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当代人身心安顿,是艺术与教育最根本的责任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96年之后,前辈教育家的信条在杭州被呼应践行——
2022年6月1日,“生活力·2022第四届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于线上线下同步开启。
何谓“生活力”?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开幕致辞中表示:
“‘生活力’指的是一个人能动性地活着所应具备的生活经验、现实理解和实践技艺,包涵着对人间烟火和百姓悲欢的朴素关怀,也蕴籍着对他人与远方、万物与生命的深切共情。”
本届青艺周以此为主题,是“希望以数千位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在漫长焦灼的疫情岁月中,激发起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的理解、对于生命的体认,焕发出我们本真的生活热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动力”。
自2010年开始,中国美术学院即以“毕业展示周”的全新形式,面向公众集中展示教学创作成果,开艺术学院之先河。
2019年,又在学校毕业季的基础上,联合浙江音乐学院,联动文学与科学、文创与科创等各领域,发起之江国际青年艺术周。
作为青艺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共展出 2500 余名毕业生约 3000 余组作品,其中本科生1757人、硕士生631人、博士生87人,17个教学单位共涉及 50 余个专业参展。
让毕业季走出校园,让艺术与人民共情、大学与城市共融、教学成果与社会共享,打造“没有围墙的学院”,是中国美院的愿景,也是社会急之乐之的期盼。
主旨“把艺术拉出圈外”的象外,原本受邀去杭州现场观展,但囿于北京疫情,遗憾未能成行。
然而,从中国美院的同仁发来的文字、图片、视频以及直播等资料,便可想见在那十数日的时间里,杭州城里是何等热闹,何等艺术!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我猜想,置身数千件作品中,难免有“乱花迷人”的纷繁;观察来自50个专业的学子(他们几乎都是00后新世代)千姿百态的创作,也会对他们即将踏入社会、涌动更大的生活力而有无穷的想象。
在《生活力的开放与灿漫》一文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文联主席许江写道:
我们知道大学有众多的学科,但大部分学科的学者,当他们不在的时候,不会成为其研究的本身。律师死后不会成为法律;医生死后不会成为医药;地质学家死后不会成为地矿;数学家死后不会成为数据。只有文学家、艺术家,他们不在的时候,就幻化为一本书、一张画、一段音乐。屈原幻化为楚辞;李杜幻化为唐诗;苏轼幻化为赤壁赋;郭熙幻化为《早春图》;黄公望幻化为富春山居,林风眠幻化为蒹葭孤鹭;潘天寿幻化为雁荡山花。
我们是唯一把我们自己作为终极目标来实现的人。由此我想到了这个生活力。生活力是否正是把自己作为目标来实现的某种能力呢?
“在这样的生活中要想过得从容,要想获得安宁,内心需要宽大,耐得起寂寞,耐得起简陋。”
“这正是我们谈‘生活力’所临对的真切的生活境域。”他写道,“生活力,原是某种在大生活中深潜与识见的能力,某种把自己作为目标来实现的力量,现在变成了一场在持久的囚禁中坚守生活的素质,变成了囿困中树立信心、乐观未来的生机活力。”
是的,在这一特殊时代、特殊时期,生活力如何自我培植,如何使得自己的生命和未来“向上长”,这不仅是一个艺术周自我界定的主题,更是每一个人应该思考的人生命题。
尤其是,如高世名院长在致辞中所说——
艺术要成其大者,要承载人道。艺术家要对现实有感应和沉思,以艺术击响生活的回声,给人们带去希望。
换而言之,要“用艺术的感受力与创造力,以人性的热诚与善意,去捍卫生活的积极与坚韧,去颂扬生命的开放与通达,去开展出人类‘向上向前的生活’”。
“使当代人身心安顿,是艺术与教育最根本的责任,”高世名表示,“要承担起这一责任,就需要‘有情有义的知识、身心俱足的思想、知行合一的创造’。”
我不能更赞同这句话了,因此请原谅我以加粗字体重复之:
有情有义的知识
身心俱足的思想
知行合一的创造
https://www.caacosmos.com/
2022年6月1日-6月30日
中国美院各学院的分主题和相关阐述,读者们可参详下文链接,相信看完后会有更深的体会——主题阐释都写得挺好的。
青艺周|什么是生活力?国美人的主题阐释
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 | 一日之迹 |
绘画艺术学院 | 绘·生活 |
跨媒体艺术学院 | 镜像回归 |
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 | 共情环境 |
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 加入新的去 |
专业基础教学部/附中研究生 | 生活即田野 |
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 生活力5.0:恰似一首歌 |
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 | 艺术生活力 |
手工艺术学院 | 品·手·艺 |
设计艺术学院 | 生活里 |
影视与动画艺术学院 | 元启 |
建筑艺术学院 | 反思的阶段正在来临 |
艺术人文学院 | 思远道·学术与生活 |
创新设计学院 | 日新·共富 |
国际联合学院 | 东学西游 |
国际教育学院 | 家 |
实际上,艺术的广大精微之处,就在于它的多元丰富,无法用类型、主题、形式或技巧去简单区分界定。希望以下来自不同学院和专业的作品,能为象外的读者们提供一点生活的兴味,并激发更多新的创造。
作品差不多就放到这里了,同时对未收录作品在此的同学表示歉意,实在是放不下了。
据统计,截至6月15日,2022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季在遍布杭城的5万多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里,一共展示了3500余件毕业作品,获得了二百余家主流媒体的报道,海外传播覆盖45个国家、74万人次;全网各平台突破5.68亿阅读量,在疫情防控的情况下,线下观展人数超过15万人。
6月16日,高世名院长在致2022年中国美术学院全体毕业生的讲话中,再次鼓舞国美学子追求“向上向前的生活”。
他引申陶行知先生的话,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这与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的理念是声息相通的。
高世名同时表示,中国美术学院倡导“无墙的学院”、“人人的艺术”,这与蔡元培、陶行知先生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回到“生活力”,它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呢?高世名认为可以用唐代诗人刘禹锡所说的“以不息为体,以日新为道”来作答,因为——
“因为艺术不只是一种专业、一份职业,首先是一种人的状态,一种自我想象、自我改造、自我实验、自我解放的状态……艺术家在创造作品的同时,也在更新自我,也在重新塑造我们的生活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艺术也就成为生活世界的一面异质的镜子,成为新生活的一种精神准备。”
最后,让我们引用高世名院长在6月1日毕业季上的致辞,以此作为结尾吧: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架风中的竖琴,我们立于历史的旷野、此刻的人世,让我们感受时代万物以息相吹,与其共鸣,各自成章。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
原创不易 请将我们分享给更多人(*^3^)
更多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