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峰:京城是一种语言,倾诉着很多信息…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建投书局客 Author 建投书局
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在中说:
“古代的都城, 是历史城市的辉煌代表。帝王们习惯于把京城看作自己(寡人)的身份的放大,或者看作自己(朕)所统治的世界的缩影。京城的城市空间、城市景观是一种特别的王朝语言,历史地理学者研究古代城市,其实就是在阅读这些特殊的地理文本。”
所以,古代都城的景观建设,受当时朝代的权力所主导,也会反映出不同时代对秩序的追求。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北宋皇宫
那么,在一段段的王朝更迭的历史中,统治者如何通过都城建设来彰显皇权威严?
为何城市景观在扩张与修葺中能够保持连续性?
回顾古代都城景观变迁的历史,即可从中得到打开这些疑问的钥匙。
三位动画模拟出的唐代长安城
几年前,历史地理学家唐晓峰教授做过一次“城市的更新与转型”的专题讲座,以历史和地理的双重视角,理出中国古代文明空间、地域社会、环境人文、王朝变迁等历史发展的脉络,讲述古代都城景观的观看之道:
以下内容由“建投书局”根据速记稿整理
讲述者:唐晓峰
唐晓峰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本科、历史地理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院士。美国雪城大学地理学博士。
主要从事城市历史地理、中国先秦历史地理、地理学思想史方面的研究。著有《人文地理随笔》《文化地理学释义》《给孩子的历史地理》等。
景观背后的文化内涵
都城是权力和城市的结合,这个权力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高层。我们在观察都城的时候有一个很特殊的角度,即观察这个都城的景观。
景观有两种观看角度,一是立体的,从照片上看实物的样子;二是平面的,从地图上看准确的都城平面图。
有学者总结说,人的成长过程中的知识来源有三种,一是人们讲的一般性话语,二是读书,三是景观,人类便是在这三种文本的培育下成长起来的。
文化地理学家认为景观也是一类text,即教科书。虽然我们在看景观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是在读一本教科书,但它的确在产生着类似的作用。
纪录片《紫禁城》剧照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要行走一遍中国大地,便可收获良多。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中国古代的都城,弄清楚它们是怎么一点一点地发展到现在北京城的这个样子的。
方形空间轮廓的确立
中国古代最早的三个比较像样的王朝是夏商周,虽然早期还有一些比较原始的国家,如距今已有五千年历史的良渚文化时期。
通过良渚文化的遗址可以确定它当时已经进入了国家阶段,但由于它的形成时间非常早,虽然已经具备国家的形态但是还比不上后来夏商周时期那么成熟,而夏商周时期的中国已经形成一个领土越来越广阔的国家,我们便把夏商周作为中国历史上成熟国家的起点。
电视剧《大秦赋》剧照
对于夏代的遗址,目前考古学界有两种说法,一是说不能确认遗址在哪里,二是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代遗址。虽然遗址中没有发现可以表明那个时代称为夏的文字,但通过碳十四等测验方法判断遗址的年代,发现年代和地址都与司马迁记述的夏代相同,我们便暂且搁置争议。
在这个遗址发现了当时具有成熟国家发展水平的都城,我们可以从中读出当时的政治权力特点和文化特点。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模型,有学者认为即夏代遗址
这张照片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比较方正,二是建筑规范,比如大门修有三个门洞。
从中可看出,当时的人已经被权力分出等级。后面的房子端端正正地摆在院子的北头,非常整齐好看,而这种整齐也带来一种威严的效果。
这间房子开间和院子都很大,可以看出不是仅供个人使用的,而是为当时统治集团的群体所使用,其中包括各司其职的官员。从院子的规模便可看出当时统治集团群体的大小。
这个房子的格局实际上也确定了一个行为秩序,我们由此看到空间景观的格局中权力的位置。图片中三个门洞呈现两边对称,这样的空间手法成为华夏文明的一项元素,一直延续到今天。
商代方形城墙轮廓&郑州城址勘测平面图
接下来进入商代。这是发现的商代的两个都城遗址,右边的在郑州,如果现在去郑州我们可以看到商代的非常高大雄壮的城墙,城墙的轮廓是方形的。
左边的是偃师遗址,偃师在考古界名气很大,有很多早期遗址发现。我们看到的都城基本也是方形轮廓,南边较小的部分是宫城,中间的是主要的宫殿。我们可以看到,商代的都城基本是正方位和方形的形态,这是商代都城的基本特点。
武汉的东北郊有一个地方叫黄陂,在那里发现了一个商代的远方诸侯城池,里面也有宫殿。
黄陂盘龙城遗址
这个诸侯的墓葬随葬品一看就是级别非常高的,这说明商代一批高层政治人物已经到达长江,商朝已经在长江流域建立了自己的据点,由此看出商代的人们已经具备了很辽阔的视野。
商代严整的宫殿建筑
宫殿的两层房檐的手法在商代就出现了,古人将两重房檐叫重屋,所以从商代诸侯王的宫殿建筑已经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宫殿的典型样子。虽然材料不断演变,越来越讲究,但模样没有大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文化元素从商代就开始形成和成熟了。
紧接着是西周时期,可惜我们发现的西周的都城遗迹很有限。西周的都城我们没发现像模像样的城墙轮廓,其中也许有一些特殊的原因。
但我们发现了西周时期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院子,这个院子简直太像后来的四合院了,从正门进去后,正房、厢房都有,我们看到,在西周时期的院子已经达到这个水平了。
西周院落遗址
西方建筑学家到北京觉得非常奇怪,因为中国是房子围着一个院子,而西方是院子围着房子。从这张图可以看出,房子围着院子的设计从西周开始就产生了。
从夏商周的遗址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知,我们的建筑和城市走向了方形的大方向。建筑呈现方形并不稀奇,外国人的建筑很多也是方形的,但西方古代大城市没有一个是方形的,在中国古代方块大城市却很多。
我们可以说方形房屋是人文的标志和特点。在大自然中,没什么是方形的。美国一位地理学家说,人体是方形产生的基本原因,它起源于直立人的前后左右方位感。中国人将方形从普通的房子延展到整个城市,从而形成整个城市的秩序。
接下来,我们在很多东周的都城也发现了方形轮廓,比如齐国的都城临淄,还有赵国也同样是方形的都城。
赵国邯郸城&燕下都 河北易县&楚都郢 湖北江陵
赵邯郸城图中,左下角三个小方块是赵国国君的宫殿区,右上方大方块是普通百姓的城区,大的方块区域就是现在邯郸市的范围,其中有一条街道叫回车巷,传说廉颇蔺相如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这个故事留下一个街道的名字,一直流传到今天。
邯郸回车巷纪念碑
燕国的都城和楚国的都城也都能体现出方形的轮廓,可见春秋战国时期也同样延续着方形的秩序。
线状核心思想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后,进入了大一统的秦朝。由于秦国总打胜仗,没有人能攻到咸阳来,所以咸阳随着秦国的节节胜利发展得非常大。秦统一天下之后,咸阳成为全国最大且在战争中受损最少的城市。
从咸阳的形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当中,他的因得志而无拘无束的内心。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方圆二百里内大小宫殿一个接一个建起来,咸阳城出现了大面积的宫殿群体的形态。
这个城市没有清晰的边界,没有方的形状,只见大范围的都是宫殿,所谓二百里内宫观二百七十。贾谊说秦始皇是:贪鄙之心,自奋之智,其得意的胜利者的心态也反映在咸阳城的形态上。
当时的咸阳里面有一种特殊的制度,宫殿之间的通道有一些是封闭的,外人看不见里面,一般人无法知道皇帝往来的情况。
横店影视城秦王宫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秦始皇在一个高处的宫殿里看到下面宰相的车队,他看宰相的车队这么庞大气派有些不太满意。此后不久,宰相把车队缩小了,结果秦始皇大怒。为什么呢?秦始皇怒在宰相知道了他在那座宫殿上看见了车队的事情,并且知晓了他讲的话。是谁告诉宰相皇帝在那个时候正在那座宫殿里的呢?于是秦始皇挨个查问身边随从,但无一人承认,于是他便把当时身边的人全部处死。
这里,在解读景观的时候我们意识到,国都里既有雄伟壮丽的一面,又有防范森严的一面,还有统治者紧张的一面。
秦咸阳城址图
由于咸阳在战争时期没有时间去规划,导致随意地建造出一大批宫殿。统一天下后,终于有一天秦始皇感到都城的样子太乱了,人口太多了,于是秦始皇明确下诏,一方面将人口向四川迁移,一方面提出了一个咸阳城空间格局的整改方案。
改造方案包含空间布局的变化,要将主体宫殿建设成咸阳城的核心,而这个核心不是点状的核心,而是线状的核心。回顾随后历史可以发现,都城都有一条核心线,秦始皇在改造咸阳的时候已经有了这种思想的萌芽。
秦始皇的咸阳地区宫殿分布示意图
皇权核心的强化
随后进入汉代。西汉的长安城中是一个又一个的大方块,每一个方块都是一个宫殿群,这些宫殿几乎把整个城占满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个时代的特点。
史书上记载得很清楚,西汉长安有很多老百姓的居民区,但显然在这个城里是装不下的,因此老百姓居民区一定有很多在郊外。郊外的居民区没有受到城墙的保护。这也可以说一种当时的都城景观特点,城墙仅护卫皇宫和皇权,并不保护百姓。
西汉长安全图
东汉时期都城在洛阳,南宫和北宫也占据了城内大部分空间,和西汉时期情形类似,城墙基本是护卫皇权,护卫国君的,因此都城呈现出这样一种景观特点。
总的来说,在秦汉时期的都城,宫殿区占了城墙里面的大部分的空间,而居民区的布局缺乏规划。我们既不知道居民区的样子,也不知道居民区的具体分布情况,可能在宫殿区的间隙,也可能在城外近郊,城市的高墙深池完全是为皇帝服务的。
东汉洛阳图
中心线秩序的凸显
到了曹操的时代,在都城的面貌上出现了跨时代的事件。曹操不是皇帝,他是魏王,魏王的都城是邺城。邺城在建设时采取了整体规划的方式,即整个城市包括宫殿和居民区都一起规划好,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居民区的规划首次纳入了都城的规划范畴,因此全城的布局非常整齐。
这时我们发现,中心线被凸显出来了。中心线也叫中轴线,这表明两边对称的结构开始出现了。由此,轴线的手法从建筑扩展到整个城市,权力以位置的优越性来显示自身,中心线的位置更为突出了。
曹魏邺城平面示意图
上图的邺城基本上是一个方正的城,中间一条横街把它分成南北两部分,北面是魏王的活动区,南边的小方块都是居民区。这是所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如此整齐的城市。
我们评价曹操是“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这便是他善于治理的表现之一,能够把都城和其中的居民区修建得如此整齐,这在中国都城的规划史上是划时代的事情。
北魏的都城最早在大同,后来又迁到洛阳,在原来东汉的洛阳城基础之上扩建,变得有秩序而且规模更大。北魏的洛阳城又是一个新的城市,对老百姓居民区有整齐的规划布局,也追求都城轮廓的整齐和中心线的秩序,居民区的每个坊都有名字,早晚定时开门关门,管理非常严格。
北魏洛阳城示意图
设计理念的继承与变革
到了隋唐,出现了雄伟壮观的长安城。皇都的宫殿在中间的北部,最主要的宫殿坐落在中间的位置,由这里,中心线一直延伸到城的正南方。从下图可以看出,长安城是非常整齐的方格格局。唐朝诗人白居易也说过,长安城街区就像围棋棋盘一样,非常整齐。
《长安十二时辰》剧照,诗人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描述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遥认微微入朝火,一条星宿五门西。
长安城的城市管理也很严格,在唐朝时,每天早晨擂鼓报时,百姓方可出门活动,到了傍晚时分,又擂鼓报时,百姓就必须回到家中,只有在正月十五的几天节日时可以点灯夜游。
长安城平面图
到了宋代,城市发生了一个巨大的变化,都城里面不再那么整齐了。虽然宋朝都城开封还是方块的,但是老百姓的居民区发生了很大变化,之前封闭的坊解体了,坊墙没有了,大家可以随意去街上,也没有早晚的管制了。
再有,市场也开放了,大街上随便可以进行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因此我们才能在《清明上河图》中看到热闹的市场景象,这在唐朝是不可能的。
北宋东京城示意图&清明上河图局部
电视剧《清平乐》中的东京汴梁
元朝建立,忽必烈要求建设一个符合华夏文化的正规的都城,刘秉忠便帮助忽必烈设计了一座方方正正的具有华夏文化特征的大都城。
大都城用一条一条整齐排列的胡同将居民区规划建设得很规整,今天北京有些街区依旧继承了元大都的特点,比如东四的部分地区就非常整齐,那便是元大都的遗迹。现在北京地铁站,健德门站和安贞门站的名字就是元大都北面的两个城门的名字。
到明朝建都城的时候,把元大都的北面的一部分划除,又将明朝城墙向南展了2里,最后形成的城市形状是一个较小的方形。明朝拆除了元朝的宫殿,在元朝宫殿位置上重新修建了新的宫殿,即保留至今的紫禁城,而居民区则大部分继承了元代的设计。
明清北京城的中轴线
清朝则全盘接收了明朝的都城,满人八旗住内城,其他居民都迁往到外城,实施内城外城的分割居住。
紫禁城的平面空间很大,这里要说明一点,中国古人在扩大建筑空间时,主要是平面扩展,而不是像西方人那样做增加楼层的立体扩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外国的宫殿就是一个楼,而我国的宫殿建筑群(以及其他寺庙建筑)却很占地宏大的原因。
另外,中轴线这个中国古代都城最核心的特征也被继承下来。今天北京的中轴线仍受到保护。世界也有一些城市有轴线,但没有像整个北京城这样呈现左右对称的样态。
从夏商周一直到元明清,我们可以看到都城景观的衍变脉络,明了历史上的都城是怎样一步一步蜕变和进化成现在的模样。同时,古人建造都城的思想与审美,时至今日依旧能够给予我们某种指引和启示。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历史地理》
唐晓峰 著
活字文化 策划出品
中信出版集团 | 2018-1
本书是作者面向孩子编写的一本历史地理书。这本书里的内容,是历史地理知识与道理(包括思想)的结合,为的是帮助读者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我们脚下的这片大地,以及祖先与这片大地的关系。
作者认为,历史地理应该是一个吸引人的领域,这些知识不仅仅对孩子成长有益,对成年人,也可以在加深阅读中获得更深的对世界、社会、生活的认识。
🔚
视频 | 什刹海畔的地理课:北京这座城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