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以画为现代人立谱,时间:一辈子

刀娘 象外 2021-09-25

△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本文图片除标注外均由艺术家惠允使用



我常说艺术带给我的一个作用是我知道我喜欢什么了,换句话说是我开始渐渐相信自己的某些直觉、感觉,一些说不清道不明,但隐约觉得相吸引、相契合的东西。

曲文倩的作品在我看来也是这样。

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多地了解她,了解她做作品的初衷,不知道她为什么要用《芥子园画谱》中的“式”去画这些有点“典型”的“现代人”:


当一个“无聊、发呆、托腮”的“现代人”出现在闲来无事看云、坐饮、垂钓的古人中时:




当一辆超载的驮着摩登潮流的一家三口的摩托出现在诗意游步“征马忘春草,行人看暮云”的画面上时:




当一个在塑料凳上吃方便面的现代人出现在自携“水雪文”以“避俗务“的氛围中时:




似乎有些什么东西传递了出来。但又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现代/古代的对立、嫁接、批判或者怀古。




我的直觉告诉我她在观察、在感受、在思考这个时代,而我想和她聊聊。






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


看完她写的作品自述和回答,我一下子反应过来,画面里透出来的是什么了,是观察,也不全是,是“脸谱化”人物,也不全是。


因为观察和观察间是有区别的,正如注视和注视间是有差别的一样,观者的心最重要,而要画“众生相”又不招人厌恶的方式是因为“有情”吧。




《造谱计划》
作品自述 

曲文倩


静静地观察这个时代。




观察每个可以被复制的普通人,他们无法被外表包裹的活生生的张力,他们运行在自己的轨道上并成为自己的宇宙中心,他们有自己的电影要演绎,每个桥段都重要,不会因为不是唯一而变得没有意义。他们会成为《史记》中的“众”,或者《人类简史》里的“近三千万”,他们的形象会在历史中模糊成谜,以概念出现。





所以,我开始用“收集”的方式记录他们,找出最有代表性的形象和他的关键物品,使之成为我的“标本”。而这些标本的蛛丝马迹,小到一个衣服上的logo或者手上粗糙的皮肤都能成为折射社会和体现传统的多棱镜。这些画可能是要留给未来,当未来的观众对我们的时代怀有兴趣,这个作品可以为他们提供现在的形象,意识,欲望和精神。而这些总总都不一定是那些历史脉络上“大人物”的辉煌,他们是多到没法统计的众生,即使普通但很重要,因为人本身就重要,每一个人都值得被尊重和记录,每个人都带着这个宇宙奥秘的解锁基因。





“谱”是中国一种传统组织形式。一般认为是记载事物类别和系统的书,以文字出现。而我对这个字的理解是它所呈现的一种集合关系,无论是家谱,乐谱还是英雄谱,都是一种同时存在可比照可辨析的集合。“画谱”始于明末,盛于清代。最著名的《芥子园画谱》,其人物篇也是本作品的传承来源。其人物均以“某某式”出现,把生活中的行为直接冠以意识形态的指向性,这种图像与命名的结合带来一种微妙的错位和误读的可能性和幽默感,造谱计划》里,延续了这种方式,对当代图像的解读其实和几百年前别无二致,社会给予一些特定人群冠上流行的标签,而这些标签正在反过来影响人群的思维和追求。带着标签生活成为这些普通人生活中的常态。《芥子园画谱》人物篇中,众多可供临摹的人物集合在教学功能之外产生了一种展示社会风貌的功能。我沿用了这个功能,并认为这个反应很化学,也是造谱计划的基本框架。在这个框架上不断丰富,分门别类,最后形成社会谱系是这个作品暂时的目标,可能要经历一些年,還未可知。“造”的过程也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与“谱”平行存在,互相表达。






■ 象外小问答第四期 ■



前几期请见


你现在是一个孤独的大人吗?“是。”

一年给你200万,代价是不能做艺术,你干不干?

赌5块钱,你肯定看不完艺术家这3个鬼畜视频




象外 x 曲文倩 


象外:最近在干嘛?


曲文倩:在内蒙写生。



象外:作为一名“毫不掩饰自己脆弱的”中年女性😄,你最近面临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曲文倩:这可能是顺嘴说大话了, 呵呵 ,也掩饰。能毫不掩饰那太勇敢了,掩饰是一种自我保护,现代社会用一种人设生存应该不够用。但确实也有毫不掩饰的时候,夜深人静,未来不可期,谁能确定哪一步是对的,那种只有自己知道的脆弱才是灵魂的本色。反正掩不掩饰 ,在宇宙里可能就是渣的状态,都无所谓了。我的困难是“余生不知道够不够长,能不能实现我的愿望和有足够时间爱我想爱的人”。





象外:你是怎么把对社会的思考融入造谱计划的?最近在思考什么?画了什么?


曲文倩:人和人共生就形成社会。采集“各式人”的标本放到我的谱里集中,在共生的状态里,人与人的欲望产生摩擦,撕裂和倾轧。把人和关键物品提取出来起来,把提供想象的空间留白(中国画里指的留白)保持住,有足够的量以后,应该会形成一个作者意识形态里的个人视野社会。

个人视野和公共视野是不同的,公共视野需要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来呈现。我的个人的视野社会是在我个人的角度和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形成的。个人视域不会是绝对完善和系统的,(虽然我的理想是最后做成“典”的状态),但真实 !用一个凡人的眼睛去看一个凡人的社会,带点偏激和狭隘,所以它经过我的过滤和误会,才成为了一件作品。




我一直认为艺术有一种转化的能力,在对“悲怆”或者“残酷”共鸣和共情的时候,内心会反向生出一种力量,就像我这个悲观主义者还有着强烈的表达欲,喜怒哀乐都吐出来,身体和思想都像在经历一场自救。我选择的标本都是我在第一时间接受到这个“相”的时候有种被直击心灵深处的洗刷感。人的观念,意识能不能“外化” ?可以的,“相”上都清清楚楚的带着,眼神,服装 ,姿势,态度,全是线索。





看到那些“经不起考验的人性” ,我的感觉是“可怜亦可爱”,那么弱小还顽强在活着 ,还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真可爱”!所以,众生平等,一个一个来,入谱,刷故事,刷存在感。这就是一个画渣能为世界做的一件事情 ,好好努力 ,千年之后是否还有人愿意看这些“可爱的人”就要看我能不能把画画好了。





 为什么要用“谱”,国人用“”家谱”记录家族身份传承,维护家族集团稳固;用“英雄谱”表现精神偶像;用“乐谱”“画谱”收集经典;”谱”就是可圈可点,是用于起“推崇,强调,认定”这些作用的意识形态的方式。这是吾国特色,解读历史更有意思的层面就是研究民族独特性格。具体的功能是可以当成镜子照,少摔跟头。




象外:你觉得自己作品是当代艺术吗?为什么?


曲文倩:不好说,因为它现在还在生长,三年五年,三十年后不知道它会不会被归为当代艺术。不过“采集”这个方式也许比画更重要,采集什么,采集多少,都是这个作品的一部分。有时候我把画铺一地的时候,远远看去,人都成了一个小点,很多很多的点,和宇宙里尘埃似的,太真实了。




象外:为什么说“式”是中国人传统的一种观看方式和意识方式?这种“式”的观看和意识方式和现代/现代人的“观看/意识方式有什么不同?


曲文倩:“式”太好玩了。这个要从芥子园画谱说起。它应该是人状态最明确的一个瞬间,类似的比如京剧会有亮相,特别具体的身份,性格特征就示现出来。别忘了芥子园是一本商业书,要冲量要卖钱的,他里面选择的内容是经过市场调查,确定清朝大众喜欢的口味定点投放。如果是为皇家或者文化人定制的那区别很大。


指向性明确了就有意思了,顺藤摸瓜,这个“大众喜欢”是咋来的?


三点,一个是从视觉艺术角度,单说人物篇,是从经典古画和王氏三兄弟的写生中来的,史上最好看 ,才能被选进来成为“某某式”。


第二点是心理接受角度,芥子园画谱的常规用法是,临摹的书画发烧友可以选择自己nice的“式”与画谱里的山水组合成为自己的作品。线索式推导,这些“式”应该是能让临摹者有共鸣,有眼缘,容易代入自我的形象,就是生活里的典型形象,这很像现在影视剧作的制作方式,要给哪个人群观看,人物是否有话题性,是否对接国人的情怀。厉害了,小心理目标摸的透透滴。回头说芥子园,商业模式是它非常有价值的一面,它曲线救国呈现了清朝普通人的三观所向,精神口味。而这些普通人我们永远也不可能了解他们了,搁今天就是我正在为之造谱的“凡人”。


《芥子园画谱》:清朝康熙年间的一部著名画谱,详细介绍了中国画中山水画、梅兰竹菊画、花鸟虫草绘画以及人物的各种技法,多次重刊,至今仍然受到推崇。来源见水印。



现在彩印版的《芥子园画谱》,来源:广西社芥子园画谱



第三点就是我的导师戴士和先生和我说起的他的看法,他觉得这些“式”不一定是生活里的,清代普通人物质生活很艰难,这里的“式”都是贵族的生活,高于现实生活,是人们向往的“日子”,比如“坐山看云式”,百姓没闲功夫坐那喝俩盅,看云发呆 ,都那紧忙乎土里刨食呐。所以才要画出来,表达向往。按这个思路,这个挑选方向应该是哪个理想选哪个。此处想起大一全宿舍女生扎在台式电脑前看流星花园的状态,同样是上大学,那个落差,同样是同班男同学,那个落差。类比之后发现“向往的生活”此点颇有道理。有一个我觉得古今相同的瞬间,就是对人的概念的设定,现在可能会说“”人设崩塌” ,自己的虚拟人格绷不住了。家里极富裕的孩子被称“富二代”,“网红” 与“钻石王老五”注定走在一起,帽子一扣,很多关系都微妙了。这些概念的套用就是“某某式”思维的延续。我不给你加个标签,你都不好意思在我的世界里存在。无论是自己贴还是别人贴,总之,用贴标签的方式能更快捷的辩识和分类其他人,或者说已经成为一种基因记忆,误读与互相误读成为一种“正常”。没有集体误读,都确定不了互相是一个战壕的同胞。





象外:你出生在哪?在哪里长大?你的童年和现在生活差别大吗?你的观看和意识方式有发生什么转变吗?


曲文倩:哈尔滨。十六岁之前在哈尔滨。十六岁去北京读中央美院附中。我的童年是典型的八十年代风,冬天只有白菜和西红柿酱,因为眼睛小被嘲笑了十几年,争强好胜还融入不到集体,大概就这样。最大的靠山是姥姥姥爷,感恩他们怎么看我都顺眼。现在我是一个没有姥姥姥爷的人了,二十三年的北京独立生活,可能我习惯了,反正都要靠自己。疲惫的时候就鼓励自己,“再挣扎试试”或者“啥都有了挺好的”。

观看和意识方式,佛学里有一句话“相似相续,非断非常”,差不多就是这个感觉。今天看昨天那个自认为成熟的自己还是幼稚,明天被瞧不起了,就忽然想起压抑的童年,然后愤懑不已,失态失仪 。一觉之后想想也没什么, 就继续干着昨天的蠢事。但进步还是有的,开始接受自己。挣扎的时候更堂而皇之了。试错的多了,发现能走的路少了,就走得稳当了。




外:你和生活是一种什么关系?你觉得自己是生活的旁观者吗?还是参与者?还是其他?


曲文倩:我和我的生活应该是互相绑架吧,现在我一个人在内蒙画画,特别自在,真的很反讽,远离亲手搭建的生活反而过得更好。不过早晚还得回去,惯性。 可能我自己喜欢来回跳戏我都不知道,参与,旁观,指指点点,能干的都干了。旁观的感觉更好,不带入就不会有情绪。





象外:为什么说“造谱计划”对你来说是一种修行?


曲文倩:我以前是做事容易半途而废,然后这次我定的作品计划是一辈子,我觉得不死磕我可能完不成这个作品,无论有没有情绪都得画,还得有完整性和统一性,一辈子如一日,持戒,修行,不过如此。只能勤劳一点战胜心虚。




象外:你觉得画下的人和自己是一种什么关系?你会让自己或者亲近的人入谱吗?


曲文倩:画了他们,他们每个人都和我有了大关系,我和他们会一直在一起了,即使就是擦肩而过的人也会跟朋友似的。亲近的人会希望他们入谱,是一种爱的表达。自己不敢入,不知道为什么。




象外:灵感对你来说重要吗?对你来说,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曲文倩:重要,灵感是偶尔的真谛性的闪现,冲破茫然和纠结是很舒服的。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和观众能否沟通。沟通后迸发出多少新的乐趣和力量。用有形的艺术作品传达无形的思想感受,别无它途。




象外:你怎么感受/看待/思考时间和空间?你信佛吗?佛教的时空观对你有影响吗?


曲文倩:暂时对时间空间都还停留在浅表的认知,表达不好就不说了。个人喜欢佛学,佛学给人提供了一种可能,跳到世俗利益之外去思考生命和世界,很多问题迎刃而解。有影响, 但是还不确定是什么。





象外:现代和古代像吗?现代人和古代人像吗?现代艺术和古代艺术像吗?


曲文倩:好难回答, 好想穿越回去看看。我常常也问自己这种问题,因为太有趣了,前人都是怎么活的,快不快乐,历史故事里说“饿殍遍地,尸体堆积如山”的时候,我就问自己:“你要是生活在那个时候怎么办,怎么想?”




象外:真的相信自己能把它画一辈子吗?为什么?


曲文倩:不一定。随缘。试试吧。牛都吹出去了,总得给自己挽回面子的机会吧。现在还是利好的,因为它的存在让我的生活更有意思了,有了更多机会跳脱现实,有了感受直接表达,很痛快。 




.
END
.


把艺术拉出圈外


近期展览推荐:


这是未来3周的展览名单,请查收

不好意思,8月的好展览,我只淘到了这么多


书籍推荐:

在艺术中,你在看什么 | 卖艺术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