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景中先生的艺术史不推,还推谁的?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这是前拉斐尔派代表人物米莱斯的经典画作《奥菲利亚》,曾于2021年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展出,轰动一时。
米莱斯 奥菲利亚
1851—1852年
泰特美术馆 英国伦敦
画作取材自莎士比亚著名的剧作《哈姆雷特》,奥菲利亚画平静地躺在水面上,周围有柳树、荨麻和雏菊,裙上有三色堇,脖子挂着紫罗兰编的项链,手拿一朵罂粟花。这些花朵并非简单地放置,而是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大部分莎士比亚在文中都有描述:
“这是表示记忆的迷迭香;爱人,请你记着吧:这是表示思想的三色堇。”
……
“这儿是一枝骗人的雏菊;我想要给您几朵忠贞的紫罗兰。”
奥菲利亚手中的花束
除了剧作中提到的,米莱斯也在画作中有意添置了其他种类的花卉,比如奥菲利亚手中殷红的罂粟花和浅蓝的勿忘我,代表了死亡与铭记。
这种使用花的象征意义交流的语言,被称为“花语”。它最初起源于土耳其,在当时是一种用来秘密传递情感的方式。后经法国的旅行家莫特雷耶和英国玛丽·蒙塔古夫人引入欧洲,在19世纪引发了花语的热潮。在当时特殊的社会背景下,人们通过解码不同的花语,隐晦地传递和交流情感,比如红玫瑰象征着爱情,百合象征纯洁……同时,介绍花卉以及解读花语的书籍也随之流行,出版商纷纷出版各种版本的《花语词典》,多达几十种版本。
格里纳韦的插图本《花语》(1884)
在英国最畅销的版本
至今仍有重印
当然,就像《奥菲利亚》这幅画一样,对花语的运用也广泛出现于当时的绘画创作中:
“也许花语在英国的文学和艺术中表现得最突出,尤其在前拉斐尔派的艺术上,而且,虽然人们已经发表不少文章讨论《傲慢与偏见》的彭伯里的广阔花园,《诺桑觉寺》的主人公对园艺花木的兴趣,甚至《呼啸山庄》中用整洁的花坛取代的黑醋栗树,但是它显然远不如在前拉斐尔派那里鲜艳灿烂。正是前拉斐尔派代表了英国花语的辉煌。”
节选自《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Ⅲ
以上是范景中教授在新著《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Ⅲ》(十八世纪后期—十九世纪艺术)中在介绍前拉斐尔派时,延伸出的对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花语”热潮的讨论。这或许印证了他之前说过的那句话:“我虽然写的是美术,是关于绘画、雕塑、建筑,但是我想的是它们作为文明的印记是怎么出现的。”
扫码下单
“我把美术史看成文明的代言人,因为艺术品让文明物质化,让文明可以触摸。”
所谓的艺术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与形式有关,一与文明有关。关于前者,涉及沃尔夫林的五对概念和贡布里希的自然—秩序的协调的理论,以此为出发点,我大胆说明了沃尔夫林形式分析的概念起源于文艺复兴的素描和色彩的对立,也说明了那种对立到了后印象主义时期(例如塞尚、凡·高和修拉)是如何获得了统一。不过,我没有紧紧围绕着它们讲解。这种做法也同样适用于“艺术”与“文明”的关系。
节选自《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Ⅲ
后记 第329页
本书为《艺术与文明》三部曲收官之作,共30万字、235张图片,讲述风云变幻、流派纷呈的19世纪前后时段的西方艺术,广泛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涵盖新古典主义、浪漫主义、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现实主义等流派,了解艺术从传统走向现代,从学院走向自由的精彩历程。
“我不想写一部面面俱到的美术通史,而是写一些我感兴趣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问题。”
正如范景中教授所说,本书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面面俱到的美术通史,而是他有选择性地探讨美术史中一些容易被忽略但重要,或是能够引发思考的艺术作品和艺术问题。比如,他在书中提到了一位18世纪末的法国宫廷女画家伊丽莎白·维姬·勒布伦 。
勒布伦 画家和女儿双人像
1789年 卢浮宫 法国巴黎
在引出这位女画家之前,他首先将我们带回到1793年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押赴刑场的历史现场:
1793年10月16日上午10点多,王后夹在两排宪兵之间被送上囚车押赴刑场,一路上喧嚣着谩骂、侮辱和打倒的叫喊。叫人奇怪的是,所有见证者都注意到,王后在囚车上,一分一秒都未曾怯弱。她的傲气、荣誉、教养、性情、勇气,把刑场之路的气氛都改变了。
节选自《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Ⅲ
第59页
法国古典主义画家大卫亲眼见证了历史性的这一幕。他在王后左侧,画了她坐在囚车里的侧面全身像,画中人消瘦、衰老、僵直,耷拉着嘴角,闭上了眼睑。这是一张坚硬而悲哀的面具。
大卫 玛丽王后被送上断头台的画像
1793年 卢浮宫 法国巴黎
玛丽·安托瓦内特是谁?她是奥地利公主,也是国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她的一生具有浓重的传奇和戏剧色彩:她精通音律,一度引领欧洲时尚;她也是历史上臭名昭著的“钻石项链事件”当事人,被民众讥讽为“赤字夫人”。她在正史中被描绘成弄权干政、违反妇德的女性形象,茨威格曾为她写传记,有了那句现在被广为流传的“她还太年轻,不知道生活不会免费给予任何东西,从命运那里得到的一切都暗中标上了价格”。(茨威格《断头王后》)
这里要介绍的女画家勒布伦夫人正是她的御用画师,一生为她绘制了30幅肖像画。如果现在将大卫这幅玛丽皇后的速写,与勒布伦夫人精心绘制的一幅3米高的肖像画放在一起,一定会有天翻地覆之感。
勒布伦 玛丽·安托瓦内特肖像
1788年
凡尔赛宫 法国巴黎
它既有女王的自然、高贵、永恒,又以奢华的物品和皇室景象强调出女王至高的地位。女王手中拿着红色书籍,书的封面刻有她个人的纹章,一个圆圈上有鹰、盾和王冠,代表哈布斯堡王朝,另一个有三朵百合花,代表法国波旁王朝,象征着她与路易十六的婚姻在欧洲王朝联盟。从这部小小的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写实主义在18世纪已达到了何种程度,也许可以和拉斐尔有一拼了。
节选自《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Ⅲ
第59页
玛丽·安托瓦内特肖像(局部)
勒布伦夫人通过写实和传神的画技,留下了她的相貌、优雅和光彩。法国历史学家瓦雷基耶尔写道:“大革命通过杀死玛丽·安托瓦内特,杀死了青春和美。”
王后罹诟遇害后,勒布伦夫人离开法国奔赴意大利,1790年,她绘制了自己的肖像,但与早一年绘制的与女儿的自画像相比,神态已大不相同。
勒布伦自画像
1790年 乌菲齐美术馆
意大利佛罗伦萨
现在我们看到的,完全甩掉了早先洛可可自画像的衣香鬓影,也不复当年的欢乐。她身穿素朴的深色服装,头上是白色的薄纱头巾,颈下是晶莹的花边领襟,被腰间红色的绸带照亮。画家的仪容本来就美,经过这一番装束,优雅的天姿更加清发秀出。这是在艰难漂泊之中她对自己绘画天赋的坚信,是她唯一的资本的颂歌。
节选自《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Ⅲ
第64页
“右手捧着贡布里希,左手持着钱锺书和陈寅恪。”
这是复旦大学教授、书评人马凌对范景中教授的一句生动的描述,精准且形象地道出了他贯通中西的学识。他用中国语境、视野和语言谈论西方美术史的问题,以跨越东西方的宏大的视角看待世界文明。
比如,同样是讲前拉斐尔派,当他看到斯特拉德威克的作品《我的良人下入自己园中到香花畦》画中那一丛优雅的鲜花,他想到的是明代秀水精严寺僧文贞的一联小诗:“深更深山只如此,花开花落欲无言。”
又比如,他将弗里德里希《海边修士》的图式称作中国山水画“平远”的图式,而从画面中感受到的孤独感,脱口而出的竟是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弗里德里希 海边修士
1808—1810年
柏林老国家美术馆
德国柏林
本书既强调西方传统的风格学、图像学研究方法,又处处体现东方的审美与哲思,更适合中国读者入门。
贡布里希80年前珍贵手稿,
首次翻译出版。
本书的最后收录了贡布里希的未刊稿《欧洲接受远东美术的历史纲要》(The European Appreciation of Far East Art:An Outline of its History)。这是贡布里希于1941年2月12日在瓦尔堡研究院讲演的底稿,因内容与中国艺术有关,贡布里希将稿件原件赠送给了范景中教授,并由他全部翻译成中文,作为本书的附录。这篇近2万字的文章,集中梳理和探讨了欧洲对于中国及远东艺术欣赏几个历史阶段和过程,尤其详尽地谈到了“中国风”(Chinoiserie)对于欧洲的影响:
在18世纪,瓷器、丝绸和漆器柜,已不仅仅是少数朝臣所珍选的宝物。大家还都记得那个典型的路易十五 [Louis ⅩⅤ] 房间,小托物桌上色调精致的瓷器、优雅的漆柜和屏风,与丝织装饰结合一体,给房间带来了独特的气氛。而对中产阶级来说也有较为便宜的物品可以装饰家庭,尤其是中国的墙纸。渐渐地,这些时尚的装饰,从起源地流行开来,与古典图案的传统融为一体,于是“中国风”[Chinoiserie] 诞生。“中国风”是一种优雅而有趣的路易十五装饰。反过来它又影响了欧洲对中国的一般取向,尤其是对中国艺术的取向。毫不夸张地说,几代人都是通过“中国风”看待中国的,然而,矛盾的是,“中国风”一开始就不是中国风格,它始于一些怪诞的装饰,这种幻想的装饰类型本身就是古典时代使用的一种装饰风格的复兴,大家都从庞贝壁画中了解到那种风格。那类图案是由一些幻想的怪物、奇异的植物和域外的形象组成。
节选自《艺术与文明:西方美术史讲稿》Ⅲ
第308-309页
扫码下单
精准还原色彩,
体验原作质感。
亲近艺术、接触艺术,看作品是一个重要的途径。《艺术与文明》第三部收入了200多张图片。在作品的选择上,范景中教授有细致的考量,在图随文意的前提下,既精选绘画名作,又兼及不同门类的重要古物,例如古籍、雕塑、建筑甚至摄影等等,以此打开读者的欣赏视野。所有图版经过专业的校色、印刷,高度还原作品原貌,极好地传递出艺术的品质。
名家推荐
朱良志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范景中先生学养深厚,学识贯通中西,他的心力之作出版了,只要你热爱艺术、热爱美,都应该去看一看,相信一定受益匪浅。
陈丹青
艺术家、评论家
范景中先生是美术史领域过去三十年来公认的权威,学问扎实,著作等身。美术史这样深广的一个学问,需要一个具备大眼界、像范先生这样专业的史学家来讲授。
许知远
作家
范景中先生是我智识上的启蒙者之一,他谦逊、博学,是这个时代罕见的人文主义者。他的翻译与引介,令我意识到美与自由、开放、传统的关联。这本新书定能给新一代年轻人带来相似的启发。
马萧
青年学者、画家
如果艺术史上的经典是一颗颗珍珠,范景中先生的眼光和叙述便如同一根神奇的穿线,为我们呈现的不仅是每一个体的莹润,更有前后的贯通和彼此的辉映。这是一件智性的礼物,无可取代。
万木春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这部书能激发艺术爱好者的人文关怀,又能令学者沉思艺术价值的根本所在。
黄小峰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
范老师以学术史的思路来思考西方美术史,他为我们打开了视野,为中国学者对于西方艺术史的写作提供了一个以古典学为中心的框架。
范白丁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常务副院长
范老师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学者,他的人格魅力和学问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这本书不仅在谈论艺术,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关怀。
胡斌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院长
范老师在书中谈到,本书讨论对象是西方美术史,但是写作期间不断盘旋脑际的却是中国艺术史的问题。所以我觉得这种“关照”也可以是一种世界艺术史的写作方式,甚至非常重要,关照自身的一些问题。
郭伟其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 副院长
范老师曾让我们不再纠结于终极的答案,去踏踏实实地做事情。但他仍然在坚持一个终极的答案——文明,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艺术与文明》。
尤勇
画家
我常以为艺术是难以言表的,但是,范先生这本书改变了我的看法。如果我们熟悉这本书中的内容和语汇,那么,对艺术的思考和交流会变得足够顺畅。
上市福利
①
特殊版本
1. 作者亲笔签名版
范景中教授亲笔签名版,数量有限。
2.“最美的书”同款毛边本
“最美的书”同款毛边本,独特工艺制作,数量有限,售完即止。
②
独家赠品
1. 购买任意版本的《艺术与文明三》,赠送2024年双月历,限量150份。
2. 购买艺术与文明二+三套装,赠送价值108元的“艺术与文明”限量定制笔记本,限量20份,送完为止。
双侧软皮封面+烫金logo
空白书写页+经典名画彩色插页
210mm*148mm 224页
100g优质书写纸张 轻松书写不爆本
象外更多在售图书
👇
〇
象外近期文章
用 100 个比喻描述谢其的绘画。
塔皮埃斯:向观众发难的艺术|西班牙艺术大师时隔34年后在中国的再次个展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