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决策》|如何让自己拥有利用群体智慧做决策的能力?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大决策》是全球杰出商业思想家托马斯·达文波特的智能商业五部曲之一。全书用12个精彩的决策故事,阐释了企业如何通过数据分析、反复协商和集体智慧做出正确的决策,扭转眼前的困境。书中指出,要想提升组织的决策能力,就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创造出一种允许讨论、辩论、对话的流程和机制。
适合谁读
· 创业者
· 企业高管
· 曾做出过错误决策的人
关于作者
托马斯·达文波特,毕业于哈佛大学,曾先后在哈佛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和波士顿大学任教。还曾任埃森哲战略变革研究院主任,美国知名商学院巴布森学院教授。他还是流程再造、知识管理、注意力经济三大运动的发起者,曾多次预见商业未来,是《财富》全球500强企业争相咨询的企业顾问。此外,他还出版了近20本管理类畅销书,并被多个国家引进出版,享誉全球。
布鲁克·曼维尔,独立咨询师,创作了多部企业战略和发展方面的著作。曾担任过Saba Software和美国联合劝募协会的首席学习官,也曾是麦肯锡咨询公司的首任知识管理总监。
学什么?如何利用集体智慧和大数据做出正确决策
为什么很多企业拥有足够丰富的数据和知识,还是做不出正确的决策?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做出颠覆式创新?如何将知识、智慧乃至大数据更好地融入到决策工作中来?
《大决策》的答案是,决策失败的企业都缺少一种决策能力,即利用群体智慧做决策的能力。书中通过对一系列案例的分析,为企业如何决策提供了指导和依据。书中指出,如果一个组织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那么它的决策正确度会大大提升;决策依靠的是技术、知识和集体决策,而不是过分吹嘘的个人英雄主义神话,后者早已不适用于现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了。
你还会发现
· 什么是“高可靠性组织”;
· 用大数据助力决策升级的方法有哪些;
· 个人英雄主义式决策会带来哪些弊端。
一、用流程和文化优化组织决策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用流程和文化优化组织决策力。
从可口可乐新配方决策失误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糟糕的决策并不是由知识和信息掌握不到位引起的,有时候甚至和知识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么,导致决策失误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托马斯·达文波特认为是训练有素的业务流程和企业的文化氛围。
托马斯·达文波特在书中举了一个“高可靠性组织”,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例子。所谓高可靠性组织,就是指组织本身的思维定势和运行程序,使得这些组织要比其他组织运作得都好。像人质谈判小组、消防队等也都属于高可靠性组织。但是这样的组织有一个很大的弊端,那就是一旦出现失误,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付出巨大的代价。
NASA就曾因为解决问题的流程不足和组织文化的缺陷,对要发射的“挑战者”号做出了糟糕的决策,导致“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在发射升空73秒时,发生爆炸,7名宇航员全部遇难的悲剧。后来NASA吸取了失败的教训,对流程和文化加以改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绩。让我们来简单回顾一下“挑战者”号的悲剧。
“挑战者”号发射前一天,发射中心的气温极低, NASA的工作人员开始担心天气问题会对发射造成影响。一开始火箭推进器的承包商莫顿·锡奥科尔公司的工程师主张延期发射,他们觉得发射中心的低气温会造成一个小零件“O形橡胶环”裂开。
这个“O形橡胶环”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热气从航天飞机推进器中泄露,如果“O形橡胶环”遭到破坏,就有可能会引起爆炸。
但NASA并不赞成莫顿·锡奥科尔公司的说法。因为NASA之前在低气温环境下进行飞船发射时, “O形环”也出现过开裂的现象,但飞船并没有发生爆炸。再加上之前有了几十次成功发射的经验,NASA越发膨胀,没有对这种异常情况进行风险评估,而是把这种异常现象当作正常情况处理。
NASA虽然连夜召开了电话会议来讨论低气温对航天飞机发射的影响,但是这次会议在沟通上是失败的。失败的原因有两点,一是NASA并没有与提出担忧的工程师面对面沟通。面对面沟通的优势在于能近距离感受到工程师焦虑的身体语言,有问题也能马上展开讨论,而电话沟通很难达成这样的效果。
二是因为当时NASA是技术至上的文化氛围,所以对工程师出于直觉判断出的安全隐患,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就是NASA的这次发射,备受媒体的关注。因为发射一延再延,媒体早已经不耐烦,开始质疑NASA的能力。除了媒体压力,上头给的政治压力也不小,如果现在又延期,会引来嘘声不说,搞不好有人连乌纱帽都保不住了。这时候NASA已经不想听到任何阻碍发射的“坏消息”了。
第二天早上,NASA做出了历史上最失败的决策,“挑战者”号如期发射,就是这个错误的决策给NASA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导致这个错误决策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工作人员低效的沟通、“异常现象正常化”的心理定势,以及逃避 “坏消息”的存在,但真正的原因是NASA的决策流程和决策文化出了问题。
“挑战者”号的失败决策让NASA意识到,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需要对决策流程和决策文化持续高度关注。过去解决问题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良好决策的实施,NASA开始着力解决导致错误决策的流程和文化上的漏洞。
如今的NASA,在航天飞机发射预定日之前都会举行“飞行就绪”评估。这种评估跟我们平常所说的可行性评估差不多。可不可行不是由领导拍脑门决定,而是要让审查人员去评估。NASA的审查部门也不是一个单一组成的部门,而是由项目部门、工程部门和安全部门共同组成。
审查部门在评估风险之前还要召开一系列的小组会议,来讨论和分析在正式审查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这种小组讨论的特点就是去中心化,每个人都能成为中心,小组成员可以在这里自由发挥。
通过各个小组的讨论和分析,增加潜在问题和不确定因素的曝光概率。这种小组讨论给了工作人员充分的话语权,他们能在发现问题后立即报告。
带着发现的问题,NASA审核人员共同聚集到一个房间内,开展不受干扰的离线工作讨论。这种讨论的好处在于,可以把不同领域的专家都汇聚到一起,打破知识壁垒,通过反复研究,对已经做好的决策再次进行决策,直到找出最优的答案和最佳的决策。
在这里,没有官位高低,最终的决策者也不是单纯的高级管理者,所有的人都有民主投票权,甚至包括宇航员。宇航员就坐在科学家、工程师和管理者面前,宇航员的存在时刻提醒着这些决策者,一旦决策失败,面前这个活生生的人将有可能一去不回。
NASA从之前的悲剧中汲取了教训,改变了“发射至上”的文化氛围。不再被“发射热”冲昏头脑,不再阻止和忽视工程师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不同意见,即使讨论会耗费很长时间,但是时间因素也不再成为阻碍,而是让这些质疑和询问成为最终决策前的关键步骤。
所以说,一个允许讨论、充分发挥集体力量的流程和文化,可以对决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多组织往往轻视流程和文化,把它们当做一个形式主义的东西。
但是作者托马斯·达文波特却认为,流程是由解决问题的一个个小决策形成的,而文化是组织的潜意识,会不动声色地影响着决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大数据助力决策升级:从个人决策到组织决策
接下来,我们讲讲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大数据助力决策升级。
过去是决策1.0时代,企业仅靠出色的个人能力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比如说前苹果公司CEO史蒂夫·乔布斯,可以说是颠覆了整个手机行业,让所有人意识到原来手机还可以这么玩。但即使是乔布斯,也有决策失误的时候。
1983 年,乔布斯为了让当时的百事可乐总裁约翰·斯卡利加入苹果,说出了那段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的话,他对斯卡利说:“你是想卖一辈子糖水,还是跟着我们改变世界?”
这句话的确打动了斯卡利,斯卡利随后加入了乔布斯改变世界的队伍,出任苹果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但是在斯卡利继任的几年中,苹果公司增长缓慢,产品也出现了问题,这足以证明乔布斯当时邀请斯卡利是一个错误,更糟糕的是,后来连乔布斯自己都被斯卡利解雇了。
不过雇佣斯卡利还不算是乔布斯最错误的决策,要说最糟糕的决策那就是乔老爷被解雇后,卖掉了自己手上所有的苹果原始股,如果乔布斯能一直持有那些股份,那么他足以成为世界首富。
无论是谁,只要是靠个人做出决策,都会存在偏差,古人也不例外。项羽在楚汉之争开始的时候,看不起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刘邦,转而去攻打弱小的田荣。曾经名噪一时的西楚霸王就是因为这个错误决策,最终错失天下。
项羽靠着破釜沉舟之势,破了秦朝三十万大军。秦朝被灭了以后,项羽以首功自封西楚霸王,并分封了刘邦、魏豹、章邯等十八个人为王,却偏偏漏了同为起义军首领的田荣,因为田荣违背过项羽的命令(当时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召集诸侯助战,田荣按兵不动,作壁上观),所以没能封王。
和田荣拥有同样命运的还有赵国将领陈余,陈余因为失职也没能封王,于是两人便怀恨在心。
封王结束后,各诸侯王都各怀鬼胎地去了自己的封地。刘邦虽然被封了王,但得到的领地却是不毛之地汉中,而且还受到了章邯等人的牵制,刘邦对这一次分赏封地也很不满意。但刘邦是个聪明人,他没有声张,而是暗中壮大自己的实力。
田荣随齐王田都回到封地后,越想越生气,对项羽的不满也日益加深,于是他联合同样对项羽不满的陈余发动叛乱,不久就打败了齐王田都,等到田都狼狈逃往楚国后,田荣取而代之,自立为齐王。项羽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决定亲自率兵攻打田荣。
项羽还没出兵,谋士范增就把项羽拦住了,他极力反对项羽攻打田荣,范增认为,田荣之流根本不值得出兵,消灭刘邦才是当务之急。
田荣只不过是不满先前的分封,他的目标不过是要当个齐王,即使他当上了齐王也构不成威胁;而刘邦可是有“吃掉”天下的胃口。先前的鸿门宴没能除去刘邦,刘邦已经警觉了,并且在不断地壮大实力,如果不尽早除掉他,后患无穷。
范增的分析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但向来看不起刘邦的项羽根本没听进去,一心只想收拾田荣,于是不顾范增的阻拦,亲自率领楚军攻打齐国去了。
项羽率军攻打齐国,最高兴的当然是刘邦了,刘邦正好借此机会大举东进。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开始,到搞定三秦,刘邦的软硬实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很多诸侯看到形势的变化,也都纷纷转向支持刘邦。
反观项羽,原本以为几个月就可以拿下田荣的齐国,却没想到,遭到了齐国强烈的抵抗,征讨齐国遇到了阻碍,项羽进退两难,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和齐军纠缠。等到脱身后,刘邦已经率领五十万大军前来攻打项羽,项羽就此遭到了重创,最终垓下被围,在乌江自刎而亡,楚汉之争也就此结束了。
所以说,伟人仅仅依赖自己的能力,有时候也会做出愚蠢的决策。现在许多企业已经认识到这种依靠个人决策的弊端,也都正在寻求运用大数据助力决策的方法。只有结合“大数据”,才能完成从个人决策1.0时代到组织决策2.0时代的转变。
好的决策通常基于数据分析,而定价是企业运用数据分析的最早尝试。以前定价更多地是利用内部数据,比如说连锁酒店,就是通过分析各个时间段的入住率,来确定一间房的最佳价格。
现在定价还引进了外部的、非结构化的数据,比如,石油行业的定价会参考气象数据,原因是天气波动会影响消费者的需求。
大数据除了在商业方面得到应用之外,还拓展到了医疗行业。作者托马斯·达文波特在书中提到了一个美国临床信息体系,在这个体系里,医生运用临床诊断和智能数据分析系统相结合的智能医疗,降低了医疗失误,成为了提高治愈率的最佳方式。
我们都有过这种经历,比如感冒了去医院,如果大夫说只是普通的感冒,不用吃药,我们可能还会在心里打鼓,不吃点抗生素能好吗?
事实上,一般的感冒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生素对病毒根本没用,但这个事实很多人不信呀。这时候如果能利用临床信息系统,把病例输入到系统中,系统根据里面已经存储的信息,通过分析对比,得出感冒确实是由病毒引起的,而且抗生素对治疗感冒根本没用的结论,人们可能就更容易相信了。
虽然智能分析出的结论和医生得出的结论一样,但是病人通常更愿意相信系统,这是因为系统里存储的信息量是人类大脑无法比拟的,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老大夫,一辈子不停地给人看病也只能积累有限的病例,但是计算机很容易就能分析上百万种病例。
运用智能,把个体病例加入到整体数据库进行分析,可以将人力判断和计算机判断有效地结合起来。
如今,企业决策已经告别了过去大人物独断专行的个人决策模式,取而代之的是注重集体力量的组织决策,也就是运用数据和分析手段制定更深入、可持续的决策。这就要求企业和领导者不能故步自封,要时刻关注大趋势的变化,将数据和分析应用到决策中,用技术支持决策,才更有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领导者思维进阶推动组织决策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本书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领导者思维进阶推动组织决策。
在组织决策朝着以数据为中心的方向转型的过程中,不仅组织自身需要改变,领导者也要转变。领导者要勇于打破独断专行的思维模式,充分利用群体的力量,让群体的思维与自己的思维形成互补,并及时地给基层授权。
一般来说,创业公司的老板在创业初期基本都是自己做决策。原因很简单,因为公司人少,找到合适的人讨论决策并不容易。
作者托马斯·达文波特在书中提到了一个美国著名的美容产品公司迪茜曼的例子。迪茜曼创始人兼CEO达尔·拉马尼亚在创业早期的时候就是事事亲力亲为。迪茜曼是从一间小家庭作坊起步,那时候达尔·拉马尼亚不仅要和供应商签订合同、研究包装设计,还亲自推销产品。
迪茜曼第一年收入是1800美元,五年后订单达到了100万美元,随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达尔·拉马尼亚发现,如果每一件事都需要他亲自做的话,那他就根本没有时间研究公司长远战略了。所以拉马尼亚成立了一个由公司核心人员组成的“指导委员会”来帮助他决策。
在做重大决策的时候,指导委员会的成员会共同讨论,建立合作决策机制。拉马尼亚致力于在执委会甚至整个公司内营造出公开讨论、解决问题、有权犯错、有权提出异议的氛围。
拉马尼亚常说的一句话是“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就好,而不要指责个人。”所以在迪茜曼,没有金钱惩罚,更没人需要粉饰报告,所有人都信任拉马尼亚,他真正做到了广开言路。
其实,拉马尼亚的这种广开言路的做法也很好理解,这就好像“房间里的大象”一样,房间里明明站着一头大象,大家虽然都看见了,但都选择沉默,好像它不存在,那最终的结果就是让大象越长越大,最后顶破天花板、砸伤众人。
企业里的问题也是一样,其实这些问题大家都能看见,也知道会有危险,可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问题越来越大,最后就会让企业陷入困境。广开言路就是要赶走“房间里的大象”,只有让发现问题的人们不再沉默,才能给予决策最有用的信息。
领导者除了制造信任感和对错误的宽容态度外,还需要给团队赋权。我们都知道,去年马云宣布要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消息一出,就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明明才53岁,明明还没到退休年龄,马云为什么要急着“退休”呢?
其实马云的退休应该说是另一种方式的授权。马云意识到,论能力、精力和体力,自己已经不在最佳状态了,他一直说阿里承担着伟大的使命和愿景,要走102年。但是仅仅凭借他的一己之力是很难走下去的,个人的知识和精力总是有限的,所以必须要下放权力,让更年轻的新人来接班,于是他把公司交给了已经在阿里巴巴奋斗了13年的张勇。
毫无疑问,马云是一位成功的商业领袖,在他的身上有许多独特的管理智慧,在趋势判断、战略制定和团队管理等方面都是国内企业家中的顶级水平,但马云也同时看到了,张勇和他的年轻团队有着自己没有的东西,比如知识结构的全面性、系统性,还有更重要的精力和创新的冲劲,所以他要把阿里交出去。
其实不管赋权给谁,只有团队中所有人怀抱着共同的使命,决策才有可能实现,领导者必须学会重构决策,让决策成为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事。
总结
《大决策》这本书为我们展现了一种比较优化的决策方式,要想提高决策的正确率,首先要做的就是创造一种有利于决策的文化和流程,这个流程的开头是框定所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通过迭代步骤来细化这些问题,最后用事实分析来权衡风险,直至得到最佳的答案。
组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更多的企业认识到大数据在决策分析中的力量和价值。当然大数据驱动的大决策还需要领导力思维的转变,领导者要学会做正确的事,学会建立正确的决策环境。
其实关于“决策”的书,市面上有很多,我们今今乐道读书会也带着大家读了不少,今天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本相关阅读,叫《避开错误决策的4个陷阱》,可以在我们APP里搜索到。
读完《大决策》,我们就能发现,这本书更侧重于教管理者和领导者如何决策,而《避开错误决策的4个陷阱》则更多地在讲每一个普通人应该如何决策,所以将两本侧重有所不同的书放在一起来读,可能会让你有不一样的感悟和收获。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1392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一苇)
《大决策》金句:只有让发现问题的人们不再沉默,才能给予决策最有用的信息。
当今时代,大人物独断专行的个人决策模式早已行不通了,注重集体力量的组织决策,才是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点击右下方“分享”按钮,把集体决策的方法送给需要的朋友,帮助他做出正确决策。
相关内容:
《大衰退:宏观经济学的圣杯》|理解全球经济与中国经济的当下处境。
上次推送内容
《胡雪岩全传》下|如何在谈判桌上拔得头筹,你得学会守住主场。
《离开微软,改变世界》|如何改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缺失的问题?
本次推送:
《与神对话(第三卷)》|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零售的哲学:7-Eleven便利店创始人自述》|便利店标杆7-Eleven的经营秘诀。
史记·楚元王世家|史记·楚元王世家 找对的人做对的事,做慧眼如炬的领导者。
【视频】杜子建《情商密码》07|真正的高手一定是懂得求助的人。
《沃顿管理精要》|如何做出最好的决策。
《大决策》|如何让自己拥有利用群体智慧做决策的能力?
《战略的本质》|复杂的商业环境中,如何选择企业战略?
《秦谜:重新发现秦始皇》|吕不韦:从千金巨贾到一代名臣。
下次推送:
《断头王后》|一个令人唏嘘的历史悲剧。
《史玉柱自述》|史玉柱为何能用脑白金“忽悠”你十年?
史记·韩世家|一直处于挨打的份,到底是怎么称雄的?
【视频】杜子建《情商密码》08|人在洪流里面,会失去自我。
《非显著趋势》|如何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
《一本书读懂进化论》|基因编辑婴儿为什么会受到谴责?
《策略思维》|如何在人生博弈中扩大胜面。
【晚清宫廷回忆录】大太监李连英|善于讨好,明哲保身。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