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安离“界面友好城市”还差着一个你
1
五一假期刚过,本地的论坛里就出现了一个杭州游客的贴文,讲述了来陕游览的感受。
汇总就是一句话:感受很不爽,遇人很冷漠。让人除了“呵呵”二字,不知该说啥好了。
饱含在“呵呵”二字里的蔑视感,你懂的!
2
看到这个帖子的时候,我莫名其妙地想到了三个人。
第一个是我大舅。老家大连的一个轴承公司老板,多年来走南闯北谈业务。大概二十年前(哎呦,暴露年龄了),在我考上西安的某大学的时候,大舅向全家亲戚表达了自己的担忧:那个地方很偏远很落后,有吸毒的,在公交车上“要小钱儿”的……
△ 微博上关于西安的讨论(@西安校园)
于是我们家没到过西安的亲戚,都以为我到了一个蛮荒所在,这些年每次回家都有一个额外任务,就是努力告诉他们,西安不是曾经有过的那个样子。
第二个是我一个表哥。在老家一个机关单位工作,几年前单位组织考察,到西安呆了几天,作为一枚资深吃货,回去后逢人就讲,西安的小吃真是好,西安的面食真是棒,“专门坐趟飞机去西安吃都值了”……
△ 每一个向往西安的人心中都有一种美食情节
第三个是我老婆的闺蜜。两口子都是上海的白领,2009年的时候,到西安来,开车在曲江、浐灞、高新转了几圈,非常喜欢,加上房价比起大上海“犹如白菜价”,就忙活着在曲江买了套房,磨刀霍霍打算“逃离北上广”,做了各种定居西安的规划。
等2014年的时候,两人趁假期又到了西安,呆了两天,受不了了,果断低价把房子卖了,“咋这么堵啊,到处闹哄哄的,一点秩序感也没有”,“交通咋这么乱,行人说窜出来就窜出来了,开个车能吓死个人”……
3
so,当我们谈论一座城市的时候,我们首先谈论的是什么?
你以为大家都在谈论十三朝古都,是触摸古迹,是感受古城,是游览山水,是钟楼、大雁塔、兵马俑……我们一直是这么以为的。
苗老师说: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
城市首先是一个形容词。
△ 外地人眼中的西安什么样?(图/無盡的蒼穹o)
在以高大上的词汇构筑出一个高大上的形象之前,其他很多具体的东西,已经与你发生了关联,并先入为主地进入你的第一印象。
比如一下火车乱糟糟找不到路,刚出车站就被小偷偷了,出了机场打个出租,刚出来就被从咸阳的车“倒卖”到西安的车上……
这些糟糕的体验,构筑了你对一座城市的通感。
扯别的,没用。
△ 2013年,台北姑娘在西安打车,1小时遭20多辆空车拒载(新华社 丁海涛)
有一个老板跟我吹牛,面试一个人,给我三分钟,我就能判断个八九不离十。
三分钟在陕西能干什么?(这个梗也很熟吧)
不是吹牛,到一个新的城市,用不上三分钟,你就能给贴个属于自己的认知标签。
一贴上去,修正过来,可就难了。
4
“界面友好”原本是一个设计概念。
通常是指软件打开界面美观,而且易学,容易上手,可操作性强,促进人机交互,给人予美观、舒适、大方的感觉。
大概是类比这个概念吧,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界面友好城市”的概念。
△ 2017年五一,西安上榜全国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前五(西部网)
通俗理解,一个城市也如同一个开机页面,会通过生活的片段、介入的难易、气息的沉淀、操作的有序、音调的优美与否等一系列感受,建构起一个人对于一座城市印象的好坏。
书里头说,市民一般用五个元素即路径、边界、节点、地区和标志,组织起他们的意向。
不知道是不是翻译的原因,不咋好懂。
△ 外地人来西安必逛的景点(图/网络)
所以有人将其转换为“界面友好城市”的六大指标,也就好懂多了:
1、 鲜明友好的“城市脸”;
2、 友善热情的市民;
3、 可以使用通用语言;
4、 便捷的城市服务系统;
5、 关怀弱势群体的设计传递出温暖:比如盲道、人行道、自行车道;
6、 营造和谐的“音景”:令人愉悦的声音,而不是被喧嚣声、汽笛声所笼罩。
能做到以上六条的,才能算一个入门级的“界面友好城市”。
5
从以上六个维度上讲,大西安给人的友好感,可能还差的真不是一步两步。
交通的拥堵与无序,市民的方言与不热情,窗口单位的服务态度,机场与车站的哥的姐的“彪悍”,旅游名地大临潼的假兵马俑与天价油泼面,护城河下的一弯绿苔……
足以把你那些十三朝古都的优越故事,击得粉碎。
△ 网友纷纷表示:我可能去了个假西安(图/网络)
领导把投资贵宾引进来,在五星级宾馆里说了一箩筐好话。
客人随便到街头转了两圈,好多承诺可能就泡了汤。
“界面友好城市”听起来是个“面子工程”,掰扯起来,还真是个“里子工程”。
不把真功夫修炼好,懒懒塌塌地躺在文物古迹里骄傲自满,你只能说自己是一个有文物的城市,不可能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城市。
更不要说什么国际化大都市了。
△ 高楼林立的西安
从这样的维度,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当下某些事儿:
烟头革命、厕所革命、垃圾革命;
抓断头路,治城市拥堵和停车难;
增加绿化功能,提升绿色城市感觉……
这些事儿,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名号,叫创造一个“界面友好城市”。
6
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一座城市的叙事,是通过人、故事、时间、空间的独立性,才会拒绝千城一面的。
不落实到人的认同感和品质提升上,大领导再忙,很多事儿都是白搭。
前两年有个很那啥的说法: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就怎么样。
套用一下:你站立的地方,就是西安;你怎么样,西安就怎么样。
△ 西安啥样?(图/西部网讯)
每个人都是一个“载体”,通达着大家对于一个城市的真切感受。
如果你是个满嘴“我贼、瓜皮”“交班、不拉”的出租车司机;
如果你是个陌生人问路,嫌麻烦爱答不理的巡警;
如果你是个窗口服务还能满嘴陕西话的售票员;
如果你是个罔顾红绿灯乱穿马路、或者习惯性按喇叭的“车怒族”;
如果你是个大名鼎鼎却体验极糟糕的“5A级景区”,引无数游客“不来不死心,来了死的心都有”;
如果你是个满嘴跑火车、只管忽悠投资不管落地服务的公务员;
……
西安城的“界面”如何可能友好?
7
这些年,我们一会儿创文,一会儿创卫,一会儿创森。创来创去,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我们也讲了很多关于品质的事儿。讲来讲去,感觉大家还是觉得你“没品”。
我最支持的,还是希望创一个“界面友好的城市”。
政府很多零零碎碎的动作,都可以归结到这一面大旗之下。
△ 学杭州,学什么?(图/网络)
没人会给你脸上贴金发个奖杯,却会有N多人给你送个口碑。
按照“创界面友好城市”的标准,需要追赶超越的地方,还有,很多。
烟头革命,是第一步,
车让人,是第一步,
城市增绿,还是第一步。
只有自己从内心里敬畏这种友好感受,从旁观者的身份挣脱出来,将自己放置到大西安的“临界面”角色中,才能算是第二步。
否则把凤城八路的人累死,很多东西,也走不出凤城八路。
作者:小笔非刀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点击查看往期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