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诗入初唐,为何风格为之一变?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华每日电讯 Author 叶嘉莹
诗歌的演进有一个生命,当声律刚刚形成时,作者比较容易受拘束,觉得要对偶要平仄。结果就是作者的注意力放在形式上了。所以相对的,他感发的力量就减少了。感发的力量减少以后,它的内容、情意、思想方面就比较空泛。
诗歌的演变,是一种生命的演进,有个人的因素,有时代的因素,可是其中有真的杰出的天才,以他个人的因素超越了、打破了时代的局限。
——叶嘉莹
陈子昂为何主张“复古”?
——初唐诗风的转变
叶嘉莹 讲授,于家慧、李晓楠整理
首发:4月15日《新华每日电讯》草地周刊
我们上次说了,初唐的诗是五言律诗的体式,是律体刚刚成立的时候。我们上次讲了杜审言那首《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他注重的是对偶的工整,而且用律体来酬赠,还要写得切合,所以写得工整,写得切合。初唐的一些诗歌,在工整切合之中,还有开阔博大的气象,这是唐朝诗歌的特色。
01
格律的突破与变化
诗歌是很奇怪的一个东西,诗歌一定是有生命的。我个人以为,艺术一定是有生命的,搞艺术创作的,一定是带着他自己的性格、感受、经历来创作的,所以当然与个人有关系。而个人生活在大的社会环境之中,所以它就与整个时代的风气也结合了一个必然的关系,这是初唐诗歌的特色。可是,事情变化真的是非常微妙,开始的时候非常注重工整切合,像杜审言的那首诗。可是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以注重工整的同时就已经发现,可以从工整之中有一个突破,你一定要注意到,是从无到有——本来没有格律,再从有到破——把这个格律破出去。
王勃雕像
我们现在要讲王勃的一首诗,就是你要发现它在格律之中有了变化。本来我们说一首律诗的格律,第三句跟第四句一定要对偶,第五句、第六句也是一定要对偶。对偶的规则是什么呢?平仄要相反,词性要相同,这是律诗最基本的格律。
什么叫平仄相反?第一个字跟第三个字可以通用,不必注意,所以平仄相反主要是指音节停顿的地方,我们再看一下杜审言那首诗,“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霞”是平声,“柳”一定要是仄声。“海”是仄声,“江”一定要是平声。“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气”是仄声,“光”一定要是平声,“黄”字是平声,“绿”一定要是仄声。所以平仄相反,主要是第二个字、第四个字,音节顿挫停顿的地方,可是它的词性需要相同,这是律诗的规则。
现在我们就来看王勃的诗。这首诗的题目,《古诗今选》上写的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戴君仁的《诗选》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题目有不同的版本。“蜀川”,《古诗今选》上说是四川的西部。“蜀州”,戴君仁的《诗选》注解说是四川崇庆县治。不管是蜀川还是蜀州,总而言之是四川的地方。
杜少府是王勃所送的一个朋友,少府是唐朝的一个官职。唐朝一县最高长官县令称为“明府”,是一个客气的称呼。县尉称“少府”,这是唐朝的习惯。他送一个姓杜的人到四川去做县尉。和晋陵的陆丞一样,杜少府这个人也不可考。
他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你看唐诗的做法真的是妙,艺术上要写得很精美,对于题目要切合。他第一句就写我送你到四川去上任。在哪里送?在长安送你走。杜审言那首是和诗,是回答人的诗;而这个是送行的诗,要把送行的地点、要去的地点都点出来。
“城阙辅三秦”是送行的地点,就在首都长安。为什么长安是“辅三秦”呢?长安在陕西,那时函谷关以西称关中之地。楚汉之际,西楚霸王跟刘邦起兵推翻秦朝以后,各地都起兵了。项羽得到天下,分封了十八个诸侯,都是战国时六国诸侯的后代。他分封时,因为秦的首都在咸阳,就把原来秦朝的关中地方,即旧日的秦地分封给了三个“秦之降将”,所以叫“三秦之地”。
他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送他的朋友走。是“城阙”,不是城墙,是城楼。城楼常常是两层,底下还有一个城门,像北京的前门,现在还能看到。城楼为什么叫“城阙”呢?是因为“其下阙然为道”,“阙”同“缺”,四面都是墙,这里有一个缺口,是一条通路,所以这个城楼叫城阙。“城阙辅三秦”,“辅”是说周围的,本意是辅佐。长安是首都,长安城的附近就是三秦这一片广大的土地。我们所在的长安城楼四面都是三秦地方的环绕,所以这个“辅”就是环绕。三秦是何等地方,关中八百里平原。
我在大陆的时候坐飞机,他们说快到西安了,那时是夏天,一大片碧绿庄稼。你看它的地理形势,站在长安城向下一望,关中八百里的平原看得很远,向西南一看——我在大陆旅行就是先到西安,然后从西安到成都,从关中入蜀,都是如此的,这是一个通道。所以“风烟望五津”,“五津”就是杜少府所去的地方。为什么叫“五津”呢?就是四川从灌县(现都江堰市)到剑门县的一段。这个临江的灌县我也去过,就是秦朝的李冰父子建都江堰的地方。两千多年前的水利工程,到现在四川还受到都江堰灌溉之利,那里下去有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就是“五津”。“风烟望五津”,我看你所走的地方,那么遥远,“风烟”,极言其远,看不到你所去的地方,那茫茫的、遥远的地方只有一片风烟。
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秦岭和谐森林公园。新华社记者刘潇摄
杜甫晚年写《秋兴八首》曾经写过这样的句子,“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那时他在四川的瞿塘峡,他怀念长安,曲江在长安。他说我站在瞿塘峡的峡口,在四川,怀念长安曲江的江头,我看去是万里风烟。我的心是跟长安连在一起的,而瞿塘峡口到曲江江头在我的感情上是可以接连起来的。可是现在我看不到曲江的江头,只有万里风烟,那风烟连到曲江。而无论是瞿塘峡也好,曲江头也好,现在都在凄凉萧瑟的秋天之中。“风烟”可以把四川和长安接起来。王勃就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与”跟“同”当然是对的,可“君”跟“是”是不对的,“君”是你,是代词,“是”是动词。离别的意思,宦游的人,这个“意”跟“人”可以对,因为都是名词。“离别”跟“宦游”呢?“离别”本来是动词,现在做形容词来形容“意”,离别的情意。“宦游”本来也是动词,就是出外做官,现在也作为形容词来形容人。可是“君”跟“是”绝对不对仗。这里在格律之中有了突破,不一定完全对起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在对偶上应该对,现在不对了,就叫做突破。它从无到有,从有到破。如果总是平平仄仄地遵守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就太死板了,所以中间有了变化。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跟你今天在长安的城楼离别。我们离别的情意,在离别的感情之中,我跟你有共同的一点,觉得可悲哀的,就是“同是宦游人”,都是因为仕宦而漂泊的人。好朋友也许不愿意离开,可是你不能不离开。作为好朋友,我愿意跟随你去,可是我也不能跟随你去。因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仕宦而漂泊,我们都是身不由己的。作为好朋友,如果你不愿意离开,你应该可以留下,如果作为好朋友,我愿意跟你走,我可以跟你走。可是现在你既然不能留下,我也不能跟你走,所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我们都是不自由的。
明 唐寅《金昌送别图》
像这样的对句,它不是平衡的对偶,不像杜审言说“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那和暖的天气使得黄莺鸟叫了,那晴暖的日光在绿色的蘋叶上转动。这两个景物是平衡的,是相对的。还有他说“云霞出海曙”,这是早晨曙光的美丽,“梅柳渡江春”,这是春光的美丽,两个都是景物,是平衡的、相对的。而现在这两句呢,它在平衡上打破了,在意思上是相承的,我们在离别的感情之中,感情是悲哀的,“同是宦游人”,都是宦游在外,都是身不由己的。这样的对偶有一个特别的名称,叫做“流水对”,上下是相承的,不是左右的平衡。
我借用这几首诗,让大家对于中国诗歌的艺术手法有一个了解,怎么样安排,怎么样从无到有,怎么样从有到破。现在我还要讲一点,它第三句跟第四句不是变成流水对了吗?就是说它把平衡破坏了。它是上下相承的,一半是对仗,一半是不对仗。“离别意”跟“宦游人”虽然对,但是“与君”跟“同是”无论如何不能对起来。现在有一个更微妙的事情,就是它还要保持一个平衡。
律诗一共是八句,每两句叫做一联,每一联都有一个特别的名称,第一句跟第二句是首联,第三句第四句是颔联,首就是头,颔就是下巴,第五句跟第六句是颈联,然后一下就跳到尾巴了,七八是尾联,一共是四联。
现在要注意了,这个颔联的平衡破坏了,倒回来看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是对的,你就知道中国诗词的艺术之妙。“城阙”,一个是城,阙是城门,城阙合起来就是城门楼。“风”是一个名词,“烟”是一个名词,风烟合起来,是一大片烟雾的情景。“三”是个数目字,“五”是个数目字。“秦”其实是一个名词,“津”也是一个名词。“辅”是一个动词,“望”是一个动词。所以你看他把第二联破坏的时候,把第一联对起来。第一联原来不一定要对,律诗的格律是颔联、颈联一定要对,它现在把要对的破坏了,把首联不需要对的地方对起来。这边破了,那边再把它抓回来,照样保持平衡,而这种破坏还有特别的名字,叫“偷春格”。“春”是美好的东西,应该是在第二联,把它偷到第一联去了,所以叫“偷春格”。
我讲这些关于诗歌的格律,你就知道中国语言文字那种微妙的变化,如果能够掌握这个,对作诗写文章都是有帮助的,对写现代诗也是有帮助的,你就知道它中间怎么样变化。
明 唐寅 《金阊别意图》局部
后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是两句有名的话,很多人写纪念册都会写,这两句是对句。“海”是名词,“内”是一个方位;“天”是名词,“涯”是一个方位。中国古代认为自己在世界中央,四面都是大海,所以“海内”,是整个中国之中。
“海内存知己”,关于人生,禅宗的和尚讲过这样一个道理。有一个和尚,他说我年轻的时候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等我修道经过一个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等这个阶段再过去了,我又回到从前,仍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个话是很难讲的,你从没有到有,然后再到没有。可是你曾经有过与你不曾有过,你曾经经历过与不曾经历过,是完全不同的。
▲周臣《香山九老图》轴
绢本设色,明,177×106cm
现藏于天津博物馆
佛家还讲过一个点拨,说两个和尚到海边去玩,看到有人在抓鱼,网里边鱼很多,从网里跳出去。有一个和尚说,“俊哉,透网金鳞”,真是漂亮,真是好,你看它被网住还能从网里边跳出来。他旁边的和尚叫明和尚,就说:“何似当初不曾入网?”它当初如果没有被网住,不是更好吗?头一个和尚说:“明兄,欠悟在!”“欠悟在”,缺少觉悟。鱼进到网里去,能不能跳出来是大成疑问的,被网住又跳出来了,跟没有进过网是不一样的。
所以你只要有一个知己,不管这个知己在不在身边,你有过,那就不同了。有过就好,如果真是知己的话,就应该有这种信心,因为凡是知己的了解跟认识,不管年龄、学识、身份、地位,这些外在条件都不存在,因为最重要的是真正的精神,或是心灵或是品格,一个最精微最深刻的地方是相同的,完全不在所有的外在条件的限制之下。所以“海内存知己”,尽管你在天的那一边,我在天的这一边,可是我们心灵上仍然相通,“天涯若比邻”,“比邻”,身边最亲近的邻居。既然有这样的朋友,我们就应该满足了。
所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无为”,不要这样做。“歧”,分手的地方,不要在分手的路上,像“儿女”,像那些少男少女一样,为一点小事情就流下泪来。
明 戴进《柳塘图》局部
我们借用杜审言的一首诗和王勃的一首诗,讲了五言律诗的格律,讲了它的突破、变化。我讲过格律有AB两个形式,A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B式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如果是平起的就是AB,仄起的就是BA,如果是律诗就是ABAB或者BABA。
我要补充说明的是,凡是律诗,它的第二句、第四句、第六句、第八句一定要押韵,而且一定是押平声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秦”“津”“邻”“巾”,都是平声的韵。《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也都是押平声韵。第一句的基本格式本来不押韵,可有的时候可以押韵。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是绝对不可以押韵的。第一句如果是押韵怎么样?如果是平声,就变成平平仄仄平。因为它要押平声的韵,要把第一句的最后一字变成平声,所以就把第三个字的平声变成仄声,平平仄仄平。如果是仄起的B的形式,那么就要把第一句押韵变成平了,那么第三个字就变成仄,仄仄仄平平。它在规律之中的变化也有原则,不是随便变。
02
陈子昂的复古
五言律诗的格律介绍完,我们就要看陈子昂的诗了。一是《感遇》诗的第一首,还有一首是《登幽州台歌》,我们先看《感遇》的第一首。
陈子昂的《感遇》诗一共有38首。上一节课我们讲过,中国文学、历史总是这样变化的。本来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偶的,像《古诗十九首》、曹子建的诗、陶渊明的诗,都是古体诗,没有平仄对偶。齐梁之间因为对中国的文字有了反省,开始注意到中国的语言有四个声调,平上去入,而且发现如果平仄或者声韵用得不合适,念起来就不好听,所以齐梁之间有“四声八病”之说。到初唐,我们刚才说的,一个很完整的律诗体裁就形成了。
诗歌的演进有一个生命,当声律刚刚形成时,作者比较容易受拘束,觉得要对偶要平仄。结果就是作者的注意力放在形式上了。所以相对的,他感发的力量就减少了。感发的力量减少以后怎么样?我们讲杜审言的诗未尝不美丽,“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在把景色对偶写得这么美的时候,它的内容、情意、思想方面就比较空泛。
我们上次也说了,“丰兹吝彼,理讵能双”。如果这方面“丰”,得到的多,“彼”,那一方面就“吝”,得到的少。在道理上,“讵”是岂,哪能够“双”,哪能够两方面都好。所以把注意力放在形式这方面,另一方面自然就空泛了。于是就有人看到这一点,说是过分重视形式的平仄跟对偶,内容和情意就空泛了。所以有一个人,就是陈子昂,起来提倡复古。
陈子昂复古的口号,也就是他写诗的时候提出了什么意见。他写过一首诗叫《修竹篇》,是写竹子的,“修”是很高很直的样子。他借竹子的高和直来赞美一种品格。
在湖南省常宁市西岭镇车荷村,村民竹林里在采挖冬笋。新华社发(周秀鱼春摄)
《修竹篇》的前面有一篇序文,很长,我只是引用里面的几句。陈子昂说: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齐梁之间,彩丽竞繁,兴寄都绝。
汉魏时代的诗有一个特色,就是有风骨。这是中国文学批评的一个缺点,就是用很抽象的一些名词来批评。什么是风,什么是骨呢?我想要给它一个比较现代化的、比较有逻辑的解释,我以为“风”是一种感发的力量。这个力量从何而来?从骨而来。什么是“骨”?“骨”就是句法跟结构,所以汉魏的诗有一种感发的力量,而这个感发的力量不是从对偶、平仄来的,是从句法跟结构来的。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它没有平仄、没有对偶,它感发的力量是从句法结构来。我说过叙写的方式,按照语言学家索绪尔的说法,语言有一个语序轴的轴线,就是你是怎么样说出来,带着一种感发的力量。所以汉魏的风骨,句法结构有一种感发的力量。
瑞士语言学家Saussure(索绪尔)
可是这种感发力量,“晋宋莫传”,晋朝跟宋朝没能够继承这个风骨。我们讲晋朝的诗,张华的诗,陆机的诗,一般说来,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注重对偶,注重形式了。以陆机的生平遭遇,应该能写出比他现在所留下的更好的诗,他没有写出来,是受了当时时代风气的影响,注重形式把他连累了。
但有一个特殊的诗人,超乎晋宋的时代风气,就是陶渊明。刚才我们讲了,诗歌的演变,是一种生命的演进,有个人的因素,有时代的因素,可是其中有真的杰出的天才,以他个人的因素超越了、打破了时代的局限。陶渊明就是在晋宋之间不被形式所拘束的一个人,他真是直接写自己的本心,完全超越外表的形式。
你一定会看见有些人过分重视所有的外表的一切,而内心其实什么都没有。当你真正掌握了内心,就知道外表其实都不重要。陶渊明之所以能够在诗歌形式上超越,是因为他在人格上超越。辛弃疾有一首词是赞美陶渊明的,说他
都无晋宋之间事,自是羲皇以上人。
他说陶渊明在做人方面完全超乎晋宋之上,所以“都无晋宋之间事”,那些个贪官污吏,那些个贪赃枉法,那些个争权夺势,陶渊明完全从这种污浊之中超越出来了。所以他“自是羲皇以上人”,他比美于伏羲、比美于三皇五帝时候的人。所以他的人格是超越的,他的诗的风格也是超越的。
因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而闻名的湖南省桃源县。新华社记者白禹摄
“汉魏风骨,晋宋莫传”,大体上说是如此,但有少数人可以在时代中超越出来。“齐梁之间”,到了沈约讲“四声八病”的时候,是“彩丽竞繁”,“彩”就是辞藻,注意外面的辞藻,注意形式的美丽。“竞”是大家比赛,谁写得更美。“兴寄都绝”,“兴”就是感发,那种力量没有了,“寄”是里面有深刻的含义,都没有了。所以陈子昂提倡复古,他很少写五言律诗。他写什么?他写五言古诗。
03
诗歌的源流变化
正式讲陈子昂之前,我要先讲一下中国诗歌的源流变化。所谓近体诗,我说过包含两部分,一是律诗,一是绝句。无论律诗或绝句,凡是所押的韵字,都是平声。像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凡是押韵的字,“人”“新”“春”“蘋”“巾”,都是平声。
那古体诗呢?古体诗可以押平声也可以押仄声。我们曾经简单地念过《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诗,“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这个“涯”字在这里押韵,不读yá,念yí。“涯”有三个读音,分入三个不同的韵部。如果是念yá,押的是“麻”韵,如果是念ái,押的是“佳”韵,如果是念yí,押的是“支”韵。“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离”“涯”“知”“枝”,都押的“支”韵,都是平声。“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远”“缓”“返”,都是第三声,是仄声。这中间换韵了,所以古诗可以换韵。前面几句押的是平声韵,中间还可以换成押仄声韵。
傅抱石《江干送别图》
我们讲的温庭筠的词,“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灭”“雪”都是入声。“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是平声韵。“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换韵了。“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他这首词一共八句,换了四个韵,每两句押一个韵。“灭”“雪”是一个韵,“眉”“迟”是一个韵,“镜”“映”是一个韵,“襦”“鸪”是一个韵。“灭”“雪”这个入声是仄声韵,“眉”“迟”是平声韵,“镜”“映”是仄声韵,“襦”“鸪”是平声韵。平仄可以换韵。词有时候也换韵。
曲的平仄不是换韵,是通押。什么叫通押呢?我们举一个例证。曲里面有一首很有名的小令。短的曲子跟词的短调一样,都叫小令。曲调不是指题目,而是音乐的调子的名字。这首很有名的小令就是《天净沙》,作者是元朝人,叫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是押a的韵,是平声,“小桥流水人家”,a的韵,平声“家”,“古道西风瘦马”,还是a的韵,却是第三声了。“鸦”第一声,平声,“家”第一声,平声,“马”第三声,仄声。“夕阳西下”,“下”还是a的韵母,却是第四声了。“断肠人在天涯”,“涯”是第二声。里面有第一声的字、第二声的字、第三声的字、第四声的字,可韵母都是a。这就叫做平仄通押,就是同一个韵母,不同的声调。
从《诗经》开始,从本来没有严格的声律,到有严格的声律,到律诗绝句的出现,到注重平仄和对偶。在这一段时间里,追求形式上的艺术,古诗开始格律化,注重平仄、对偶,把重点放在艺术形式这方面。我们以前讲谢灵运的时候也注意到,那时虽然平仄不是很严格,但是有对偶。他的对偶大半都是描写的景物,也是景物的形象,外表的形式的形象。所以诗开始注重文字上的、外表的艺术形式,内容就缺乏了。
仇英《谢灵运烹茶行乐图》
而中国古代认为,诗本来应该是言情写志。诗不但要言情写志,还要使你的感情发生感动。什么使你感情发生感动?是外在的物象。这个物象包括大自然的现象,跟人事界的现象。是外在的物象,使你内心感动,或者是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或者是内心有了感动,用外物来作比喻。这是心跟物之间的关系,使你引起作诗感动的一个起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来这是很自然的。由外物引起内心的感动,这是兴,内心有了感动,用外物做比喻,这是比,本来很单纯,就是内心跟外物之间的感动而已。《诗经》是周朝的诗,可是汉朝学者讲《诗经》比兴的意思时,就给它增加了解释。
他们说“兴”是因为“见今之美,嫌于媚谀”,认为兴跟比都是反映当时的政治。现在的时代有美好的政治,一天到晚歌功颂德就觉得没有意思,所以“嫌”,就避免。看到当今政治的美好,他们要避嫌疑,不愿意直接歌颂,就用一个外物来起兴。所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本来很单纯,看到鸟成双作对,有美好的伴侣,人不也应该有成双作对的美好伴侣吗?这本来是很自然的,可是中国古代一向以为谈爱情是不应该的,汉朝学者解释说这不是爱情的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他说写的是“后妃之德”,是皇后跟王妃的美德。而且还不是说那窈窕的淑女可以做皇后跟后妃,而是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人,皇后要不妒忌,还要替皇帝选择妃嫔,如此云云。所以汉朝不说《关雎》是爱情诗篇,说写的是后妃的美德,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所以就用兴,用一个形象来做比喻。
歌词取自《诗经》的表演。新华社记者沈伯韩摄
“比”呢?他们说是“见今之失,不敢斥言”。汉朝学者的意思是,现在有好的政治,每天歌功颂德不好意思;现在的政治不好,直接就批评它,你也不敢,因为批评它,你马上就获罪了,所以看到现在的坏处也不敢直说,就用比。像我们所讲的《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他本来写的是剥削者,可是不敢直接说,就用一只大老鼠来做比喻。
所以汉朝学者就把《诗经》心与物之间相互感应的这种作用加了一层意思,说这个比兴有歌颂赞美或者讽刺的意思,“见今之美,嫌于媚谀”,“见今之失,不敢斥言”。所以比兴的诗从汉朝开始,就要讲出讽喻和美刺的意思来。如果只写外物的形式,没有讽喻美刺的意思,就被认为太肤浅。
所以到唐朝陈子昂,他看到大家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变肤浅了,只是雕章琢句在文字上下功夫,在平仄对偶上下功夫,所以他主张复古,希望诗里能够有讽喻美刺的意思,就是说除去外表的形式,要注重内容,包括思想和感情,这是唐诗作风很重要的转变。
▲谢环《香山九老图》
绢本设色,明,29.4 x 148.2 cm
现藏于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
04
七言古诗的格律化
后来的文学批评对于陈子昂在中国诗歌演进历史上的地位非常重视。他们怎么说呢?金朝诗人元好问,曾经写过《论诗绝句》三十首。
我们说中国的语言文字是适合作诗的,因为文法的颠倒可以有,也有对偶有平仄,作起诗来很美,可是写理论文字就不够清楚。中国人还有一个习惯,喜欢注重文学艺术的形式美。你论诗可以写一篇论文来批评议论,很有逻辑,很有条理。可是要用诗歌的绝句的形式来论诗,当然也有它的好处。一篇长的论文很难懂,就算看明白了,也不能把它背下来。可是《论诗绝句》呢,它掌握几个重点写成诗,一下就记得了。
元好问《论诗绝句》写了三十首,批评中国从古代到他的时代的诗人,有一首诗就是论陈子昂的。他说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着黄金铸子昂,
短短四句诗包括了整个初唐诗坛上的现象。我要借这个机会,把初唐诗坛做个简单介绍。
初唐的诗坛,律体开始成立了,当时有作者喜欢写新成立的律体的诗,那是很摩登的。我们讲过的作者杜审言是其中一个。跟杜审言同时,作风相近的还有几个人,苏味道、杜审言、李峤、崔融,这四个人在诗坛上并称,同样有名,所以当时管这个团体叫做“文章四友”。
我们还讲过王勃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么跟王勃同样有名的,也有一个小团体,那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这个小团体也有一个称号,叫“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除了写五言律诗外,还有一种诗歌的形式,也是在初唐开始形成的,而且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种形式。七个字一句的诗本来是古诗,不注重平仄,可是七言长篇古诗里面开始有了格律化的现象。“初唐四杰”里的杨炯、卢照邻都写这一类诗,卢照邻写得特别有名的一篇就是《长安古意》。另外还有一首诗属于这一类,可是作者不在“初唐四杰”之中,就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其实很容易懂,我现在给大家念一遍,你大概有一个印象,然后你才明白我说的陈子昂的复古对这种作风是一种改革。
庄寿红《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是“平”“生”“明”,平声的韵。下面换韵了: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这是换了仄韵。再换: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这是初唐的一种七言古诗,它的声调非常流利婉转,非常和谐,因为它把律诗的平仄用到七言长篇古诗里了。这是初唐形成的另外一种形式,我只举其中几句做例证,分析一下它的平仄。
比如这两句说“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这首诗是写春天,描写江水,描写岸边开的各种花,描写天上美丽的月光。他这首诗要写春,写江,写花,写月,这样一个夜晚。什么样的感情?这样的夜晚相思的感情。这是它的内容,我们看它的形式。“玉户帘中卷不去”,写相思。谁的相思?闺中的思妇。“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丈夫到外边远游了,所以“谁家今夜扁舟子”,这个字不念biǎn,念piān。客子到远方去了,可能坐在船上。“何处相思明月楼”,他的妻子在明月照的楼上思念她的丈夫。“玉户帘中卷不去”,形容环境的美丽,门都有金玉装饰,挂有门帘。月光照在帘子上,你把帘子卷起来了,月光还在那里。
“捣衣砧上”,“砧”是石字边,是一块大石头。水边住的女子洗衣服,在石头上拿棒槌打,江南常常这样子。“捣衣砧上拂还来”,石头上有一片月光,你把衣服铺在上面或者拂过去,月光还在那里,是拂不走的。看到月亮就怀念远人。李太白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看到明月就使我相思,我想把月光卷起来,把它拂走,把它推开我就不相思了。可是月光是卷不起来的,也是推不开的。所以月光引起你的相思怀念的感情,怎么也放不下。
任大庆《春江花月夜》
我现在说它的平仄。“玉”是仄声,“户”是仄声,“帘”是平声,“中”是平声,“卷”是仄声,“不”是仄声,“去”是仄声。本来应该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可是我说过如果是平平平仄仄,就是第三字可以通用,如果变成七个字的句子,就是第五个字可以通用。“捣”是仄声,“衣”是平声,“砧”是平声,“上”是仄声,“拂”是入声,是仄声,“还”是平声,“来”是平声,仄平平仄仄平平。我们讲过七言的基本形式是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是可以通用的,所以它换了。它是把平仄的格律放到古诗里边了。
不止它的平仄合乎格律,它也对偶,只是对得不太工整罢了。“玉户”的“户”是名词,“捣衣”的“衣”也是名词,可“捣”是动词,所以只有第一个字不大对。“帘”是名词,“砧”是名词,“中”是一个部位,“上”是一个部位,“卷”是一个动词,“拂”是一个动词,“不去”“还来”是助动词跟动词。“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不但平仄合乎格律,也用了对偶的形式。
这是初唐形成的一种新的古体诗,是“初唐四杰”杨炯跟卢照邻的诗形成了这样的一种体式。“沈宋横驰翰墨场”,除了“文章四友”和“初唐四杰”,还有沈佺期、宋之问没有讲。沈、宋是写律诗的,写得非常工整,非常美丽,非常贴切。可是除了形式工丽贴切以外,在内容上缺少很深刻的意思。
我是为了讲“沈宋横驰翰墨场”,所以讲了整个的初唐的背景,你才知道陈子昂在整个初唐这么多作者之中,是与众不同的。那么沈、宋的诗又如何?我们很快做一个介绍。
我们看一首宋之问的代表诗作《度大庾岭》。宋之问被贬官了,为什么被贬官?因为唐朝政坛上发生了一些大事。唐朝本来是姓李,武后武则天非常精明,非常能干,掌握了政权。唐高宗死了,武后就淫乱后宫。当时中国认为男子可以有后宫佳丽三千人,女子不可以,所以她就是后宫淫乱。有一些男子因而得宠,而沈佺期、宋之问这样的诗人,就勾结被武后宠爱的那些男子而做官。等武后势力倒下去了,这些人都相继被撵出去。宋之问就是因为这种不光彩的罪名而被贬。被贬也可以以光彩的罪名,像屈原被放逐,大家都尊敬,可是宋之问以这种罪名被贬是很不光彩的。总而言之他被贬了,贬到南方去,就度过大庾岭。大庾岭是一座山,在广东南雄北边。
大庾岭
《度大庾岭》
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
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
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
我们看这首《度大庾岭》。“度岭方辞国,停轺一望家。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但令……”,这个令字,你要注意不读lìng,读平声líng。做名词的时候,命令,是lìng。如果是动词,就念líng。“但令归有日,不敢怨长沙。”平仄都是很严格的,都合格律。像前四句,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都合格律。
“魂随南翥鸟,泪尽北枝花。”写得真的是美,真的是好。他说我是“魂随南翥鸟”,我现在要到南方去,我的魂魄就随着南飞的鸟一样向南方去,可是我的感情是怀念北方的,所以我看到花开就流下泪来。我不是看南面的树枝的花,我是看北面的树枝的花。我怀念北方,我永远是向北望的,所以我是“泪尽北枝花”,看到向北开的花,我的眼泪就流下来。我今天在旅途上,“山雨初含霁”,山上刚刚下过雨,“含”是说迷蒙的细雨里面,已经透露了一点点要晴的样子。“江云欲变霞”,那水面上的云彩已经要变成傍晚满天的红色残霞。本来是白云,太阳快要落的时候,雨快要停了,西天透露的那一点日光,把江上要散还没有散开的阴云映出一片红色。写得真是美。
“但令归有日”,只要使得我有一天回去,“不敢怨长沙”。汉朝贾谊被贬到长沙。他说我不敢像贾谊被贬到长沙那样怨恨。这个诗写得很美,景色秀美,感情也很贴切。可是,我们以后要讲李白、杜甫这些大家,现在就要说小诗人跟大诗人的分别。小诗人,也许他文学的技巧很好。中国有一项争论,文学诗歌要不要以道德来衡量。以道德来衡量当然是错误的,有道德的人不一定能写出好诗,可是同样可以写出美丽的诗。(未完待续)
本文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中华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项目编号:18@ZH026)的成果之一。
相关图书
我知道你在看哟👇
叶嘉莹讲诗歌系列文章:
其他
给孩子
由诗人北岛发起并主编的“给孩子”系列
推出的线上儿童阅读推荐平台,
持续"给孩子一部好作品"。
微信公众号ID :tochildren
投稿邮箱:1480368982@qq.com
转载:联系后台 | 入微信群请加:missfanyi
▼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点亮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