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引力波过时了吗? 不,现在才是开始。

楞个想 2022-09-24

深入引力波社群40余年的科学社会学家哈里·科林斯对此进行了实时记录,为读者讲述了这项迷人的成就诞生的故事。全书围绕“三道涟漪”展开,从本次事件发生后的大量电子邮件到发表的学术论文,全面还原了信号分析,以及该发现被科学界、媒体及大众接纳的过程。丰富的一手资料让这个故事严谨又立体,而幕后逸事则展现了科学家们的人情味。此外,科林斯通过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的较量、利益内斗、新发现问世流程等内部信息,透露了科学界与媒体试图隐藏的内幕,探讨了科学本身的价值。

比科幻故事
更精彩的引力波探测
揭秘诺贝尔奖级别的
科学发现变为大众常识的过程
《七堂极简物理课》卡洛·罗韦利
“物理学史亚伯拉罕•派斯奖”
艾伦·富兰克林、BBC、
《新科学人》《泰晤士高等教育》
《选择》《史密森尼》
推荐

  

著   者


[英] 哈里·科林斯(Harry Collins)


哈里·科林斯(Harry Collins)为英国知名的STS(科学与技术研究)学者,任教于加的夫大学,于2012年当选为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科林斯以引力波田野调查为研究课题,从1972年开始,对引力波社群进行了40余年的近距离观察与研究,并作为“互动型专家”融入了LIGO科学合作组织。其曾出版《改变秩序:科学实践中的复制与归纳》《引力之影:寻找引力波》《引力之魅:21世纪的科学发现》《引力之魅与大犬事件:21世纪的科学发现与社会研究》《人人应知的科学》《勾勒姆医生》等畅销科普书籍。在近20本书中,科林斯试图重新定义并解释科学专业知识与科学共识。


2015年9月,科学家终于探测到了引力波。

2016年2月,相关科学组织方才发表声明。

其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一个故事,多种视角。

如何从充斥着杂讯与伪事件的数据中识别出引力波信号?

科学发现为何不能直接公布?需要遵循哪些流程?

科学家们为何执着于论文的发表?

全球性合作环境下,科学数据仍需保密吗?


超乎想象的故事  通过深入浅出的物理学细节与科学家们多样的社会性格,全面还原引力波探测“一战成名”的过程,将《生活大爆炸》《星际穿越》照入现实。
一手资讯及内部信息  17 000余封电子邮件、数十次电话会议、丰富的科学界逸闻、大量的媒体报道、具有收藏价值的论文草稿、“做出引力波发现的流程”“关于作者名单的规定”……讲述官方未曾透露的内幕。
新颖的社会学思考  了解引力波大科学的运作方式,学会做日常决策:如何与多人合作;如何仅通过交流就获得专业技能;如何有效地停止自我怀疑;如何辨识边缘科学与民科。
专业的译者团队  本书译者均来自天文教育公益组织“青年天文教师连线”。其中,胡一鸣、张渊皞是首起引力波事件的亲历者,曾荣获2017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如今,谈论引力波已经过时了吗?

不,现在才是开始。


获奖记录


《史密森尼》杂志(Smithsonian)“2017年度十佳科学图书”

Book Scrolling网站“2017年度科学与自然图书”

BookAuthority网站“名垂史册的100本相对论图书”


名人推荐


本书用智慧、真诚与细节报道了引力波探测卓越又令人激动的成功时刻,整个过程像侦探故事一样惊心动魄。

——卡洛·罗韦利,《七堂极简物理课》作者


科林斯采用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们了解了科学是如何在大型合作中实践的,以及这项由LIGO科学合作组织做出的重大发现的内幕。这是一份迷人又容易理解的记录……也是一个伟大的故事。我想向所有对科学及其实践感兴趣的人推荐本书。

——艾伦·富兰克林,2016年“物理学史亚伯拉罕·派斯奖”获得者


哈里·科林斯在一家“剧院”的前排座位上等待了将近半个世纪,其间没有人知道“剧院”是否存在。开幕之夜,他在场。当帷幕升起,我们的面前出现了一门新的科学。我们与这位开明的向导坐在一起,见证了人类非凡的成就。

——彼得·B. 拉德金,比勒费尔德大学教授


内容简介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中提出了“引力波”的概念。此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求索中,“如何探测黑洞发来的信息”与“谁能率先捕获引力波”成为引力波物理学界竞技的方向。2015年9月,来自LIGO的“有趣现象”显示,人类终于捕捉到了引力波。
深入引力波社群40余年的科学社会学家哈里·科林斯对此进行了实时记录,为读者讲述了这项迷人的成就诞生的故事。全书围绕“三道涟漪”展开,从本次事件发生后的大量电子邮件到发表的学术论文,全面还原了信号分析,以及该发现被科学界、媒体及大众接纳的过程。丰富的一手资料让这个故事严谨又立体,而幕后逸事则展现了科学家们的人情味。此外,科林斯通过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的较量、利益内斗、新发现问世流程等内部信息,透露了科学界与媒体试图隐藏的内幕,探讨了科学本身的价值。
如今,探索宇宙的新纪元已然来临,全球步入高新探测器时代。在这种环境下,科学家与大众扮演着何种角色?我们该如何看待科学?不妨随科林斯进入“以太”,体验别具魅力的科学世界。



序 言

当我得知这本凝缩了自己45年工作成果的书将要面向中国读者出版时,我十分欣喜。本书以科学为主题,而科学是现代社会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不仅仅是因为科学催生了商品,还因为它展示了运用学科训练来传达真相的过程。
本书中,科学家们花费了足足5个月的时间分析2015年9月14日抵达庞大干涉仪的信号,判断它究竟是引力波,还是误警。这两台用以探测引力波的激光干涉仪拥有相当高的灵敏度,这也意味着,仪器对可能伪装成信号的噪声甚为敏感。在此期间,科学家们成功将信号与噪声分开,他们甚至怀疑提取出的信号源于盲注,即黑客的恶意行为。最终,社群得出了结论:在本次事件中,盲注几乎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这需要大量内部人士的参与。科学家们很难想象自己的同事们参与一场阴谋的情景,因为大家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揭示真相。
本次事件是有关物质世界的本质最非凡且最令人振奋的科学发现之一。几十年来,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引力波探测无法实现。引力波社群所做的杰出工作是和平年代中最持久的科研事业之一,科学家们展现了令人钦佩的毅力与坚持不懈的品质。不过,引力波探测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它建立在科学界的诚信之上。
哈里·科林斯
2020年2月



出版后记

如今,引力波、黑洞等术语已不再神秘,它们融入了大众生活,创造了科学知识的新常态。近年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室女座引力波探测器(Virgo)、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天琴一号”技术试验卫星等高新设备,为人类带来了一系列非凡的发现。我们正从地面上、从天空中,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观测与聆听宇宙。而这种新常态的起点,便是发生于2015年9月14日的引力波探测事件。
100多年前,爱因斯坦在一篇关于广义相对论的论文中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要证明这个预言,科学家们必须借助非常精密与灵敏的探测器。半个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一直试图证明引力波的存在。终于,一个“极其有趣的奇迹”显示,人类首次探测到了引力波。如今,这项发现已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载入史册。虽然本次事件引发的讨论热潮早已退去,但大众对该事件的了解仍停留在报道的表面。我们并不知道,这项赢得了诺贝尔奖的发现是如何排除万难,从科学界一步一步走向媒体与大众的。只有了解了其背后的故事,我们才能理解引力波对大众的意义。
作为科学社会学家,科林斯自1972年以来一直在研究引力波的探测过程。他认为,引力波探测是具有多种诠释的科学,科学家们对于统计结果的主观假设或许会对研究过程产生影响。这种科学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关,更适合进行社会学分析,挖掘“发现”本身的价值。本书中,科林斯采用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向读者展现了科学在大型合作中实践的过程。全书围绕“三道涟漪”展开,从事件发生后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到最后发表的学术论文,全面还原了信号分析,以及发现被科学界、媒体及大众接纳的过程。科林斯用大量的内部资料,辅以“做出首次发现的流程”“论文作者名单规定”等内部信息,让这个故事变得严谨又立体。此外,科林斯通过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之间的较量、利益内斗等逸事,展现了科学家们的人情味,透露了科学界与媒体试图隐藏的内幕。科林斯的文字并未局限于引力波物理学领域,他从科学社会学家的角度探讨了引力波研究中的社会学现象、科学家的工作目的,以及科学对人类的意义。
本书并非按时间顺序讲述的历史著作,而是对21世纪引力波天文学的探索。它向读者展示了几项事实:引力波探测原本是“不被看好”的研究,是科学家们的毅力与领导力让它“反败为胜”;引力波研究是一种非凡的科学实践形式,在高度发达的全球化环境中运作;引力波天文学与边缘科学、大众传媒密不可分,其依赖于全球网络中的数据、思维、经济,以及文化的传播;引力波研究遵从范式,却有些“独特”,它是21世纪科学研究的典范。
物理学家与天文学家对宇宙的兴趣不仅着眼于宇宙本身,而且聚焦于人类与太空的接触。科学家们利用各种探测技术研究宇宙中的信号,以期为人类的未来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探索宇宙的全新时代中,引力波与黑洞已成为必读的科学主题。本书集科学纪实、方法介绍、社会学思考于一体,或将成为划时代之作。我们希望借由本书,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引力波探测背后的故事,以及前沿实验物理学家的日常工作和研究方法,与读者一同探讨当代科学的本质。为此,我们邀请了来自天文教育公益组织“青年天文教师连线”的几位专业人士担任译者。其中,胡一鸣、张渊皞曾参与第一起引力波事件的探测过程,并与1 000多名LIGO科学合作组织成员共同荣获2017年“基础物理学突破奖”。
如今,探索宇宙的新纪元已然来临,不妨随科林斯进入“以太”,体验别具魅力的引力波科学世界。


【往期热文回顾】


经典名著介绍类合集

在我们的历史人物中,龚自珍既幸又不幸

方东美:现代中国青年所负的精神使命

《认识建筑》全球首部以体验为核心的建筑类入门读物

《太平经》的编著与流传

阅微草堂笔记:纪晓岚淘宝也打眼

《闹城》丨余世存:我们的“清明上河图”
《静物》丨所有被误解的野心勃勃,都是坚守自我的欲望在燃烧

我们在四维空间可以做什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