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丑的历史》|如何化解对丑的成见?

今今乐道·陈星空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丑”在人们的观念中一直是美的对立面,是人们审美的重要参考,但很少有人会去探究“丑”到底是如何被定义的,美与丑之间的争论到底是从何时开始的,丑的存在有什么样的作用。本书从柏拉图时代的美丑争论开始,一步步带读者了解丑是怎样被构建起来的,什么样的形象才算作丑,这种定义下的“丑”又有哪些重要意义和“丑”在时代变革之下如何拥有属于自己的艺术价值。

关于作者

翁贝托•艾柯(Umberto Eco),意大利人,生于1932年,现居米兰,执教于博洛尼亚大学。他是享誉国际的小说家、符号语言学权威、哲学家、历史学家、文学评论家和美学家,出版过140多部著作,横跨多个领域,都有经典性的建树,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誉为“当代达·芬奇”。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他在欧洲已成为知识和教养的象征,知识分子都以书架上放一本艾柯的书为荣。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化解对丑的成见

美与丑都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在某一时代背景下的美丑观念,在下一个时代可能就会发生逆转,就如同曾经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埃菲尔铁塔,在现代的审美下摆脱了过去丑的标签。更何况“美”的标准通常都是以自己的完美为基准,在这方面,人崇拜自己,根本说来,人以事物为鉴,凡反映他的形象的东西都是美的,与自己基准不和的便是“丑”。但在艺术层面来看,扭曲的线条,不合规的配色这些曾经被称为典型的“丑”的元素,在毕加索、梵高的画中又体现出不一样的艺术美感。因而,丑可以是美,美也可能成为丑。

你还会发现

· “丑”的诞生;

· “丑”的作用;

· “丑”的变体。

一、“丑”是如何被构建出来的

关于美与丑的争论,其实从柏拉图时代就开始了。在《大希比阿篇》这本书中,柏拉图记录了苏格拉底和诡辩家希比阿关于美和丑的对话。最后,苏格拉底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和丑是相对的。

人们习惯性地把美和丑放在一起比较,但是作者艾柯在《丑的历史》这本书中提出了一个问题:丑只能单纯地定义成美的反面吗?

要想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就要把“丑”这个概念单独拿出来,看看“丑”到底是如何构建起来的。

要理解丑,先要区分两个概念:丑本身和形式上的丑。有一些事物的丑是公认的,比如说排泄物、腐烂的尸体或者全身长者烂疮的人,这是丑本身;还有一种丑,是形式上的丑,简单来说就是一个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联系缺乏平衡。

当然,人们除了把看见的丑用语言和文字再现出来之外,还会加入大量的想象去构建丑。比如,在西方人的信仰中,耶稣受难也是丑的。在早期基督教艺术中,只呈现耶稣的理想化形象,比如高大英俊、五官细腻,表情透露出忧伤。对于耶稣受难的经历,顶多是用十字架来做暗示。到了中世纪晚期,人们不仅把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当作神,还把他当作实际的人来看。于是,艺术家开始着重刻画耶稣受难的真实场景。这时用到的就是再现实际的丑和不协调的方法。

也就是说,除了真实的“丑”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丑”是艺术家想象和创造出来的,所以作者艾柯也在书中说:“丑的种类和内涵非常多,艺术家借助艺术手法,把现实中的丑再现了出来,尽可能发挥想象力,创造出更多的丑来。”

二、“丑”有什么作用

作者认为,丑至少有三种作用,分别是:讽刺、反判和好奇。

1、讽刺

人们在构建丑的时候,会用到夸张的方法来达到不和谐的效果,艺术家进一步升华,把这种方法叫做“丑化”或者“妖魔化”。具体的做法就是故意让原本正常的事物变得不协调,从而达到丑的效果。那么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因为把厌恶的情绪通过“丑化”的行为释放,更能够达到讽刺的效果。

最有名的讽刺作品应该是法国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了。《巨人传》里的巨人叫庞大固埃行为粗俗,他会把巴黎圣母院的大钟当成自己驯马时用的铃铛,还会在巴黎圣母院里撒尿。作者拉伯雷实际上是在借助庞大固埃这个角色的丑陋行为,对教会进行讽刺和嘲弄,他想通过低俗的语言来消解教会的“神性”。

丑的另一种讽刺形式,就是漫画。讽刺漫画通常都要让对象变得更丑,把一个特征强调到畸形的地步,让人一看到漫画,就对画中对象的特点和性格留下深刻的印象。

讽刺有时候还具有政治意味。自古以来,人们一旦把另外一些人当成了敌人,就会打心眼里讨厌他们。于是,在艺术上,人们会把魔鬼和怪物的特征安到敌人身上,也就是把敌人“妖魔化”。

从19世纪开始,讽刺性画作的地位不断提升,最终成为一种高级的、富有意义的艺术力量。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丑”的作用被不断挖掘出来了。

2、反叛

除了“讽刺”之外,“丑”还有一个作用就是表现“反叛”。作者艾柯引用圣奥古斯丁的《论秩序》中的一个观点:“丑的生命对秩序也有贡献。”举个简单的例子,刽子手既恶毒又残忍,但他在法律中担任一个重要的角色,对国家秩序的建设起到很大的作用。

在宣扬美的世界里,“丑”更容易形成反叛的力量。13世纪意大利开始流行一种风格,叫做“甜美的新风格”。这种风格在文学上的具体表现就是把女人看作天使。为了表现“反叛”,很多诗人就借助了“丑”的力量,掀起一股“写丑女风”。

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初期,文学作品中了已经出现了丑化女性的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乔万尼·薄伽丘的《科巴丘》这部作品,作者让美丽寡妇的丈夫的灵魂从地狱跑出来,揭露妻子身上的种种丑陋,借此告诉读者,世界上的美丽不是永恒的,丑才是必然的,我们必须正视“丑”的问题。在我国古代文学中,也有非常经典的丑女形象,比如著名的四大丑女:嫫母、钟无艳、孟光、阮氏女,所以,在借用丑来体现反判这一点上,东西方的艺术是相通的。

从艺术家对丑女的塑造,我们可以领会到艺术家的心思。用丑女的“丑”打破对女性的刻板印象,也用丑女自身外貌的丑陋与她实际的才华形成对比,从而丰富了女性形象的内涵。

3、好奇

文艺复兴开始后,人们又把丑陋的范畴继续延伸,赋予了“好奇”的意味,比如“怪物”原本是艺术的想象和丑化,现在“怪物”也能指新发现的未知事物。世界上还有许多未知的事物等着人们去探寻,而“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人的好奇。

比如,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艺术家就对解剖室里的尸体产生了兴趣。解剖尸体原本是为了了解人体的构造,促进医学的发展,但是,艺术家认为这样“丑”的画面具有一种魅力,它刺激着人们去关注未知的世界,看到人体剥了皮,只剩骨架,或者成为神经血管网的状态,这样人会感到莫名的兴奋。从那以后,蜡像馆里就经常会展出一些吓人的人体器官。

1498年,杰拉德·大卫的画作《西沙尼斯被剥皮》中,就描绘了一个场景:医生为一个人做着解剖,周围还有一群人在围观,还有的人甚至目不转睛地盯着看。虽然画面呈现的效果很丑陋,但是,这些场景都是人们以前没有见过的,所以产生了一股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的欲望,吸引人们去观赏这些作品。

长期以来,艺术家在不断地探索审美的内涵,在这个过程中,“丑”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价值也不断被挖掘出来。最后,这个世界不再只由“美”统治。

三、“丑”有哪些变体

丑除了具有讽刺、反判和好奇三种作用之外,它还有三种变体:崇高之丑、工业之丑和流行之丑。

1、崇高之丑

美学上首次对“丑”做彻底思考的是德国美学家莱辛,莱辛在他的著作《拉奥孔》中说:“自然的丑,摆在一幅画里能引起恐怖之感;而且,可笑和恐怖,在模仿里能够达到一种全新的动人和快感境界。”所以,古希腊罗得岛的雕塑家们在塑造拉奥孔的儿子被巨蛇缠绞而死的雕像的时候,不仅仅刻画了儿子的扭曲,还刻画了父亲拉奥孔痛苦的神情,让人们感受到他“压抑而痛楚的呢喃”,正是这种痛苦引起了人们的怜悯。尽管拉奥孔的表情是丑的,但这种丑是崇高的,能够表现父亲失去儿子的绝望。由此我们就能得出“丑”的第一个变体,也就是崇高之丑。

除了《拉奥孔》外,其实还有很多作品体现了崇高之丑,最典型的就是法国作家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敲钟人,加西莫多。虽然加西莫多长得奇丑无比、面目狰狞,但是他有一颗善良和感恩的心。

在书里,作家雨果把“美丑对照”的写作手法运用到了极致,书中处处充满了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加西莫多外表的丑和内心的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副主教克洛德外表的伪善和内心的丑恶形成强烈的对比;加西莫多外表的丑和副主教内心的丑形成鲜明的对比……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也指出:“丑是和美冲撞的必要环节。”雨果用丑的外表来突出崇高,完美地展现了崇高之丑。

2、工业之丑

“丑”的第二个变体是工业之丑。现在的巴黎标志性建筑埃菲尔铁塔,在当年筹建的时候,曾经被认为是丑陋的,而遭到过很多名人的反对,这些人中包括大名鼎鼎的作家小仲马、莫泊桑,还有音乐家古诺以及很多当时非常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建筑师。

但是两年后,埃菲尔铁塔还是建成了,并且成为1889年巴黎世博会的入口及标志性建筑,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埃菲尔铁塔的建成标志着工业艺术时代的到来,随着工业世界的压迫,艺术家对丑极力刻画,精神开始转向一种颓废主义,目的是表达对工业革命的厌恶。

3、流行之丑

心理学家荣格在评论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时指出:“今天的丑是即将到来的巨变的征兆。”意思就是说,“审丑”的观念正在演变,以前被人们认为是倒胃口的作品,在今天或未来很有可能成为伟大的作品。

如今,在西方时尚界极为流行的“未来主义”流派就强调“以丑为骄傲”。1909年2月,意大利诗人、作家和文艺评论家马里内蒂在《费加罗报》上发表了《未来主义的创立和宣言》一文,文中呼吁:“让我们勇敢地变丑吧!”,这标志着未来主义的诞生。未来主义提倡的丑是一种刻意的挑衅,比如,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就有意向传统美学发起挑衅,他给达·芬奇的经典名画《蒙娜丽莎》加上胡须,他还把抽水马桶当成艺术品来展览。

除了艺术家对丑偏爱之外,人们也逐渐开始接受和欣赏丑。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坎普(Camp)文化”,“Camp”一词来源于法语中的俚语,意思就是“以夸张的方式展现”。坎普风是一种以“使观者感到荒谬滑稽作为作品迷人与否的评判标准”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特点是“豪华铺张的、夸张的、装模作样的、戏剧化的、不真实的”。意思就是这个事物即使不是完美的,但是它的缺陷也可以很吸引人。

如今的人们对审丑观念的包容度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接受这个世界上不仅有美的存在,丑也有价值。当然,不管是创造具有“审丑”意识的艺术作品,还是以“丑”为武器发起挑衅,都不能一味地滥用“丑”来博取眼球,而要花时间和心思创造不同的艺术效果。

总结

以上就是《丑的历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里,作者翁贝托·艾柯带我们回顾了丑的历史。在美学中,审丑是一个总被人忽视的领域。“丑”从自然界的反映,到艺术家的游戏与挑衅,再到被大众所接受,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一直到今天,艺术家们还在不断地挖掘丑的价值,大众也乐于从“丑”中获得审美快感。

正如莎士比亚在《麦克白》中说的:“美就是丑,丑就是美。”这句话其实就是想告诉我们,美和丑从来不是二元对立的,它提醒我们打破对丑的厌恶,接纳这种全新的艺术观念,这也许就是《丑的历史》这本书的最大价值了。(编辑:陈星空)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美德的起源》|美德是让合作能够长久稳定地维持下去的最好“工具”。

《小说的艺术》|小说是哲学、叙事与梦幻的统一。读小说时,我们读什么?

《文明之光》3/4|只有跨领域涉猎,才能兼收并蓄、融汇贯通,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和个人提升。


上次推送内容:

《亿万:围剿华尔街大白鲨》|如何理解华尔街的骗子、小偷和大白鲨。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如何避开陷阱,找出“大牛股”?

《从0到1》|你打不死竞争对手,对手还总想弄死你怎么办?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理解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当下处境。

《战天京》|客观品读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学习“对人好才是真的好”。

《大流感》|有史以来最具毁灭性的流感故事。

史记·历书 | 历法的演变以及统一时间标准的重要性。

《李嘉诚传:峥嵘》|李嘉诚是如何滚雪球一般积累自己的财富的?

本次推送内容:

《1929年大崩盘》|自由经济没有良药,经济危机就是一场高烧,总会爆发。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央财办的专题研究报告。

《如何应对愤怒的公众》|事件突如其来,企业如何做好危机攻关?

《竞争论》上|干啥都不赚钱?烧钱模式和收割模式的差别就在这!

《沃森传》|IBM,一个百年商业帝国不断领先时代的方法和内幕。

《营销想象力》|不要让“自信”限制了你的营销想象力。

《转折年代:中国的1947年》|具有转折意义的1947年。

下次推送内容:

《渴望生活:梵高传》|梵高是用怎样悲惨人生画出绚丽花朵的?

《竞争论》中|怎么打破老板和员工“猫和老鼠”困局?学会跟老鼠开会!

《关键对话》|如何有效对应各种对话危机时刻。

《五角大楼之脑》|美国五角大楼的决策都是怎么做的?

《别做正常的傻瓜》|为什么正常的决策者往往做着“傻瓜”的决策?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如何勇敢摆脱教条的束缚?

《三位一体》|英特尔屹立不倒的关键在于,从错误中学习。

【重返民国系列】《黎元洪全传》|黎元洪的退与进。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