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切都在被影像化,我们需要影像艺术的思想者|首届“影像策展人奖”得主揭晓

是一也是之一 象外 2023-11-22
👆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 象外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颁奖现场合影,左起:现代传播集团创始人邵忠、策展人何伊宁、三影堂摄影艺术中⼼联合创始人荣荣、影像策展人奖得主蒋斐然



因为杭州突然爆发的疫情,集美·阿尔勒首届“影像策展人奖”得主蒋斐然没有办法来到现场了,颁奖典礼上,她的影像被投到了大屏幕上,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联合创始人荣荣将奖杯“隔空传送”。

在蒋斐然举着手机,有点呆萌地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台下坐着的各种影像艺术行业的工作者们爆发了一阵会心的笑声,纷纷举起了手机,准备记录,或者用蒋斐然的话说“打捞”时间之河中的这个叙述场景。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颁奖现场


如果现在要我解释大家为什么笑,又为什么拿出手机拍照需要一点时间。

可能是因为在一个“影像策展人奖”的颁奖礼上,得主最终是以影像的形式参与和领取奖项其中颇有值得玩味的思考空间。

一方面,这彰显了影像在这个时代的重要性,在几乎人人都是影像记录者的时代,这个世界的一切似乎都在被影像化,随着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疫情带来的时空隔离,人们的连接正在越来越多地依赖影像的投射与传递,我们都在被时代的浪潮席卷其中。


戴浩仁, 最后一夜和第一日2021-2059, 2021, © MiA Collective Art(入围方案“SMART-59”邀请作品)


另一方面,“影像是什么?影像和‘真实’、‘虚构’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这种依赖影像的互动、连接方式是如何影响了人们的思维和感知?背后是否有值得思考、警惕、玩味的地方?如何利用这些俯拾皆是的影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当时在座的大概属于全中国对这些事情思索最多的那拨人了。


刘国强,《参照物1#》,2020图⽚由艺术家提供(优胜方案“未名河”邀请作品)


但还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要拍,并不影响我们先举起相机。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我们依赖经验和图像进行的思考发生在可以被语言所解释的分析思考之前。

这也更彰显了影像艺术的意义,用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及联合总监、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及联合总监荣荣的话来说:影像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是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所在。

“21世纪的今天,已经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图片、影像已经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却是一个盲人,一个‘图盲者‘,面对图像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它所传达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影像艺术来引导公众,使得他们开始重视其背后的故事也好、精神也好,甚至是灵魂。”


集美·阿尔勒联合发起人荣荣致辞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Curatorial Award for Photography and Moving Image)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与香奈儿CHANEL 联合发起。为期三年,是首个面向中国籍招募的影像策展培育项目。


随着“策展人”(curator)的角色,从最初的“保管者”正演变为展览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更逐渐成为艺术领域的研究者以及观点的提出者,同时也是创作者和观众之间重要的桥梁,“影像策展人奖”希望鼓励更多年轻策展人参与影像艺术的梳理与研究,助力当代优秀影像创作的推广与发声。


首届“影像策展人奖”从53份有效投稿中选出了5组方案入围并在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展出,其中蒋斐然凭策展项目“未名河”夺得2021年度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


我们采访了这次“影像策展人奖”得主和其他几名入围的优秀策展人以及奖项的评委: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荣荣、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总监顾铮,试图通过他们的策展方案了解中国年轻的影像策展人正在关注什么,以及中国影像策展的现状和未来。


展览现场




未名河




蒋斐然   
 2021年度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得主

蒋斐然是一位艺术家,策展人。威斯康星大学实验电影系MFA硕士,现于中国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研究所(ICAST)攻读策展研究方向的博士,研究领域涵盖当代艺术策展、先锋派理论与视觉文化研究。

官方介绍:
“未名河”试图松动以“决定性瞬间”为基础的影像时间观及其背后的历史观,对做为事件与时刻之命名的“有标题”的解释性影像提出质疑,并通过对影像史上三个“名场景”的再打捞,以重新显影被历史化叙述所遮蔽的“未名”时刻的潜影。


海报设计:谢本颢


入围方案“未名河”展览现场


以下是蒋斐然对“未名河”的命名和策展思路的解释:


“想象一条非线性的时间之河,在这条河中,所有被历史叙述所折叠的无名者和有名者都返回‘未名‘状态,拥有被再次打开的可能。

‘未名河‘所要呈现的,很大程度上是对由无数决定性瞬间垒砌起的时间经验的抵抗和对被命名者的解放。在展览中,作为时间隐喻的河流,不再是一条‘逝者如斯夫‘式的线性长河,而是一条无岸之河。影像作为时间驻留的场域,不再是横切时间长河的切片,而是对无名者的一次次重新打捞,在不断的再显影中让尘封者和盖棺定论者松动,重新释放活力与能量。影像行动是以在顽固的时间轴上开凿出压缩、凝聚的时间,或弥散、多向的时间,或异轨、另类的时间。”


入围方案“未名河”展览现场


我试图再翻译一下她的思路:

我们通常想象时间是一条不断流逝的线性长河,而影像就像时间的切片一样,所以才会有“决定性瞬间”的说法,但蒋斐然提出了对这种传统时间观的反思。她提出了一种新的想象:想象这条河没有岸,影像不再是对瞬间的捕捉,不再是时间的切片,而是人以自己的感受为尺度,通过影像实现的对时间中无名者的“打捞”。

她借助了摄影和电影史中的三个“名场景”来进行对时间的历史性概念的重新阐释,并将中国当代影像实践的九个案例编织在这三个场景的探究中:


《圣拉扎尔车站后景》


《圣拉扎尔车站后景》(1932)是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著名作品,被誉为“决定性瞬间”的代表作。

而在“未名河”中,策展人将这一捕获于“跳起”和“落地”两个动作间的“决定性瞬间”翻转为一种在纵向时间轴上凿出的孔洞,一种无限放大和延宕的横向时间。



林涵,《一秒立方》(截帧),2019,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敖德萨台阶”



“敖德萨台阶”是爱森斯坦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1925)中的著名剪辑序列。这段被称作“蒙太奇”经典的影像,在“未名河”中被诠释为对僵死的线性“时间轴”的不断打碎与重组,扰乱与反抗。


唐潮,《蝴蝶暗房》(截帧),2019图⽚由艺术家提供



“运动中的马”


迈布里奇的“运动中的马”(1878)是摄影和电影史上的重要实验。它通过等距拍摄捕捉了到了马匹奔跑时腿部的分解运动形态,可以视为一种对线性时间的分刻度丈量。在“未名河”中,这匹马被重新打捞:12帧并置的图像将被视为量子式潜影的共时性存在。


于航,《追太阳》(截帧),2019图⽚由艺术家提供

汤南南,《断河》(截帧),2020图⽚由艺术家提供

虽然目前还是方案展,但现场已经能看到策展人对整个展览的策划已经非常成熟,不仅已经有完整策划方案,还已经设计好了包括配套公教项目在内的展览册子,甚至已经做好了展陈设计动画。


在评委团队蒋斐然的展览方案评价中有这么一段:

“‘未名河‘带领观众理解一种可擦写与可重塑时间的探索,当下的影像实践一方面搅动着时间之河的线性流动,同时伴随着对影像语言的拓展,探索探索新的展览形式。展览方案体现出策展人及其团队在把握研究性、策展性和空间性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的确实至名归。


据悉,在本项目支持下,获奖策展人蒋斐然将开启“影像策展人奖”培育计划,包括学术研究、交流活动及十万元人民币现金奖励。


“未名河”也将进入实施阶段,明年会受邀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和誌屋(上海)进行展览。大家可以期待一下。






Women are Fashioning




刘影&游伊一

获得评委曹丹的特别提名


刘影,艺术家,非盈利居家艺术空间Platform LivingRoom的发起人之一。目前生活工作在荷兰鹿特丹。

游伊一,现居巴黎。就读于法国社会科学高等学院。从事艺术行业的编辑、翻译、撰稿、项目策划与协调等工作。


官方介绍:

“Women are Fashioning”从对日常用语中“women”与“fashion”之间纠葛的解构出发,审视女性“被塑造”(being fashioned)的处境,揭露父权制无孔不入的“塑造手段”(fashion),展示和探究女性“主动并持续地想象、创造和调适”(be fashioning)的多重“方式”(fashion)。



入围方案“Women are Fashioning”展览现场

这是一个从具身生活出发,上升到社会学、哲学、美学上的思辨,结合全球15个艺术家的作品,用以讨论“女性”与“时尚”之间的关系的策展方案。“时尚”不只是我们狭义上理解的“流行穿着打扮”,而是更广阔意涵上的父权制下的规训女性的种种方式,而且在展览标题里,策展人还独具匠心地改变了“fashion”一词的使用方式,旨在化被动为主动,强调女性和社会之间可以拥有的主体性。
关于其命名和策展思路,策展人团队刘影和游伊一这样回答:

“‘Women are Fashioning’几乎是个无法翻译的题目,哪怕给出接下来这一长串翻译——“女性正在持续地想象、创造、培育、调适、改变”——也不可避免地省略掉了我们在说出这句话前,对“fashion”一词进行的注意力扭转。在这个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时尚”之义司空见惯的英文名词背后,其实有着更多样的词性、词义和涵义,它既是名词也是动词:作名词时,它一方面指的是狭义上的“时尚”,另一方面指的是“被认为可接受的习俗、外观或做事的方式”;作动词的时候,它除了指“使...顺从、顺应于...、妆扮、”以外,也可以指向“使用、用手或想象力来创造、使成型、造型、做成…的形状、调适、改变、培育、造就”等等。那么我们所做的扭转,便是想在语言和观念层面把女性从“被塑造”(being fashioned)的被动角色中解放出来,从那些塑造她们的“方式”(fashion)——如父权制下的理想之美、风俗习惯、社会制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苏汇宇,《女人的复仇》(静帧),2020年。多屏影像装置,彩色,有声,12分。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赞恩·滋瓦特,《被反思的存在》(静帧),2021年。录像,声音(同A. Gradinarovs协同创作),梯子,9分42秒。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从这一条被问题化了的线索出发,我们选择的每一件作品都体现了艺术家对以上相关问题的思考;然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艺术实践还探索了‘Women are Fashioning’的多重可能,在演绎主题的同时,它们也呈现出这条抽象主线上诸多的具体问题,如外形与健康、生命科学技术与政治、家庭与代际创伤、亲密与接触、客体与欲望、图像的剥削与批判等等。这些问题并不相互独立,而是互相勾连,这也正是作品之间的关系;这种互渗性可以让我们看到,直至今日,女性是如何无孔不入地在‘被塑造’(being fashioned)的。



殿村任香,《SHINING WOMAN #cancerbeauty》(选图),2020年。图片由艺术家和Zen Foto Gallery提供。‍‍‍‍‍‍阚辛,《另一座望夫石(人工泪液)》, 2019年。摄影,收藏级艺术微喷,81x102厘米。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除了以上提到的内容层面以外,我们在作品选择以及展览形式的策划上也延续了同样的广度和多样性。首先,通过联动来自八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个艺术家及团体的创造和思考,我们想赋予展览国际性的视野;其次,选择将它们分别呈现在展览、阅读室、线下讲座和线上活动这四个不同板块中,也会丰富展览体验的层次;此外,尽管影像是受邀艺术家们共同的创作媒介,但我们汇聚的创作形式却多种多样,包括行为、摄影、录像、摄影装置、互动性视频装置、定格动画、实体出版物、网页、计算机生成的图像、照片档案的再处理等等——就像我们所熟知的,影像艺术在当今的边界已经随着科技和沟通方式的发展在被不断拓宽,因此我们也想尽最大的可能让观众能在这个小体量的项目中一瞥国际当代影像艺术的多重形态。”



Hana Zhang,《宠物乐园》系列(静帧),制作中,拟于2022年完成。定格动画短片,7至40分钟不等。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周雯静,《红色系列N°5》,2016年。二维动画影像,16 : 9,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世界之时,夜之时




印帅&张艺川
获得评委何伊宁的特别提名

印帅(1991)是一位中国策展人,工作生活于米兰与上海。
张艺川,策展人、出版人、导演,工作生活于北京,AP Project发起人。

官方介绍:
展览“世界之时,夜之时”灵感来自小说家厄苏拉·勒古恩1972年的小说《世界的词语是森林》。“世界之时”与“夜之时”对应着操控世界的资本主义时间与游移的想象力时间。展览邀请艺术家围绕着自然、社会和思维生态学问题展开研究,坚持一种非二元论和基于想象的世界观,提供一种帮助我们抵制人类世思想逻辑的视角。


入围方案“世界之时,夜之时”展览现场



这是一个有植物、词语和艺术作品一起参与其中的展览。

关于其命名和策展思路,策展人团队印帅&张艺川这样回答:

“展览灵感来自美国小说家厄苏拉·勒古恩1972年的小说《世界的词语是森林》。‘世界之时’对应着小说中人类殖民活动的时间,指向一种由人类规定的,带有普世主义的‘全球时间’;而‘夜之时’对应原住民入梦的时间,关联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另一种现实。

我们决定在‘世界之时’和‘夜之时’之间撕开一道口子,构建出一种可能的空间,破除简单的二元关系,重新考察人类-自然-后人类这一纠缠在一起的概念。围绕自然,社会和思维三层生态学逻辑,呈现解放不同的时间线,构建消除资本主义将知识和技术带入世界观念的策展逻辑和研究方法。”

如果这样看策展人的思路依然抽象,我们可以从他们选取的艺术家作品中一窥究竟:


艺术家徐坦的作品“关键词实验室”通过谈话、录像、写作的方式来研究“词语”。在“关键词实验室·社会植物学中他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看待植物和土地。他研究人类如何改造自然性植物的繁衍,通过观察周围植物和相关行为,试图了解人的意志是如何渗透进“自然”的。



徐坦:关键词实验室·社会植物学——“种(子)/血脉/孝”,纸上综合材料,2021,艺术家惠允

徐坦,种,血脉,孝的焦虑,静帧截图,2013-2014,艺术家惠允


人类大家庭,展览图册,档案资料,1955,私人收藏

刘鼎,世界的词语,纸上综合材料,2021,152.5 x 216 厘米,艺术家惠允





SMART-59




周一辰

获得评委顾铮和鲁明军的特别提名

 

周一辰,毕业于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摄影与相关媒体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线上。MiA Collective Art的创办人之一,以策展人和艺术家的身份策划展览和艺术相关活动。


官方介绍:

基于对当下紧迫现实的切肤体验,周一辰联合了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一同在恐惧和不安中想象2059年一个名为SMART-59的病毒再度席卷全球。不同于以往病毒的是,SMART-59感染的是人的大脑,会增强了人的自我意识。


这当然是一种反讽,它一方面提醒我们,病毒其实是历史的常态,但另一方面,因为新冠疫情加剧了内卷,加剧了技术资本主义对于人的掠夺和自主意识的丧失,所以这个时候,也许我们更需要一种新的“病毒”从中夺回自我。可问题是,它终究是病毒,人的有限性到底能否承载作为“病毒”的自我(意识、身体、权利)呢?展览主题也许无关摄影或影像本身,但从另一个角度,它释放出了摄影作为知识和社会行动的一种新能量,这也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对于未来展开的想象以及艺术的对应。



入围方案“SMART-59”展览现场


这是策展人周一辰对策展思路的解释:

“2021年我一直在搜集关于历史上世界范围内传染病的相关信息,包括鼠疫,黄热病,天花,艾滋病等等。其间看到了一篇名为“人类的意识可能来源于远古病毒”的文章,文章里解读了两篇2018年刊登在CELL期刊上的学术论文。论文中探讨了人类的记忆、思想和自我意识从何而来。研究者提出大脑中一种叫Arc的物质对远古人类的思想和意识的产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Arc这种物质拥有着与病毒相同的结构和传播意识。

于是我邀请了其他的艺术家一起想象了一种爆发在2059年的新型病毒,这种病毒可以通过感染人类大脑,增强自我意识。也可以说这是一种能使人变聪明(SMART)的病毒,但一部分人通过感染病毒而变聪明究竟意味着什么?艺术家们就此展开了想象。

每位艺术家切入这个话题的角度和对这种新型病毒持有的态度都不同,所以在策展方面我想要尽量营造一个相对完整的想象世界,突出作品间相互的联系和视觉性,先吸引公众走进这个世界。因为太多的人在这次新冠疫情中失去了生命,这次疫情对无数的个体和家庭来说都是悲剧性的。那我们是否可以在一个完全脱离现实的想象世界,以不那么沉重的心情去讨论病毒究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深远影响。而所有的想象其实都是基于现实的想象,我希望观众也通过这个想象世界直面了各自疫情下的生活种种。

艺术家们为这个虚构的病毒创作了世界卫生联盟的传单、网站,以及人们在这种疫情席卷之下的生活:


丁丁, 世界卫生联盟传单, 2021, © MiA Collective Art

周一辰&卢妵铃, 世界卫生联盟网站, 2021, © MiA Collective Art


查理·鲁宾, 寂静之城|地下派对, 2021, © MiA Collective Art


评委顾铮和鲁明军这样评价这个策展方案:“展览主题也许无关摄影和影像本身,但从另一个角度,它时放出了摄影作为知识和社会行动的一种新能量这也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对于未来展开的想象以及艺术的应对。





往昔乃是异乡




彭嫣菡+Tracing the Elephant(曲芳正\于时云\王彦之)  

获得评委荣荣的特别提名 


Tracing the Elephant由策展人彭嫣菡召集,并由设计师曲芳正、建筑师于时云和艺术史学者王彦之在纽约和成都共同发起。TTE关注如何创造一个沉思、共存与行动的共同体,并以此为目标,组织跨文化的艺术、设计与出版实践。

官方介绍:
“往昔乃是异乡”辑录了三则来自人类世的地理、历史与博物影像档案。它们在时间的涟漪之中显现,将图像的物理属性以及物我关系的质询推演到令人生畏的尺度。想象“光”的粒子在空间中无限展开,它们相互重叠与共鸣,映射出生命与环境的浩瀚海洋。重新理解“物”的实在与“象”的波动,这意味着我们能与过去建立一种新的联系,并因某种超越的意志与其达成更大的和解。


入围方案“往昔乃是异乡”展览现场

以下为策展人彭嫣菡+TTE对策展思路的解释:


“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取自历史学家David Lowenthal的同名著作,而我们的中文翻译“往昔乃是异乡”同样优美。将时间等量置换为空间观念,这种跨维度的感知方法,携带着文学性的乡愁,这是我们所愿意追求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在提案的概念形成初期,我们小组的成员基本是从自身所关切的议题出发,选择了一条相对理性思辩的道路。从摄影本体论的角度,在物质性与影像性的“实—虚”对应关系之中,回溯与影像有关的一些元问题。我们希望让物性思考超越狭义上的影像,人类的劳动产生了艺术物,山川、博物与景观所形成的“天地”,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都是我们所关切的。基于这样的逻辑思考,我们首先想到了美国艺术家Chris McCaw用高功率镜头和超长曝光“烧穿”相纸的作品《灼烧》系列(Sunburned),作为对于摄影诞生之初的科学与技术属性的直接回应,以及通过“太阳—运动—影像”这一路径,让影像生产再度回归“物质性”的领域。

 

在此基础上,我们希望寻找到一种对位的关系,这便要从西方艺术家如何看待影像回到中国艺术家的观念形成之法。受到我的老师、策展人左靖老师的启发,我们认为艺术家塔可的创作非常适合与Chris并置观察。塔可的《碑录》与《洞天福地》系列还在不断地进行之中,他的艺术观与创作观是令我们非常感佩的。《碑录》最初是追随了清代金石学者黄易的访碑之旅,去还原一个后诗经、前现代的山河地理。黄易用拓印的方式精确复制了碑文,这是一个非常精细而艺术化的行动,拓片精确记载了拓文,而石碑本身的瑕疵也被保存了下来。塔可认为,拓本作为一种对石碑的直接物理记录,这一行为与影像的本质非常相似,记录过去,以及过去在当下所产生的涟漪。无论是清代的拓本艺术行为,还是塔可的摄影,都证明了艺术具有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之间搭建桥梁的能力。

 


塔可,穿山之光(Light Through the Mountain),2018年,173 × 120 cm,收藏级艺术打印


塔可,殷墟(Ruins of Yin),2018年,91 × 110 cm,收藏级艺术打印


塔可,括苍洞天(Mt. Kuocang Grotto),2017年,213 × 152 cm,收藏级艺术打印



从Chris到塔可再到多媒体艺术家苗晶的作品《数字考古中的虚拟美术馆2号》。大大小小的博物柜和奇异的展品来自一个想象中的考古、人类学、符号学和神话的“档案馆”,产生了一种“复古未来主义”的感受。数字时代的神话,以古旧的过去的面貌,被封存在博古框的形式之中。以审慎的方式想象、构建虚拟的数字未来,并以现场视听展演的方式,引领观众获取一种更加沉浸式的影像体验,这样的跨越性就是当下的Tracing the Elephant小组所追求的。


“往昔乃是异乡”(The Past Is a Foreign Country)取自历史学家David Lowenthal的同名著作,策展人希望从摄影本体论的角度,在物质性与影像性的“实—虚”对应关系之中,回溯了与影像有关的一些元问题,他们希望让物性思考超越狭义上的影像,“人类的劳动产生了艺术物,山川、博物与景观所形成的‘天地‘,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都是我们所关切的。“


《数字考古中的虚拟美术馆2号》,原片时长:6分钟(loop),版本创作时间:2014-2021

多媒体艺术家:苗晶,声音设计师:刘一纬



入围方案“往昔乃是异乡”展览现场



个人非常喜欢这个展览方案,他们让我从抽象的能量形成的角度重新思索了“象”与“物”的关系。也诚如他们所言,让我实现了一种“跨越纪年,去看待人类历史的变迁,人类劳动的凝结,以及那模糊不清华的新世界的未来,继而得到某种超越性的思考“的感受。



入围方案“往昔乃是异乡”展览现场



Q&A
象外 x 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

顾铮:

策展人、评论家、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总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荣荣:

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及联合总监、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始人及联合总监



象外:参与这次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评选感受如何?对这个旨在“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的项目有什么样的想法?

周一辰:能入围影像策展人奖是对我的一种鼓励。因为疫情的影响,我也第一次尝试到了线上评选和远程布展。三影堂的工作人员在策展人无法到现场场布展的情况下,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在地协助布展和安排线上评审,效率让我印象深刻。我的策展方案并不是基于学术研究的,能够入围影像策展人奖,我想是这个奖项想要鼓励更多的青年研究者作为策展人,也鼓励更多的艺术家,更多的跨媒介小组作为策展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和呈现一个展览,让行业的生态更加的多元化。

印帅&张艺川:很高兴可以参与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无论是复选的准备和论述,短时间内方案展的布展,对我们来说都是很好成长经验。方案展最终呈现的方案展效果我们也觉得很满意,将方案《世界之时,夜之时》想体现的工作方法和内容完整地呈现了出来。非常高兴能够接受各位评审老师的点评,以及其他策展人(策展团队)的交流。对于策展人来说能够参与到这个平台活动,是很有意义的。祝贺斐然项目,期待明年展览,也祝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可以展示更多策展人和艺术家的创造力。

刘影&游伊一:参与这届“影像策展人奖”最大的感受是整个参与过程都是对自己思考、阅历和实践能力的考验,在有限时间内要使我们自己的概念和整体项目与外界(艺术家、评委、观众)产生有效的沟通;同时,在疫情的影响下,要在有限的条件内将一个方案展以远距离的方式落实到一个实际空间内,这些都是对我们能力的挑战,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我们自己都尚未意识到的潜能。此外,我们还感受到与我们共同参与此次“影像策展人奖”的其他策展人和小组都非常地用心和投入,他们的研究之丰富和深入,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激励。

 “影像策展人奖”项目填补了目前中国影像艺术环境中的一个空缺:国内年轻的影像方面的学者、项目发起人和策展人相对比较散落,也很容易被分散至其他工作领域,欠缺一个大的公共平台来笼络他们。“影像策展人奖”不仅给有潜能的国内影像策展人一次展露和与同辈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也能呼吁更多对影像研究感兴趣的人来尝试以策展作为一种研究和实践的方法。同时,新兴的策展人联动以影像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自然而然地可以让国内的影像艺术环境活跃起来。


彭嫣菡+Tracing the Elephant(曲芳正、于时云、王彦之):作为参与者,对于专属于影像领域的策展人奖,这样的机会是非常可贵的。一方面,在学术性与专业性的层面,由集美·阿尔勒组委会发起这样的动议,接续“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和三影堂摄影奖这样已运作多年、积累相当声誉的项目,正当其时。在理论拓展这件事上,“影像策展人奖”可以承载,也有责任承载这样的本体论探索和更高阶思考。另一方面,这是一次可以让当下的学者放下环境中的种种不安与危机,去自由地思考、自由地探索,促使我们从更纯粹的观念和感知本身出发,结构、凝练我们现阶段的思考重点。在经过从方案构想到初选、复选,方案展的展陈实现,这一个月的紧凑评选之后,我们也获得了再总结、重新出发的新的可能。我相信下一阶段的旅程,我们可以生产出更加成熟的方案。


蒋斐然:整个过程是一个同行切磋,开阔眼界,遭遇新鲜经验的过程。在其中我更加明晰了自身的坐标、能力与局限,一路上感谢评委对于“未名河”方案所寄予的信任和期望,也很高兴能认识一批优秀的同行者。


象外:目前国内关于影像艺术的创作和策展现状是什么样的?

荣荣:这是一个影像的时代,可以说“人人都是创作者”,所以从技术的角度“摄影”是普及的。但每个人都可以拍摄并不是每个人可以当“摄影家”,“摄影艺术”还是一种相对年轻的艺术形式。在“摄影艺术”中,影像不仅仅是一种表达工具,更重要的是它所要表达的思想,这是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所在。

在当代摄影这个领域里,国内的发展是比较晚的,只有短短40年。改革开放以后,才有通过摄影的媒介,去独立创作。当然国内现在有很好的艺术家,但缺乏特别优秀的策展人。我们需要有影像策展人,用他们的学术理论框架来推动艺术家的发展,我觉得在这个领域里,他们所扮演的是幕后推手的角色。影像领域的各个方面,包括影像的在国际范围里关于它的历史以及未来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我觉得还是很欠缺的,我们初衷,可能希望更多的人去关注它,研究它。

我们公共教育体系对摄影的传播还远远不够,现在公立美术馆的摄影收藏还比较空白。而在西方欧洲,他们是从小就在这个氛围中,耳濡目染,有很多机会走入美术馆,经常可以看到影像的展览作品。摄影艺术很早就走进了在他们公共教育体系。在中国,我们需要加强对影像的重视。


象外:为什么想要设立首个面向中国籍招募的影像策展培育项目?

荣荣:策展人的角色十分重要,他们引导人们去解读作品,深挖艺术背后的逻辑与故事,再将这些内容串联起来以展览的形式呈现,让艺术品与观众得以会面。其实现在仍然有不少观众不清楚影像究竟是不是一门艺术,他们会认为摄影就是一个图片,在那么多的艺术形态中,它就是一个媒介之一。因此我觉得影像策展人是非常重要的,他/她能够去引领、带领人们,去解读艺术家的作品,搭建跟艺术家跟观众之间的一个非常中重要的桥梁,这是是重要的通道。

即使国内的摄影展、摄影节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扩大,但专注于“影像”的策展人仍然是稀缺的。在组织集美·阿尔勒发现奖的时候我们深有体会,每年,我们首先邀请5位策展人,再由每位策展人推选2位艺术家来进行发现奖的角逐。自2015年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设立,今年已经是第7届。我们越来越感受到邀请新的影像策展人的困难。中国对当代艺术家或者摄影艺术家已经有较为丰厚的奖励项目,但对于策展人的支持不多。因此,今年集美·阿尔勒新的奖项中,我们把对象锁定在影像策展人,推动更多的人加入影像策展的领域中。


象外:经评委会三轮研讨和投票从53份有效投稿中选出5组入围方案,再选出1名得奖方案,请问评委会的评选标准、考虑维度有哪些?一个优秀的影像艺术策展方案应该具有哪些特征?

顾铮:能不能提出独特的议题并且提出为实现展览目标的具想象力的方案。


象外:最终首位  “  影像策展人奖  ” 得主何以获得评委青睐?

顾铮:可以感受获奖者具有较为扎实的学术基础,并且能够以比较独特的方案将自己对于摄影的理念与思考立体化地呈现出来。


象外:为何在  “  影像策展人奖  ” 之外还设置了评委特别提名奖?

荣荣:首先,这次收到的方案都非常不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惊喜。尤其是入围的五个提案,每一个提案内容都非常丰满,各有千秋。当然,我们也觉得赛制挺残酷的,因为大奖只有一个。所以,经过评委们的讨论,最终达成一个共识,增加评委提名,来对他们所做的努力、贡献给予肯定。


象外:对入围但没有获奖的策展团队未来也会有合作和培育计划么?

荣荣:这次入围的策展团队都非常优秀有创造力,他们探讨的议题也非常有学术价值。我们希望这只是个起点,希望他们持续走下去,我们在未来合适的机会发出合作邀请。


象外:如何理解本项目希望  “  发现和培养优秀的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  ” 的目标?

顾铮:一个良好生态环境的培育,包括了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只关注艺术家而忽略和艺术家一起工作共同成长的策展人的发展,对于培育一个良好的生态的目标来说,显然是不够的。集美·阿尔勒摄影季希望能够以这样的方式先努力起来,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唤起大家的共识,一起为培育更好的摄影生态而努力,相信是大家的共同愿望。


象外:未来会有怎样具体的培育计划?将如何助力当代优秀影像创作的推广与发声?

荣荣:对于获奖策展人的培育计划主要在协助他/她完善项目,提供项目落地资金,制定学术交流的项目。“影像策展人奖”组委会与获奖策展人接下来会有一系列的讨论工作,制定更合适更有针对性的计划。我们也都非常期待明年在上海和北京的两场展览落地呈现。


象外:对于有志于从事影像艺术创作和策展但尚未上路的年轻人,你们有什么样的建议?职业教育与学术训练重要吗?

顾铮:首先有没有要从事这两方面工作的强烈愿望。较为系统的历史和理论的学习与掌握,可以帮助判断与趣味的养成。不是艺术出身的学术背景也许能够带来对艺术和摄影的更为独特的见解。另外,多看作品,多和艺术家交流,总是会有意外的收获。


象外:对于对影像艺术感兴趣但并不认为自己了解艺术,觉得艺术高高在上的普通观众,你们又有什么样的建议?

荣荣:如果对摄影、影像艺术感兴趣,我觉得那就需要多看展览,多看相关的艺术书籍,以及要多跟策展人、艺术家交流,进行艺术的熏陶。现在有这么多这么好的平台,观众能从这样一个艺术氛围中,多多接触,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品。我觉得艺术是没有门槛的,是开放性的。你想要学手工古典工艺,我们有艺术工坊;你如果要了解摄影史,可以到图书馆;你要了解策展,可以学习相关课程;想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位艺术家,可以多听工作人员的导览。我们做三影堂,做摄影奖、摄影节,做艺术工作坊,做展览导览,就是在努力让不了解摄影艺术多公众,通过这么多渠道、形式,来感受、领略摄影艺术多精神魅力。


象外:你们如何看待影像艺术的公众意义?

荣荣:这个意义我觉得太重要了。21世纪的今天,已经是一个读图的时代,图片、影像已经与我们的日常息息相关,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却是一个盲人,一个“图盲者”,面对图像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它所传达的信息。因此,我们需要影像艺术来引导公众,使得他们开始重视其背后的故事也好、精神也好,甚至是灵魂。



关于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于2015年在厦门市集美区启动,由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和厦门市天下集美文广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自创立以来,集美·阿尔勒展示了超过两百场来自中国、亚洲其他国家以及从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中精选出的摄影展览。集美·阿尔勒展览主要在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和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呈现,并联动厦门本岛。在开幕周期间以及展期内,举办开幕式、颁奖礼、专家见面会、讲座、导览、表演、放映、工作坊、游学等一系列面向公众和艺术爱好者的活动。

关于集美·阿尔勒“影像策展人奖” 

由香奈儿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于2021年10月共同创办,该奖项通过策展方案公开征集、专业评审团评选、项目资金支持等一系列举措,吸纳更多优秀策展人参与影像的跨学科研究。以扶持年轻影像创造力为核心,致力于发现和培养优秀中国青年影像策展人和研究者。

关于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

国内首家专注于当代摄影艺术的民间机构,由中国当代著名的摄影艺术家荣荣和日本著名摄影艺术家映里夫妇于2007年6月共同创办。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通过举办高水平的展览、讲座、教育、图书出版、艺术家居住计划以及各种独立项目和活动,致力于构建中国当代摄影艺术领域最高水准的展示、推广与国际交流平台。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目前拥有南北两个空间:一个位于北京朝阳区草场地艺术村,另一个位于中国南方城市厦门的集美区杏林湾。除艺术展厅外,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还设有+3画廊、影像制作部、摄影图书馆、摄影教育部和摄影主题书店。





点击图片了解展览详情



2021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


展期

2021年11月26日-2022年1月3日

开放时间:9:30-17:30,逢周一闭馆


主场馆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新城市民广场展览馆

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












象外近期好文



神奇马良。

艺术家如何打破真实与虚拟的边界?

我也希望绘画能表现出“深刻”,可什么又意味着深刻呢?

孙小舟:普世觉得大美的,我都兴趣不大

艺术或许就是我的安全屋与瞭望塔

埃因霍夫:人是个谜。

章犇:借由象征主义外衣的层层掩盖,我才得以说出内心的隐秘

他把木桩刻成人,让她显露出时间的形状

来自新民说的几本好书。

三星堆,以及璀璨的青铜时代

颜秉卿一本正经地游戏着

克孜尔佛窟线描稿

像一个老头儿那样,才是逛展的最佳方式

谢其:快要消失的激情

阿富汗,最美的佛像

华夏之华,至美山西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这里找到我们:

微博@Artha象外

以及 知乎 mono Flipboard 今日头条 等


如果喜欢我们

转发、点赞、在看让更多人知道象外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