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如何破解无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今今乐道·申童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由两位作者共同编写。它告知我们产生知识错觉,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源自我们对直觉过度的的依赖,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我们把内在的知识和外在知识搞混了。书中详细的介绍了解决这种状况的方法,告知我们如何才能深入思考,从而做出聪明的决策。

如果您想要正确的评估自己的认知水平,增强自己的认知底气,做出聪明的决策,那《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非常适合您阅读,他能帮助您打破原有的思维,以正确的观念去思考、去评论。

关于作者

史蒂文·斯洛曼是美国布朗大学认知、语言与心理学教授,是《认知》杂志主编,他对因果推理、判断和决策等认知相关问题有独到的见解。

菲利普·费恩巴赫是认知科学家,是科罗拉多大学利兹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主要研究认知科学是如何影响社会问题的,他有很多篇文章发表在了《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BBC新闻等有影响力的媒体上。 

本书鲜知


学什么?细节决定成败

由《知识的错觉》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避免理解错觉的最好方法就是尽可能的掌握细节。海底捞的服务细节就做的就非常到位,会随时给你热毛巾、看到抱着孩子的顾客立刻会把垫脚的凳子送过来,在海底捞,几乎看不到冷着脸的服务员,相反,他们的服务热情永远都很饱满。但您有没有留意到其他同行业的服务员,工作热情高吗?服务态度好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海底捞员工能保持这种工作状态,与公司的管理有着直接关系,公司会就近在小区里为员工租宿舍,会请保姆按时过来打扫,即使是钟点工也能和正式工一样享有两素一荤的工作餐。公司下血本给员工如此好的福利,支出了更多的成本费用,却赢得了消费者的心,成为了国际知名餐饮企业。

海底捞的成功源自对于服务行业的深度理解,公司知道做服务就要做到细致精致,而保证员工服务质量就先要保证员工的生活质量!

你还会发现

· 为什么说人们太高估自己的理解能力;

· 为什么逆向推理要比正向推理得出更客观的结论;

· 为什么讲故事的方法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的思考。

一、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知识的错觉

首先,我们来一起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为什么我们会产生知识的错觉?

知识的错觉之所以会发生,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我们对直觉的依赖。我们之前读丹尼尔·卡尼曼的著作《思考,快与慢》的时候讲过,人类的大脑有两套操作系统,系统一是靠情感、经验和记忆做出判断的直觉式操作系统,系统二是靠分析和思考做出判断的理性式操作系统。通常情况下,理性思考需要耗费大量的能量,所以为了节省能量,大脑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就会尽可能地动用不太耗费能量的系统一,来凭直觉做出反应。

耶鲁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沙恩·弗雷德里克为了判断一个人是更喜欢使用直觉还是更擅长思考,制作了一套叫CRT的测试,这套检测包含三个简单的问题,这三个问题考察的思路其实是一致的,所以我们今天就详细讲其中一个。

现在需要你思考一个问题:假如湖里有一小片睡莲,睡莲的面积每天成倍地增加。已知睡莲覆盖整个湖面需要48天的时间,那么覆盖一半的湖面需要多长时间?

如果你的脑海中首先蹦出的答案是24的话,那么你很有可能是一个容易被直觉影响从而做出判断的人。事实上,如果睡莲的面积每天成倍增加,湖面在第24天被盖住了一半,那第25天的时候就应该盖满了。但题目中说的是,湖面在第48天的时候才被完全覆盖住,所以24不可能是正确答案,正确的答案应该是湖面被完全覆盖的前一天,也就是第47天。

CRT测试的另外两个问题也和这个问题类似,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错的答案总是率先闯入脑中,要想得出正确的答案必须抑制住凭直觉做出回答的冲动,有时候甚至还需要计算。

但遗憾的是,人们好像更愿意靠直觉回答问题。据调查,只有不到20%的美国人做对了CRT测试中的三个题目,数学家和工程师比诗人和画家的表现要好,但也没好到哪儿去。麻省理工学院接受测试的学生中有大约48%的人答对了三道题,而在普林斯顿大学这个数字只有26%。这说明,人们对直觉非常依赖,而这就是产生知识的错觉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产生知识的错觉的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把内在的知识和外在知识搞混了。我们生活在“蜂巢思维”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知识和技能,但我们的大脑容量是非常有限的。

认知科学家托马斯·兰道尔曾做过一项实验,他用衡量计算机内存的标准来衡量人类的记忆容量。兰道尔使用了几种巧妙的手法测量人们的知识量。

比如他估计了成年人的平均词汇量并计算出储存这些词汇所需要的字节数量,用这个结果推算出了成年人的平均知识量;再比如他通过被试者读书、看图片、记新知识的速度来测算人们获取记忆的多少。

除此之外他还用了很多别的方法来测算人脑的知识储备空间,但不管用什么方法,最终的测算结果都指向了一个答案,那就是1GB,也就是说人脑的知识库是有1GB的容量。但因为在测量和实验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产生遗忘和记忆损耗,所以兰道尔在得出1GB的答案之后并没有宣称这个数字一定是非常准确、丝毫不差的,但即便是有损耗,我们把这个数字乘以10倍,也才10GB,这和一台笔记本电脑的512GB的内存比起来,简直是九牛一毛。

我们的生活处处需要知识,但我们脑容量又储存不了那么多知识,所以人们就得严重依赖别人和环境来储存知识,真正记在自己脑袋里的知识,绝大部分都相当粗浅,即使是科学家,也只是了解一个小领域里的知识。

尽管人人都一知半解,但由于我们把别人脑袋里的知识当成了自己的,所以就自以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事实真不是这样。

就像你肯定觉得自己知道马桶是怎么工作的一样,但要你真的解释马桶的运作原理,你就要懵了,比如你知道如何做好密封,使马桶水不会漏到浴室地面上吗?你知道如何设计马桶,才能确保马桶的大小和形状符合人体的需求吗?

你看,只要进入深入思考,一个马桶就能把人难住了。那么,我们如何破解无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从而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呢?《知识的错觉》这本书也为我们提供了几条简单实用的法则,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探讨一下。

二、如何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史蒂文·斯洛曼在书中主要给我们介绍了三种深入思考的方法,分别是因果推理,正、逆向推理和讲故事,下面我们分别说一说。

1、因果推理

因果推理指的是用已知的因果机制对变化做出解释,它通过理性论证帮助我们预测什么样的“因”会结出怎样的“果”。人类在因果推理方面一向非常有天赋,比如下雨天没带伞,人们就能推测出要淋雨了。当我们进行因果推理时,我们会更加充分地考虑到所有导致我们做出正确推论的因素,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因果推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现实问题,比如水面上的桥梁就是因果推理的产物。桥梁设计师必须进行承重结构的相关推理,才能建造一座能承载汽车重量的安全桥梁。

除了解决客观事物外,因果推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精神和心理层面遇到的问题。比如你的女朋友拒绝跟你说话,你就需要调动因果推理来找出问题所在,弄清楚如何应对。

想要确定问题出在哪里,你得因果式地揣测她的反应和情感。是什么导致她对你做出负面反应呢?你冒犯她了吗?你踩到她的道德雷区了吗?

要弄清楚是什么触怒了她,你得对她的习惯或观念略知一二,例如,哪些道德价值观是她看重的?你还得对她的欲求有所了解,换句话说,你要做的就是找出操控她行为的背后意图,弄清她希望借此达成的结果。这种因果分析在每一个人际交往场合都会被调动,也是绝大多数人用起来都得心应手的一类推理。

2、正、逆向推理

正向推理是思考如何由因推导出果。我们通常会用它来预测未来,比如用今天发生的事预测明天的新闻;我们也用它搞清楚设备如何工作,比如通过说明书上的指示,设置好路由器的密码。而逆向推理是由果推因的推理,逆向推理通常要解释、阐明事情是怎么发生的,比如医生用逆向推理来诊断病人的病因,修理工用它判断车出了什么毛病。

正向推理比逆向推理要容易一些,这很好理解,医生更容易推测一名胃溃疡患者有腹痛的症状,而不是由腹痛得出他患胃溃疡的结论。

但正向推理要比逆向推理更容易忽略其他潜在因素。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他向心理健康专家展示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Y女士是一名32岁的女性,她被诊断为抑郁症,她表现出嗜睡症状的可能性有多大?第二个问题在第一个问题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条件,第二个问题是这样的:Y女士是一名32岁的女性,她被诊断为抑郁症,经过诊断显示,她没有被诊断出任何其他可导致嗜睡的精神疾病,那么她表现出嗜睡症状的可能性有多大?

按理来说,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要比第一种的可能性低一些,但结果心理健康专家们对两次提问给出了一模一样的答案。由此可见,正向推理很容易忽略其他条件。

之后,工作人员又用逆向推理的方式向同样一批人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Y女士是一名32岁的女性,她有嗜睡的症状,那么她被诊断为抑郁症的可能性有多大?第二个问题也是在这个问题的基础上补充了一些条件,结果心理健康专家们对这两个问题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由此可见,逆向推理的时候更容易注意到补充条件,也更容易得出更客观的结论。

3、讲故事

讲故事是我们对一系列事件建立起因果意识的自然本能,20世纪4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海德做过一项研究,她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简单的动画片,动画片的主角是一个移动的圆形和两个三角形,动画没有配音、没有字幕,这三个图形有时候会相互靠近,有时候又分离,最后海德询问人们看到了什么的时候,所有人都为这三个图形编了一个故事,他们说看到了追赶和打闹,甚至有人说看到了一场浪漫的戏剧表演。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看故事。一则好故事不仅仅是在描述实际发生的事情,它其实是在告诉我们世界如何运作,这关系到那些没有真正发生的或至少现在还没有发生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说,讲故事要求我们运用对世界因果机制的理解,建立对整个世界的思考。讲故事有助于我们设想“如果某些情况有所不同,世界将会是个什么样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进行了深入的思考,锻炼了思考的能力。

三、如何做出聪明的决策

如果我们只靠头脑中有限的知识储藏和推理的天赋,就不可能成为称职的思想者,思考的意义在于在当前的情境下选出最有效的行动方案,从而做出聪明的决策,那么该如何做出聪明的决策呢?

作者史蒂文·斯洛曼在书中给出四条建议,分别是降低复杂度、简单解释说明、及时教育和核对理解力,因为前三点主要是解决社会如何帮助个人做出聪明的决策的,我们就不在这里做过多讨论,今天我们主要探讨一下“核对理解力”这个从个人角度出发的方法。

为什么要核对理解力?想要知道这个答案,首先要清楚一个概念就是“理解的错觉。”

我们常常听到老师抱怨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学到的东西,一知半解。有趣的是,学生对此更是疑惑,明明已经很认真地学了,也觉得自己理解得很深入了,为什么还是答不对一些基本问题?还是考不好?

其实这个现象在教育领域有个专业名词,叫“理解的错觉”,理解的错觉来自于我们对“熟悉”和“真正理解”的混淆。当你用眼睛扫过一段话时,即使速度很快,也没怎么用心,但当你再读这段话时,也会有一种熟悉感,甚至一年后,这种熟悉感依然存在,但这种熟悉感并不意味着真正理解,只是理解的错觉而已。

“理解的错觉”在我们的思维中是普遍存在的,一些行业甚至利用这种错觉牟取暴利,比如护肤品行业,就是一个极度依靠“理解的错觉”的行业。化妆品公司给那些装在小瓶子里的乳霜贴上“修复你的DNA”或“激活皮肤深层胶原蛋白”的标签来赚取高额的利润,而几乎没有临床证据能支持这些噱头。许多护肤品的宣传都离不开“伪科学”,他们通过那些看起来有凭有据、像模像样的伪科学行话,让消费者产生“理解的错觉”,进而成功销售。

不过,“理解的错觉”并不是我们普通人才有的通病,即使贵为王侯将相,也免不了被“理解的错觉”所蒙蔽,以至于做出错误的决策,一失足成千古恨。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个故事的主角管仲,就被“理解的错觉”坑惨了。

公元前686年,齐国国君齐襄公逝世,由此拉开了一场皇位争夺战。早在齐襄公在位的时候,齐国就已经乌烟瘴气了,齐襄公为了和他妹妹在一起,竟然把妹夫鲁桓公给谋杀了。

在这种政治混乱时期,齐襄公的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纷纷出逃,公子纠逃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逃到了莒[jǔ]国。后来齐襄公和夺了齐襄公皇位的公孙无知相继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这哥俩都看上了齐国国君的位置,于是俩人就都回齐国争皇位去了。论实力,当时公子纠的背后,有实力相对强大的鲁国撑腰,当时的鲁国国君鲁庄公,也始终在积极地为他的舅舅公子纠回国,做着积极的努力。

所以,对于公子小白来说,唯一有胜算的就是争取时间,只要能比公子纠早一天进入齐国国都,就有机会登上齐国国君的宝座,所以公子小白带着师傅鲍叔牙从春天就开始往齐国赶了。公子纠当然不甘心,于是派谋臣管仲前往拦截。

管仲带兵日夜兼程,赶到即墨时,听说护送公子小白的莒国兵早已过去,于是加紧追赶,到三十里时,正巧碰到莒国兵队停车造饭,只见公子小白端坐在车上,管仲便拜见说道:“公子别来无恙,现在是要去哪里啊?”公子小白回应说:“我想回去主持兄长的葬礼。”这时候管仲依然不依不饶说:“公子纠比你年长,按辈分应由他主持,你最好暂时先呆在莒国,别回去自讨苦吃了。”

这时候在一旁的鲍叔牙看不下去了,冷哼一声说:“该回去的是你们吧!”鲍叔牙话音刚落,周围的莒国兵就立马摆出了战斗的架势。管仲自知寡不敌众,只好佯装往回走。突然间,他回头弯弓嗖地朝公子小白放了一箭,只听得公子小白大叫一声,口吐鲜血,倒在车上。管仲一看得手,拍拍屁股走人了。

但管仲不知道的是,他那一箭只是射在了公子小白的钩带上,并没有要了他的命。公子小白知道管仲有百发百中的本领,害怕管仲会补一箭要了自己的性命,便急中生智,影帝上身,咬舌吐血,顺势倒下,演了一场瞒天过海的大戏。管仲以为公子小白已死,于是就和公子纠慢悠悠地往齐国走,不料公子小白早就快马加鞭,在他们到齐国之前,登上了皇位,这时候,管仲和公子纠就是肠子悔青了也无济于事了,只能灰溜溜地逃回鲁国。

公子小白在齐国站稳了脚跟,成了大名鼎鼎的齐桓公,但他并没有忘记鲁国还有个公子纠这个巨大的威胁,于是齐桓公通过外交手段给鲁国施加压力,迫使鲁国杀掉了公子纠,活捉了管仲,这才高枕无忧了。

现在我们回头想想,如果当时管仲多留意一些细节,不是看到“吐血”就理解成“中箭身亡”,齐国的历史没准儿真有可能被改写。

由此我们也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避免理解的错觉的最好方法就是尽可能多地掌握细节,细节能够帮助我们看清理解力的差距。如果决策很重要,我们不妨先停下来搜集更多的信息,以免做出选择后又追悔莫及。

总结

以上就是《知识的错觉》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告诉我们大脑的构造让我们很难存储大量的知识,而且很容易受直觉的控制,靠直觉做出判断,这样一来知识的错觉就产生了,为了摆脱这种错觉,我们需要学会推理和讲故事,还要尽可能多地掌握细节,这样才能学会深入思考,做出聪明的决策。

我们今天读《知识的错觉》这本书,就是为了让大家认识到自己思维的局限,学会思考,习惯用思考指挥行动,而不是依靠直觉。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153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申童)



相关内容: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如何利用镜像神经元指导生活?

《成功者的大脑》|如何锻炼大脑,让其充分释放他的潜能?

《双脑记》|从区分大脑到认知神经学。

《史记·管晏列传》|商战鼻祖管仲,也有管鲍之交的千古佳话。

上次推送内容

《社会学的邀请》|最受欢迎的社会学入门著作。

《卑鄙的圣人:曹操》上|一代枭雄的翻身之路。

《凯恩斯传》|英国政府为何如此推崇凯恩斯模式?

史记·匈奴列传|拍脑袋决策是企业领导者的大忌。

《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至关重要的三位统治者。

【诺奖文学】《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上)|生活会让人遍体鳞伤。

《绝非偶然》|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如何利用镜像神经元指导生活?


本次推送:

《群居的艺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生存策略有哪些?

《卑鄙的圣人:曹操》下|看曹操如何从莽撞少年成长为一代枭雄?

《文明的度量》|为什么要度量文明?

史记·龟策列传|寒冬之后,该怎么活着?

《繁荣与革命:1953—1971》|从欧洲复兴腾飞之路,看职场中人如何设定小目标。

【诺奖文学】《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下)|但总有人能在受伤处更加坚强。

《千面英雄》|为什么英雄的原型都是相似的?

下次推送:

《永生的海拉》|永生的海拉细胞,将永远造福人类。

《首先,打破一切常规》|如何打破常规,提升管理能力?

《如何把事情做到最好》|取得成功的核心条件是什么?

《全力以赴》|管理好身体和精神,重建工作效能和人生激情?

《大衰退:1971-1989》|从欧共体由盛转衰,看自利心态对职场社交的伤害

《历史的另一种可能》|写作中怎么使用“反事实叙述”才有意义?

《荣格自传:回忆·梦·思考》|如何拯救自己的内心世界?

《慈禧全传》06 母子君臣 |改皇帝为傀儡。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