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冲刺》1/4|五天做出让用户爱不释手的产品,真不是开玩笑。
实践应用
█ 一个问题
不久前,一位朋友邀请我参加了他们的产品研讨会,他的创业项目是甜点O2O。在这个时代,O2O确实不太好做,美团、饿了么、百度、口碑这样的巨头即便分割了市场,但依然处于不太赚钱的状态,更何况规模更小,频次也相对较低的垂直领域。再加上各方资本纷纷握紧钱袋,在这个时候,争取到外援入场也并不容易。看着自己的市场、技术、运营、营销团队逐渐被不利的前景所影响,士气低迷,这位朋友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如何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最优的产品调整方案,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呢?”
我们只能努力接近这种目标,但永远无法真正让它实现。
然而,我对他说,“难,但绝对不是没可能做到。”
一个故事
先来听一个故事。
2002年,詹姆斯·弗里曼厌倦了整日吹奏单簧管的生活,因此,这位职业音乐家辞去工作,开始……经营移动咖啡车。在当时的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新鲜的烘焙咖啡还是一个市场缺口,于是,他在自己家中盆栽棚里种植咖啡,并在伯克利和奥克兰现煮现卖。
虽然看上去是个“普通小贩”,但他的服务礼貌且热情,咖啡温厚香醇,简单的产品与温暖的服务,让它很快在湾区收获了一群忠实用户。2005年,他在一个朋友的车库里开了“蓝樽咖啡”的第一家店,到了2012年,他的生意已经扩张到旧金山、曼哈顿以及布鲁克林。
星巴克是伴随美国60后人群成长的品牌,但年轻人总需要新的品牌来显示他们的格调与品位,以此来与父辈叔辈区分。这称得上烘焙咖啡市场的又一场革命,你也可以将之理解为“消费升级的再升级”。
但是詹姆斯并没有觉得这项事业已经做到极致——他想把蓝樽咖啡的体验带给更多的咖啡爱好者。如果说当时的咖啡车是人造卫星的话,那么他下一步的事业发展更像是登月之旅。
2012年10月,蓝樽咖啡从包括谷歌风投在内的一群硅谷基金里募集到了2000万美元的资金。要把新鲜的烘焙咖啡卖到更多爱好者手里,开门店,扩大规模是最直接的做法,但在星巴克等巨头的笼罩下,这种做法风险巨大。他退而求变,想要打造一个优质的在线网站,售卖新鲜的咖啡豆。问题在于,蓝樽咖啡不是科技公司,詹姆斯也不是电商专家。
几周后,詹姆斯·弗里曼和布拉登与约翰(谷歌风投的两位产品设计师)见面了。他们开始讨论线上咖啡馆的计划。这个线上商店对于蓝樽咖啡的突围意义重大,但要找到正确的道路需要花费时间和资金,而且从哪儿入手也是个难题。
但在布拉登与约翰看来,这是个实践设计冲刺的好机会。
首先,他们讨论了冲刺团队的人选。很明显,技术团队的负责人得加入。随后,詹姆斯还选了蓝樽咖啡的首席运营官、首席财政官和公关经理,还有蓝樽客服部的负责人。当然,詹姆斯本人也要参与其中。
线上商店本质上是一个软件开发项目,但是这个团队跟传统的软件开发团队基本不沾边儿。让这些人看似并不相关的人,集中起来一周,能完成一个线上产品开发设计?
星期一早上,蓝樽咖啡团队聚集在谷歌风投位于旧金山的一间会议室。蓝樽咖啡的目标场景是模拟一位用户在线选购咖啡豆的流程。詹姆斯希望冲刺行动能集中关注这个场景,如果一个从未听说过蓝樽咖啡的人都能对他们的网站产生信任,并且获得一次愉快的体验,那么其他问题则易如反掌。
在此之中,冲刺团队遇到了一大难题:该如何给咖啡豆分类?在这个线上场景中,用户要在大概十几种咖啡豆中做出选择,所有的包装袋看起来几乎一样。在实体店里,咖啡师能给用户拿出建议选择,但在线上,用户该怎么办?
一开始,答案似乎显而易见。无论精品烘焙咖啡店还是星巴克,咖啡零售商习惯于按照咖啡豆的生长地所在的地理区域来分类。
“我得承认一点,”布拉登说道,“我也喜欢喝咖啡,真的。但我不知道这些产地有什么差别。”
屋里一片沉默,这种言论看上去的确不合时宜。
这时,客服负责人萨拉·吉娅鲁索打了个响指。“我们在店里是怎么做的?”她先是提出问题,然后给出解释,“咖啡师每天都会遇上这种情况:一位客人来买咖啡豆,可是却不确定该买哪一种。”
詹姆斯思考了一会儿,然后回答:“咖啡的冲泡方法很重要。因此我们培训咖啡师问客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您在家里是怎么做咖啡的?’”詹姆斯随后解释说,无论客人使用的是什么类型的咖啡壶,或者美式咖啡机还是其他什么,咖啡师总能给客人推荐一款合适的咖啡豆。
“您在家里是怎么做咖啡的……”每个人都沙沙记着笔记。詹姆斯在设计冲刺一开始就说明了他的期望:线上商店应该与实体店保持同样的热情友好。
第二天,团队成员分别从各自角度草拟了对线上商店的设想。星期三上午,出现了15个备选方案。这需要巨大的测试资源,因此团队成员进行投票来缩小范围。然后决策者詹姆斯在最终胜出的三个方案中进行选择。
第一个方案最接近实体店的样子:网站外观看起来就像蓝樽咖啡实体店的内部装饰,还有实木框架。第二个方案包含很多文字,很繁琐,但再现了咖啡师经常与客人发生的对话内容。最终,詹姆斯选择的是第三个方案,按冲泡方法来分类咖啡豆——将“您在家怎么做咖啡?”加到了电脑屏幕上。
那么,团队应该选哪个产品原型并测试呢?看起来,像咖啡店的第一个方案最吸引人。蓝樽咖啡店的审美得到发扬,品牌标识能够得到凸显,一个与实体店风格一致的网上商店也称得上独一无二。团队认为必须尝试第一个方案,但是另外两个方案也让人很感兴趣。
于是,冲刺团队决定三个原型都做。
What?这岂不要耗费技术团队大量资源,极大的损伤效率吗?显然不是,团队没有把方案一一写成页面,而是在纸与白板上将虚拟在线商店主要页面画出来。团队用苹果电脑的PPT软件keynote做出了三组模仿真实网站的页面。完全没有用到任何编程技术,他们就将这些页面完美转化成了网站原型,随之进入测试阶段。
星期五,团队开始执行用户测试,每次邀请一名咖啡爱好者用户参加。他们把用户设置在了“打算线上购买咖啡”的场景中,同时,为受测用户提供三个页面——蓝樽咖啡的三个网店原型之一与其他两个竞品混在一起。为了避免影响首测者,团队还给每个网店起了化名。
结果却让团队出乎意料。原本被都寄予厚望的带有蓝樽咖啡主视觉元素的网页,却被用户评价说“俗气”“不可信”。另外两个原型却得到了更高的评价。那个“您在家怎么做咖啡?”的设计方案体验流畅。而有大量文字的设计方案效果则让团队震惊:人们真的会阅读所有的文字内容,那些额外提供的信息让人们感受到了蓝樽咖啡的想法和专业素养。一位用户反馈说:“这些家伙是真的懂咖啡。”
不久后,蓝樽咖啡的新网站上线了。结果令人惊叹,线上销售额翻倍增长。第二年,他们并购了一家咖啡订购公司。团队不断扩张,再加上新技术,蓝樽扩大了网站规模,开始推出多种新品。他们明白,要把电商真正经营好,还要花费几年的时间。但是在这次设计冲刺中,他们已经确定了全力进发的正确方向。
通常而言,每当一家企业在进行新产品规划时,都是用“开会”的形式,说好听些,这叫做“头脑风暴”,但每个开过会的人都知道,“开会”基本等与几个人滔滔不绝,一群人昏昏欲睡——一个团队的创造力与专业知识并没有高效利用起来,付出大量时间成本,效果却有限。设计冲刺是“开会”的反面,人尽其用,多向输出,真正的集思广益。
设计冲刺被谷歌用在了解决各种课题上,评估商机可行性,制作初版APP,优化产品,确定营销策略。甚至还被投资银行用于寻找下一步发展战略,以及无人车设计与评估。
产品闪击战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5天完成产品迭代》,讲述了在设计冲刺过程中,谷歌主要分五天做了五件事,我把它叫做“产品闪击战五步法”,下面依次介绍给大家。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设计冲刺:谷歌风投如何5天完成产品迭代》,讲述了在设计冲刺过程中,谷歌主要分五天做了五件事,我把它叫做“产品闪击战五步法”,下面依次介绍给大家。
组成敢死队,痛点锁定
在冲刺的第一天,冲刺团队要先描述问题,选出要集中发力的痛点。而选择团队方面,则要像“加里森敢死队”那样,把分管不同专长的人员聚集起来。很多时候,成员之间的专业能力和知识是不对称的,而我们需要利用的正是这种不对称。销售深谙话术与用户的“购买点”,工程师则习惯以技术角度看问题,客服则深知用户体验的最痛环节。
接下来,解释如何让团队齐心协力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创作出简单的用户故事。先从长远目标谈起,随后分拆到每一步。Savioke的Relay递送机器人是谷歌风投参与设计冲刺的另一个案例。他们的目标是占领递送机器人应用市场,随后,他们一步步确定细节目标——1.促使越来越多的酒店订购机器人。2.把注意力放在酒店客人身上。3.让酒店客人不被打扰与惊吓接受机器人的服务。
Relay递送机器人的设计思维导图
“胡写乱画”,草拟方案
在第二天,团队成员们需要描绘出各自的解决方案。而这一阶段,每个人都尽量单独工作,深入到各种细节里去。无论CEO、公关总监,还是工程师和销售,所有人各自提出方案。画好草稿以后,会有集体评论和权重投票环节,每个方案可能都有各自优点与创新的部分,同时也有欠妥的地方。
在蓝樽咖啡的故事里,布拉登提出的“我根本分不清产区的影响”,这正反映了一个用户痛点。在方案草拟阶段,没有错误的想法与感受,大家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考虑在内,顺势提出解决方案。
蓝樽咖啡线上销售地图
3.评估决策,话不多说
第三天,大家已经贡献了一堆可选方案,团队必须按照测试的容量留下相应的方案。把全部方案贴在一块大白板上,每个冲刺成员相互观看方案,然后用粉色圆点贴贴在自己欣赏的方案的亮点部位。每个出色方案都会有个最中心的亮点观点,而圆点贴就是来统计亮点的受欢迎程度的,决策者可以将视野集中在亮点最集中的部位,然后进行下一步冲刺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团队应当留下时间,让成员对亮点方案提出补充与质疑。
没有得到最终决策的选票也并未被弃置,在最终的方案确定中,这些亮点可以被融合进来。
4.营造假象,做”真实“产品
接下来,高效得令人难以置信的第四天将出现在你面前。像《十一罗汉》里的乔治·克鲁尼那样,大家分配团队与角色,把之前胜出的方案画出来。每人负责一部分,像是导演画分镜脚本那样,一幕幕建立原型(可以用图文结合的形式)。比如,可以寻找一个页面模板,其中包括了按键和图标,在此之上不断刻画交互方式和用户眼前呈现的界面。无论你的实际应用方向是什么,网站也好,营销方案也好,这个环节,画出的产品图形应当是真实的,功能与交互方式都要接近呈现在用户面前的形态。
5.测试方案,回到未来
在第五天,用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向随机抽取的种子用户展示样品。团队应当事无巨细的观察到的一切细节,并从中推理归纳,并将用户的反应纪录下来。
即时办公通讯软件Slack在设计冲刺中得到了两个测试结果。其一,他们收获了一个失败的方案,这样就节省了几个月的工程量和资金。而另一个原型取得了略带瑕疵的成功。三周后,团队成员再次聚首,更好地诠释了功能,改进了表格与用户指示。之后再次测试改进版原型,结果出奇的好:五个用户都理解了这个新网站的内容,Slack接着就制作并发布了正式版。
设计冲刺能给创业公司带来一种超能力:在付出昂贵的代价之前,就穿越到未来,了解他们的成品以及用户反馈。如果一个冒险的想法能够在设计冲刺中获得成功,那么真正实践的回报更会好到不可思议。即便惨败经历也会给我们带来最大的投资回报 ■
相关书籍:
《用户体验》|产品体验、品牌体验和渠道体验是用户体验的三大发力点。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下)|找准用户需求,理性决策。《突破: 挖掘情绪触点满足客户需求》|公司在制定营销策略时最值得信赖的信号,就是客户的情绪触点。
上次推送:
《赤裸裸的统计学》|为你彻底揭开了统计学、大数据和数字的“神秘面纱”。
今天同时推送:
《设计冲刺》4/4|走好最后的三步。(因“每篇图文最多添加三条素材库音频”,没有关注公众号的朋友可在明天通过链接来收听《设计冲刺》的第四部分。)
【行走日本系列】《燃烧吧!剑》(下)|新选组背水一战。
《史记·李将军列传》(上)|上马射雕下马擒狼。有胆有识还差运气?
《死亡的脸》|死亡不神秘。死的有尊严更不容易。
明天的书籍:
《史记·魏公子列传》(上、中、下):《史记·魏公子列传》|信陵君“招揽人才三大秘诀”:“视野”, “胸怀”, “尊重”。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