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时间交还给不定,重新成为“未名河”。
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庭院 “未名河”展览喷绘
4频同步有声影像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汪嘉欣,《半日世界》(截帧),2019
彩色数码单屏影像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我似乎被这些作品唤起了一种很熟悉又很微妙的体验感,就好像当你回忆往事或者梦境,越留心观察自己的意识,越会发现它其实是混沌的、穿插的、多维的——这才是真实的,而那些你好像很清楚自己正在做什么、想什么的时刻事后看起来却常常像是幻境一般。
玻璃门外雪花还在纷纷扬扬地飘落,我一边出神一边心想为什么人们常常会望着雪花出神?是不是因为飘洒的雪花和正在波光粼粼闪着光的河面一样,会自然而然地提醒人们“未名河”中反复提及的——一种弥散的、绵延的时间的存在?
邵文欢,《奥菲莉娅的河》之二,2021
摄影,感光乳剂在亚麻上,综合艺术手段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是一条“逝者如斯乎”的河吗?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圣拉扎尔车站后景》
未名河
Unnamed River
策展人
蒋斐然
(2021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得主)
艺术家
蔡东东、陈维、陈萧伊、胡佳艺、康凯雯、李舜、邵文欢、唐潮、尤达任、于航、汪嘉欣
展期:2022.03.19 - 04.30
地点: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草场地155号A
如题,“未名”的意思是“未被命名”,“河”则是一条“无岸之河”。
夏加尔《时间是一条无岸之河》
“未名河”展览现场
“圣拉扎尔车站后景”中的非决定性瞬间的绵延时间;
“未名河”展览现场
蒋斐然照片
关于该奖项可见:
一切都在被影像化,我们需要影像艺术的思想者|首届“影像策展人奖”得主揭晓
针对展览的意义,当代艺术关注的是什么,以及将会如何影响观众,我们与蒋斐然聊了聊。
电话采访安排在了下午1点,2点的时候她有另一个导览工作。中间有段收音似乎有些不良,我问是不是信号不好,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刚刚去上了个厕所——我们就在这样被钟表时间追着走的间隙,完成了这次采访。
〇 开幕那天刚好下雪,挺妙的。
▷ 对,冬天下雪不奇怪,可现在已经是春天了,春天的时间在下冬雪。前几天还挺热,最热还有20多度,突然到零下三度又下了一场可能是北京今年最大的雪,你会觉得很奇怪,有种不同时空的时间叠加的感觉“。
〇 这次布展的时候顺利吗?
▷ 反正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但是基本上还好,属于虽然料不到,但是也还是凭我们的能力和努力能解决的,所以每天基本上都在解决各种出来的问题和危机,但是也都解决了,所以就还好。
〇 你说过:艺术家其实就有点像一个积极的精神病患,将世界的病症反映在创作里面,然后策展人就像治疗师,将这些创作再纳入到一个可以对世界产生积极建设意义的话语网络。据你所知,这一次的展览的作品,他们有各自针对怎么样的社会症状创作的吗?
▷ 这个社会症状可能是比较大的一个社会症状,而不是直接是内容性的。你去看过现场应该知道,整个展览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从影像本体出发去做文章,不是直接用影像去做社会介入议题等具体内容指向的作品。那么在影像本体的实验上,我们怎么去改变世界?
这个展览它反映的是一种对线性时间的反思,这些影像也都在跟这样观念对话。而我们整个社会其实基本上都在被一种以线性时间为主导的时间观或者价值观所统摄运行的。那么这样的一些影像作品,它从自己的创作手法出发,去给影像也好,给我们的时间观念也好,带来一点点新的开口,打开一些新的角度和思路,就已经在这个层面上做到了我想说的改变世界的意义。
如果大家看了这样的一些作品之后,知道说影像并不只是在那个点上要拍决定性的瞬间点,它也可以表达反映绵延的时间,也可以通过蒙太奇的方式去带出错乱的、多维的、发散的时间线,也可以表达对于共时性的一种想象。如果观众能够感觉到这个的话,TA以后在看待事情或者看待世界的眼光上,可能会慢慢受这样的观念影响,然后打开自己的一些新的视角。这样子其实我觉得就是艺术作品所能拥有的这种启迪人心的意义了,可以撕开一个口子,让大家洞悉世界另一个面的可能性。
〇 怎么理解共时性?
▷ 共时性的就是麦布里奇的马那个章节,他其实是拍了10幅12帧马的图像,他的实验你应该有所了解,他是通过在一条赛道上等距离地架设照相机,所以马奔跑的时候,它的腿部的各个形态就被拍摄下来了。从它原始的意义上来说,它其实是对一条时间线的均分刻度的丈量,其实还是在线性的时间逻辑上的。
那么在未名河当中,我们其实就是做了一个策展性的创作,或者说是创造性的去理解这12张图像,把它视为是12帧共同存在的潜影,而不是说就是马的奔跑形态它就是那样的,而是这12帧都是有可能的,只是在你按下快门的瞬间被显影成了现实。这有点像薛定鳄的猫的理论一样,打开盒子的时候,你才能看到猫到底是活着还是死了。其实快门是一个很偶然的事情,并不是它被显影出来了,现实就应该是那样的,而是它背后还拥有无数种可能性在,大概是想往这样的一个方向去思考。
就像我们的现实一样的,不是说我们的现实版本是这样的,现实就只能是这样的,它其实背后还有无数种其他现实的可能性,这个就是我们去改变未来走向的一个起点。就像历史并不是过去了,因为历史现在被人书写了,好像就有一个版本在那了,其实它背后还有很多被遮蔽的,然后还有很多潜影是没有被挖掘到的,所以说是我们想要重新回到历史当中,重新看这些图像能不能给它一种新的解释。
蔡东东,《障碍》,2019
明胶卤化银照片,绳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第三个章节倡导一种共时性的时间观,其实也是为了反映当下对于当代的理解。
当我们谈当代艺术当中的影像的时候,会谈到说当代艺术不分媒介,影像也是其中之一,但这个只是从表象上谈,如果说真正从当代艺术的本质上去理解当代性这个概念的话,当代其实指的是一种各种临时的、变动不居的东西的共存并存,因为contemporary,con的意思就是一个共存的意思,就是一个共时性存在的意思,然后他temporary永远指的是一个临时的、变化不定的东西,所以它指的就是这样一种我们必须要活生生地面对当下的问题,去反映、去回馈,用艺术作品去回应到这些临时性的问题,而不给它一个定论,这样子的做法才是当代艺术的基本的理念。
所以是说不是从“古代-现代-近代-再到当代”这么一个线性的时间观,并不是说当下的艺术就是当代艺术,也并不是说当代艺术是一种玩法,或者说是一种跨媒界的、不分材料的、不限媒介、不限介质、或者说是以观念为导向的一种玩法,no,这个不是当代艺术,这个是当代艺术出现的一些表象,是从表面大家能get到的一些特点而已。
李舜,《花和叉叉-霍乱时期的爱情》,2021
书籍页面上油彩,氧化铝板艺术微喷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为什么有这些特点?是因为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回应到当下的、临时的、各种不断的在发生、永远变动不居的状况,所以当代艺术才会有这样的面貌。
大家往往会说当代艺术中的摄影和电影好像只是当代艺术当中的一种材料、一种文件,但这个都是从表象上谈的,是因为这些影像它能够真正的回应到“当代性”这个概念,当代性就是一种共时性的,然后各种临时的东西共存的,永远不被定性的,永远为“未名”状态的这样一个状况的才叫当代,才叫当下。所以我们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的一个问题,出发去重新认识影像和摄影在今天应该有的创作面貌的,所以才会有一个更高的、更大的、对于时间性的反思。
倒不是说我为了反思时间性而去谈时间性这个问题,而是因为影像艺术在当代的整个语境里面就应该要展现出这样的一种超越线性,超越单一时间观的这种时间意识,它就应该是多维的,就应该是共时的,就应该是拥有多种意义的可能性的,就应该不不仅仅是指“决定性瞬间”那一个点的,就应该拥有这种绵延的特质,或者是拥有超越单一线性的,拥有发散的、异轨的这种特质,或者是拥有各种共时可能并存的这样一个特质,它才能够回应我们当下这个时代。
康凯雯,《图像纪念碑》(截帧),2020
3频同步影像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在这里多说一句,上述作品是我在这个展览上最喜欢的作品之一,艺术家用三屏影像的形式将网络上的模糊不清已经失去传播意义的“坏图像”重新拼贴在了正常像素的影像上,仿佛为它们建造了一个“纪念碑”,所以你会看到一个糊了的“碰碰车上的小女孩”呆立在游乐园正在启动的碰碰车中,一个俯面朝下的Low-Fi的男人身影漂浮在一片波光粼粼的水面之上——它的确让我感觉到了一种我们这个时代才会有的对“图像的消逝”的伤感。
当代说白了是一个持续性的概念,19世纪的人处在他们当下时代的时候,也觉得那是当代。比如说毕加索或者高更那个时候的艺术,他们回应了他们当时的一些问题,所以他们的创作是真正的当代艺术。但是到了今天这个时代中,那些东西已经似乎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我们当下有新的问题,所以当代艺术是活生生的,回应当下的问题的艺术。
所以是从这样一个更高屋建瓴的问题出发再重新回到一个微观的“影像当中的时间意识”的小问题上来的。
我们现在当下的问题,就是时间观太单一了,在今天的世界,以钟表为刻度的资本主义时间观无差别地笼罩全球,大家都是往前赶时间的,一分一秒的催着自己走的。这个东西太强大了,成为我们当代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要去回应这样的一个问题。以这个展览来说就是以影像为切口,当代艺术必须去回应这样一个大的问题,他们怎么回应?
为什么影像特别适合来谈这个问题?是因为影像本身就是一个time based art,它本身就是一个基于时间的媒介,所以它去谈时间性的问题会非常贴切,所以我在前言的最后一句说的,其实“未名河”是一次从影像本体论的视角出发,对于什么是当代性这个问题的一次追问。是从这样一个大背景的社会问题出发,再到从艺术的微观的角度,我们能够为这个世界面貌的改变带来一点点什么样的贡献。
胡佳艺,《晒海》,2013–2021
摄影,微喷打印,阳光,铝框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〇 我挺好奇你自己的时间观念,比如你从小到大你的时间观念是发生过怎么样的转变?当你有了新的对于时间的反思之后,又会如何影响到你对世界的感知?
▷ 我觉得儿童的时候,大家对于世界的认知都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比如说你玩具的时候肯定会觉得时间特别短,然后你可能练钢琴或者做什么训练的时候会觉得时间特别长,那一种是主观的时间意识,就时间这个东西本身是一团不定的东西,它就是在变化的,它拥有特别多的可能性,它跟我们的生理时钟是相连的,比如一个人疼痛的时候会觉得时间特别地漫长。
但是长大之后,特别是进入到高密度的学习和工作的压力之中之后,你就会觉得节奏特别快,那个时候对你来说只有钟表时间,这个东西就成了唯一的标准,慢慢导致当代人的焦虑症,就是你会感觉停不下来,停下来人会慌,闲不住。可能也是因为所有这些当代人拥有的社会症状都反映在了我个人身上,我感觉到不对之后才会去反思这个东西,才会意识到其实时间本来就不是这样子,只是我们人为发明了这样一种钟表工具,能够让我们活得更加方便一些,让大家有一个统一的对话基础,这是辅助社会运行的一种工具,但是当这种工具强大到了它无所不在、无孔不入之后,你就会觉得好像没有其他的可能性了,像一张网一样把你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给罩住了——你的晚上会变得越来越短,白天会越来越长,一直在工作,这个时候你的生理时钟也会被社会始终给调节了,你不再拥有自己的节奏了,每个人的节奏都变成了统一的社会节奏。这个是特别可怕的一件事情,就是因为感觉世界在丧失其他的可能性,在丧失多样化,大家慢慢变得对时间的认知就只剩下了钟表时间。
其实时间对我来说不是一个哲学问题,我没有那么深的思考,但是因为这个问题它无孔不入地渗透了我们所有的人,我深刻地感觉到这是一个问题,才会去读更多的书——学术的、物理上的对于时间的讨论,读完就震惊了,发现根本不是那样,只是现在这个钟表工具太发达太强大了,以至于它罩住了所有人,大家觉得就是这样的。当我们说过去,其实没有过去,过去当中也藏着现在和未来。历史并不是说已经过去了,永远就不存在于当下,其实历史的影子一直回荡在当下,一直没有过去,我们一直是历史的产物,同时历史也附在我们身上,当下其实就隐隐含着过去、现在、未来三重时间,已经是这样的一个状态。
但这个说给一般人听大家都很难理解,因为大家只理解钟表时间,所以这个影像的展览其实也是想要去给观众打开一下对于时间的认识。
一般摄影的人受到布列松影响都很严重,就觉得要去抓最具画面最具张力的那一帧,就觉得要去拍构图上最惊心动魄的,最高潮的一幕,那叫决定性瞬间,然后你拍下了那个事件,那个事件又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决定性事件,就好像是事件导致了历史的转向那种感觉。其实并不是的。历史的整个动向的作用因素是非常多的,并没有一件事情促成某个事情绝对的一个转折和发展,那样的因果链条是不对的。微观到我们的摄影或电影创作领域的话,艺术家TA如果一直在那样一个线性的时间上去做的话,TA的思路也会非常的局限,TA如果不把影像本体认识成拥有开放的、多元的时间解读的可能性的载体的话,思路会非常局限。
所以这三个章节的作品基本上都是在本体上尝试能够突破一下,让观众看到时间的更多可能性。
就比如说尤达任的作品,给你看了就肯定不是一个什么决定性瞬间,你就感觉这个时间就是绵延的,它是混沌的,感觉是指向某种记忆或者梦境之类的。
尤达任,《混沌系列-雨夜》,2016
摄影,收藏级微喷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维的作品看起来是拍静物摆拍的一个东西,但他的东西你就感觉有一种超越时间的无时代感。你可以看很久,同时他的静物里头还能折射出更多的联想,结合观众的自身的知识背景或者个人经历,大家可能都能解读出不同的东西。所以很简单的一张照片,它不一定就是拍摄某一个事件的某一个点,影像拥有的可能性是特别多的。
陈维,《新漆》,2017
摄影,收藏级喷墨打印,裱于铝塑板,硬化亚克力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〇 看完展览我发现你的策展其实非常有逻辑,非常理性。
于航,《追太阳2.0》(截帧),2022
影像装置
后视镜、银球、四频影像、摄影图像
尺寸可变
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〇 最后一个问题,面对一个看完我们的报道,觉得自己可能还是看不懂整个展览,但是又有一些兴趣的观众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 文字总是抽象的,文字上再怎么谈都是纸面上谈,但是展场是一种空间体验,是一种身体经验,我们在谈时间不能够回归到我们个人的、多元化的生理时钟上来,如果大家每个人进入到展场去走一走的话,可能自身就会感觉在时间的无岸之河当中趟水,然后再去打捞一些东西,也许这个展厅当中的作品能够帮助TA更好的去理解和打捞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