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歌:色相与世相
👆懂不懂艺术都能看懂的象外
阿改的编者按:
今天的内容,是为了推荐艺术家高歌在库比森画廊的个展《色相与世相》。承蒙库比森画廊的抬爱,我为展览撰写了策展文章——其实是自己的观看体会,跟各位读者分享一下。
展览已于上周开幕,库比森画廊的公众号也推送了简短版本的展览前言(库比森画廊正在展出 | 高歌个展:色相与世相 | 展览现场),这里奉上更长的版本,后续我们还会推送象外与艺术家的访谈以及更多的作品图片,敬请期待。
欢迎大家去看展,如果你在上海的话;以下策展文章,请大家批评指正。
〇
高歌:色相与世相
by 阿改
高歌说,自己能从阴影中看到颜色;当她回忆某事,除了时间地点人物经过,能记起来的总还有当时的颜色;她的梦也是有颜色的。
即便算不上一种特异功能,上述至少说明了她对色彩的敏感,因此,当她在绘画中赋予色彩如此重要的地位时,便不足为奇了。
在我的印象里,高歌用色如同排兵布阵——她先在棋局般的战场上划定界限,然后投注兵力,使之形成方阵,步步为营,攻城略地,直到城池彼此贯通,千里疆域莫非王土。
那些颜色的方阵,及偶或星星点点的散兵游勇,通常表现为短线状的笔触,摩肩接踵首尾相接,彼此挤挨着齐刷刷朝着一个方向移动,当它们抵达一定速率,便如一浪催一浪地奔腾着,拍击造型的边界。
在高歌的笔下,颜色从来不是无足轻重的配角,它们彼此叠加,在沉浮中揭示图层的深浅;或更多的时候,它们彼此揖让,划分画面内部的结构。它们不再是造型的次要构件,换而言之,不再甘心成为(尤其是)写实传统中造型的附庸,而是毫不掩饰地跳脱出来,宣示自己的存在——我在画画,画便是我!
于是,红橙黄绿青蓝紫,黑褐灰白金银粉……诸般颜色轮番登场,奏响多变而富于秩序的韵律之歌。可以说,光彩陆离,缤纷色相,是高歌的画予人的第一层印象。
然而,在库比森画廊展出的这批近作中,色彩和笔触构成的韵律,竟然谦逊地退后了,它们让步于形象、轮廓和平涂,以便画面形成更为明确的结构感、体积感和强烈的明暗。
如果说,高歌过往作品的“色域”更多是由单一原色的主色调笔触推进形成,那么如今,短线和点状的笔触减小了自己的声量,替而代之的,是更加光滑的颜色的平面——怎么说呢,就像是油性有别的液体,被一根看不见的管子鼓吹,与别的液体互斥出彼此的边缘线来,一张脸、一个身躯与四肢,连同所有的装饰与衣物,每一个局部的内部都可以被再次以色域分割,形成多彩的剪影,并在视觉上使观众形成联觉——是的,一张脸、一个身躯与四肢,连同所有的装饰与衣物,仿佛从来就是这样嵌合在颜色中而存在的。
于我,这种以颜色推导出造型以及在造型内部形成结构的方法,也令我联想到了“切片”,艺术家似乎倾向于将对象作纵向切分,而不是像许多深受速苏式素描训练影响的人,倾向于描绘细微的转折和过渡,高歌要做的,是截然地在每一片切片中形成独立的平面性,同时让所有的切面集体回构(类似reconstruction)成三维的立体效果。
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通过摈除写生式的具体细节,形成新的介于具象和抽象之间的视觉形象,另一方面,则是借助这种半抽象的视觉效果,形成更有形而上学意味的绘画性。
如果说上述解读可能会徒增观看的迷障,那不妨举一个例子,譬如《你是我藏在伟大友谊里无望的爱人》,画面中二人相拥,右首的人略微仰着头,双手将对方纳入自己的臂弯,他们的穿着、手臂、脖颈、脸庞乃至眼睛(右侧头像的眼睛,理应是双眼闭合,但其左眼的那一点绿色,却令人产生了她睁着眼的错觉),都被画家置措以不同的颜色——没有人在现实中会是这副模样,而画家如此处理,显然是在描绘这一场景、形成某种确定又模糊的故事和氛围的同时,还要将观者的反应拉回到绘画本身上:看,说到底,这是一张画,而不是一帧影像。
然而,高歌画的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色相的背后,其实是世相。
在佛家用语中,“世相”本作“世间相”,是对社会的面貌、情况等客观世界的统称。我挪用于此,并不意在说明高歌绘画的“客观性”,而是为了说明其绘画对象的多样性和流动性。尽管她的绘画具有鲜明的视觉语言,但高歌的首要之义并非进行绘画本体的探索,我揣测,绘画于她而言,更多是一种劳作,是她观察、感受、提炼、思考和转化的见证和凭借。
即便在艺术家群体中,高歌也算是离群索居的那一类。她住在远郊,工作室则在一个有着烂尾楼气质的小区一层,冬天里也没有开通暖气。大部分时间,她都是一个人默默画画,过去三年特殊时期,甚至“有时候小区解封了我才知道封过”(高歌语)。怀孕后,身为高龄产妇的高歌需要规律性去医院产检,她由此在候诊时观察形形色色的人,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微妙的关系和无声的情绪。
这批大小各异的布面和纸本作品,多数是这一契机牵引、又经由艺术家变形再造的产物。
她描绘亲密关系,无论是前述的《你是我藏在伟大友谊里无望的爱人》,还是《残忍的温柔》《我也曾挣扎过》和《浴室中的爱侣》乃至《故园风雨后》,如同一段人生戏剧中被定格的瞬间,人物的距离被拉近,姿势停留在紧密连接的那一刻,身体的局部化为山峦,山与山的延绵成为导引观众情感的林中路。
环境被尽量压缩为无关紧要的背景,中景或特写一般的构图,让人物行为和动作的意义失去更宏大的参照系,同时弥散出暧昧的、悖反的、不确定的气氛。光感强烈(同样意味着明暗对比更为强烈)的色块,使得某些画作别具神秘感,如《这地方真适合埋金子》《不可把玩的碎片》《烤肉》等。
在绘画中创造“意味”,或如何通过色相表达世相,诚如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中提出的,线条、色彩和空间元素的特定组合,构成了有意味的形式(significant form);在高歌这里,形式语言的变化——即便是在同一时期同一系列中的内部变化,也激发了观者不同的联想和感受。
将《静电》《祝你生日快乐》与《戴头套的人》作一对比,便可以看出这种差异:后者少见地让颜色覆盖、混合,色块不再那么循规蹈矩,颜料的堆积产生厚度,更“脏”的画法,带来的是一个更具视觉张力、更有情感深度的绘画的谜底。
“画什么”似乎从来不对高歌形成困扰,在数量众多的纸本彩铅作品中可见她在把握题材上的游刃有余。亲密关系的命题被展现在更为小巧的尺寸上,异性之情、同性之爱,孩童间的互动,人与动物的关系,连同一部分单人的肖像,如同一张张幻灯片,既可单独成文,也可以被排列组合成来龙去脉迥异的故事。
它们是“人世间”这个花园中交叉的小径——再一次,细致清晰的排线也的确在画面上形成颜色间的小径,让观众在花园中自行徜徉,构建故事。
高歌在绘画中展现了从始至终的秩序,颜色和笔触形成节奏,节奏形成结构,最终为观众设定观看和思考的疆界。当“画什么”不成问题,“怎么画”才值得投入更大心力的时候,绘画从此变成一个无法停止也无需停止的游戏(高歌说,自己在临产前还站着画了一张纸本,出院三天后又开始画布面作品了),因为,世相变动不居,色相千变万化,面对无穷涌动的两端——高歌一再拿起了画笔。
〇
关于艺术家
高歌
〇
推荐一本书
迷墙
严明/著,广西师大出版社&北京贝贝特
2024年1月出版,精装260页
扫码购买
象外近期文章
用 100 个比喻描述谢其的绘画。
塔皮埃斯:向观众发难的艺术|西班牙艺术大师时隔34年后在中国的再次个展
把艺术拉出圈外
你还可以在微博找到我们
@象外的象外
投稿邮箱
263419055@qq.com
在售好书,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