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孔子如果参加高考,会怎么写全国I卷作文?

周志文 给孩子
2024-10-11

2020高考的语文试卷日前已全部揭晓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全汇总,11道都在这儿了!,全国I卷作文题是根据一则历史材料写读后感。


这道题从命题技术来看,创设了“读书会”这种真实的写作场景。这不能不说是对“大语文时代”重视广泛阅读、深入阅读这一现实语境的再强调。


另一方面,对齐桓公、管仲、鲍叔牙三人谁的行为最有想法,这一方面是在考察学生对史实设身处地的思考,同时也是在考察学生的阅读量。关于这段史实,《论语》等中学生必读经典中都有讨论。


这就让我们想到一个脑洞清奇的问题:如果孔老夫子来写这道高考作文题,他老人家会从哪些角度来立论?


一起去看看吧!

本文内容综合自周志文著《论语讲析》,活字文化策划出品


01

立论点:政治与人品



原文: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

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卷七·宪问第十四》

语译: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死了,管仲未死。”

问:“这样说来,管仲不能算仁者吧。”老师说:“桓公九次会合诸侯,都没有动用兵车,全是管仲之力啊。这岂不是他的仁吗!这岂不是他的仁吗!”



讲析:


这是子贡在质疑管仲,子贡认为管仲并不是一个仁者,因为齐桓公杀死了管仲辅佐的公子纠,而管仲却不能追随公子纠而死,不仅不“士为知己者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相,实在称不上仁者。这是子贡的疑问,可能也是我们的疑问。孔子为子贡做了解答,也为我们解惑。


论政治当然得论人品,但政治究竟不等于人品,所以如从人品来论政治,得从宽处,从大处来论。孔子认为,如果管仲与他的同事召忽一样殉主而死,那么后来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重任便无法完成。因为有管仲的存在,齐桓公才建立了不世功业,让老百姓过上了更好的生活。




王夫之

明末清初思想家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以为,管仲之仁与不仁,不当以杀公子纠时论,而当于相桓公之后论也。可谓择其大处立论。


还有一点是孔子从不许人以仁,却为管仲许了两次仁,这是《论语》书中难以见到的景象,用字之重,可能也有点情绪的作用。此章应与下章连读。


02

立论点:大义与小节



原文: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论语·卷七·宪问第十四》

讲析:


子贡说:“管仲不能算是仁者吧?桓公杀了他主人公子纠,他非但不能殉主而死,还做了桓公的相呢。”老师说:“管仲相桓公,使桓公称霸诸侯,又匡正了天下,人民到今天还是受到他的恩赐。假如没了管仲,我们今天都可能披发左衽地成了夷狄了呢。哪能像寻常百姓为了小信小义,自杀在沟渎之中,就是死了,也没人知道他是谁呀。”


讲析:


跟上章一样,为强调大义之所在,孔子也动了情绪。当然无论齐桓与管仲都可能有缺点,但论政治得放大眼光,应从其成就的大事业论起。


管仲的大事业为何?顾炎武言:

“君臣之分,所关者在一身,夷夏之防,所系者在天下。”

(《日知录》卷七)




顾炎武

明末清初大儒

王夫之曰:

“威足以信,恩足以孚,尊王室以正大分,合中国以立大防,而倾危涣散之天下一匡焉。”


能做到这个地步,一些小信小节,当然不足与议了。


03

立论点:以何论英雄?



原文: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论语·卷二·八佾第三》


语译:


孔子说:“管仲的器量真狭窄呀。”有人问:“那管仲算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个住家,每个住家都有不同的管事人员,彼此不兼职,哪算节俭呢?”


又问道:“那管仲算是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大门设有屏风,管仲也有;两君会合,饮宴时在两楹之间设有回收酒爵的小几,管仲在家中也有这种陈设。管仲如算知礼,那天下还有谁是不知礼的呢?”



讲析:


前面两章孔子强力称赞管仲,此则指管仲器小又不俭不礼,言词严峻,证明孔子论人论事极守分际,是则是、非则非,功过对错之间,不稍假借。




杨时

北宋学者,程颢、程颐弟子,

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大弟子”.


北宋学者杨时说:

“夫子大管仲之功而小其器。盖非王佐之才,虽能合诸侯、正天下,其器不足称也。道学不明,而王霸之略混为一途。故闻管仲之器小,则疑其为俭,以不俭告之,则又疑其知礼。盖世方以诡遇为功,而不知为之范,则不悟其小宜矣。”


这段文字论管仲功过,可说很正确,但杨时后来笔锋一转,把矛头对准向孔子发问的人,说“世方以诡遇为功,而不知为之范”故“不悟其小宜矣”,则十分勉强,不过却很有趣。


孔子批评管仲,是为两种不同场遇的事发言,一个是历史的功过,一个是个人生活属于比较私人领域上的问题。当然人的内外,应力求一致,但很多时候,内外也不见得可混为一谈的。


如果没有人问,我们当然无法知道管仲私人领域的事,深藏在孔子心中“俭”与“礼”的分际,也不得而明,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提此问者,应受奖赏,不应受到指责。


04

立论点:以力服人,君子不齿



原文: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论语 卷七 宪问第十四》

语译:

老师说:“晋文公诡谲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而不诡谲。”



讲析


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对答道:




孟子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见《孟子·梁惠王上》)


当然孟子的“臣未之闻也”是一句托词,孟子不可能不知道桓、文之事,但不喜欢谈他们,因为他们是春秋的“霸主”,所谓霸,就是以力服人,实施的权威统治,这与孟子主张的“王道”理想是背道而驰的。


《论语》此章就是谈桓、文之事,可见孔子还是谈的,孔子也是历史学家,不得忽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所以也必须谈桓、文之事。朱子曰:

“二公皆诸侯盟主,攘夷狄以尊周室者也。虽其以力假仁,心皆不正,然桓公伐楚,仗义执言,不由诡道,犹为彼善于此。文公则伐卫以致楚,而阴谋以取胜,其谲甚矣。二君他事亦多类此,故夫子言此以发其隐。”


这里的“谲”与“正”是比较上言,并不是绝对的意思,以儒家行仁的标准来看,以力服人的霸主,不论晋文、齐桓都是不合正道的,所以孟子耻于谈论他们。

作者介绍




周志文


台湾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淡江大学、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捷克汉学讲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访问学人,北京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学术著作有《晚明学术与知识分子论丛》《汲泉室论学集》《阳明学十讲》等,另有散文随笔《同学少年》《时光倒影》《家族合照》等。



如果你喜欢我们的内容,请动动手指点一个“在看”并把公众号“设为星标”


相关图书

《论语讲析》

周志文 著

策划出品:活字文化

北京出版社

2019年10月 


以数十年阅读《论语》的功夫为根基,以多年讲学积累为基础。

在博采众说的基础上,结合自身阅历,多有新见。

试图融汇文史,打通古今,使人阅读古籍,思索生命。兼具专业性和可读性,让读者从阅读中产生共鸣。

延伸阅读

2020年高考作文试题全汇总,11道都在这儿了!

北京名师解读全国Ⅱ卷作文:高考作文真题暗藏哪三个秘密? | 独家

北京四中名师点评北京卷、全国Ⅰ卷高考作文 | 独家

滕威教授:今年的高考作文传递出什么信息?

北京语文高考“微写作”上翻船的,都是没听这个课

人生撒谎“作文”始,我们该教给孩子怎样的写作能力?

明明读了那么多书,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作文?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给孩子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