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立项的同时,苏联还立项了一个ZSU-37-2“叶尼塞河”自行高炮(ЗСУ-37-2 Енисей),但因为种种原因,这个项目最终下马,两个并行发展的自行高炮最终二选一,只留下了“石勒喀河”。今天这篇文章就应读者需求,简单介绍下这个未能奔流的“叶尼塞河”自行高炮。ZSU-37-2“叶尼塞河”的研发和ZSU-23-4“石勒喀河”其实是同步开始的,都源于1957年4月17日苏联部长会议第426-211号决议。该决议提出要研制履带式底盘,雷达火控,能自动计算射击诸元自动装表,有全天候作战能力的自行高炮,以取代履带底盘+手搓高炮的ZSU-57-2自行高炮,后者的作战效能极其低下,在现代防空作战中不堪大用。
敞顶、手搓、无火控的ZSU-57-2自行高炮
按照最初设想,ZSU-23-4“石勒喀河”主要作为摩步团属防空武器,而技术水平更高,火炮威力更大的ZSU-37-2“叶尼塞河”主要作为坦克师属防空武器。这里先以总体设计、底盘、火炮、雷达火控为线索,大致介绍一下ZSU-37-2“叶尼塞河”的概况:
总体设计:“叶尼塞河”为履带式底盘、带雷达和光学跟踪通道,有火控计算机自动计算射击诸元、自动装表的双联装37mm自行高炮。全车采用发动机前置、炮塔后置的基本设计,双联装37mm高炮装在炮塔正前方,搜搜-跟踪雷达和光学跟踪设备装在炮塔顶部后方,可相对炮塔独立旋转,全车长6.46m,宽2.66m,车高3.1m,战斗全重27.5t。
ZSU-37-2“叶尼塞”自行高炮总体布局线图
底盘:“叶尼塞河”的底盘借用了SU-100P试验型自行反坦克炮(Cy-100П,105工程)的底盘,由乌拉尔重型机器厂于50年代中期研制。该底盘有6个负重轮,采用液气、扭杆混合悬挂,第一、第六对负重轮有液压减震器,二、三、四、五对负重轮为扭杆减震器。之所以采用液气扭杆混合悬挂是尽可能提高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在低速状态下也能有较好的射击精度。
SU-100P试验自行反坦克炮,105工程,战雷玩家对这车肯定熟悉。该底盘配备的发动机是B-54-105柴油机,额定功率400马力,在公路上最大行驶速度50km/h,在干燥土路上最大行驶速度为33.3km/h,泥泞土路上为27.5km/h,在20-25km/h低速行驶时,高炮可行进间对空射击。火炮:“叶尼塞河”的火炮部分是ОКБ-43设计局设计的双联装37mm高炮,这种高炮的自动机其实源自ОКБ-16设计局的500-P(500-П)自动机。至于ОКБ-16设计局,彩云以前介绍航炮时多次提到过,他们的总设计师是努德尔曼(А.Э.Нудельман),擅长管退式航炮的设计,NS-23、NR-23、NS-37、N-37等多款管退式航炮都是他参与设计的。在格里亚泽夫-希普洛夫这对黄金搭档崛起之前,ОКБ-16设计局几乎是苏联航炮界的王者。
500-P自动机是ОКБ-16设计局1950年代初设计的,原先打算以四联装方式作为舰艇高炮使用。该炮沿用了ОКБ-16习惯的管退式、炮闩回转闭锁和圆柱形炮箱,弹链供弹,结构非常紧凑,在使用水冷身管的情况下全重只有250kg,单管射速600发/分,连续射击150发后需冷却30s。该炮用的37mm高炮弹沿用了老37高炮弹的OP-167曳光杀伤榴弹弹头,但药筒是新的,具体尺寸不知,初速可达到1010m/s,还有一种新研制的穿甲弹,500m距离可击穿50mm厚装甲钢板,1000mm距离可击穿35mm,用于自卫平射。
四联装37mm舰用高炮最终没有服役,只留下了这个叫MKC-107(MKS-107)的试验样炮,它的自动机就是OОКБ-16设计局的500-P。彩云点评:应当说500-P自动机的技术水平比老37高炮有了明显提升,初速、射速都明显更高,其实可看做中国76式双37舰炮自动机提前20年在苏联实用化了。
火炮伺服系统为液压伺服系统(原计划后续改为电控),由国家电子委员会第173研究所生产,稳定系统由173研究所科夫罗夫分所研制。火炮水平射界360°,高低射界-10°—+85°,对空有效杀伤斜距4500m,最大射高3000m,可跟踪射击的目标最大速度660m/s。雷达火控:“叶尼塞河”的雷达火控系统采用全苏国家电子委员会第20设计局(НИИ-20 ГКРЭ)设计的“贝加尔”(Байкал)雷达仪器综合体(1A11),它由一台波长为3厘米的厘米波搜索-跟踪雷达、光学/电视跟踪仪和火控计算机组成,既能用雷达搜索跟踪目标,在天气晴好的条件下还可用光学/电视通道跟踪。为了给“贝加尔”雷达火控系统供电,“叶尼塞河”的底盘除了主发动机,还有一个辅助燃气轮机,在主发动机停车时给雷达火控系统供电。
靶场试验中的“叶尼塞河”,顶部圆盘状的是搜索-跟踪雷达,雷达右侧有个圆柱形是光学跟踪使用的电视摄像机。
与ZSU-23-4“石勒喀河”相比,“叶尼塞河”的雷达火控系统功能要更完善一些,前者虽然有双稳的白光通道,但仅是个备份,与火控计算机的交联有限,只能在半自动模式下给目标测角,不能全自动跟踪,而“叶尼塞河”的光学/电视跟踪仪就有完整的跟踪功能,在雷达跟踪功能不能使用的情况下也有较为完整的作战能力。但是,即便是雷达火控更完善一些的“叶尼塞河”,如果纯用自己的火控雷达对空搜索效率也非常底下,所以在部长会议第426-211号决议中,还一并提出配套研制名为"奥布"(Обь)的机动雷达指挥系统。该系统作为“叶尼塞河”的上级指挥系统,包含“涅瓦河”(Нева)指挥车和“额尔齐斯河”(Иртыш)目标指示雷达,可通过数据链向6-8辆“叶尼塞河”自行高炮发送目标数据。按照原计划,“奥布”系统将于1960年第二季度完成研制和测试,但为了给正在研制的2K12“立方体”地空导弹系统让路,收缩战线,于1959年7月4日正式决定下马。由于同是1957年4月17日苏联部长会议第426-211号决议立项的产品,又是两个设计单位同步研制,所以苏联军方对“叶尼塞河”和“石勒喀河”都进行了测试,一些测试还带有对比色彩,测试结果大致如下:
1、“叶尼塞河”有效杀伤斜距达到4500m,射高3000m,掩护范围大,不需过多依赖上级防空武器,对需要脱离主力独立向敌纵深突破发展胜利的坦克师来说更为适用,可在行军、进攻、防御的各个阶段掩护坦克部队。2、37mm曳光杀爆榴弹和穿甲弹威力较大,对地面目标有较大毁伤效果,穿甲弹能威胁敌坦克和装甲运兵车,在伴随坦克师纵深突破,遭遇敌装甲部队时有较强的自卫射击能力。3、一辆“叶尼塞河”自行高炮的作战效能优于一个六门制C-60 57mm牵引高炮连和一个四辆车的ZSU-57-2的自行高炮连(所以没有雷达和火控的自行高炮在现代防空作战中就是一堆废铁)。4、“石勒喀河”和“叶尼塞河”都装备有雷达火控系统,都有全天候作战能力。5、“叶尼塞河”战斗全重接近28t,对摩托化步兵师/团来说太重,对空降部队来说更是太重,只适合作为坦克师属防空武器。6、 对200m和500m高度的米格-17歼击机与伊尔-28前线轰炸机模拟靶标射击时,“石勒喀河”由于射速更高,毁歼概率分别是“叶尼塞河”的2倍和1.5倍。
行军状态的ZSU-37-2“叶尼塞河”自行高炮,火控雷达折叠向上翻起,节约高度。
通过这些测试,特别是两种自行高炮的对比测试可以发现:ZSU-37-2“叶尼塞河”更高大上,但也更专用——只适合作为坦克师师属防空团的自行高炮使用,战时下放,为同属师属防空团2K12“立方体”(SA-6)地空导弹弥补低空盲区,成本也相对更高,单车成本为40万卢布。ZSU-23-4“石勒喀河”相对更偏重中低空火力密度,适合作为摩步团团属防空武器,战时下放到加强营战斗队形中,直接掩护冲击队形,成本相对廉价一些,单车成本为30万卢布——毕竟是雷达火控的自行高炮,研制成本就高,所以“叶尼塞河”是贵,但“石勒喀河”也不便宜。最后因为种种原因,苏联军方在两个并行研制的自行高炮项目中二选一,选了“石勒喀河”,放弃了“叶尼塞河”,于是坦克师属高炮团在淘汰ZSU-57-2后全部实现导弹化,不混装野战防空弹和自行高炮,坦克团、摩步团属防空连都装备ZSU-23-4“石勒喀河”,与9K31“箭-1”地空导弹混编。高大上的“叶尼塞河”未能奔流,如今只能在一些游戏中让玩家过过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