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察并写出事物的变化——统编四上《习作3写观察日记》教学叙事|彭峰

江苏彭峰 彭文峰会 2024-03-18


 

 

国庆假期,我已经布置同学们去观察,去写观察日记了。这项作业,我完全没有去指导什么。我只是想让他们自己先尝试。

10月9日,我发现,大部分同学完成了国庆节观察日记,他们观察了绿豆的生长过程,等等,只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完成。没完成的,其原因是感觉观察有困难。困难在于——观察什么,怎么观察。

课前我反复看了教材,发现这次习作重点是观察事物的变化,并写出观察到的“变化”。

今天要写了,那些到现在都没有观察经历的,怎么办?我望着窗外飘扬的国旗,望着学校的湖心岛上柳条飘动,我看到蓝天上的白云……我知道,习作课上可以为这些有观察困难的同学提供怎样的帮助了。

 

 

上课了,我开门见山,工整地板书“写观察日记”五个大字,写完要求大家翻开语文书,默读习作3那一页,边读边圈画出这次习作的要求,时间是两分钟。这样做,就是培养他们迅速、准确地寻找信息的能力。

两分钟后,鲍明毅向大家分享自己圈画的词语,他朗读了——观察对象的变化、观察过程、观察者当时的想法和心情。我请他说出关键词,因为这样才能对习作要求更加明确,这样才能算是审题精细化。同学们也参与讨论,最终我根据他们的发言,梳理出这样的板书:

审题——要求:记录变化;写写过程;写写想法和心情。

这样的审题还没有结束,我指着板书问他们:“这三个方面,哪个要重点写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记录变化,这方面要重点写。因为书上说‘主要是记录观察对象的变化’。”这样审题就细致了。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习作能够抓住重点。

此时,我将书中关于本次习作的所有要求都呈现给大家看,让大家明白,写观察日记前,要连续观察,写好之后,要整理观察日记,并在小组内分享。那么,接下来就让同学们说说国庆假期自己连续观察了哪种事物。

 

 

我出示课件,问大家:“家中的植物,种大蒜,泡黄豆,泡绿豆,蚕宝宝,刚出生的小猫,小狗,每晚月亮的形态……这些都值得你去细心观察!国庆节假期,彭老师布置大家观察一种事物,你观察的是什么呢?”

“我观察的是绿豆芽。”葛灵菲兴奋地说。

薛玥凡说:“我观察了绿豆芽、黄豆芽、黑豆芽,我是比较着观察的。”好家伙!这很有创意的观察啊。

杜佳泽说:“我观察的是碗莲。”我一下子没听明白,请他说说什么是碗莲,经他一解释,大家都明白了。

……

“观察某种事物,我们要观察它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我边说,边指着课件的观察表格说道,“我相信同学们知道要观察这些,但我要提醒大家的是,这次咱们要连续观察很多次,重点是发现这种事物的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的变化。”同学们边听边点头。

此刻,我板书:

观察:1.确定观察对象

 

 

“我们学习了《爬山虎的脚》是作者叶圣陶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爬山虎的秘密,《蟋蟀的住宅》是作者法布尔观察了很久,看到了蟋蟀筑巢的全过程。作者平时认真、连续的观察才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首先,咱们来看看观察日记的格式。”

我出示以前学过的一则日记,温习下日记的格式。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写的不是一则日记,实际上是几则日记。我们先来看看《蟋蟀的住宅》课文后面的阅读链接,里面有一个观察日记,请看看这个《观察日记》中,作者观察时间分别是哪几天?”

同学们说,这是6月28日和6月30日两天的。我继续出示7月13日的,告诉他们:“其实啊,关于燕子窝这个主题的观察日记,还有呢。”同学们表示很惊讶,因为这是语文书上所没有的。我继续说:“你们以为只有这三篇,对吧?其实,作者写了好多则关于燕子窝的观察日记呢。这些观察日记来自于苏联比安基的《森林报•夏》这本书,请你们想一想,说一说:它和你们以前所写的日记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同学们都发现了,“燕子窝”这个同一个写作内容,由几则日记共同组成。

“我们从刚才的这组观察日记可以看出,观察的时间分别是6月28日、6月30日、7月13日。”我停了停,说,“你们还记得吗?我请大家在国庆假期观察的时候,建议大家选择10月1日、10月4日、10月8日这三天去观察。这样隔开几天观察,比较容易观察出变化来。”我板书了这三个日期。

“其实,有时候,我们观察一种事物,在同一天里,就会看到变化。例如,你观察秋风,早上、中午和晚上三个不同的时间,你一定会发现秋风的不同。”

此刻,我完善板书如下:

观察:1.确定观察对象

      2.选择观察时间 (1)10月1日、10月4日、10月8日(2)早、中、晚

“像《森林报》的作者这样,在一段时间内,围绕同一个写作内容,把观察到的事物发生的变化通过几则日记描写出来,叫作连续观察日记。今天,我们就是写这样的连续观察日记。”

接着,我有补充板书:3.选用观察方法。

我出示课件,请大家看观察方法有哪些,我板书六个词:眼看耳听鼻闻 气味嘴尝手摸脑想

我读课件中这六个词,他们读六个后面的内容:颜色、大小、长短;声音;气味;滋味;触觉;用途、意义等。

我特别请大家寻找《燕子窝》这两则观察日记中描写想法和心情的句子。大家默读,交流,终于找到了“我当初骂雄燕子懒,看来是冤枉它了”这样的句子。这就是“脑想”观察法啊。我提醒:“除了写写眼看到的,耳听到的,鼻子闻到的,嘴尝到的,手摸到的,还可以写写脑袋想到的。像作者比安基这样,写了几句自己的想法,会让观察日记更加吸引人。”

我认为,穿插写一点观察者的想法和心情,会让观察日记更有意思。

我出示《观察法宝歌》,同学们朗读:“我有六件宝,观察少不了。眼睛看得明,耳朵听得清;鼻子闻气味,嘴巴尝滋味;双手摸一摸,大脑细思考。用好六件宝,奥妙全知道!”

“运用好自己的多种感官观察,就能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中,有许多充满奥妙的事物,它们的变化常常让人感到神奇、惊喜。那么,是不是观察每一种事物,都要用全了这六种观察法呢?当然不是!因为有的事物,你根本用不到某种观察方法,例如,月亮,你能用嘴巴尝一尝吗?”大家笑了。

“即使你观察的事物,这六种方法都可以用,我认为,你选用三种左右的观察方法就足够了。当然,用一种就会让你的写作不够丰富。”大家表示同意。

 

 

最后,我请大家“了解观察内容”:“不同的事物,观察的内容应该也是不一样的。植物类: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动物类:要观察动物的外形、四肢、饮食、生活习惯等特点。其它:可以观察它的颜色、大小、粗细等。”

观察方法和观察内容如何确定,我们学习两篇例文。

第一篇《铁皮石斛观察日记》,我们阅读交流,发现这是用“眼看、鼻闻、脑想”三种方法,我请同学们寻找反应“变化”的词语——依然、相比之前、原先……现在、逐渐、比之前,并用红色标出这些词语。有了这个基础,我再引出值得同学们借鉴的地方——连续观察、进行比较、写出变化。

第二篇《黄豆》,同学们默读后,分享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第一节课下课了,我带着同学们排队去操场,我还要用一二十分钟,指导他们体验观察方法的运用,感受观察内容的选择。

同学们来到操场后,我带着他们观察“秋风”,指引他们看国旗的飘扬,看柳条的飘动,请他们静静地站立,感受秋风吹拂在身上的感觉。我又请他们看蓝天白云,特别是白云的颜色、样子,而且白云还在“悄悄”移动。

有了这些体验,我带着他们回教室,请他们“奋笔疾书”。为了让同学们明白这次我们要写的观察日记,其实是一组,我给每位同学发了例文《喂鸟杂记》。

其实,我认为最好的习作教学,就是带着孩子们去大自然段,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在体验后完成习作,在习作修改中不断提升习作水平。我心想,体验、习作、修改、再体验(含阅读)、再次修改……这样的习作流程,才是服务于孩子们成长的。

课件信息:

尊敬的一、二、三、四、五、六年级语文老师

您好!
如果您需要与教学叙事配套的原创课件,请在公众号后台回复“课件”两个字,您就能看到购买链接。

彭文峰会

2022年9月24日

      

统编五上、六上第3-4单元教学叙事汇总
紧扣对话与心理,品读人物形象——统编六上《15金色的鱼钩》教学叙事
修建如此伟大工程,让人惊叹——统编四上《蟋蟀的住宅》教学叙事|彭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