾向于自我欣赏和肯定?


点击查看往期张静讲古诗系列:

张静:古诗词如何教人对抗日常烦恼的侵染?

叶嘉莹先生:《登鹳雀楼》与人生的三重境界

入世出世之间的定力和持守 | 张静讲苏轼《定风波》

叶嘉莹:人心不死,诗心就会永在


 ▎ 2015年10月,张静陪同叶嘉莹先生在阿尔伯塔大学荣誉博士授予仪式上


文 | 张静

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协助叶嘉莹先生编选了《给孩子的古诗词》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水调歌头》五首之一

张惠言


东风无一事,妆出万重花。闲来阅遍花影,唯有月钩斜。我有江南铁笛,要倚一枝香雪,吹澈玉城霞。清影渺难即,飞絮满天涯。


飘然去,吾与汝,泛云槎。东皇一笑相语:芳意在谁家?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张惠言是清代非常著名的词人,他非常著名的一组词叫《水调歌头》(五首),这五首词是写给自己的一位学生,叫杨生子掞。

杨子掞作为张惠言的学生,经常和老师一起切磋,老师就想,怎么引导他勤奋不辍,能够真正见道呢?所以他写了这五首词。

我只选了这组词中的一首的最后一句。

这组词用了很多的意向来表明一个人在求道上进、求道向善的道路中,可能遇到的方方面面的困扰、迷茫,甚至有一些纠结,怎么克服。

 ▎  张静

我们来看:“难道春花开落,更是春风来去,便了却韶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对春天的理解不能仅仅依靠外在的色相。也就是说,我们不能只从外表来看春天是不是还在,如果只凭外在的色相来说,我们只能说春天是短暂的,花开了又落了,这个春天就结束了。

但是作为一个真正有心求道、向上的人来说,真正的春天,真正的天心春意,需要我们心灵的体悟。就是说,如果你真正经历了、走进了春天,如果你真正是一个见道之人,绝不会因为春花开落,而断送了你心中的这份春意,也绝不会因为春草之生而受到阻隔。

所以最后张惠言说: 花外春来路,芳草不曾遮”。

也就是说,我们只要跟春天有过这样的接触,就不会因为春风的远去,不会因为春花的零落,而感到春天是短暂的,就感到春天结束了。

我今天用这样两句词做一个开场白,也是想说:我们的古典文学,我们的古代诗词也是这样,绝不会因为时代变化了,绝不会因为我们现在使用了现代汉语而远离。为什么?因为只要我们是诗心不死,只要是有心之人,只要是真正有感情、有品格的人,就能从古典诗词中读出前人,尤其是先贤的品格、修养、志意。 


“西北有高楼”中的语码


我们不妨看一些具体的例子。

首先,我们看一首《古诗十九首》里的作品:《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也经常有学生会问:“老师,什么样的作品就是好的作品?我们用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判断,我们先用这首诗来做一个衡量判断。

首先,这首诗是非常著名的,《古诗十九首》最早出现在《文选》里边,因为一出现就是十九首一起出现的,所以统称为“古诗十九首”。它的题目就是以每一首诗的第一句作为题目。

第一句就写得非常有意境。为什么是“西北有高楼”?我们都知道中学语文教材里有“孔雀东南飞”,“东南”和“西北”有什么不同的象征和指代?什么样的情况下会说一个人的居处是西北而非东南呢?

西北和东南,就我们国家的地理位置而言,西北是孤高的、清冷的,而东南呢,是湿润的、温暖的。所以,如果象征一个人品格高洁,意境高远,会用“西北”;而如果是形容一份感情的滋生蔓长,尤其是写爱情的作品,我们通常会说东南。

所以开篇说“西北”,一定是说这个环境非常的孤高、清冷,而后面呢,是有高楼。高楼有怎样的象征,有着怎样的语码呢?我们来看看其他的作品中出现的“高楼”,我们会对“高楼”之上的主人公,尤其是“高楼”之上的女子有一个体认。

首先,我举了一首诗,是李商隐的《霜月》:

《霜月》

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

百尺楼高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

月中霜里斗婵娟。


月亮里边的女子,我们知道那是嫦娥了。“初闻征雁已无蝉”,应该是秋天来到了,“百尺楼高水接天”,李白的诗说“危楼高百尺”,也是说楼非常高,也是说超越于我们现实的一个孤高清冷的境界,那么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生活的会是谁呢?是怎样的人不仅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而且要活出一份姿态呢?“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这里要注意,李商隐给生活其中的两个女子的色彩是什么?是“青女”“素娥”,是孤高的、清冷的,是耐得住寂寞,守得住孤寒的,绝非一般的世俗女子。也就是说她内心之中有一种向往,有一种追寻,所以她才能抗拒世俗的种种诱惑,她才能耐得住孤寒,不仅能耐得住寒冷,而且她们有一种生活的目标,有一种方向,那就是“月中霜里斗婵娟”。她们的生命是有目标和意义的,有一种价值的追寻。

所以我们看,从李商隐,也是古人的作品里,我们发现,在高楼之上的女子,她一定是有一种孤高、清冷、坚贞的品格。

 ▎  叶嘉莹恩师顾随先生

另外,我们举一个近代的作家顾随先生的一首绝句。大家知道,习总书记今年的春节视频里,大家发现他的书架上有一本书,就是叶先生当年读书的时候整理的顾随先生的讲课笔记,现在整理出版了。

但是这个全集上没有这首诗,叶先生为纪念顾先生在南开大学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驼庵是顾随先生的号),这首诗是十几年前,我第一次参加“叶氏驼庵奖学金”颁奖的时候,叶先生在颁奖之后的致辞里说起的。

《绝 句》

顾 随


绝代佳人独倚楼,

江头看惯去来舟。

一从读会灵均赋,

不爱欢娱只爱愁。

大家注意,这里说的是“佳人”,不是“美人”,为什么?美人只是重在形貌,而佳人,更注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质。而她是绝代的佳人,所以她是非同一般的,心中有一种美好的向往和追寻,和一般的“眼迷五色,耳听六音”的女子完全不一样。

绝代佳人独倚楼”,因为她是佳人,是绝代的佳人,所以她一定是孤独的。我们说耐得住大孤独大寂寞,成大事业大学问。所以说,“绝代佳人独倚楼”,她一定是孤独的。

“江头看惯去来舟”,在古代,人们出行更多的还是靠水路,有大运河等等。所以她看着车来车往、车水马龙的喧嚣尘世: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些人,每天奔波忙碌,无非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无非是为了功名利禄。

“一从读会灵均赋”,灵均,指的是屈灵均,屈原,他说真正有品格有道德有修养的人,如果真正读懂了从屈原以下我们中国的仕的传统,对我们中国的古典文学有了真正的承传,“不爱欢娱只爱愁”,她反而不会为现世的,一些物质的利欲所蒙蔽,反而会转向自己精神层次的引领和提升。也就是人终极的价值,在于精神的净化和提升,而不在于你得到了多少现世的物质的利益。这就是“不爱欢娱只爱愁”。

 ▎  《给孩子的古诗词》(讲诵版)内页

这就是我们的发现,“西北有高楼”,虽然只说了这么几个字,但是给我们一种丰富的联想。这就是美好的作品,你读到它,你的心灵会受到一种提升、引领。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是说这个女子居处的环境,如此孤高清冷,是说这个女子的内心之中,如此的坚定强大,她有一个高远的追求和理想。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是说这个女子,她居住的环境不仅是孤高的清冷的,而且是精致的优雅的。古人的窗户都有窗棂,而且会糊上一层窗户纸,图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有菱形的、方形的、圆形的、回字形的等等。“交疏结绮窗”,她生活的环境是如此的美好。

西方的文论里也说,如果你读小说,包括诗歌,作者描述主人公居处的环境,就是对人物的转喻。一个男人的住所,是他本人的延伸,描写了他本人的住所也就是描写了他。当然,如果描述了一个女主人公的住所,也是对她的品格有一种象喻。写居处环境的孤高清冷、精致优雅,都是为了表现这个人她内心深处的品质。

那么我们看,这首诗的开头四句都是在写女主人公居处的环境。接下来呢,这个女主人公并没有出场,并没有说她的相貌、衣着、服饰,而是“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是说这个女子的才干。她善于演奏,她演奏的歌声,音响一何悲”,是如此动人。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是谁能够演奏出如此哀婉的乐曲?只有像杞梁妻这样经历过深悲沉恨的人,才能演奏出如此哀婉丰富的音乐。杞梁妻是一个典故,她的丈夫打仗的时候战死了,杞梁妻就演奏了这样一首曲子,她说,“上则无父,中则无夫,下则无子,何以立吾洁”?我的父亲已经死了,丈夫也战死了,连一个孩子都没有。古时候,女性讲究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她说我没有一个有着落的,所以她演奏完这首乐曲之后就赴水自尽了。

这里说,这个女子她确实很有才华,而且演奏出来的乐音震撼人心,接下来,依然是描绘这个乐音的美好:“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都是说这个乐音,它的起伏,它的高潮,它的跌宕,它的吸引人心。

接下来,是这首诗最重要的一个主题:“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就是说我们人生中都会经历到的知音难觅的苦恼。

这里我想岔出去,和大家谈一谈这个问题,就是人生目标的确立问题。你希望有一种“有待于外”的承认,还是一种“有待于内”的自我的欣赏和肯定,自我的意识有没有被发现?

从《诗经》开始,就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她说,我所喜爱的那个男子出门了,我就“首如飞蓬”,我每天就懒得梳妆打扮了,难道是我没化妆品吗?不是,我梳妆打扮给谁看呢?这是从《诗经》开始。

到了《古诗十九首》依然是这样,“不惜歌者苦”,我演奏辛苦没有关系,“但伤知音稀”,如果有人能听懂我的乐音,如果能感受到音乐里面的多情,那么我就没有白白地演奏。

《自君之出》

陈叔达


自君之出矣,

明镜罢红妆。

思君如夜烛,

煎泪几千行。

 

到了隋代的陈叔达,他也说道:“自君之出矣,明镜罢红妆”,不再梳洗打扮,因为对你的思念如此的深厚,所以现在没有心思梳洗打扮了,这都是一种“有待于外”的认可,希望能有知音欣赏。

但是一直到了宋代,北宋的时候,晏殊他也依然是这样一种感情。晏殊说“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这里晏殊也是讲到一个女子,她是一个歌者,善于演唱的女子,她善于演唱什么呢?像《青藏高原》那样的高音,她说虽然我现在年老色衰了,如果有人能真正欣赏我的乐音,我愿意把最高的女高音跟他全唱一遍。这也是一种希望有知音能够欣赏自己的一种向外的寻求,但是从南宋开始,中国知识分子的这样一种“有待于外”的认可,改变了。

姜夔是南宋一位非常重要的作家,他写过一首小诗,叫《灯词》:

《灯 词》

姜夔


灯已阑珊月色寒,

舞儿往往夜深还。

只因不尽婆娑意,

更向街心弄影看。


已经天黑了,而且是秋冬季节,天气比较寒冷,已经下班了,因为工作性质,她每天下班都是比较晚了,而且是深夜。按理说,这样一个寒冷的秋冬的夜晚,而且是半夜,应该早早回家,但是这个女子不同,因为她的演出,她的舞蹈,她的艺术,不是为别人的,不是为了赢得观众的喝彩,而是为了一种自我的实现,所以“只因不尽婆娑意”,因为她自己还没有跳够,还没有跳尽兴,因为她自己沉湎于这样的艺术,“更向街心弄影看”,即使在回家的路上,她借着月色,还在起舞,还在自我沉醉。


《虞美人》

王国维


碧苔深锁长门路,总为蛾眉误。

自来积毁骨能销,何况真红,一点臂砂娇。


妾身但使分明在,肯把朱颜悔?

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



所以我们说,这是一种由“有待于外”的期待,向自我意识苏醒的转变,一直到了近代的王国维,他更是如此。他写过这样一首词,词里的一个女子,她深居深宫之内,一直得不到皇帝的宠幸。她说如果我这一生都没有皇帝来宠幸,我这一生岂不是虚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如果都寄托于别人的认可上,那么如果没有一个上司欣赏我们,没有一个知音陪伴我们,那我们该怎么办呢?

王国维说:“从今不复梦承恩,且自簪花坐赏镜中人”。不再期待一种“有待于外”的认可,我不仅要自我欣赏,而且要簪花照镜,盛装地自我欣赏,也就是说,知识分子要有自我意识的苏醒,就是说你要有一种“有待于内”的完成和实现,我个人的美好、声誉,不是为了得到外在的欣赏,而是为了我个人修养的完成。

《西北有高楼》这首诗,最后两句说:“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诗歌里面最忌讳的就是重复,但是这首诗开篇说“西北有高楼”,从高处来,最后说“奋翅起高飞”,到高处去,它是作者有意为之的。

这是《古诗十九首》里一首写女性的作品。我们说它里边描绘了一个孤高清冷、意志坚贞、有品格、有修养的这样一个女子。

🔚

张静:古诗词如何教人对抗日常烦恼的侵染?

叶嘉莹先生:《登鹳雀楼》与人生的三重境界

入世出世之间的定力和持守 | 张静讲苏轼《定风波》

叶嘉莹:人心不死,诗心就会永在

活字文化出品

中信出版社

2016年9月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让孩子在优质阅读中感发身心,
亲近、探索、进入人文的世界,
成为终身阅读受益者。

长按2秒,即可关注

商业合作或投稿:1480368982@qq.com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