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传统与科技,当代艺术如何超越期待?

我就是小白呀 象外 2023-11-22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史金淞、杨泳梁双个展“对影”展览现场,大华银行


在上海,一片墨竹从中国画上走了进了大华艺术画廊的展厅,它们瘦削挺拔,锋锐有力,立于一片墨色河流之上。
似乎与古代文人的心境相连,让人心生亲近,靠近它们,我们立刻意识到:竹叶、竹竿皆是钢铁。更确切地说,史金淞的《未来诗学研究·竹谱》使用了碳纤维、航空铝合金、紫铜、黄铜、不锈钢等材料。

史金淞,《未来诗学研究·竹谱》,3D打印碳纤维、航空铝合金、紫铜、黄铜、不锈钢等,现场装置尺寸可变,2022

史金淞,《未来诗学研究·竹谱》局部,大华银行
轻松瞬间变为危险,“游于画”的闲情逸致被颠覆,时间被拉到了未来,这片竹子不再是生机勃勃,更像是遥远未来自然毁灭后的人类记忆。平静下来再细想,又觉得好酷——一种新的机械美学。
1969年出生于湖北当阳的史金淞参加过“八五新潮”,是中国当代最活跃及最具代表性的雕塑家之一,他的作品善于调动观众的情绪,挑战我们的固有观念。
史金淞的《哪吒·婴儿用品》系列使用不锈钢制作了婴儿用品,它们锋利而危险,颠覆了我们对婴儿用品的固有印象。而2005—2007年创作的《6.2米迎客松》则使用各种树木、柳树枝、树根、不锈钢螺丝等材料,重塑了一颗庞大的树。

史金淞,《哪吒婴儿车》,102 x 98.6 x 82 cm,不锈钢,2005

史金淞的创作从材料到形式都非常的丰富,但许多灵创作灵感都源自当下的感受,他说过《迎客松》系列的创作动机:
“当时在环铁做工作室,去的时候那边有很茂密的柳林,在城市的边缘,有那么大一块茂密的地方,人是很开心的,后来城市拓展,树就被砍掉了。砍掉之后就觉得,那么热爱的东西就那么消失了,你总想去改变点什么,所以把它们清理得干干净净的,把它复活成内心里的一棵树,让它再回到你的生活中。”
史金淞始于当下的表达连接了中国的传统艺术精神。而“传统艺术的当下表达”是大华银行一直以来关注的议题,大华银行大中华区行政总裁叶杨诗明女士在史金淞、杨泳梁双个展《对影》的开幕式上说:“作为亚洲艺术的坚守者,大华银行一直关注当代水墨艺术的传承与推广,并积极推动这一东方艺术瑰宝的创新与发展。此次展览是我们一系列水墨艺术展的延续,它让水墨之美联接更多公众,也展示了传统人文与当代艺术碰撞下未来无限的可能性。相信对于新生代的艺术家们,也是一次极佳的思考契机。”


对影

史金淞、杨泳梁双个展


时间:

2023·03·10~06·30

地址:

大华银行艺术画廊

地点:

上海市浦东新区

银城路116号大华银行大厦一层



史金淞、杨泳梁双个展对影展览现场,大华银行

双个展《对影》让史金淞、杨泳梁两位艺术家用作品对话,用不同的媒介探讨人与自然、艺术与科技、水墨传统精神与当下的关系。而在去年,大华银行艺术画廊也邀请了青年艺术家袁隆把“园林”搬入展厅,我们写过👉袁隆:用雕塑、绘画、影像、装置以及声音艺术重构园林。

大华银行年度校园水墨艺术大奖,欢迎各位年轻艺术家参加。

早在 70 年代大华银行已经开始支持艺术发展。2017年,大华银行在香港推出了“大华银行年度水墨艺术大奖”,2023年,大华银行首次在中国内地举办“大华银行年度校园水墨艺术大奖”,大赛集合了张子康、陈侗、邱岸雄、吴蔚、劳伦斯·何浦林5位评委。希望通过对当代水墨艺术的不断讨论,连接水墨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史金淞,《那边》,碳化一棵树和若干动物骨骼,现场装置尺寸可变,2011

竹子下的墨色是史金淞创作于2011年的一件装置作品《那边》,他碳化了一棵树和若干动物骨骼,在展厅将,它们拖出一条黑色的像是书法似的痕迹。
“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我觉得树和机械同样自然有生命。就象我不认为机器总是冷冰冰的一样,木炭也决不是树烧成死亡的样子,事实上木炭所具有的活力是树不可取代的,而且其悠然绵长的燃烧所透出的那活勃勃的生机,令人忘我窒息得肠胃发抖。我真的不认为生命的存在样式是孤立片面和单一的……”


史金淞、杨泳梁双个展对影展览现场,大华银行

碳——这种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学基本元素,在这里象征着生命的结束,同时也是开端。
“象征”,史金淞或许不会同意这样的表达。在一个对谈视频中他说,“我的作品不是隐喻也不是象征,我觉得一个艺术有时候有价值,恰恰就在于“此刻你停下来想这是什么”,其实作用就已经有了,它只是触发你去思考”,而“所谓的隐喻和象征,只是在运用人们的固有思维作为桥梁,把你带到它的语境中去思考”。

史金淞、杨泳梁双个展对影展览现场,大华银行

“停下来想这是什么”,在大华银行艺术画廊的另一间展厅,我们必须停下来,戴上VR眼镜,眼前:山峦高耸,雾气缓缓升起又散去,动物在丛林中嬉戏,我们置身其中。这不正是古人的“卧游”理想吗?这件是80后多媒体艺术家杨泳梁创作于2017年的《不朽之境》。

杨泳梁,《不朽之境》截图,虚拟现实,2017
在成为独立艺术家之前,杨泳梁曾组建过一个专门从事3D 建模和动画制作的工作室。当虚拟现实成为一个全新创作平台的时候,他即刻着手探索;不仅因为这是他熟悉的专业领域,同时也因为古代山水画强调“以林泉之心临之”的哲学思想,作者和观众要从身临其境的角度假想自己在山水中游历。如今的科技实现了让人们在山水间畅游的假想。作品的制作由杨泳梁工作室(上海)和Monochrome 公司(巴黎)共同完成。

《不朽之境》是一件所有人都能看得懂的中国画,艺术家忠恳的参照了宋元绘画,使用虚拟现实技术,呈现了一个可走入的全景式中国山水。

杨泳梁的创作初衷很简单:
“在中国画中有一个概念非常重要,就是‘卧游’,从字面理解就是躺着游览,它的核心观点是当你在看一幅作品时,可以想象自己在这幅作品中到处游览。”
“当我第一次接触到VR时,全新的体验让我和“卧游”这个概念产生了奇妙的连接。我希望通过VR技术去复原,或者是说是倒推当初那些古人,比如范宽他们看到的现实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我一直是用这样的原始的动力去完成这件作品的。在VR世界里,我觉得‘桃花源’似乎是可以存在的。”

史金淞、杨泳梁双个展对影展览现场,大华银行

始于传统的“卧游”,但《不朽之境》确实有一些超出传统的部分,当我们摘下VR眼镜,视线回到展厅,身处城市的我们,开始思考自身与自然的关系。虚拟现实所呈现的全景式中国山水在此刻有了极强的属于未来的现实感,这个场景像是我们已经完全失去了自然,只能通过科技亲近自然。
杨泳梁出生于上海嘉定,自幼接受中国传统水墨画和书法训练,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
在《界面》的采访中,他回忆小时候在嘉定出生长大,始建于宋代的秋霞圃是杨泳梁的儿时乐园,“那个园子特别好,没人,你会觉得那个园子就像自己家的后花园。”外婆家的田园气息也令他回味至今,“在葡萄藤下的一家人一起吃饭,有葫芦挂着,有蝴蝶飞来飞去的感受,有时候会有一种恍如隔世或者类似桃花源的感情色彩。”

杨泳梁,《不朽之境》截图,虚拟现实,2017

杨泳梁,《不朽之境》截图,虚拟现实,2017

带着儿时的生活和学习经验,杨泳梁自然而然地开始思考城市化所带来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始于2006年的《蜃市山水》系列他拍摄建筑照片,然后进行合成,最终作品远看是中国古代山水画,走近才发现是现代城市,摩天大楼、电线杆、正在施工的工地和废弃的建筑金属……“对影”双个展中,也展出了类似手法创作的《白马》。

杨泳梁,《白马》,90 x 130cm,艺术微喷,2021,“对影”展览现场,大华银行

对于新技术的使用只是杨泳梁创作的开始,《不朽之境》“在制作时,虚拟现实技术还是一种很新的尝试,因此,在技术上有很多问题需要学习和解决”,艺术家杨泳梁说,但“ 主要的难度在于中国画的透视不是基于现实的。中国传统山水画把空间和透视极度挤压,用留白的方式来呈现空间感,那么问题就来了,VR是完全模拟现实的透视来呈现的,因此最困难的地方是如何去协调两种完全不同的透视,让最终呈现无论从哪个系统去评价都不会产生违和感”。
“完成作品时,《不朽之境》是超越我的期待的,我只是本能的感觉这件作品不需要和城市发生联系,但是当你走出这个‘桃花源’回到了现实的确会产生那么一点点的失落从而产生了对城市化的反思。”

杨泳梁,《不朽之境》截图,虚拟现实,2017

关于“超越期待”,史金淞在《国内被盗版最多的艺术家是怎么看待当代艺术的》视频中讲过一道菜的故事:
“我们那边有一个餐厅卖猪脚,我们平时对猪脚的想象就是:要么是卤的,要么是炖的。他们卖的最好的菜是,卤过之后又用椒盐敷了之后又煎了一下,上口的时候,你咬它是脆的,然后里面又是糯的。所以在这一瞬间,它其实改变了两种东西,我们对一个既定事物的看法因此而改变,然后我们对新的知觉有了一个新的可能性,就像噪音美学一样。原来猪蹄不仅仅是那样的,还可以是这样的,那位厨师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很好的艺术家,他重新定义了关于猪脚的味觉。艺术家往往在做这样一件事情:它不仅仅是过去我们想象的那样,它还可以是别的。”
而当代艺术是什么呢?“它是一个正在发生的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是平行的,你去感受它就好了。”





象外近期文章

关于影子,一个值得细看和推敲的展览
巫昂:素描与水彩
朋友圈云看展之五
代洲:月夜、上校和马孔多的雨
朋友圈云看展之四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