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修养】《终身成长》|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学什么?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你印象中的爱迪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性格孤僻、只知在实验室埋头钻研?电灯泡的发明,是他灵光一现的产物么?事实上,历史记载中的爱迪生和你所想的相去甚远。在电灯泡的研制过程中,他有30名助手的协助,靠的不仅是自己的智慧。此外,成熟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和不懈努力,更是他成功的关键。
固定思维的人不断暗示自己,天赋是决定成就的根本原因,因此他们经受挫折时往往轻言放弃。能成功实现目标的人,恰恰是因为不甘于现状,凭借不断学习和进取,养成了成长型思维。
你能在今天的文章学到,如何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主动接受挑战,刷新自己的能力。并通过简单4步获得成长型思维。
你还将发现:
● 为什么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是心里暗示,不是智力;
● 为什么莫扎特前10年的作品并不是原创的;
● 为什么自认为聪明的人禁不起一点挫折。
今天我们将与大家共同开启今今乐道读书会的第536本书:《终身成长》。
今天我们读的这本书《终身成长》,主要讲的是关于思维模式与成长之间的关系。作者在书中表明,我们获得的成功并不是能力和天赋决定的,更受到我们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展现的思维模式的影响。那么什么样的思维模式,更能促进成功?思维模式对领导力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形成帮助我们更容易走向成功的思维模式呢?
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拆读这本书,帮助大家解答前面提出的这些问题:
一、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二、两种思维模式
三、养成思维模式的4个步骤
相信智力和能力可以提高,才能越战越勇
美国一家教育研究机构曾对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做过一个研究,研究人员首先问了这些学生一个问题:你相信自己的智力水平是固定不变?还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然后,根据回答的不同,把这些学生分成两组,并对他们之后两年的学习生活进行了追踪。
对很多学生来说,从初中进入高中,都意味着即将接受更大的挑战。因为学业越来越重,功课越来越难,评分也越来越严格了,可以说是压力倍增。同时,学生们还正在面对着青春期带来的身体和角色上的转变,这一切几乎都发生在同一时期。所以,经常会看到,许多学生初中时候成绩都还不错,一到高中,成绩就开始变得糟糕了,甚至一落千丈。但我们也知道,并不是所有人的成绩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的,那么,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什么,有什么规律可循吗?
在这次调研中,研究人员发现,只有那些相信智力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学生,才会普遍出现成绩下滑的情况,并在接下来的两年里还会越来越差。而相信智力水平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学生,在后来的两年里,成绩却得到了逐步提高。要知道,这两组学生刚进入高中时的成绩几乎一样,在教学气氛比较宽松的初中阶段,他们获得的评分和考试成绩没什么差别,但当他们在高中遇到挑战之后,两组学生的差距却开始拉大了。
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原来相信智力水平固定不变的学生,一般会这样解释自己糟糕的成绩:“我是最笨的!”“我被数学搞得头都大了!”以及“看来我的能力就只有这么多了!”等等。这种通过自我贬低来分析问题的方式,自然很难让他们在未来获得成功。相反,相信智力水平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学生,在面对失败逼近的威胁时,他们会动用自己的全部能力来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即使目前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不足以应对某些问题,但通过学习是完全可以提高的。虽然有时也会感到招架不住,但他们采取的应对方式却是坚持不懈,全力以赴。
这里提到的两种看待自身智力水平的方式,其实就很好地揭示了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人们常常都会认为,一个人的天赋就是其能力本身,无论怎么努力你的能力都在那摆着。而只有天赋,才能让自己达到那些无人企及的成就。比如提到18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人们的第一反应都会是:“哇,百年难得一见的音乐天才啊!能够取得这么大的音乐成就无可厚非!”
提到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大家肯定会想:“这种人就是天生的科学家啊!他都不能留名千古简直天理不容!”但其实我们这种关于能力和成就的想法是错误的,要知道,莫扎特经历了超过 10 年的酝酿,才创作出今天我们仰慕的作品。在此之前,他的作品并不是原创的,也没有那么出色,实际上只是将其他作曲家的作品进行大块拼接而已。达尔文的著作《物种起源》,也是经过在这个领域里多年的团队协作,以及与同事和导师们的上千次讨论,废弃了数篇草稿,奉献了半生精力,才最终完成的。
因此,所谓“天才”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天赋能力之后,就觉得自己以后一定能达到某种成就。而是因为他们相信自己的智力和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地努力得到提高的,所以他们才最终取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就。
想要快速成长,先要明确自己的能力
成长型思维模式就完全不同了,这种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来培养的。即使人们在先天的资质、兴趣以及性格等方面会有各种各样的不同,但每个人依然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和成长。这种思维模式,就是那些相信自己的智力水平是可以发展和提高的学生所具有的。
但是不是具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都认为只要做什么就能成功什么呢?当然不是,他们相信,人类真正的潜能是未知的,也是不可知的;人们在经过多年的投入、艰苦奋斗以及专业训练后,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这个是无法预知的。所以,并不是你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以及不间断地努力,就能成为爱因斯坦或者贝多芬,你成为的只是更好的自己。
说了这么多,这两种思维模式孰优孰劣,想必大家已经心里有数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者更容易让自己接受挑战,他们不会因为自己暂时的失败就认定自己的能力到此为此,相反,他们会认为自己的努力不够,会选择直面挑战,继续取得进步。而且,在评估能力方面,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也比固定型思维模式者更准确。
前者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所以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水平会持比较开放的态度,高点低点都没多大关系;后者对自己个人能力的评估就看得比较珍贵了,非好即坏,高了他们就会变得不可一世,低了就会变得垂头丧气,所以很难对自己的实际能力有个清晰的认识。
其实好多在我们眼中天才式的人物,都是具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的成功都和这种思维模式息息相关。
爱迪生的后天努力,为他奠定了成功基础
提起托马斯·爱迪生,你脑海中肯定会浮现这样的场景:“一个身穿白大褂的人,孤独地在新泽西州一个实验室样子的房间里捣鼓着什么,他的身边正被一堆仪器围绕着。突然,有什么东西亮了!他跳了起来,是的,世界上第一个电灯泡被发明出来了。这个孤僻、喜欢独自思考的天才科学家终于成功了。尽管没有多少人理解他,但只有他自己知道他追求的是什么。”
但事实上,历史记载的爱迪生,完全不是这样的人,他的工作方式也与上述的想象完全不一样。首先,爱迪生不是一个孤僻的人。在关于电灯泡的研究工作中,他有30名助手,其中包括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和科学助手,研究工作也是在由一家公司投资的,代表着当时最高水平的实验室里进行的。
其次,电灯泡也不是突然间被发明出来的,甚至都不能说这是一项单独的发明。电灯泡是由多项旷日持久的发明创新组成的,每一步都需要一名或多名化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师以及吹制玻璃的工人来协作完成。
还有,爱迪生不是一个单纯喜欢鼓捣小发明的人,也不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而是个精明的企业家。他清楚自己的发明具有的商业潜力,甚至知道如何去讨好媒体,有时他还会去打压别人,让自己成为一项发明的唯一发明者,因为他懂得如何宣传自己。当然,我们可以把爱迪生看成是个天才,但他并非从小就是天才。他的传记作者保罗·伊斯雷尔通过对他所有信息的了解,认为他当时在家乡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男孩。虽然年轻的爱迪生喜欢做实验并对机械方面感兴趣,但是研究机械和技术不过是当时每一个普通的美国男孩都会有的经历。
最终令爱迪生出类拔萃的,其实是他的成长型思维模式和不懈努力。爱迪生从小就是一个好奇心强烈、喜欢拆拆修修的小男孩,并且不断寻找着新的挑战。在其他年轻人都已经在社会上自力更生很久后,爱迪生还搭乘着火车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学习关于电报的知识。在这期间,他对自我提高和发明的热爱从未间断,通过不断地自学和发明,才奠定了他的成功。
许多人总认为,伟大的科学发明都是那些孤独、聪明的人,凭借自己的天赋“灵光一现”发明出来的。这种想法显然是不对的,天赋是个很难定性的东西,而愿意不断接受挑战提高自己能力的成长型思维模式,才是获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改变固定思维,你要认清现实并拒绝特权意识
既然成长型思维模式对个人的成长,有这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那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思维模式实现有效的转变呢?作者认为,思维模式的转变并不容易,尤其是对具有很明显的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因为他们心底拒绝改变,而拒绝改变主要有两个原因:
1. 特权意识:都是我应得的。
很多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都认为,需要改变的是世界而非自己。他们感觉自己有资格拥有更好的东西:更好的工作、住房或者配偶。这个世界也应该认可他们非凡的特质,并给予他们应得的对待。
比如在职位竞争中失败的话,固定型思维模式者认为,别人应该发现他的才能,并对他委以重任。如果没有这么做,那就不公平,这些都是他应得的,他自身无需做出改变。
楚汉相争时的项羽就是有这种思维的代表,当时正值诸侯争霸群雄并起之时,尽管他的势力很大,但是还不足以称霸天下,但他就已经觉得王位、天下都是他的了。
在秦朝最后一口气还没断的时后,项羽和刘邦就约定,“先入咸阳者为王”,谁先攻进咸阳,谁就做关中王。但结果刘邦先进了咸阳城,项羽得知后大怒,之前的约定早已抛之脑后,凭借强硬的实力逼迫刘邦退出了咸阳。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本事,谁先占领的都没用,咸阳是自己的,天下也是自己的。项羽进入咸阳后,不顾众人反对,大肆屠戮,杀秦王子婴,火烧秦王宫,这场大火整整烧了三个月。不仅如此,他还开始给包括刘邦在内的各方诸侯分封领地,一副老子执掌天下的模样。正是他的这种特权意识和自以为是,使他越发地刚愎自用,听不得反对意见,身边的能人渐渐离他而去,最终被刘邦击败,自己也落得个“自刎乌江”的悲惨结局。
从这个典故里面,我们能看出来,项羽确实有很重的固定型思维模式,至始至终,他都认为自己是最强的,从来不去分析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差距,最终也算是自食其果。
2. 否认现实:我的生活很完美
固定型思维模式者往往还会逃避问题,他们认为,如果生活出了问题,就说明自己有问题,但这不能让别人知道,所以还不如假装一切都好。
比如当一段关系破裂的时候,固定型思维模式者首先的反应是不想接受:“平时挺好的,怎么会说闹翻就闹翻了呢?”然后就开始自责:“肯定是我的原因,都是自己不好。”最后还得在其他人面前假装一下:“我和他好着呢,没毛病!”你看,他不去思考两人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就固执地按自己所认为的那样想那样做。
对应这两点固定型思维模式者不愿做出改变的原因,成长型思维模式者会怎么做呢?第一,放弃自己“高人一等”的想法,别人并不比你差,而且他们是靠着自己的付出和努力脱颖而出的,你只有试着更加努力,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第二,生活出现不完美并非完全不能接受,你得找出其中的原因,并进行改善,而不是否认它,希望它自行消失。
培养成长型思维四步骤:接受、观察、命名、教育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转变固定型思维模式,走向成长型思维模式的4个步骤:
第一步:接受
去拥抱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告诉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物,这没什么可羞愧的,正常的人类都是这样的。
当然,我们要接受自己的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并不代表我们要任由它高频率出现,以及接受它在出现时给我们带来的危害。
第二步:观察
明确是什么激发了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以及那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在什么时候表现出来?
比如当你丢掉了一份工作,或者失去了一段你很在意的感情,又或者彻底搞砸了一件事。这个时候,往往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爆发的时候。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格会这样对我们自己说:“你并不像你所想的那样优秀,你永远也成不了那样的人。”
所以想一想,最近一次激发了你固定型思维模式的是什么事?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当你了解了这个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并明确了激发他出现的原因后,不要急着去评价,先观察一下,这样,你才能对它知根知底。
第三步:命名
接下来,为更方便地了解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我们要给它起个名字,以方便以后分析它、研究它。
给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起什么名字完全在我们自己。我们可以用生活中某个人的名字来命名,可以用一本书、一部电影中的人物,也可以起个你不喜欢的名字,来提醒自己这不是你想要成为的人,总之,起什么样的名字完全在你,这表明了你对它的态度。
第四步:教育
你现在知道了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诱因,并痛苦地了解了自己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以及他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影响。甚至,他还有了自己的名字。那么现在还需要做什么呢?当然是教育他!让他和你一起走向成长型思维模式。
你越了解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原因,就越能在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出现时保持警惕。当你遇到挫折时,你就告诉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你是怎样计划从挫折中学习并继续前行的:“是的,我现在暂时还不太擅长做这件事,但是我认为我清楚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让我来试一下。”
要记着,你的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本来是为了保护你、让你感到安全才存在的,但他却没能找到什么方法去做到这一点。所以,用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新方法去教育他,他就可以帮助和支持你。让他接受挑战,不要放弃,在受挫折后卷土重来,并帮助和支持他人成长。你要理解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的特点,但也要慢慢地去教他用不同的方法去想问题,带他一起踏上你通往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旅程。
20世纪60年代,精神学家艾伦·贝克在与病人接触时发现,其实病人的许多精神问题,都是由他们自己脑子里的想法造成的。每当他们感到焦虑和压抑之前,就会有一些念头快速闪过了他们的大脑。这些念头有可能是“贝克医生认为我很无能”或者“这个治疗肯定没用,我永远都治不好了”,这其实就是一种固定思维。正是这些自我强化的思维导致了他们的消极情绪,而且这种情绪不只出现在治疗过程中,也出现在他们平时的生活中。但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脑子里产生的这些思维,所以很难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
贝克通过研究发现,他不仅可以教会人们如何去注意和聆听这些思维,还可以教会他们如何处理和改变这些信念。于是,著名的心理治疗法“认知疗法”就诞生了,它是根据认知心理学提出的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病人不良认知的一种治疗方法。简单点说,就是通过改变你以往的一些“错误”的认知,来帮助你调节你的情绪,从而达到一个好的治疗效果。
其实,无论我们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这些思维,但确实所有人都在不断感受着自己身上发生的事,思考这些事意味着什么,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换句话说,我们的思维一直在不断观察和解读一切,使我们的生活得以在轨道上正常行进。但是有些时候,解读的过程会出现差错,导致我们头脑中出现一些固定思维,而且是消极的,这会导致过度焦虑、压抑、愤怒或高人一等的优越感等等。因此,让自己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很大程度可以降低这些对我们不利的因素发生的概率。
总结
决定成功的因素很多,但思维模式绝对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回头再来看看这本《终身成长》,作者是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在经过数十年对成功人士的研究后,她发现了思维模式的力量,固定型与成长型这两种思维模式,其实体现了人们在应对成功与失败、成绩与挑战时的两种基本心态。你觉得才智和努力哪个重要?以及你是满足于既有成果,还是会积极探索新知?这些都决定了你能否更好地达成人生和职业目标。
德韦克揭示的这种成功法则,已被很多具有发展眼光的父母、老师、运动员和管理者应用,并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通过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做出改变,人们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培养出对学习的热情,以及获得在成功的过程中所需的抗压力。今天,我们从三个方面对这本书进行了一个拆读:
一、关于能力和成就的真相
二、两种思维模式
三、养成思维模式的4个步骤
通过这本书,你一旦了解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区别,你看待他人和自己的方式就会有重大的改变。你会期待,招聘有成长型思维的员工,选择有成长型思维的老板;你会说,我要成长为有成长型思维的人,然后,一点一点影响我身边人的走向成长型思维。那么,这将是本书带给你最好的礼物。
《终身成长》金句:思路决定出路,一种会改变你一生的思维模式。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经营者养成笔记》|坚持学习、不断成长,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一名合格的经营者。
《学习之道》|理念、实战心理能力和方法论的有机结合、叠加,构成了一套普世的学习体系。
上次推送内容:
【行为心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为什么艺术家擅长用右脑思考?
【行为心理】《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你在决定,还是你的大脑在替你做决定?
【社会现象】《醒来的女性:一部女性心灵史》|每位女性的不顺利都因为“想的太多”?
【世界名企名人】《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报业第一夫人是怎么将美国总统拉下台的?
【中国历史】《大清开国与孝庄太后》第一卷|孝庄太后的成长之路。
今天同时推送:
【科普纪实】《血疫》|如果人类被杀死十分之九,你担心吗?
【中国历史】《曾国藩的经济课》|晚清官场经济生活的普遍状态。
【思维观念】《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到底是什么?
【行为心理】《鱼价引爆经济学》|从非理性的角度,了解真实世界的运行之道。
【民族脊梁】《筚路维艰:中国社会主义路径的五次选择》|从逐步摸索到改革开放。
【中国历史】史记·孝武本纪|汉武刘彻,雄才大略,一心成仙,终成笑柄。
【职场技能】上《影响力》|影响力五大原理。
下次推送内容:
【品卷话题】十个典故——来陪孩子一起品读《三字经》。
【营养干货】《超市里的原始人》|破解人类最根本的消费动机,完成产品定位。
【职场秘笈】《影响力》下|我们该如何运用短缺原理呢?
【江湖风云】《引领转型》|如何转型才能成功?
【碧血丹心】《隐蔽战线统帅周恩来》|中央特科发展史。
【长河星空】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这样一个高洁忠贞的人,最终被谗言所害。
【闻鸡起舞】《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如何划分事情的轻重缓急?
【江湖望族】《蚂蚁金服》|蚂蚁金服为何被估值1500亿美元?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