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经济变革得失》|从历史中窥探中国经济的未来走向。
核心书摘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本书是吴晓波近年来研究中国经济变革史的集大成之作,对中国历史上十数次重大经济变法的种种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比照,清晰的展现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
适合谁读
· 经济学者
· 销售人员
· 企业领导
关于作者
吴晓波,著名财经作家,“蓝狮子”财经图书出版人,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常年从事公司研究。主要出版著作有:《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等。
学什么?企业如何适应国家的经济变化
经济问题是国家发展的大问题,也是企业能否继续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经济的发展也存在着它自身的规律。
那么,我们该如何寻找这些规律呢?这些规律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是什么?企业又要如何适应?
今天的文章分析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历程,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改革开放后为止,总结出我国的经济现状是历史的必然走向,未来的发展可能会受到新势力的影响。
你还会发现
· 什么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
· “四大利益集团”都包含什么;
· 什么是“历史闭环逻辑”。
一、只有看懂过去,才能猜得到未来
中国的经济变革走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世界之谜。全世界主流经济学家公认的是,自二战结束以后,中国的这一轮经济变革是最伟大的一次经济崛起运动。1978年的时候,中国的GDP只有2683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5位。经历了近四十年的经济改革后,到2017年,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127238亿美元,是全球的第二大经济体,而且从中长期来看,中国经济仍然有一个高速发展的动力。也曾有学者预测,中国的经济若按照当前速度增长的话,大概在2030年前后,经济总量将会超过美国。
美国有一个经济学家叫罗纳德·科斯。在2008年,也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候,他因身体原因没有办法到中国来。但是,科斯自己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组织了一场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座谈会。此后,他又花费了六年的时间写了一本书,叫《变革中国》。在这本书里,科斯重点讲了三点:第一,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是1945年以后,人类最为重要的一次经济崛起运动;第二,在未来的十几二十年内,中国的经济总量将有望超过美国;第三,中国的经济发展,没有办法用西方的经济学模式解释。所以他给中国的经济改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他说中国经济改革很像是一个人类行为的“意外后果”。
但是,今天我们读的这本书《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的作者吴晓波认为,科斯讲的前三点是对的,但“意外”的说法只能说明科斯对中国的历史了解得太少。吴晓波认为,中国近三十多年来取得的经济奇迹是中国两千年经济变革史的合理结果。在《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中,他专门总结出了两个研究工具,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一是四大利益集团博弈法,所谓“四大利益集团”即“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吴晓波认为,中国历代的经济变革,包括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经济变革,本质上都是这四个利益集团互相竞争博弈的结果。
二是四大基本制度分析法,所谓“四大基本制度”指的是“郡县制度,尊儒制度,科举制度,国有专营制度”。吴晓波通过和其他国家对比分析得出,中国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个非常独特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工业文明之前,这四大制度是国家政体的支撑。
这四个基本制度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控制体系,保证了各个利益集团在行为和思想上具有一致性,虽然朝代几经更叠,但总体上四大制度没有实质性的改变,所以历朝历代的制度创新无论是目标还是手段也都大同小异,充分体现出了这四大制度的顽强性。
最后,吴晓波通过分析得出了两个存在争议却很有意思的结论:一个是前面提到的,最近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改革的成果,不是人类的意外行为,而是中国两千年来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另一个是我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与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密不可分。
吴晓波为什么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历代以来的经济变革到底有怎样的发展规律?当前中国的经济变革与之前的经济变革又有怎样的关系?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的分析一下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经济变革。
二、历代的经济变革分析
在书中,吴晓波跨越时空一直上溯到了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然后按时间轴的顺序讲述了管仲变法、商鞅变法、汉武帝变法、王莽变法、李世民治国、王安石变法以及明清时期的停滞这七个时期的经济变革措施。让读者置身于历史背景下去理解当时的制度设计,从而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以及他们推行的经济政策有更深入的了解。在明清之后,作者又分别讲述了洋务运动、民国时期变革、新中国成立后的计划经济变革和改革开放四个主要时期的历史变革过程。
吴晓波对中国历代经济变革的疏理从大的时间段上可以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春秋到12世纪的北宋,这一阶段的变革是基于扩张的需求;第二部分是从南宋开始到18世纪初期的“康乾盛世”,这一阶段以稳定为主题;第三阶段是从洋务运动开始至今的所有变革,这一阶段比较复杂,概括起来是救亡、扩张、稳定、再扩张、再稳定的循环过程。
在以上三个大的时间段里,都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改革故事,我们分别选取一个最有代表的人或事例来简单了解一下三个阶段经济变革的核心内容。
在第一阶段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有“春秋第一相”之称的管仲在齐国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公元前685年,管仲任齐国丞相,辅助齐桓公治理朝政。齐国的首都在如今的山东淄博,地处沿海,离中央政府比较远。当时,齐国的都城在管仲的治理下是天下最为先进和繁华的大都市,不亚于如今的“北上广”。管仲差不多是有记载的最早开始实施市政规划的政治家,管仲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把都城百姓按“士农工商”分为四个阶级,并大力鼓励发展工商业,这与后来封建朝代以儒家治国“重农抑商”的政策大相径庭。
在管仲设计的的士农工商四个阶级中,没有优劣之分,只是根据行业划分人群。他要求这四种职业的人,不能混居在一起,而应该根据各自的职业集中居住。读书人要住在一个专门的文化区,农民应该住在离耕田比较近的地方,工匠集中住在作坊的附近,商人住在商业区。这种城市规划带来的影响就是,中国成为了全世界最早进行专业化分工的国家,在当时世界范围内,中国专业化程度最高。这是管仲对后世的一大贡献。
管仲的第二个贡献是“宏观经济学”,这一条我们在以前的书中专门讲过。在记录管仲言行的书《管子》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一天,齐桓公和管仲在花园散步,齐桓公突然问管仲,最近国库里没钱了,我能不能征点税?但要“取之于无形,而使人不怒”(意思是要不知不觉地把钱收上来,不能让老百姓有怨言)。
管仲听完,略一思索,说:“唯官山海可为耳”,意思是由官府把山和海管起来,山里有铁,海里有盐,由官府垄断经营山海之产。我们都知道,铁是最基础的生产资料,盐是最基础的生活资料。而把最基础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资料管制起来,控制它们的价格,国家就有了新的专营收入。而从管仲这七个字开始,中国就有了一种新的经济形式,现在我们叫做国有经济。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讲,国家意志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税收。国民和政权之间,唯一达成的契约关系就是税收。国家是一个暴力机器,通过暴力的方式来捍卫国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然后收税。所以,在西方历史上,长期以来税收都是国家唯一的稳定性收入。但是,中国从公元前七世纪管仲开始,就和西方国家不一样了。我们不但有税收,还有专营收入,直到今天依旧如此。这是管仲变法对中国经济制度的重大影响。
在吴晓波对中国历代经济变革划分的第二个时间段里,可以讲的案例非常多,今天我就一起来看看清朝的洋务运动。
晚清时期,中国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国门,中国的小农经济逐步瓦解,当权者开始意识到,必需大力发展现代工商业,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于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开始引进西方设备,建工厂、修铁路。但当时这一举措进行得并不顺利,中国长期以来都是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以村庄为单位。各个村庄有自己的土地庙,民间更是迷信风水之说,修铁路破坏了风水,那还了得。所以在当时的中国,修建一条铁路都相当困难,更别提引进西方蛮夷设备了。
除了引进西方先进设备之外,李鸿章还主张学习西方现代企业的管理制度。他们用了几十年时间,重新建构了中国的产业经济。上海的江南制造总局、南京枪炮局、安庆军械、湖北的汉阳铁厂、天津开滦矿务局、上海交通银行等大批的金融、制造业、矿业企业,都是在此基础上所建立的。
然而洋务运动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它没有改变中国被侵略被殖民的结局。吴晓波认为造成这一结果的关键就在于,洋务改革没有触达国家三个最重要的经济制度。第一,没有改变国家的财政制度。第二,没有改变国家的货币。当时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已经进入了金本位制度,而中国还是全球最大的银本位国家。第三,没有改变国家的土地制度,中央政府仍旧被满人控制,国家的阶层固化,贵族阶层大量兼并和占有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所以,洋务运动的失败,实际上是因为它缺乏顶层设计。
只有到了新中国成立后,从1978年开始的全面改革开放,才算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经济变革。
改革开放是在结束文革十年的破坏,国家百废待兴,人心思变的大背景下,顺应民心民意开展的一场自上而下的经济改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没有任何可以借鉴的现成经验,正如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所说,改革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看一步,根本没有进行过多的蓝图规划。
当时变革的最大动力来源于农村,大锅饭的弊端在当时已经成为必须要解决的一个肿瘤。所以在1978年,当安徽因为大旱,小岗村被逼无奈开始实行土地包产到户的新闻一出,就迅速被当作先进经验推向了全国。
同时,在耕地不足但商业思想更先进的东部省份,民营经济悄然兴起并迅速发展壮大,到1986年,乡镇企业已占全国总GDP的20%。
也是在1979年,在国际资本引入不利的情况下,国务院批准在深圳设立工业区,允许香港商人租地经商,减免税收。此举取得了奇效,政府在1980年陆续批准开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作为“四大特区”,对外开放。1984年增加到14个沿海城市,加快了引进外资的步伐。
在经历了1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也出现了周期性波动。1988年,全国物价出现失控式上涨,决策层计划冒险开展“物价闯关”,将定价权归还给市场。中央公布“闯关”进程,计划5年内物价总计提升70%-90%,工资上升90%-100%。计划一公布直接造成各地恐慌,物价如脱缰的野马般迅速飞涨,“闯关”计划失败,中国宏观经济进入短暂的萧条期。1989年社会矛盾更加剧烈,发生了一场政治动荡事件。直到1992年前后,中国经济才逐渐走出低谷。
1991年底朱镕基出任主管经济的副总理,在他的管理下,经济变革出现鲜明的集权化特征。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召开,明确提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的改革思路,随后的改革政策围绕价格、财政和税收展开:财政包干改为分税制,改变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和税收关系;启动金融和银行体系改革,推行银行的商业化经营;取消双重汇率制,推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国企改革,建立以股份制改造为目标的现代企业制度;实行新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分税制,朱镕基分赴各省推动改革,改革后的第一年,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猛增200%,使得中央重新获得经济利益分配的主动权。
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在经济环境萧条的背景下,长江流域遭受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金融危机和天灾双重打压,中国经济危险重重。此时,朱镕基以三大经济政策,将中国经济拉出泥潭。首先,启动城市化建设,3年内政府积极发放国债用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解决结构性产能过剩现象;第二,开放外贸进出口自主权,刺激民营经济,中国制造开始远征全球;第三,开放房地产市场,推行住房货币化,刺激房地产业的复苏。这三大政策分别着力于投资、出口和内需,成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在整个东南亚哀鸿遍野的1998年,中国经济率先反弹,在朱镕基经济政策的引领下,中国经济开始高速腾飞,创造了连续12年没有爆发通货膨胀、GDP增长率高达9%的奇迹。直至今日,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仍然以较高水平保持增长势头,一举奠定了21世纪中国经济在亚洲的主导地位。
三、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向
吴晓波从历代变革中总结出两千多年来中国经济治理的两项永恒主题:分权与均富。他认为,国家治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如何制衡,政府和民间之间的权力如何制衡,有产者和无产者之间的财富怎样来进行分配,都离不开这两个主题。
从秦末大乱到“文景之治”,从隋文帝统一到唐太宗的“贞观之治”,从宋太祖结束五代十国到范仲淹一代的中兴,以及清代的“康乾盛世”,期间均不过两三代人。因此,在吴晓波看来,中国若无战乱,十年可恢复,三十年可振兴,五十年到七十年必成盛世。此外,针对中国历代经济改革所经历的得失,吴晓波得出了两个结论:
一是近三十年来的经济改革成果是两千年来经济变革史的一次合理性演进,我们尚未跳出历史闭环逻辑的危险,二是我国经济制度上的结构性缺陷与传统政治制度和文化密不可分,而中国要走出朝代更替与经济兴衰的闭环,就要保证统一的前提下逐步实现自由民主,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国家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任何的经济改革都要有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同时适应时代潮流和国家人民的需要,在集权的基础上适当放权,搞活经济,促进发展。
同时,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吴晓波也提供了基础性的判断:一、“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很可能是一次以自由市场化为取向、以维持‘统一文化’为边界、在民主法治与中央集权体制之间寻找平衡点的非西方式改革”。二、未来的改革只有处理好分权问题和均富问题,才有可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以及进步。三、国有企业、土地与金融业这三部分的改革,并不能一蹴而就,而应该是谨慎的、可分步骤的,并且是可以期待的。四、中国的改革有可能因互联网、非政府组织、企业家和自由知识分子等四股新势力的崛起而脱离历史的正常轨迹,走向一个我们无法预知的未来。
总结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这本书时间跨度较大,从春秋时期管仲变法一直写到2013年。吴晓波对中国历史上数十次重大经济变法的措施和实践作了系统的概述和对比。总括了中国式改革的历史脉络,剖析了隐藏在历代经济变革中的内在逻辑与规律。写作方式上生动活泼,简明扼要,十分易于读者理解。
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今天所讲的重点内容:
1.只有看懂过去,才能猜得到未来
2.历代的经济变革分析
3.未来中国的经济走向
前人的智慧是无穷的,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真相。虽然时代在变,科技在发展,但终归历史与现实是一脉相承的,“如果不研究历代经济的变革,就无法真正理解当前的中国”。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750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刘红霞)
《历代经济变革得失》金句:只有看懂过去,才能猜得到未来!
从历史中看未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经济状况,让企业顺应国家经济的变化潮流。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将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趋势送给需要的朋友,让他的公司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更好的生存。
相关内容:
《李嘉诚传:峥嵘》|李嘉诚是如何滚雪球一般积累自己的财富的?
《褚时健传》|秉持工匠精神、秉持利他精神、做到利益共享、提升产品的品质。
《亚洲大趋势》|分析亚洲国家经济成败原因,预测未来发展道路。
《中国制造2025》|企业想不在发展中被淘汰,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
上次推送内容:
《亚洲大趋势》|分析亚洲国家经济成败原因,预测未来发展道路。
【亲子教育】洪兰:睡眠及梦游(一)|睡到自然醒是最快乐的事情。
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邹阳本不足传,太史公特爱其书之文词颇足观览,故采入为传。
本次同时推送:
洪兰:睡眠及梦游(二)|心放宽就会远离失眠。
《形象市值》|如何通过形象管理获得持续影响力?
《丝绸之路》|为什么说丝绸之路将主宰世界的未来?
《命运攸关的抉择:1940—1941年间改变世界的十个决策》|二战中,为什么大国领导们的决策总会一错再错?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探寻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慈禧全传》05 清宫外史(下)|扫清障碍,大权独揽。
《追求卓越》|如何应对人性中的复杂性。
下次推送:
《论不服从》|什么是真正的服从?一个有信仰的君子如何说“不”。
《回荡的钟摆》|全面解读中国模式。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如何为企业打开更广阔的天地?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为什么你会控制不住自己?
《创新者的变现力》|如何制定一个伟大的创新策略?
史记·鲁周公世家|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秩序各就各位。
《旧欧洲的终结:1945—1953》|从战后欧洲的快速复兴,看今日职场如何协作共赢。
【诺奖文学】《特雷庇姑娘》|你是否想过, 陌生来客原是故人?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