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隔间是如何成为现代人工作的空间载体的?

今今乐道·陈星空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隔间:办公室进化史》借用了大量通俗易懂的文献材料,用平实客观的文字记录了办公室的演变历程。全书基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德鲁克的“知识工作者”概念,以及影视小说、流行文化等,剖析上班族的生存之道与自我认同,从账房、摩天大楼到开放办公空间,观察办公室与建筑设计、社会变迁、心理学、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

此外,作者萨瓦尔还围绕着办公室工作环境展开了几个重要话题的讨论,如白领阶层的崛起、女性的觉醒和职场困境、白领与蓝领的关系、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新发展。让我们跟对作者的脚步,一窥办公室迷人的历史吧。

关于作者

尼基尔‧萨瓦尔,印度裔美国人,作家、编辑、新闻工作者,现居费城。2004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自2004年起开始研究办公室的起源,曾在美国《n+1》杂志上发表了《办公室的诞生》一文。目前是《n+1》杂志的编辑,他的文章也常刊于《纽约时报》、《伦敦书评》、《牛津美国》、《洛杉矶时报》、《赫芬顿邮报》、《新政治家》等媒体。

本书鲜知

学什么?隔间是如何成为现代人工作的空间载体的

你对身在其中的办公室秘密感兴趣吗?为什么经理不允许你在草地上办公?上司的目光是如何洞察你的工作状态的?原来我们一周工作5天的办公室也有历史,从传统的账房,到20世纪中期的“速记池”,再到如今Google式的开放办公空间,雇员阶层的工作场所不停转变。《隔间:办公室进化史》的作者萨瓦尔将带领我们在书中直击白领谋生的两大痛点:我们为什么工作,我们该如何工作得更好,以及深刻反思工作的诞生与意义。

你还会发现

· 办公室是如何进化的;

· 越老越多的人想成为白领的原因;

· 办公室的未来形态会是什么。

一、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白领”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想成为“白领”。

很多人想成为白领,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白领的工作更体面,办公空间更好,但在办公室工作真的有那么好吗?“白领”这部分人群又是如何出现的呢?这就得从办公室最初的模样说起了。

1、办公室最初的模样

自从人类开始从事书写工作,需要系统保存文件的那一刻起,世界上就有了类似办公室这样的场所,比如修道院、藏书馆和学者的书房等。但是,这些地方毕竟不是真正用来办公的,最早、最正式的办公室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账房。

在办公室工作的人有一个专门的职称,叫办事员。办事员这个职业虽然是一个基层工作,但历史上,很多伟人都做过办事员,比如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在成为美国首任财政部长之前,有很长时间就是在做办事员的工作;还有我们熟悉的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他在1727年的时候,也只是名纺织品商行的办事员。

办事员办公的场所,就是办公室最初的模样。那么最原始的办公室是什么样的呢?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1869年,位于匹兹堡的琼斯劳克林钢铁公司的办公室只有六个人,三位是合伙人,另外三位是办事员,负责记帐和事务工作。当时的一名办事员在70年后回忆说:“在那时,办公室里没有电话,没有打字机,所有的生意都是面对面完成的,工作时间从早上七点开始,晚上六点下班,但只有在当天工作全部完成的情况下,才可以下班,晚饭后加班是常事,在最忙的时候甚至要加班到晚上11点。”

纽约一个代理西部和南部农产品的佣金行也有办公室,但办公室的面积不过2.32平方米,却容纳了四名合伙人和六名办事员,他们清一色都是男人。六名办事员是怎么分工的呢?一个人是办公室经理,两个人处理大的账目,另外一个人处理其他账目,还有一个人是资深合伙人的秘书,剩下一个人收发、存储物品。

从作者萨瓦尔对这两家公司办公室的记录,我们可以做出两个判断:一是办公室里的工作单调,在工作量比较大的时候,办公室甚至已经出现了加班的现象;二是办公室最初的环境其实并不好,它狭小、拥挤,很可能还很凌乱。

2、职场世界的重塑

既然办公室工作无聊枯燥,环境又很拥挤,那为什么还是有这么多人会选择当一个办事员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办公室工作架构发生的一系列深层次变化,正潜移默化地重塑着美国的城市和职场世界。这种重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业务不断细分,二是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增大。

先来说说业务不断细分。17世纪,各种商贸活动都集中在经贸商一个人身上,经贸商身兼数职,是出口商、批发商、还是进口商。到了18世纪和19世纪,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分开,说简单一点,就是商品的生产地和售卖地正式分离。

在当时,公司的地址也变成了两处,一处是城市郊区的工厂,一处是市中心的办公室,哪怕工厂里必须有行政办公室,也绝不会和车间在同一层。这样看来,办公室和办事员的地位提升了,办事员的工作环境也和脏、闹、臭的工厂分隔开来,办公室入口往往装修得很好,门口装饰有门楣和高柱,办公室的安静整洁的氛围和闹哄哄的工厂氛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人们自然会感觉在办公室工作是高贵且重要的。

与此同时,办事员的着装也和工人的工作服有了很大不同。在办公室,办事员身穿长礼服或者轻便短上衣,最重要的是领子要漂得洁白无瑕,还要上衣浆,这样的衣领看起来硬邦邦的,会显得人仪表堂堂。所以“白领”这个词就出现了,成了办事员的代名词。

除此之外,职场世界的重塑还体现在体力劳动者和非体力劳动者收入差距增大上。大部分已婚熟练的工人,平均年收入是500美金,据《亨特商人杂志》估计,当时一户四口之家就算再节俭,一年也要花上1500美金,所以说,工人仅凭这一份工作是很难养活一家人的。那办事员的收入是多少呢?有数据记载,最初办事员的起薪并不高,一年只有50美金左右,但是,随着工作年份的增加,他们的收入远远超过体力劳动者。一个30岁左右的办事员,可以挣到1500——2000美金。

二、办公室如何进化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办公室的历史和模样,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办公室如何进化。

1、办公室内部进化

1890年普查数据显示,美国已经有216万人从事办公室工作,比1860年的人数多了一倍还多;到了1910年,办公室工作者已经增加到了442万,办公室数量也在急剧增加。为什么美国突然需要这么多间办公室了呢?作者萨瓦尔认为,办公室由少到多的变化,意味着它的内部正在发生剧变。

美国著名的企业史学家艾尔弗雷德·D·钱德勒分析,铁路发展促进了办公室的进化。为什么这样说呢?铁路行业首先采用了一种具有开创性的组织结构,把公司划分成各个不同的部门,这种组织结构被称为M型管理结构。在M型管理结构中,财务、货运、建设三块分离,分裂成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经理来分管下面的事务,各地分公司的经理们也互相协作,来完成全国性的项目。

在这种组织结构下,大部分办事员只做一类工作,比如只记帐或者只做销售,成为某一领域更专业的人,但很快新的问题就出现了,钱德勒说:“企业组织结构的分级并没有带来更高的效率,这是因为机构变得过于庞大笨重,以至于权责不明。”

那么如何解决这种问题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管理效率专家弗雷德里克·泰勒了。

泰勒为管理贡献了很多智慧,其中最著名的一项是研究每个工人的工作,建构工作系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泰勒具体是怎么研究工作的。

第一步,他成立了专门的小组,来画工人和办事员操作的整个流程;第二步,找到漏洞所在,发现哪些低效操作和多余劳动力是可以不要的;第三步,对工人的工作进行观察,请专门的人用秒表给每项操作计时;第四步,对每项工作进行分解,然后给分解后的每个模块设定一个标准速度。当然,科学管理的实践,不仅在车间里进行,办公室也需要建立完善的系统,这样一来,办公室数量就多起来了,而且也不再像之前的账房那样乱哄哄的了。

2、办公室外部进化

除了办公室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以外,办公室的外部环境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办公室空间狭小、拥挤,光线也不好,现在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在芝加哥和纽约,小型、低密度的住宅区被拆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办公高楼。1885年,美国“第一摩天大楼”建成;1871年,蒸汽驱动的客梯运用到了办公楼上;从1871年到1923年,纽约建成了687万平方米的办公空间,这期间,最有代表性的是1906年建成的位于纽约州水牛城的拉金行政办公楼。

拉金行政办公楼是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亲自设计的。35岁的赖特对清新空气和良好的采光非常重视。这栋办公楼最著名的设计就是中央天井,阳光穿过金属和玻璃材料制成的屋顶,像瀑布一样倾泻在办公空间里,自然光打到白墙上又反射出光亮。

充足的阳光带来了良好的视线,但也增加了大楼的温度,赖特是怎么解决大楼的通风和温度控制的问题的呢?赖特说服拉金公司花了3万美金,来搭建脱离主体大楼的楼梯塔,楼梯塔不仅可以作为交流的空间和逃生的场所,还能充当通风系统的进风口。赖特在楼梯塔的特定位置上,安置了新型的制冷装置,有了这个装置,经过温度调节的空气随后分散到大楼的所有楼层,拉金大厦就成美国历史上最早的空调大楼了。

除此之外,拉金大厦的内部陈设也很科学,标准化的文件组合柜、定制的办公桌、金属折叠椅配备齐全。大楼开辟了休闲娱乐室、图书馆、休息室,还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基督教女青年会。

这些大厦的完美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管理问题和照顾员工感受,公司的办公大楼本身也是企业文化的宣传,越富有创新性和人性的工作环境,越能对产品的销售起到促进作用,为公司打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

三、在办公室未来形态的探索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在办公室未来形态探索中,我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人类对办公室空间的探索,至今仍在继续,不过在探索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有一种空间设计,经常被人指责,那就是“隔间”,

路易斯·沙利文是美国第一批设计摩天大楼的建筑师之一。他在《办公高楼的艺术思考》这本书中指出,摩天大楼的基本单位是“巢室”,大楼是基于“不定数楼层的层层叠加,每一层都一模一样,每一间都全然相似,每间办公室就像是蜂巢中的一间巢室。”

这种设计思维很受公司管理者的青睐,因为这样装修起来非常省事,只需要设计好一间,其他的“照葫芦画瓢”就行了。这种设计方案不再具有创意,却是经济划算的,这样的办公楼最适合出租,任何公司搬进来,员工都能马上适应。

但是,人们对标准化的追求,最终形成了一种悖论:摩天大楼从外部看让人叹为观止,一看内部就觉得非常平庸。人是千变万化的,而办公隔间是千篇一律的,结果就是,人的个性最终被困在隔间“蜂巢”里,变成庸庸碌碌的工作机器。

后来,有的公司选择彻底解放办公室,拆掉“隔间”的围墙,用一些盆栽来做隔断。但是,这种办公室分化模式的弊端也很明显,因为有的人喜欢在私密性的环境中工作,过度的暴露会让他觉得不自在;还有人因为拥有更多权力,于是就占有了更多空间。

现在,企业的空间设计师们还在为办公室空间设计绞尽脑汁,甚至想出了“无领地办公”,很多公司都允许员工在家办公,还有的员工可以选择在星巴克这样的咖啡厅,一边品尝拿铁,一边工作。

谷歌公司在办公室设计方面也有很多想法,他们试图把公司园区打造成像校园一样的存在,园区要配有户外的篮球场,有各种各样的休息室,还有一个公园。谷歌的办公区域分成“热区域”和“冷区域”两大块,“热区域”包括会议室等协作空间,“冷区域”则非常安静,适合静心处理个人的工作,除此之外,谷歌还特意给码代码的工程师们准备了“帐篷”。

每一个有远见的公司都在极力关注办公室的设计,力求满足不同员工的多元化需求。

总结

以上就是《隔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避开老生常谈的职场管理话题,全面梳理办公室这个职场空间形态的发展历史,带我们了解了办公室最初的模样和办公室空间的进化,透过办公室这个浓缩的职场世界,我们能够看到历史中职场人士的奋斗和转变。

卢梭说:“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隔间之中。”“隔间”不是办公室的最终归宿,也不是职场人士的终极追求,办公室的进化仍在继续。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2289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陈星空)



相关书籍:

《问题解决力》|职场新人的必读书,因为组织吸纳新人最重视的就是解决问题能力。

《尽管去做》|本书创造性地提出由横向和纵向管理法支撑起来的“尽管去做”工作方法!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从“职场小白”成长为“管理精英”。

《我每天只工作三小时》|如果我们能为电影中的角色找到出路,那么在生活中也能为自己找到出路。

《你为什么而工作》|如何在工作中寻求挑战、意义、成就和满足感?

上次推送:

《从一到无穷大》|科学中的事实与臆测。

《科技的狂欢》|科技已成为财富划分的新标准。

《治愈未来》|治愈未来有五大工具。

《医生的修炼》|病人生死抉择需要医生智慧。

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因“实事求是”说实话被载入史册的两个人。

【行走日本系列】《千年繁华:京都的街巷人生》|寻常生活中的恒久之美。

【形象管理】心的严谨才能带来言行的严谨。


今天同时推送:

【形象管理】没有完美的形象,但不要犯这四种错。

【行走日本系列】《千年繁华2:喜乐京都》|古都的旧与新。

【小说】《金色男孩》|没法选择出身,是否能奋力抓住命运?

【视频】《道德经》读书会(一)|“道”是最基本的一个道理。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