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如何利用镜像神经元指导生活?

今今乐道·一砚 品卷一族
2024-12-10

核心书摘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是意大利知名记者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的谈话录,这场跨学科的深入对话,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多元思维的共振。作者不仅带领读者探求了“巴甫洛夫的狗”背后的神经学原理,还详细解读了人类认知与群体行为中的共情机制。

更难得的是书中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面,让读者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窥见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种种联系,从而更好的理解自己和生活。

本书鲜知


关于作者

贾科莫 • 里佐拉蒂,世界最知名的神经心理学家之一,欧洲大脑与行为学会前任主席,意大利帕尔马大学神经科学系负责人,人体生理学教授。他的研究小组在20世纪末发现了猕猴额叶和顶叶皮质的镜像神经元。他对皮质运动系统和镜像神经元的研究在诸多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过,如《科学杂志》、《神经元杂志》、《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等,对认知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安东尼奥 • 尼奥利生于罗马,意大利记者、散文家,《意大利共和国报》文化版总编辑。

学什么?如何利用镜像神经元指导当下生活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我们在观察他人时经常会将对方置换成自己,就好像在镜中注视着自己。原因有两个:一是共情,一是模仿。人类可以站在生物链顶端,以及我们可以适应社会都离不开共情和模仿。而我们之所以有这两种能力是因为我们大脑中有一个神奇的神经元——镜像神经元。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书中世界知名神经心理学家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里佐拉蒂,从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经历谈到学术研究生涯以及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过程与未来发展,提问者的提问能够代表普通读者对神经心理学的疑问和兴趣点,科学家的解释也相对通俗,可读性很强。阅读这本书需要耐心和细心,书中会提及大量心理学理论和心理流派发展以及部分哲学观点,读懂之后获益匪浅。

你还会发现

· 黑猩猩模仿能力的真谛;

· 镜像神经机制是如何起作用的;

· 哲学和神经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一、镜像神经元是如何被发现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镜像神经元是如何被发现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看看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也就是本书的作者贾科莫·里佐拉蒂的经历。里佐拉蒂从青年开始就决定要研究神经系统了。因为父母都是医生,里佐拉蒂也一直认为自己将来会成为一名医生。但到了高中,他莫名其妙地对哲学产生了兴趣,到了大学,里佐拉蒂惊奇地发现,神经学的讲师竟然也会让学生阅读哲学文章。

到这里,你可能会有疑问,哲学和神经学有什么关系呢?其实在20世纪初期的时候,科学家和哲学家就都在探索大脑,他们想看看这个重要器官,到底是怎么决定众多生命功能的。所以,科学家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会和哲学家有所重叠。

就像讨论数学的同时,人们也会讨论一些思辨理论,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是一位数学家,他也很可能是一位哲学家。这个发现让里佐拉蒂尝试把哲学和神经学串联起来观察和研究,这为之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奠定了基础,算是里佐拉蒂研究的第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对里佐拉蒂产生了影响,第一个就是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笛卡尔在《谈谈方法》这本书中提出一个观点,他说:“人们可以把心灵和身体进行对等考察。”以前人们认为灵魂比身体更高贵,中世纪神学中也认为身体是堕落的,是感官的享受者。

而笛卡尔却认为,身体和灵魂是对等的,而且身体是一种机械结构,人们可以用考察自然的技巧来观察身体。到了17世纪,这个观点才普遍被接受,对身体的研究也完全和精神的研究分开了。这让神经学逐渐成为独立学科。

说完笛卡尔对神经学的贡献,我们要说的第二个人,就是查尔斯·斯科特·谢灵顿。他对脊髓反射研究做出的贡献,奠定了现代神经生理学的基础。我们之前讲过“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在实验中,给一只狗食物的同时,让它听见铃声,之后一直重复这个操作,最后,即使不给狗食物,只要铃声一响,狗也会流口水。这是一种“条件反射”,但是谢灵顿却认为,视觉、听觉反应并不能刺激唾液分泌,真正起作用的还是神经机制。

笛卡尔和谢灵顿的研究给里佐拉蒂提供了许多思路,里佐拉蒂也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研究神经学。

进入到研究的第二个阶段,里佐拉蒂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神经和运动的关系上,他在研究脑部控制眼部运动的区域的时候发现,脑中的神经元能够解读行为,而且这些神经元天生就能解读特定指令。

比如抓一个咖啡杯,前运动区的神经元就会带动激活一系列其他神经元,层次越来越趋向外围,一直到脊髓,最终一系列的神经元一起作用完成了“抓杯子”这个动作。

里佐拉蒂在实验中还发现了一个重大现象,那就是神经元在解读动作的时候会“放电”。什么是“放电”?简单来说,就是神经元处于兴奋状态时,传导的电位会发生变化,如果把这些电位变化和扬声器连起来进行放大,就会听到“嗒嗒”的放电声。

后来里佐拉蒂就用扬声器检测神经元兴奋状态的方法,发现了很多其他神经元,它们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负责解读行为目的,有的要解读物体的形状和大小。里佐拉蒂还特别提到他们发现了“规范性神经元”,这种神经元负责解读物体该怎么处理,然后挑选出最有效的方式。比如说,我们要拿起一个杯子,规范性神经元就会分析是用全部手指拿,还是用两根手指拿,最后选出最佳方案。

接下来,里佐拉蒂对神经元的研究就进入到第三个阶段。第三阶段是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研究了神经元的功能,研究到这个阶段的时候,惊喜出现了。一次,里佐拉蒂在给猴子喂食的时候,猴子的一些神经元竟然在观察人类取食这个动作的时候兴奋了。

经过进一步实验,里佐拉蒂研究团队发现,猴子抓取一个物体时,一个神经元会被激活。当猴子看实验员拿这个物体时,同一个神经元会“放电”。

难道猴子解读出了人类动作的含义吗?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里佐拉蒂团队又进行了一系列实验,他们让一只猴子吃香蕉,另一组猴子看人类吃香蕉,最后发现,两组猴子的相同部位的神经元都被激活了。

到这里,里佐拉蒂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有一种神经元让猴子在看人类吃香蕉的时候,就像照镜子一样,感觉自己也在吃香蕉。里佐拉蒂把这种神经元称为“镜像神经元”。

“镜像神经元”刚被发现的时候,就有人提出质疑:怎么确定人也拥有猕猴身上的这种镜像神经元呢?里佐拉蒂解释说,很多种方法其实都能证明人类也有镜像机制,颅磁刺激就是比较典型的方法,颅磁刺激简单说就是在一个人的大脑运动皮层上施加一些刺激。具体怎么操作呢?先让被试者做一个抓东西的动作,这时就会观察到,被试者大脑中有神经元被激活了。

接着,让被试者躺在扫描仪器中,让他观察另一个人做同样抓东西的动作,结果发现,只观察的时候,相同的神经元也会被激活。最终,这个实验证明,人类也拥有这种镜像神经元。

而镜像神经元也由此被发现了。

二、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对人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到这里,我们已经知道镜像神经元是如何一步步被发现的,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镜像神经元的发现对人类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首先,镜像神经元的发现颠覆了我们对“共情”概念的认知。曾经有人做过一个实验,想研究气味是如何引发情感的。研究人员让被试者闻臭鸡蛋的味道,被试者会感到恶心,他皱着眉头,感觉要吐了。

接着,研究人员让另一个人观看这一幕,结果发现,虽然第二个人并没有闻到真正的臭鸡蛋的味道,但是他仍会感到恶心。研究者解释说,这是因为第二个人“读懂”了第一个人表达的情感,所以做出了相同的反应。但里佐拉蒂却认为这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这个判断结果颠覆了我们对“共情”概念的认识。以前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是通过认知的方式理解他人情感的。比如,朋友失恋了,你安慰朋友说:“我懂你的悲伤。”这里的“懂”,如果只停留在认知层面,那意味着只是知道失恋会让人难过。

但有了镜像神经元,我们就会有更深切的感受,我们会觉得自己也像经历了失恋一样难受。也就是说,镜像神经元会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他人的情感,不仅能判断这种情感是喜是悲,而且能设身处地感受到情感。

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一位杂技演员在表演高空踩钢丝时,他在钢丝上摇摆不稳、小心翼翼地前进,尽管他的技术能保证他不掉下去,但是观众的心还是一直悬着,好像自己也在踩钢丝,身体也跟着杂技演员摇摆,不自主地模仿杂技演员的动作。这种不自主的“带入”就是因为镜像神经元,让我们感受到踩钢丝的惊险。

除了颠覆了“共情”的概念之外,镜像神经元给人类带来的第二个重大影响,就是重新定义自闭症。

有人把自闭症儿童叫做“来自星星的孩子”,这是因为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难和人正常交流,他们可以连续几个小时不停地安装、拆卸手表,不过他们根本意识不到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人说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里佐拉蒂却尝试从镜像神经元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自闭症。里佐拉蒂做了一个实验,这个实验需要正常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完成“把巧克力放进嘴里”的动作。

在实验过程中,里佐拉蒂发现,当正常儿童的手刚刚接近巧克力、还没吃到巧克力的时候,嘴部的肌肉就已经激活了;而自闭症儿童却不是这样的,他们直到把巧克力放到嘴边,嘴部肌肉才会被激活。

这说明正常儿童能很快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而自闭症儿童只知道自己想要巧克力,他是在完成一个个单独的动作。比如,接近一块巧克力、拿起来、把巧克力放进嘴里。每进行一步,他们都要再想想下一步的动作是什么。所以里佐拉蒂猜测自闭症儿童的神经出现了故障。

那么这和镜像神经元有什么关系呢?里佐拉蒂紧接着做了第二个实验,这一次他让正常的儿童和自闭症儿童同时观察研究人员把巧克力放进嘴里的动作,结果正常儿童在观察别人吃巧克力的时候,嘴部的肌肉也会被激活,很明显,正常发育儿童知道实验员要做什么。

但是自闭症儿童在观察同样的动作时,嘴部肌肉就没有任何反应,这意味着自闭症儿童不能理解别人吃巧克力的行为。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里佐拉蒂研究团队给出的结论是:镜像神经元功能的受损,让自闭症儿童存在严重的认知障碍,就好像一面“破碎的镜子”,很难完整地看出照镜子的人的模样一样,自闭症儿童也很难完整地理解别人的行为。

三、如何利用镜像神经机制,来指导我们现有的生活

以上两个维度,我们讲了镜像神经元的发现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变化,它不仅颠覆了人类对“共情”的认识,还重新定义了自闭症。接下来,我们要讲讲如何利用镜像神经机制,指导我们的生活。

首先还是来说说镜像神经机制带来的“共情效应”。既然人人都拥有镜像神经元,这就说明人人都已经具备共情能力。可是为什么我们身边还是有人摆出一幅“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呢?这是因为这些人没有激活镜像神经机制。

激活镜像神经机制后,我们才会换位思考,才能切身理解他人的情感,就像自己也亲身体验了相同的经历一样。我们都听过白居易的《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其实这句诗写的就是白居易的一次共情经历。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六月,长安街头发生了一件大事。唐朝宰相武元衡被藩镇势力的刺客刺死了,御史中丞裴度也受了重伤,一时间朝廷大乱。当时白居易正担任左赞善大夫的职位,听说这件事后非常气愤,于是就上书要求严缉凶手,言外之意就是说现在正在处理案件的官员办事不利,这一下可把得朝中的权贵给得罪了个遍,于是他被贬成了江州司马。

江州也就是现在的江西省九江市,江州在当时就是个“蛮瘴之地”,而江州司马也是个闲散的职务,这对白居易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侮辱。

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天,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已经两年,有一天他和客人在江上饮酒,可是光喝酒没音乐助兴总觉得差了点意思,于是就准备散场了,就在这时候,江上突然响起了琵琶声,在“千呼万唤”中,琵琶女登场了。

琵琶女缓缓坐下,开始弹曲子,之后就是“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阵阵琵琶声。

琵琶女用音乐把自己的心情诉说出来,白居易自然也听出了其中的意味。怎么听出来的呢?简单说就是白居易调动了“共情机制”。

琵琶女给白居易讲了自己的故事,她本是京城的女子,有才、有情又有颜,但也没敌得过岁月的流逝,青春不在了之后,也只得甘心嫁给商人过老实日子,但商人薄情,把“钱”看得要比“情”重得多,常常留下琵琶女独守空房。

这是一个孤独女人失意的故事,按理来说白居易身为一个男人,对这种带有幽怨意味的儿女情长应该不太理解,但他却能被这故事和琵琶声感染,这就是白居易的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了。看到琵琶女的遭遇,白居易通过“换位思考”马上想到了自己的经历,眼前的女人是被抛弃之人,自己又何尝不是呢?两年前自己还风光无限,如今却被贬到这不毛之地,说得好听点是“做官”,说白了也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抛弃,正是因为相同的“被抛弃”经历,白居易很容易就产生了共情,写下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句。由此可见,相似的经历更容易感同身受,也更容易激活“共情能力”。

镜像神经元除了能激活和强化我们的共情能力外,还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

镜像神经元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前面讲了,镜像神经元让我们有了模仿的能力,而许多学习就是从模仿开始的。比如学英语的时候,我们会模仿老师的发音,学书法,也要先从临摹开始。

强大的模仿能力,可以让我们的学习事半功倍。美国教育家、博物学家查德伯恩曾提出过一个学习模型,他把模仿学习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观察者把需要模仿的动作拆分成基础的运动行为,然后把这些行为存起来。到了第二个阶段,观察者就会根据不同的任务,来重新组织这些运动行为,最后产生新的排列顺序,或者是没有顺序的全新模式。这就是学习新技能的过程。

我们在学习一项新技能的时候,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开始都是以模仿为主,老师怎么做,我们就跟着怎么做,掌握了基础的知识之后,就会把学到的东西进行重新组合,融会贯通。

斯坦福大学教授勒内·吉拉尔曾提出过一个理论,叫“模仿欲望”。吉拉尔说:“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正是因为人类频繁模仿自己的同类。”通过镜像神经元,我们在学习中模仿,让文明得以发展,除此之外,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个人的关注点能够和其他人的关注点同步化,最终形成“共同注意力”,来寻求共同发展。

总结

20世纪末,以贾科莫·里佐拉蒂为首的科研团队,在人的大脑中发现了镜像神经元的存在,这个发现让认知科学往前迈了一大步。

《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这本书带我们了解了镜像神经元被发现的历程,探索了镜像神经元给我们带来的变化,让我们对镜像神经元有了一个全面的认知。

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已有的认知不断被颠覆,已经获取的知识不断被更新。跨越学科的界限,我们会发现共情和模仿这两种行为背后竟然有相同的底层逻辑。因为镜像神经元的存在,共情和模仿成为人类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后天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更需要不断激活净化神经元,以此来强化这两种能力。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2154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一砚)



相关内容:

【行为心理】《谁说了算:自由意志的心理学解读。》|你在决定,还是你的大脑在替你做决定?

【行为心理】《像艺术家一样思考》|为什么艺术家擅长用右脑思考?

《人的全景》|全因模型帮你随时随地拆解自己的行为,提升能力的利用率与判断的准确性。《对伪心理学说不》|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消费者。

上次推送内容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那些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再荒诞的问题也能有一个科学的答案?

《人类群星闪耀时》|如何更积极地面对人生的关键时刻?

《社会心理学》|如何避免破坏性的争吵?

《销售铁军》|如何运用阿里的六脉神剑?

【诺奖文学】《蜜蜂公主》|公主也是勇敢的,不怕困难的。

《诺曼风云》|诺曼人的全球征伐。

史记·夏本纪|开启了夏朝的大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次推送:

《社会学的邀请》|最受欢迎的社会学入门著作。

《卑鄙的圣人:曹操》上|一代枭雄的翻身之路。

《凯恩斯传》|英国政府为何如此推崇凯恩斯模式?

史记·匈奴列传|拍脑袋决策是企业领导者的大忌。

《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帝国至关重要的三位统治者。

【诺奖文学】《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上)|生活会让人遍体鳞伤。

《绝非偶然》|如何看待人生中的不完美?

下次推送: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如何破解无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卑鄙的圣人:曹操》下|看曹操如何从莽撞少年成长为一代枭雄?

《文明的度量》|为什么要度量文明?

史记·龟策列传|寒冬之后,该怎么活着?

《繁荣与革命:1953—1971》|从欧洲复兴腾飞之路,看职场中人如何设定小目标。

【诺奖文学】《没有女人的男人们》(下)|但总有人能在受伤处更加坚强。

《千面英雄》|为什么英雄的原型都是相似的?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如何破解无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