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薛若哲刻舟求剑。

阿改 象外 2024-02-05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Xue Ruozhe, s-Draw an arrow
2022. Oil on linen,40x35cm





吕氏春秋·察今》里记述了这样一则故事,说有一个楚国人坐船过河,不小心把剑掉入水中,他赶紧在船上刻下记号,说:这就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后来船停了,这个楚人就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入水中寻剑,结果当然是一无所获。


这个故事原意在于劝勉为政者要与时俱进,如果仍以旧法令制度应对当下,不顺应时代进行改革,就无法长久治国。“刻舟求剑”后来也就引申为不懂变通、墨守成规的意思。


不知道为什么,有一天我看薛若哲的画,忽然想起这个成语,觉得这个80后艺术家也在“刻舟求剑”——但是我说不好,在他这里,乘船涉江最终要去哪里,那把剑象征着什么,剑自舟中坠水,他不立即入水捞剑,却在船上刻下记号,这个举动又象征着什么……


也许,如果说那把坠落的宝剑意味着具象绘画,或广义上的绘画的本体价值,那么,待舟行远之后再去找寻,反而能真正重拾宝物?


以上只是一点随想,应和我印象中的薛若哲对具象绘画的执着和信心,乃至他可能的方法论之一;下面,还是看看画吧:



Draw开弓, 2021. Oil on linen, 90x120cm, 120x90cm



譬如《开弓》二联:理应是同一个模特,身着黑色吊带长裙,手中并无弓箭,却做出引弓欲射的姿势。



Draw开弓,左联



区别在于,左首的模特几为正面像,右手作扣弦状,左手执不存在的弓,头微侧,眼神随左手食指望向画面右侧,导引观众继续越过边框,看向右首的模特——



Draw开弓,右联



她侧背对观众,但开工的左右手却交换了过来,我们只能想象她的目光仍然瞄准在前手的食指上,后者在灰色天际的背景中投下一缕阴影,阴影往下坠落扩散,变成雨雾一般的造型,底部被遥远的一爿山峦承接着。


画家在表现什么?一支从未被射出的虚空的箭?还是经由开弓这一动作,引发的观众的想象本身?就好比,当我们说“李子”或“杨梅”的时候,你固然会想到它们的样子,但是不是同时也会想起它们的酸而分泌口水?


画家为什么要画两个姿势?如果说,射箭这一动作具有明确的表意性,那么,以两个姿势、两种角度来表现,是加固了这一层意思,还是相反,瓦解了表意的确定性?


以及,背景又意味着什么?模特是否真的站在这片开阔的海天之间,还是说,右联画手指的那缕阴影恰恰揭示了这是一个假象:并不存在这样一种风景,此处的风景,仅仅是为了容纳“人”的存在而存在的一种标尺?


再看另一组以编号命名的作品:



#91 60 x 60 cm, Oil on linen, 2015


#92 60 x 60 cm, Oil on linen, 2015


#96 60 x 60 cm, Oil on linen, 2015


#97 60 x 60 cm, Oil on linen, 2015



#91、92、96、97,我们可以从经验判断它们所描摹的是同一个模特,不过,前二者的姿势虽然几乎一致,但由于光照色温的不同,头发的颜色却大相径庭;后二者,模特从此前完全背对观众,慢慢转为右侧像。


我们不确定在#92和#96之间是否有别的画作,以及在#97之后,模特会进一步右转以至直面我们,但就目前所见,我们可以认为:艺术家一如既往在制造悬念,或者说,其实“悬念”这回事也不存在,他只是在画一个背影、侧面,那固然让你联想到传统的、常规的肖像画,但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画家显然在规避艺术史上的一些东西


古希腊先哲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更极端,说“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我看薛若哲的画,感觉他是对这两句描述时间和世界流动性的徒劳的反叛:他以画笔定格人物的不同动作、不同瞬间,至于再哪个瞬间按下“快门”,却全然考究他对艺术史来龙去脉的判断和取舍。


就肖像而言,他要做的,既不是刻画一个真实的人和ta的内心(在摄影术发明之前,16世纪的霍尔拜因已经把这件事做到极致了),也不在于表达身份意识和社会类型(譬如同为德国人的摄影师奥古斯特·桑德所拍摄的人像),而是尝试找到一条进路,带领观众踏入艺术史的山林——所有被大师们占领的山头,我们都不做停留,前进吧,看看远方还有什么。


又或者,就看看脚下——仅仅脚下,是什么。


那么,脚下是什么呢


是所谓的绘画性吗?



After WM, 1872, Oil on canvas, 40x50cm.Left Part, 2022. Oil on linen, 40x50cm


After WM, 1872, Oil on canvas, 40x50cm.Right Part, 2022. Oil on linen, 40x50cm



如《After WM,1872》两联,左联将观众的目光引向带着手套的双手,那种似织物又似乳胶的质感,放大了看,不过是几笔亮色颜料涂抹在灰度不同的底子上;


右联,上框线仅停留在人物的唇部,占据画面主体的是胸以上的区域,模特似乎穿的是一件透明纱质礼裙,黑色小珠在白皙皮肤投下阴影。



局部,展览现场实拍图



有没有可能,这几颗珠子才是画家下笔的唯一理由?甚或并不存在这样一件礼服,那些悬浮着的珠子原本就是画家的想象和再造?


同样地,画这张《无题》,是不是缘于这件有着锦缎光泽的短袖上衣?(将手臂抽去,倒是呼应了古希腊雕塑中的残损传统,让人多了一份艺术史上的联想,当然,你也可以认为这件衣服仅仅是套在了一个没有手臂的塑料模子上)



Untitled无题, 2017, Oil on linen, 55x50m


画这张《Freed Hands》,是不是缘于手腕扭转不同带来的手套(看起来像是尼龙质地的防晒手套)不同的纹理?



Freed Hands, 2022. Oil on linen, 70x50cm


还有这张容易让人联想到胜利女神像的《凯旋V2》,艺术家所要呈现的,也许只是这一袭长裙的雕塑般的稳定以及迎风曳地的动感?



Triumph V2 凯旋V2, 2016. Oil on linen,155x180cm



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

公元前2世纪,现藏法国卢浮宫



看起来,薛若哲总是在刻画同一个事物,看它们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以及彼此的关系中有何细微差别。


背后的逻辑显然与时间性有关,但他所做的,似乎不是描述一段连续的时间,也不是现实主义那套“真实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和希腊戏剧中“三一律”的路子,相反,他对创造情节、推进叙事并没有那么大的兴趣,而是对那些能独立存在的、自足自洽的事物抱有探索的好奇


他有点像一个保险箱的开锁师:一边用手指慎重地转动密码锁,一边侧耳倾听内里的机械刻度是否完全契合,直到“咔哒”那一声响



She closeted herself with her  councillors
她和她的顾问在私室里密谈
2016. Oil on linen, 200x180cm



只是,有别于现实中的保险箱,艺术这个保险箱并不只有一个密码,锁是否能打开,全凭艺术家自己说了算——所以薛若哲有时候画单幅,有时候画双联或三联,有时候则是多张组画,他要确认的是:以不同时间刻度标识的这些人物、姿势、动态、质感,如此等等,是否已经足以说明他要探究的问题。



Screening放映, 2017, Oil on linen, 200x80cmx3



至于,保险箱里面有什么,谁知道?!这,当然也只有艺术家心知肚明。


没有故事,没有情节,甚至也看不出什么情绪,薛若哲的画,在某种程度上是无法描述的,它们容易让言说者陷入自言自语或狗尾续貂的困境,但容我再加一条自己的不相干的联想:



仓颉的重瞳画像和他造的字



因为造字而令“天雨粟,鬼夜哭”的仓颉,据说天生双瞳四目,后人据此绘有一张重瞳的仓颉肖像,盯着看的时候非常容易头晕目眩。


薛若哲的绘画是另一层意义上的重瞳——那些并置的人物、局部或物件,虽然远未到扰乱视觉焦点的程度,但它们的角色仍是回避性的——无需外在的观看来确认自身的意义,它们依靠的是彼此的确认,在互为参照中,确认自己与他者属于数的同一集合、身处同一时间链条之上。


因此,我不会赞同这一观点,即薛若哲的“复数”式的绘画是一种无关紧要的、投机取巧的、毫无意义的障眼法,相反,我认为画家在机械复制(作为一个资深摄影爱好者,他对此肯定深有感受)和信马由缰之间取得了很好的平衡——虽然同样需要重申的是,这条缰绳放多长,也是艺术家说了才算。




目光 Gaze
薛若哲2011-2023作品研究

重美术馆

策展 :杨天歌

展期 :2023年9月17日 - 2024年1月17日
地点 :北京石景山区华诚博远设计产业园重美术馆

总策划 :欧阳星
展览统筹 :季钰程、全力 
展览设计 :李思慧、房永法


艺术家薛若哲在北京的首次机构个展,亦可谓薛若哲早期生涯的阶段性回顾展。展览并不因为回顾的性质,而以求全为目的;相反,展览仅精选了艺术家以绘画为主、兼具影像的部分创作,试图挖掘薛若哲在古典与写实的宏大背景下,具有个人特质的钻研与实践。展览的回顾方法具有主题线索性,而“目光”,正是我们切近艺术家薛若哲创作的题旨。

——展览前言


展览门票上贴着一片镜子,非常好地呼应了展览主题:目光


真正的狗尾续貂


如果说薛若哲在上述讨论的画作——也是你在北京重美术馆一层的展览现场所能看到的——探索的是作为绘画对象的人的可能性、观看与被观看的互动关系、时间的流动与断裂,由此艺术家更多是在做减法——减除叙事,削弱情绪,同时在技法上保持冷静克制,那么,以下的这一系列,大概可以说是艺术家在做加法。


“YYYY-MM-DD”系列表面上看是一组静物花卉,但实际上是艺术家打算持续终生的项目。



20220120-20220128, 2022. Oil on linen, 40x50cm.



2022年1月20日女儿出生,薛若哲面对瓶花画下第一朵花,并在旁边签下当天日期。此后,他每天都面对花卉写生,花束少则五六支,多则二十几支,每天只花一朵,在一张画里表现从花苞到盛放再到枯萎的完整过程。


疫情期间,有时候买不到鲜花,他就采点路边野花;有时候出差了,他就把花和未完的画带上,总之要保证一天不拉下(如果哪天来不及画,就只在画上签下日期)



放在手提箱里的未完成的画作



写生图20220503


关于这一系列的详情,可参考以下推文:

对话 | 薛若哲 × 李佳



这一绘画行为有类于行为艺术家谢德庆的“打卡”,是将时间的流动凝固在二维平面上——方法并不新,但我的确很好奇他是否真的能持续后半生。


在重美术馆的薛若哲个展二楼,你能看到这一系列的画作按照时间顺序一溜儿排开,而且非常巧妙地与墙面呈一夹角悬挂,从而在三面墙之间形成了流动的斜面。



重美术馆,二层展览现场


上了三层,按照策展人的思路,是让观众从一层的目光的错置、二层凝神的专注,回归到向内凝望的空间。



重美术馆,二层展览现场



从策展的角度而言,“目光”是一个很好的统摄之词——的确,薛若哲那些背对观众或侧立的人物通常避免直视观众,从而获得了更大的自由(有点像“我就这么着,与你何干”),不过,在我看来,薛若哲的画虽然含有心理学的意味,或者可借心理学的角度进行评论分析,但它们的生发点、切入点却并非心理学导向的,艺术家在做的,仍然是一个避免被定义、被锚定的工作,是一个在缝隙中反复行进的试验。


回到刻舟求剑,坠落的剑能否当即寻回可能是一个次要问题,重要的是船仍在流动,而艺术家还在船上










Self-portraits (Disguised as Lili) 自画像(伪装成漓澧), 2022. Oil on linen, 205x125cm


薛若哲

1987年生于江苏徐州,2012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2015年硕士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绘画系。曾获得纳威·博斯顿奖、高登-卢顿造型艺术奖、汤姆·本德海姆具象绘画奖等;并于2022年入围杰出亚洲艺术大奖。


上图是薛若哲通常提供给媒体的自画像,这一故意的伪装,既是他对委拉斯贵兹的致敬和偏离,也是对自我身份确定性的质疑,和对观众开的一次值得玩味的玩笑。





象外 x 薛若哲





〇 :能否用一段话,就像创作自画像那样,为读者描摹出一个全面的你“自己”?


X  我是一个害羞的画画的人,认真的,充满了怀疑的



〇 :儿时或青春期二三事。


:能回忆起第一个场景是两岁时在隔壁奶奶家玩,磕到了她家的墙角,爷爷抱我上后座,撒着惨淡阳光的地上滴了几滴血。不知怎么,只要提起小时候的回忆,第一个冒出来的就是这个。


第二个场景是,初二的期末结业式上,我在下面看新发的书,被拎着耳朵走上主席台,推倒教导主任后跑回了家。这个愤怒到现在也能感觉到。



〇 :具象/写实绘画是一个老生常态的话题,在你的艺术之路上,也经历过两次犹疑和回归,能否笼统说说你对这个话题的看法?



:我的两次转变倒是没有什么犹豫。第一次是因为在中央美院时,周围的人都在画写实绘画,产生了厌烦,别人做什么,我就不想做什么。想用油画这个语言去做些不一样的事情,要“当代”,我试着把绘画作为一种平面材料和观念互动,就有了“模拟人生”系列


再次的转变是到了英国之后。做作品的语境发生了变化,从对当代艺术的遥远的想象、揣测的环境,一下步入了当代艺术的语境中。我不再为了作品是不是看起来“当代”而感到困扰与焦虑,当某种所谓先锋的样式变成了一种策略式的“激进”,当当代艺术变成了某种政治正确,材料、媒介对先锋性的证明已然失效,所有过往的方式变成了某种选择——我们现在还能看到中国很多当代艺术家在这个安全范围内绕圈圈,生怕越出去一条腿人们就不再认为自己搞“当代”——这难道不是一种新保守主义么


这时候, 我当然要做不“正确”的事。当代艺术的边缘是不断移动的,当代艺术就是在不断地扩张边界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的合法性,我要做的事情就是拓展它的边界,把具象绘画语言拉回当下的语境。想清楚了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回归绘画了。


深层的原因是我对绘画这个媒介逐渐增长的信心,我越来越觉得,不需要扮成什么样子才“当代”,或者引用某种符号才“中国”,很多东西是在刻在骨子里,抹不掉的。我有把握、有信心去将它们放在绘画中,而不是做一些假把式。我坚信具象的绘画语言——在当下的中国,在这个图像时代,在充斥着各种政治正确的年代——是有巨大的可能性的


是时候将其再语境化了(recontextualise)



1-0, 2019. Oil on linen, 220x200cm



〇 :如果说你在绘画中表达了观念,那这个/组/种观念是什么?或,与什么相关?是否有长期思考的“元命题”或“母题”?


:我关注的点在于画面中时间、空间设定的偏差,与人物的动作、关系的改变产生的心理张力,揭露绘画语言和现实的裂痕。带来现实时空的异质感和位移。指向个人经验与艺术史之间的转化,偶尔会指向当下的情境。 


(永恒的人)与时间,是我常常回归的的母题



Touch Wood 触木, 2021. Oil on linen,110x90cm



〇 :我对你的“人物画”感兴趣的其中一个点是:除了姿势、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模特本身是不容忽略的一个点——通常是她们,通常年轻而姣好,无明显缺陷而充满青春的魅力。能否说说你对模特的看法——如何选择,如何构思,他们又如何具体影响你的绘画过程,等等。


:我的作品中确实出现了很多女性,但是男性也有一些,只是常常被选择性地无视了。画中人通常是我的好朋友,我喜爱并羡慕她们,她们有我渴望而不得的特质,这无关古典理想。


我没有画脸,不知你是怎么看出“年轻而姣好”(说她们不年轻似乎也不合适),可能我画了很多隐去脸的画,会让人有想看到脸的愿望,观众探寻的姿态/过程——比起她/他们真实的容貌——更是我想要的。


把她们放在画面中首先是我要觉得适合,就像在日常我觉得和女性朋友交往起来更加舒服自在一样。我当然有自己的偏好(美如我们所知,是极其个人的事情),但也要看现实条件的制约。总体上说,我选择的对象是自己熟悉的人。


这和我选择不画脸的原因是一致的,当过于明确的人脸/动作/衣着/时代感等等出现在画面上的时候,其他的东西会变得不那么重要了。在绘画过程中,有着严格的限定,如有限的颜色范围,等大,等等。我一直做着减法,画面上只保留我想要的,多余的东西要减弱乃至砍掉



Her Backhands反拍, 2021. Oil on linen, 190x162cm


Her Backhands反拍,detail



〇 :关于颜色——你通常使用很少的颜色,为什么?如果是性格使然,则背后的心理机制为何?


使用颜色的方式是我的工作哲学中的一部分。非必要我一般不会使用冷色,所见物的颜色与落实在画面的颜色之间存在一种转化,而画面中缺失的冷色是观众会在视觉上补足。这种逻辑与最终的画面呈现是一致的,即用很少的元素去暗示出来所见物以外的感受与想象空间,需要观众的深入参与。


中国人用一把菜刀,一个炒锅,就能做出千变万化的菜式;而西方有无数的烹饪工具和餐具,每一种都对应着专门的食物形式,烹饪过程也非常的标准化。这两种方式无关好坏,但要说我更佩服哪一种,当然是能用简单的工具做出极致料理的人。


这种使用颜色的方式是克制的。我相信克制中蕴含了巨大的能量:拳头要收回去才能打得狠



How to be successful in life
系列之一,铜版画,2014



〇 :在其中的一组版画作品中,你刻画了“如何成功”这个主题——那些箴言是你真心相信的,还是某种戏仿和揶揄?


:无疑是戏仿。这件作品的重点在于选择图片的过程。在遥远的2014年,朋友圈被广告攻占之前,充斥着成功学,中国人对于第一啊、成功啊有着深深的迷恋,有感于此,我选择这些所谓的“箴言”是有一套机制的:首先Google“如何成功”,搜到的第一个条目中有13条成功的秘诀,我将这13条秘诀再在Google图片搜索中搜索,得到的第一张图片不管是卡通还是照片我都会用。而这种随机的搜索机制恰如其分地展示了文字与图像之间的鸿沟。艺术的有趣之处在于言此意彼,言语和意义之间的裂缝就像文字和图像之间的一样大。



〇 :如果不做艺术,你可能会从事什么职业?


:我希望能一直做艺术和画画。不做艺术,我也不知道能干什么



Final Solution最终解决方案
110x85cm,oil on linen, 2020








更多作品


👇



Escalator 200x138cm, Oil on linen, 2015





Nearly There  45x55cm, Oil on canvas, 2015





1,2 50x80cmx2, Oil on linen, 2016




1(1), 2(1)  50x80cmx2, Oil on linen, 2016





Leg approaching, 70x40cm, Oil on linen, 2016





Upsidedown-holder支撑物, 2017, Oil on linen, 25x30cm x2




I see you目光交错,2017, Oil on linen, 40x50cmx2




A Medieval Table一张中世纪的桌子, 2017, Oil on linen, 132x114cm




Two glasses, please两个杯子,谢谢 2017, Oil on linen, 90x105cm




Gymnastics体操, 2017, Oil on linen, 200x180cm




Near,Far或远或近, 2017, Oil on linen, 137x171cm




Gap间隙 190x137cm, Oil on linen, 2017




Situation is Changed情形变化了, 2017, Oil on linen, 173x120x10.5cm




Trapeziform Entries不规则四边形的入口, 2017, Oil on linen, 195x175cmx2




Still life No.1, 2018. Oil on linen, 85x210cm




Still life No.2, 2018. Oil on linen, 110x68cm




Seconded已附议, 2018. Oil on linen, 62.5x42cm




Untitled 50x70cm, oil on linen, 2019




L, 25x30cm, oil on linen, 2019




R, 25x30cm, oil on linen, 2019




Hovering Form of Two Pieces of Leather 110x63cm, oil on linen, 2019




To your Right, 2019. Oil on linen, 90x40cm




To your right,  2020. Oil on linen, 90x40cm




Dilema不进不退, 2020. Oil on linen, 60x40cm




Remote Landscape遥远的风景, 2020. Oil on linen, 110x62cm




Guided Tour around Bay Area湾区导览, 2020. Oil on linen, 400x225cm




On the other side, 2021. Oil on linen,  200x215cm




White-Painted Forest 白画林, oil on linen, 140x160cm, 2011




Like 像, 2021. Oil on linen, 60x50cm




This is not a hand这不是一只手, 120x120cm, oil on linen, 2021




A Step, 2021. Oil on linen, 50x60cm





Untitled无题, 2021. Oil on linen, 45x30cm




38, 40, 2022. Oil on linen, 50x60cm





Stillife No.7, 静物7号,2022, Acylic on linen, 35x40cm





Immersion 浸礼, 2022. Acrylic on linen, 35x40cm




Painted Surfaces 绘制过的表面,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Left),30x30cm(Right)





CGZ Picture Library,  2022. Oil on linen, 260x440cm





Stilllife No.6 六号静物, 2022. Oil on linen, 130x135cm




The Keeper, 2022. Oil on linen, 30x25cm




Untitled无题, 50x40cm, oil on linen, 2022




YYYY-MM-DD系列部分画作


👇





20220129-20220218,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0219-20220303,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0408-20220415,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0416-20220421,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0422-20220425,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0426-20220504,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0505-20220526,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0527-20220616,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0617-20220701,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0702-20220802,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0902-20221007,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1029-20221118,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1119-20221124, 2022.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20221223-20230103, 2022-2023. 
Acrylic on linen, 40x50cm.




展览现场

👇



















































《目光》,重美术馆展览现场
展陈设计做得很好,没去的推荐去看看。













象外近期文章


一次看完全球100多位艺术家2100多件作品,仿佛听到这个时代灵魂发出的集体之声

学校废弃了,还做卷子?别问,问就说是艺术!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国家一级文物超100件的特展,看不看?

席丹妮:我是一个住在城市边缘的艺术劳动者

范景中先生的艺术史不推,还推谁的?

想不到央美老先生的展也可以这么潮

高歌:不求一鸣惊人,但希望一直坐在桌子上

老外拍中国。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薛若哲刻舟求剑。

阿改 象外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