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思维》|如何避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黑匣子思维》向我们介绍了世界上一些创新力最强的组织采用的总结失败经验的技巧,揭示了“黑匣子思维”特有的记录和审视失败并从中吸取经验的积极态度。作者通过对诸多案例的分析,表明缺乏从失败中学习的态度、勇气和能力,会对个体或行业带来严重危害。反过来,如果从个人生活到组织运转,再到社会文化等方面,我们学习并应用了黑匣子思维,聪明而有意义地犯错,那么每一次失败都将作为测试我们成绩的机会。
关于作者
马修·萨伊德,英国乒乓球名将,凭借自学考入牛津大学攻读政治学、哲学与经济学,以一等成绩毕业。他雄踞英国乒坛榜首近十年,并两次代表英国参加奥运会。现为《泰晤士报》知名专栏作家,英国广播公司时事节目《新闻之夜》撰稿人,也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的常客。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把失败当样本,避免重复犯错
因为制度的缺陷、人性的弱点,对数据的偏见等因素,失败已经成为现实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那么怎样的失败是好的?怎样的成功是坏的?“黑匣子思想者们”践行的理念是,不惧怕失败才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他们不会否认过失、推诿责任去想方设法脱身,而会把失败作为样本深入研究,这也是他们获取成功的策略的一部分。
《黑匣子思维》就集结了丰富的事例进行发酵,从心理、经济、管理、文化等角度入手,探寻对失败和犯错的态度对商业、司法、医疗、体育以及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造成的影响。尽管有领导权威、固执、对责任的推脱等“三座大山”阻碍了黑匣子的推广,但只要我们足够警惕,真正把黑匣子思维运用到实处,就再也不会因为搞砸事情而消沉了。
你还会发现
· 黑匣子思维的本质;
· 黑匣子思维带来的启示;
· 黑匣子思维可应用的方面。
一、黑匣子思维的本质是什么
首先,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黑匣子思维的本质什么?
要想了解黑匣子思维的本质,我们就得先给大家科普一下黑匣子到底是什么。黑匣子,其实是一种航空电子记录仪器,它的材料非常坚固,能够抵御高温、高压等各种不利条件的侵袭。换句话说,即使整架飞机不幸坠毁了,黑匣子也能够完整地保留下来。
到这里,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你觉得在现有的交通工具中,哪一种交通工具是最安全、故障率最低的?”答案就是飞机。
这个答案应该是出乎了很多人的意料,毕竟一次空难造成的伤亡很大,大到全世界媒体都要关注,怎么飞机反而成了故障率最低的交通工具了呢?其实换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你就能想通了,正是因为飞机故障率太低,所以每出现一次意外,才会弄得满城风雨。而这个让飞机保持最低故障率的头号功臣,就是我们今天这本书的主角黑匣子。
它会客观、完整地记录飞机上发生的一切情况,包括机组人员的对话和他们遭遇危险时的反应,形成人们发现错误、总结规律的第一手资料。换句话说,对于发现事故原因、总结事故经验来说,黑匣子绝对算得上是人类的好帮手。
所以,黑匣子思维的本质,就是以客观的态度发现问题,然后用有效的手段解决问题。
既然黑匣子思维起源于航空领域,接下来我们就讲一个航空领域的典型案例。
这个案例是美国联合航空173号航班空难事件。
1978年12月28日下午,一架飞机从纽约起飞,飞往波特兰。这架飞机的机长是马尔伯恩·麦克布鲁姆,他参加过二战,有二十五年的飞行经验。另外几名副驾驶也都是飞行时间超过3000小时的精英飞行员。但就是这样一批看上去不会犯错误的精英,导致了美国航空史上的一次重大空难。
飞机飞行了两个多小时之后,抵达波特兰机场。大家都知道,飞机下面是有起落架的,只有起落架放下了,飞机才能在跑道上滑行。这次航班的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起落架上。尽管机长进行了放下起落架的操作,而且也的确听到了起落架“砰”的一声放下的声音,但是机长观察到机舱内有一盏起落架指示灯始终是暗的。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机长,麦克布鲁姆绝对不允许飞机在不确定有没有放下起落架的情况下降落滑行。于是,他向地面控制中心请求应急调整,将飞机左转100度,飞到机场南部的等待航道上,继续在空中盘旋。
为了确定起落架的情况,工程师门登霍尔立即跑到机翼尾部去检查螺栓,因为如果起落架确实放下了,那么这些螺栓都会被顶起来。虽然工程师确实看到了这些被顶起来的螺栓,地面控制中心也确定了起落架已经放下的事实,但是,机长本人始终不这么想。为了避免这百万分之一的隐患,他选择让飞机继续盘旋。
渐渐地,飞机油箱里的油越来越少,工程师门登霍尔反复提醒机长注意燃料的问题,但由于级别差距,机长根本不理会工程师的提醒。尤其是当燃料越来越少,工程师说话越来越“刻薄”的时候,机长更是心生抵触。这一切,都被黑匣子完整地记录了下来。
下午6点14分,飞机燃料用尽,尽管机长利用高超的技术避开了人口密集的地区,但飞机还是撞向了地面的居民区,导致8名乘客和2名机组人员遇难,其中也包括那个一直在提醒机长的工程师。
几个星期以后,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以这次空难的黑匣子中记录的内容为研究对象,召开了一次研讨会,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出一种针对机组管理的新方法,主要目标是要加强机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这个新方法中最重要的一条改变就是,长期以来被视为绝对权威的机长,也必须听取别人的意见,回应并回答对方的问题。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这种新的方式得到了推广,从那以后,飞机的失事率有了显著下降。
航空安全员肖恩•普鲁尼基说:“173号航班事件是一个不幸的事故,但也是一次重大的进步,它被视为航空安全领域的分水岭,从那以后,人们才意识到打破机长权威的重要性。这改变了整个行业的思维模式。”
联合航空173号航班失事造成10人遇难,但从中吸取的教训却拯救了千万人的生命。
这就是黑匣子思维的重要意义,黑匣子思维指导我们建立起一种从失败中学习的观念,而不是被失败吓倒。
二、黑匣子思维推广的难点在哪里
从173号航班事件中,我们已经领悟到了黑匣子思维的效果,既然黑匣子思维这么有效,那应该备受推崇才是,为什么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几乎没有听说过“黑匣子思维”呢?它的推广难点在哪里?这就涉及到三个关键问题了,分别是级别差异带来的领导权威、行业经验和资历带来的固执,以及人类本性中对责任的推脱,接下来我们分别说一说。
1.级别差异带来的领导权威
大家在工作中应该都有过这种感觉:平时单位同事之间都有说有笑,很多年纪大的主管还希望和年纪小的员工们打成一片。但是,一遇到重大问题,那种轻松和睦的氛围一下就没有了,更多的还是职务差异造成的紧张感和局促感。
这很容易理解,毕竟从根本上来说,领导和下属的职务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平时大家有说有笑,就把这种差异人为抹掉。但是,如果领导犯了明显的错误,下属该不该提出来呢?下属提出来之后,领导又会如何反应呢?
彼得·普罗诺沃斯特是美国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之一,他曾在2008年入选全美最有影响力的100人。但他在刚入行的实习期间,只是个毫无名气的科室菜鸟,没有任何人会在意他的意见。
在一次手术中,主刀医生给一个疝[shàn] 气复发的患者注射肾上腺素,结果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过敏反应。面对这种情况,主刀医生认定这完全是患者自己的体质问题,护士们也没发现什么异常现象。但就在这时,作为手术助手的普罗诺沃斯特(为了好记,我们下面都叫他“小普”)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说:“主刀医生,患者可能对橡胶过敏,我建议您脱掉橡胶手套。”
主刀医生一听,立马回复:“你在搞笑吗?他的症状怎么可能是对橡胶过敏?”
尽管这样,“小普”依然坚持自己的看法,但这也激怒了身为领导的主刀医生,他大声呵斥:“你不过就是个实习生,有什么权力来命令我?”
这时候“小普”也不卑不亢地说:“摘掉手套,耽误的只是几分钟时间,拯救的却是一条生命;如果您拒绝摘掉手套,那么患者百分之九十九可能会死。”
他一边和主刀医生对峙,一边让护士给医院高层领导打电话,要求他们直接下达命令。护士们谁也没见过有人敢这么挑战领导权威的,但事态紧急,也就只能试着打电话了。
不一会儿,院长的电话来了,要求主刀医生立即摘掉橡胶手套。主刀医生没办法只能骂骂咧咧地脱掉手套。
最后结果证明,“小普”的坚持是有价值的,患者的确对橡胶过敏。如果他因为畏惧领导而选择沉默,那后果很可能就是一条人命。
由此可见,级别差异带来的领导权威极有可能导致下属不敢提出问题,从而阻碍黑匣子思维的推广和传播。
2.行业经验和资历带来的固执
以前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测试,他们把世界上很多顶级的学者和专家都请过来,让他们对未来三十年的事情进行预测,很多年后,一个有意思的结果出现了,那就是越权威的专家,预测的结果越不靠谱。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其实这是因为越权威的专家,就越是固执,就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职业发展了我们,同时也限制了我们。”当一个人很多年都处在同一个思维模式下的时候,视野和思考方式也会形成一个闭路循环。
闭路循环简单说就是无法从根本上验证一种方法有没有效,导致失败后没有办法从中吸取教训,在过去的经验里处处碰壁,让错误的方法一而再、再而三地被使用的思维模式。陷入闭路循环的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是错的,也不愿意尝试新的东西,谁要是建议他们尝试新东西,他们就跟谁急,谁叫他们是专家呢。
在创新领域,有一个词叫“创造性破坏”,意思是说那些真正打败你的竞争对手,往往都不是你的同行,而是藏在一个你意想不到的全新领域。
当柯达胶卷风靡全球,几乎垄断整个胶片市场时,谁能想到智能拍照设备这种电子产品的出现,会让柯达走向破产呢?
所以,专家们很多时候不是败给了外部的对手,而是栽倒在自己的闭路循环思维和固执的心态上了。
这样的思维也是阻碍黑匣子思维传播和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
3.人类本性中对责任的推脱
《伊索寓言》里讲过一个小道理,说的是每个人都有两个口袋,一个在胸前,一个在背后。胸前,挂的是别人的缺点;背后,装的才是自己的缺点。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很善于发现别人的缺点,却不太容易找到自己的缺点。
尽管黑匣子思维要求我们客观发现问题,但就是这“客观”二字,就难倒无数英雄好汉。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或者叫借口)是美英两国咬定伊拉克偷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伊拉克战争结束后,美英军队把伊拉克翻了个底儿朝天,也没找到传说中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很明显,美英的政客们犯了判断失误的错误,但直到真相大白了,他们还是一个劲地把责任推给媒体和军队,从来不检讨自己的错误,难怪古希腊的神谕会说:人啊,认识你自己。而最难的,恰恰就是这点。
读《三国演义》,我们都知道,诸葛亮为了完成刘备的嘱托,六出祁山,以求打败曹魏,复兴汉室。
在一出祁山时,一天深夜,大将魏延着急忙慌地闯进诸葛亮的营帐,诸葛亮见魏延神情急切,就问:“魏将军深夜入我军帐,想必是有要事相商吧?”
诸葛亮这话一出,魏延连忙上前说:“丞相,如今我军和魏军相持日久,恐对我军不利。如果丞相能给我精兵五千,允许我绕道子午谷,偷袭长安,长安守军必定心惊胆战,到时我再与丞相首尾夹攻,魏军必定大败。”
诸葛亮一听,连连摇头,说:“子午谷道路险峻,将军孤军深入,前无探马,后无强援,粮草辎重又不能及时供应,倘若魏兵知晓后,在子午谷设下埋伏,魏将军当如何应对?”
魏延一听,无言以对,只能长叹一口气,闷闷不乐地出去了。
事后,魏延还多次试图说服诸葛亮,但都遭到拒绝。本来魏延就一直觉得诸葛亮对自己有成见,如今自己好不容易想了个妙计准备大展拳脚,又因为诸葛亮不准而不能实施,心里更是郁闷。
直到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魏延第一时间就表示自己资历最深,能力最强,理应接班丞相,但姜维和杨仪等人完全没把他的话当回事。于是,恼羞成怒的魏延索性发动叛乱,但由于计划仓促,很快就被杨仪等人扼杀在了摇篮里。
在魏延看来,如果诸葛亮采取自己的计划,蜀汉或许早就平定中原了,但他忽略了很重要的现实问题,那就是诸葛亮提出的路险、孤军、后勤三大客观问题,再加上长安本是多年的都城,城高池深,易守难攻,怎么可能因为看到魏延军队偷袭就吓破胆开城投降呢?所以诸葛亮当初的谨慎,完全是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上的,根本不是魏延以为的保守胆怯。
但魏延一直把北伐失败的原因推给诸葛亮,从不反思自己,以至于最后反叛被杀。可见,不推卸责任,本身就是个值得修行的功课,也是黑匣子思维能够得以推广和践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三、黑匣子思维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最后,我们来看看本书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黑匣子思维带给我们哪些启发。
1.要让方法直达结果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黑匣子思维的本质是以客观的态度发现问题,然后用有效的手段解决问题。那么我们如何判断所做的事有没有效、能不能解决问题呢?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建立一种反馈机制,验证这些方法是否产生了真正的效果。
作者马修·萨伊德在书中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说是一些公益的教育组织为了改善非洲贫困地区孩子的受教育状况,一口气捐了很多教材过去。大家都以为,这教材孩子们肯定用得上啊,毕竟很多非洲孩子根本买不起全套的新课本。但是,根据事后数据的反馈显示,这些新书几乎没有发挥作用,落后地区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没有一点好转。
既然这样,那就调整方法吧,这次改成了修缮新校舍。环境好了,孩子们读书的积极性应该也提高了吧?结果和上次捐教材一样,效果微乎其微。
这一次,团队中有人动了真格,他们亲自到实地跟踪考察,想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碍了孩子们学习。结果最后才发现,当地盛产一种昆虫,这种昆虫毒性很强,一旦被叮到,会产生很严重的皮肤问题,需要停课治疗,这样一来就严重影响了孩子们上课的出勤率。
在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那些教育组织把资助的物品改成了驱虫药,把矛头对准了影响孩子们学习的罪魁祸首,虫子消灭了,孩子们的成绩才总算是有了明显的提升。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黑匣子思维带给我们的第一个启发:所有的方法都要直达结果,避免做无用功。
2.在过程中不断调整
黑匣子思维最大的作用是发现问题,但这些问题绝对不是一次性就能全部发现的,这与飞机遇难是一样的,你会发现,飞机每一次遇难的原因几乎没有完全一样的,这是因为在实际的飞行中总会有新的问题和困难产生,所以,我们只能在发现错误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调整,逐渐完善。
我们都知道,英特尔是目前芯片生产的巨头。但在早期,英特尔并不是这个行业最突出的选手,当时,先进储存系统公司的实力要比英特尔强很多,尤其是在1103芯片的开发上,英特尔被远远地甩在后面。
面对落后的局面,英特尔高层果断放弃了与对手在高端技术上的竞赛,转而去完善芯片的基础功能,然后立即投入市场。对于消费者而言,你的产品再先进,技术再完善,我体验不到,那就毫无意义。英特尔正是看准了这一点,趁对手还陶醉在研发新技术时,悄悄将产品推入市场,从而赢得了先机。
到1973年,英特尔已经成了芯片市场的头号霸主。它的广告语,也从“英特尔发明创造”,变成了“英特尔说到做到”。
先把具备雏形的产品推入市场,再通过市场检验问题,然后进行改进,这就是黑匣子思维带给我们的第二点启示。
3. 把失败看作成功的前提
黑匣子思维的核心是在错误和失败中吸取经验,找到正确的方法,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错误和失败存在的意义。
著名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在广告中说过:“我投丢了九千多个球,输掉了
三百多场比赛,错失了二十六次改变比赛的绝杀球,所以,我才成就了自我。”
在乔丹看来,这些失败是强者必须经历的过程,孤立的成功是不存在的,它不仅需要汗水的浇灌,更需要无数次失败的经验来铺垫。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谈到过一个故事,在丁关根同志担任宣传部长时,有一次去中央电视台考察,台领导告诉丁关根说:“现在咱们的新闻报道比例大概是一周七天,五天正面报道,两天负面报道。”
没想到丁关根听了之后,马上说:“在我看来,这七天都是正面报道。”
事后白岩松回忆说,这件事对他的触动很大,丁关根同志的话让他意识到:哪怕是所谓的负面报道,也能最终达到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效果。从长远来说,无论正负,都是积极的报道,只不过从不同侧面推进事情的发展而已。
所以,拥抱失败,辩证地看待失败和成功的关系,就是黑匣子思维带给我们的第三点启发。
总结
以上就是《黑匣子思维》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通过这本书,我们认识了黑匣子思维的本质,黑匣子思维就是一种督促我们用客观的态度发现问题,用有效的手段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现实中,级别差异带来的领导权威,行业经验和资历形成的固执,以及人类本性中对责任的推脱,可谓是压在黑匣子思维身上的三座大山,增加了黑匣子思维的推广难度,但有难度不代表没可能,只要我们警惕那三座大山,避免被山压住,就有可能领悟到黑匣子思维的精髓。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个不断和错误打交道的过程,既然错误不可避免,那么千方百计地避免犯错就不再是一个明智之举,与其花精力躲避错误,不如在错误中汲取经验,避免同样的错误犯两次。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 1491 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拆书人:苗远洋)
相关内容:
《超级版图》|建一座有墙的花园,还是在信息高速公路上颠簸行进?
《你一定爱读的人工智能简史》|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上次推送内容:
【上海滩民国枭雄系列】《杜月笙传》(上)|白手起家,飞黄腾达
《他们创造了美国》(柯达版)|“在这世上导致麻烦的不是熟视无睹,而是人们的习以为常”
本次推送:
《美丽心灵》纳什传|如何在苦难中汲取力量。
《免费:商业的未来》|教你如何用“免费”去“赚钱”,全是套路。
如果这是宋史(三)|莫以成败论英雄。
《那一代——可敬的开国元勋》|马云的偶像乔治·华盛顿,如何用现实主义维护初心。
史记·滑稽列传|领导者的语言艺术能够让团队凝聚奋进,所向披靡。
《选择》|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
《黑匣子思维》|如何避免被同一块石头绊倒?
《孤独:回归自我》|如何治疗并化解孤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下次推送: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如何让消极情绪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横向领导力》|你不是负责人,如何领导团队?
《如何打造你的独特观点》|如何避免人云亦云。
《迪士尼的魔法》|和迪士尼学“价值罗盘”,让每位员工都成为产品经理。
《如果这是宋史》(四)|皇帝不是万能的。
《创业其实没那么难》|如何用一个简单的创意撬动地球?
【上海滩民国枭雄系列】《杜月笙传》(中)|有求必应,左右逢源。
《我能贡献什么》|贡献力是如何促进组织发展的?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