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钓愚》|经济骗局:为什么被骗的总是你?

乔治·阿克洛夫 品卷一族
2024-12-10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钓愚》这本书中挑战了传统主流经济学完全自由市场的假设,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经济与操纵的经济学。书中辅以大量生动的案例与翔实的数据,从另一个角度反思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原因:钓愚不仅让普通大众损失惨重,而且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系统性风险,导致经济崩溃。

适合谁读

· 普通消费者

· 企业管理者

· 市场营销人员

关于作者

乔治·阿克洛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首席教授,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克洛夫将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学科引入经济学理论,其研究领域包括宏观经济学、贫困问题、家庭问题和货币政策等。

罗伯特·席勒,畅销书作家,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标普/凯斯-希勒全国房价指数联合创始人、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在金融市场、行为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不动产等方面著作颇丰。

学什么?如何看清自由市场的欺骗属性

自由市场在带来繁荣经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衍生出了“操纵与欺骗”,这种“欺骗”不仅会给单独的个体带来伤害,同时也会给整个市场带来严重的影响。

但商业社会中的“欺骗”随处可见,我们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被欺骗的对象。那么,当我们身处复杂的市场环境中时,应该如何提高警惕,并看清自由市场的欺骗属性呢?

在作者看来,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在面对自由市场的诱惑与陷阱时,一定要保持理智,守住道德底线,如此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少交“智商税”。

你还会发现:

· 什么是欺骗均衡;

· 为什么牛顿炒股也会赔钱;

· 荷兰郁金香热”是什么。

引言

屌丝死于P2P,中产死于股市,富豪死于私募,你以为欺骗与操纵只存在于消费中吗?事实上如今的欺骗无所不在,大有迭代升级的意味。

草根渴望逆袭翻身,那就有各种励志学、成功学泛滥,传销骗局丛生;单身人群数量增多,那就有各类情感服务、摆脱孤独感的交友软件兴起;年轻人迷茫焦虑,那就有各种鸡汤文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钓愚横生的时代,只要有软肋有显性需求,就会被利用,甚至演变为欺骗。那么,为何欺骗无处不在呢?人们又应如何避免成为“上钩的愚者”?以及这种看似获利的欺骗背后实则损害了谁的利益呢?

一、欺骗均衡:做好被骗的准备

在《牛津英语词典》里,“欺骗”这个词是1996年才出现的网络用语,开始被用来指“互联网上一种专门套取个人信息的诈骗行为”。比如,诈骗者假冒一家大公司套出与之往来的网民的私人信息,并以此获利。

而在本书中,两位作者为“欺骗”赋予了更新、更广泛的含义,指“一种设局使他人达成自己而非他人意愿的行为”。这种欺骗行为很像人们钓鱼,把鱼饵挂在钩上,拿着钓竿等待,鱼一咬饵就提竿。

而此类钓鱼的行为不计其数,根据概率原理,作者认为无论我们如何警觉,迟早都会被人“钓”到,无人幸免。

就像这本书的封面所展示的:一条蛇在人群中垂钓,钓竿上悬着一个苹果。这条蛇在用苹果做诱饵,钓一群表情贪婪的人,鱼钩弯成了美元符号的形状。

这幅画源自美国著名卡通画家埃德·科伦的作品,他把蛇的贪婪、觊觎苹果的人的贪婪都表现得生动而富有寓意。这幅图也隐喻着《圣经》的第一个故事:在魔鬼引诱下,夏娃不听上帝警告,偷吃了禁果,和亚当一起被逐出伊甸园,被称之为是世界上的第一起欺骗事件。

欺骗其实一直都存在,它以某种隐蔽、不易察觉、刻意伪装的方式潜藏在人们身边,静静地等待每一个路过的人,并无差别对待。

由此引出我们第一部分很重要的一个核心概念:欺骗均衡。而在理解欺骗均衡之前,我们要先来了解市场均衡。让我们用超市收银台的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

当你在超市准备结账付款时,你通常需要花几秒钟决定在哪个收银台前排队。而人们通常会有所迟疑,这是因为在均衡的状态下,每一个收银台前的队伍长度几乎相同。而最终人们会选择在人数最少的队伍后面排队。

收银台所体现的就是均衡原理,这一点在经济学中有着广泛运用。比如,公司要选择扩张或收缩哪项业务,就像消费者选择在哪个付款队伍后面排队一样,需要选择最佳的商业机会,这种逐利行为同样产生了一种均衡。

而在这种均衡中,任何能获得超额利润的商业机会都会被一抢而光,从而使得这样的机会千载难逢。这种关于均衡的原理就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

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欺骗行为。也就是说,人们身上哪种弱点一旦可以被发现并加以利用,从而为欺骗者带来超额利润,欺骗者就会迅速采取行动,想尽一切办法把超额利润装入自己的口袋。

任何经济体都存在着欺骗均衡,而在这一均衡机制的影响下,所有能获得超额利润的欺骗机会都不会被放过,这就是欺骗均衡。

在书中,作者将被欺骗者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感性超越了理性。比如19世纪90年代老虎机被用来进行赌博,成为了严重的社会问题。身处拉斯维加斯赌博戒所的莫拉女士,她很清楚根本无法靠老虎机赢钱,但仍然控制不住自己,只要坐在老虎机前,就不停地投币、一次又一次地按那个红色按钮,直至输光所有的钱。

当时有太多像莫拉这样被老虎机毁掉生活的人,导致政府不得不介入监管。这样的情况很明显就是感性超越理性的被欺骗者,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处于被骗状态,但仍然乐此不疲。

另一种是信息不对称。这种欺骗则带有更明显的误导意味。因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贫乏的一方,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比如拿购买股票来说,大的投资机构往往掌握着上市公司更详细的关键信息,购买时处于优势地位,而一般的投资散户很难了解到这些信息,处于劣势,这也就是为什么小的投资者容易亏损,大的投资机构容易盈利的原因之一。

因此,我们首先要明白,欺骗均衡是一种普遍现象,不是你更小心谨慎、更理性自控就能避免的,它甚至会在你没有察觉、毫不知晓的情况下发生,所以要想尽量避免被“钓愚”,我们首先要承认欺骗均衡的存在。

二、人人心里都有一只僧帽猴

那为什么无论我们多小心,却总会被商家抓住心理弱点并加以利用呢?这就需要引入心理学上的僧帽猴实验来解答了。

烟盒上都写着“吸烟有害健康”,却没有人因此而停止吸烟;人们都知道垃圾食品有害健康,却仍然抵挡不住诱惑;人们心里明白澳门、拉斯维加斯的赌场不可能会赢钱,却依然沉浸其中、流连忘返。这些行为举止看似无法理解,但其实归根结底,是因为人们心里的那只“僧帽猴”在作怪。

僧帽猴是生活在美洲热带地区的猴子,他们头上的毛长得像一顶小黑帽子,所以被称为僧帽猴。这种猴子非常聪明,被认为是智力最高的猴类之一,而且性格温顺,所以经常被拿来做实验。

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曾经拿僧帽猴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教会僧帽猴使用货币和对商品进行估价,然后给受试的猴子很多可以自由使用的货币,并且对交易不加任何管制。

在这样的情景中,猴子们被赋予了自由选择的权利,可以随意购买自己想要的东西。结果显示,猴子们最喜欢的食物是糖浆水果卷,它们对此毫无抵抗力,往往会持续购买,沉迷于此,最终导致营养不良、精神萎靡、体弱多病。

在这个实验里,猴子们往往会选择那个他们最想要但也最无益的结果,人类比猴子高级,当然不会无节制地选择糖浆水果卷,但很多时候我们也往往面临同样的问题。

在我们消费或做与经济有关的决定时,内心身处都有一只僧帽猴,它代表着人性的弱点,而所有的商家都在试图抓住这只僧帽猴以获取更多的利润。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心里的僧帽猴会跳出来,主导我们的选择,屏蔽掉理性的成分。

因此,欺骗之所以无处不在一方面是由于市场的逐利本性所致,另一方面因为人人心里都有那样一只僧帽猴,人们难以完全把它关在笼子里,无法保证它不会在某个时候突然跑出来。

三、形形色色的欺骗

在揭示了自由市场欺骗均衡和人们心里僧帽猴作祟后,书中的第二部分还详细展示了广告、汽车、房地产、烟酒、金融股票等领域的欺骗,甚至上升到政治欺骗。我们接下来就看看人性的弱点究竟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在所有的经济性欺骗中,广告是最具大众性的,广告商也是最知晓如何放大大众弱点的,在广告学领域有句名言:“任何公司的最终目标都是向大众出售他们原本不打算购买的产品”,某种角度来说广告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欺骗的学科。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如今钻戒已经成了许多人结婚的标配。但事实上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对这种传统闻所未闻,而这一切都是由一家叫戴比尔斯的钻石公司刻意营销后产生的结果。

1929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各国的经济十分不景气,当时作为富人消费专利的钻石自然也是大受影响,没有多少人愿意买这种没啥实用价值的物品。

于是,戴比尔斯时任总经理哈利·奥本海默发现钻石坚硬不变质的特点,可以忽悠成为爱情坚贞的象征,然后就开始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把钻石说成是天上星星的碎片、诸神的泪滴等等,来突显钻石的珍贵。

随后在1948年,该公司又打出了那句经典的广告词——“A diamond is forever”,直译过来就是“钻石是永远的”,后来在中国市场被打造为更利于接受和传播的广告语“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直到今天,钻石仍被视为犹太人最成功的“骗局”之一。

再比如,经济领域中的“欺骗”还直接表现在信用卡上,如果说商家能发明一种能让客户购买更多商品的药丸,那么这种神奇的药丸就是信用卡。

有间接证据表明,使用信用卡会让人们花更多的钱。虽然信用卡的办理是免费的,但其实你需要支付的信用卡成本很高。

对此,我们不妨看看信用卡收入的3个主要来源:信用卡收入的50%来自逾期账单应收息;33%左右来自交易手续费;17%左右来自杂费,包括滞纳金等。这些信用卡公司的收入,其实就是持卡人所要支付的成本。

而且,用信用卡支付时,我们做出购买决定的时间会更短,更愿意为购买的东西支付更高的价钱。研究表明,在快餐店,使用信用卡消费比现金支付要花费高出60%~100%,使用信用卡也让人们在麦当劳的平均消费账单从4.5美元增至7美元。

而在另一项研究中表明,1996年经历过破产的人中,有33%认为“高负债/滥用信用卡”是主要原因,因失业而导致的破产比重为21%,排在滥用信用卡后面。

随后在2006年的一项调查中也发现,2/3的债务人称“糟糕的资金管理/支出过多”是问题的根源。

因此,对于很多人来说,信用卡就是一个大陷阱,它让人们对于消费产生不符合自身的过于乐观的预期,从而背上滞纳金和透支利息的包袱。

四、看不见的手并不完美

自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亚当·斯密以来,经济学的核心信条就是:自由市场制度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但现在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变成了随时准备绊倒消费者的"看不见的脚"。

因为在以往传统的经济学理念中,自由市场默认每个人做出的消费选择都是理性的,忽略了由于竞争市场本身的性质所导致的欺骗和诡计。事实上,自由的交易也意味着自由的欺骗。“看不见的手”并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完美。

就像魔术师的表演一样,他把一枚硬币扣在三个罐子中的一个里,然后不断地变换三个罐子的位置,最后把罐子都拿开的时候,硬币已经消失了。那么,硬币在哪里呢?答案是,它在魔术师的手掌里。

复杂的金融市场中发生的故事与此非常类似。比如说,我们购买了某个金融产品,并和商家约定在罐子被拿开的时候可以取回原来的硬币。但那枚硬币总会在神不知鬼不觉中被弄走,我们最终一无所得。

但是,这种欺骗与操纵并非只是伤害了消费者,因为堆砌了太多的非理性泡沫也会反作用于市场、并最终损害其中每一个人的利益。

在近代经济金融史上,就发生过这样的三次著名金融泡沫事件,而这些事件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钓愚”。

这三大泡沫分别是荷兰郁金香泡沫、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泡沫、英国南海股票泡沫。

荷兰郁金香泡沫发生在1634年到1637年,也被称为“荷兰郁金香热”。直到现在,它仍然是资本市场上不理性和疯狂的代名词。

郁金香原产于小亚细亚,1593年,传入荷兰。17世纪前半期,由于郁金香被引种到欧洲的时间很短,数量非常有限,因此价格极其昂贵。

当郁金香开始在荷兰流传后,一些机敏的投机商就开始大量囤积郁金香球茎以待价格上涨。不久,在舆论的鼓吹之下,人们对郁金香表现出一种病态的倾慕与热忱,并开始竞相抢购郁金香球茎。

1634年,炒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为荷兰的全民运动。当时1000元一朵的郁金香花根,不到一个月后就升值为2万元了。

面对如此暴利,所有的人都冲昏了头脑。他们变卖家产,只是为了购买一株郁金香。人们购买郁金香已经不再是为了观赏,而是为了牟取暴利。

就在这一年,为了方便郁金香交易,人们干脆在世界最早的证券交易所——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

在精明投机者的做局操控下,越来越多的民众参与进来,哄抬价格。市场到达顶峰前的疯狂日子里,绝大多数参与者都失去了理性,完全看不到一场灾难的来临。

1637年2月4日,卖方突然大量抛售郁金香,恐慌不期而至,市场一夜间崩溃。人们成群结队地抛售,唯恐避之不及。一周内郁金香价格跌去90%,许多人为此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

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泡沫则是由著名金融家约翰·劳一手造成的。约翰·劳作为当时的法国财政大臣,掌握着货币发行的大权,有着政府赋予以铸币权为核心的诸多特权。

为了谋取更多的私利,约翰·劳成立了密西西比公司,并以其名义发行了大量股票。该公司类似发钞行的影子机构,全法国人都知道“铸币大臣”约翰·劳所操控的公司股票是有国家信用背书的。

因此人们都愿意加杠杆疯狂买进,股票价格一度被推高到荒唐的地步。最终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动摇了民众的信心,人们纷纷涌向银行,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纸币兑换成黄金,密西西比泡沫瞬间破灭。

而第三次发生的英国南海公司泡沫与第二次很类似。英国政府无力承担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导致的巨额债务,于是采用了国家垄断经营的方式来支付政府债务。

英国财政大臣哈利建立了南海公司,仿效法国密西西比公司模式,发行大量南海公司的股票来收购政府国债。

南海公司更透过贿赂政府,向国会推出以南海股票换取国债的计划,促使南海公司股票大受追捧。

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票从120英镑飙升到1000英镑。一些不法商人和骗子乘机浑水摸鱼,垃圾股被狂炒。

在1720年7月,恐慌性抛售开始了,先是国外投资者大量抛售南海股票,然后国内投资者纷纷跟进,导致南海公司股价一落千丈,泡沫破灭。

著名的物理学家牛顿,也是南海泡沫事件的受害者之一,他在第一次进场买入南海股票时,曾小赚7,000英镑,但第二次买进时已是股价高峰,结果以损失2万英镑离场。牛顿感叹道:“我能算准天体的运行,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从这三起“钓愚”事件中,我们会发现操纵与欺骗一定会催生“非理性的繁荣”,而在其中总有别有用心者利用人性的弱点与贪婪的欲望,去编制美妙而脆弱的财富幻象,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其中。

而当泡沫不足以支撑谎言时,就会顷刻间土崩瓦解,损害的不只是参与者,还有市场本身和经济秩序,严重的甚至会引发政治危机。

在此,我们还需要明确的一点是,这种欺骗并非是某个人某个公司或机构的不道德行为,事实上在自由市场中,只要资本逐利,这种欺骗与操纵就在所难免,它并非来自于外部,或者靠某种道德约束加以管制,而是竞争市场机制的衍生品。

总结

这是一个欺骗无处不在,“钓愚”遍地丛生的时代,针对人性的弱点而开发的产品五花八门,无孔不入,欺骗的手段轮番升级、操纵的方法防不胜防。

对于每个消费者而言,知晓商家的伎俩,减少被“钓愚”的次数很有必要。而作为商家也应看清盲目欺骗与过于追求短期获利实则并不可取。

今天我们通过《钓愚:操纵与欺骗的经济学》这本书一起了解了经济学中的欺骗均衡、知晓了商业社会中几乎无处不在的“欺骗”,我们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成为那个“上钩的愚者”,也无法完全关住心里的那只僧帽猴,我们能做的就是在面对形形色色的欺骗时,尽量少交愚人税,在面对诱惑及陷阱时,多倾听自己内心理性的声音。

同时我们应知晓自由市场也意味着自由欺骗,不要对市场过于乐观而盲目跟进。如果身为商家,也不要一味地以为骗到就是赚到,要明白如何获得最终就会如何失去,搬起石头最终还是会落在自己脚上。

希望这本书能够让你以全新的角度看待周围的商业现象,愿“钓愚”横行的时代,你能成为一名智者。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667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刘洋)

《钓愚》金句:利益动机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繁荣,还有对人性弱点加以利用的欺骗和愚弄。

就如书中所言:自由的交易就意味着自由的欺骗。当自由市场的繁荣迷惑了你的双眼,等待我们的,就只有“操纵与欺骗”。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将看清自由市场的欺骗属性方法传递给身边的朋友,提醒他们在面对诱惑与陷阱时,一定要保持理性思维,别被虚假的繁荣所愚弄。


相关内容:

《1929年大崩盘》|自由经济没有良药,经济危机就是一场高烧,总会爆发。

《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中央财办的专题研究报告。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理解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当下处境。

《房奴》|美国“房奴”是如何产生的?

《本能:为什么我们管不住自己》|为什么人生来自私做不了利他主义者?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如何成为更高阶层的人?

《恶俗: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我们为什么要远离恶俗文化?

《扫地出门》|在美国做穷人是什么滋味。

上次推送内容

《从祖先到算法》|人类的知识是如何传播的?

慈禧全传10 瀛台落日(下)|日落紫禁城:光绪与慈禧相继驾鹤归西。

史记·穰侯列传|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认真把控每一个细节,才能让企业走的更长远。

《今日简史》|当前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机会有哪些?

《包容性人才管理》|如何打造“合而不同”的企业文化。

《奥格威谈广告》|给你五万预算,你会为劳斯莱斯拍出什么样的广告?

《研磨人生》|星巴克是如何用每一杯咖啡传递其独特体验的?

《投行人生》|不社交的你,拿什么获得好机遇?

本次推送:

《健全的社会》|什么样的社会才能称之为“健全的社会”?

《冯玉祥自传》1/3|冯玉祥严整军纪。

《技术奇点》|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万种可能。

《钓愚》|经济骗局:为什么被骗的总是你?

《柳井正:怀抱希望》|柳井正是如何让每个人的衣柜都有一件优衣库的?

《颠覆式成长》|用S型成长曲线帮你突破职业生涯瓶颈,实现成长。

《品牌洗脑》|你是怎么被品牌洗脑的。

史记·五帝本纪|《五帝本纪》带你走近中华文明的起点。

下次推送:

《高效能阅读》|如何让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喜欢上读书?

冯玉祥自传2/3|凝集斗志,全力抗战  。

《终极算法》|我们应该向人工智能学习什么?

《谈判是什么》|谈判宝典:如何在各种谈判场景占有利地位?

《理查德·布兰森自传》下|你以为一个好创意就能支撑公司吗?

《创造力》|创造力是如何产生的?

《上帝、国家、可口可乐》|百年品牌可口可乐的经营秘诀。

史记·殷本纪|商王朝五百多年的兴衰史就像一部百年老字号的企业发展史。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