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幸福课》|如何与自我和解,获得幸福的体验?

陈海贤 品卷一族
2024-12-10

走过千山万水,不过是要找到一条走回内心的幸福之路。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幸福课》中包含10个有关成长的经典心理学问题,12封咨询者来信与温暖解答,作者陈海贤将带领我们一起穿越内心的匮乏与不安,学会与自我和解。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中都留有一些奇形怪状的硬节,偶尔或经常,它们会从内部把我们磕痛,而海贤的文字正像一种特殊的溶剂,帮我们把这些坚固粗砺的部分一点点溶解。书中作者认为,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接纳自己的匮乏,你就有多大程度的思考和行动的自由。

希望一同看书的你,在这个过程中,会惊讶“原来也有人与我有类似的问题,原来我走的路并不孤独”,会感叹“这就是我踩过很多坑后模模糊糊悟到的道理啊。”

关于作者

陈海贤,浙江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临床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曾在浙江大学心理中心任职,期间开设《积极心理学》的通识课,广受欢迎,被誉为浙江大学版的“幸福课”。现为独立执业的心理咨询师,致力于帮助敏感内向者找到幸福之道,同时帮助身处过渡期的人完成从旧自我向新自我的转变。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与自我和解,获得幸福的体验

为什么我们要把接纳自我当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为什么活在当下的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不满,越来越难感受到幸福?

为什么会有自卑、焦虑、匮乏、敏感、拖延等等一系列的困惑?

《幸福课》就认为:归根结底是因为我们越来越自我苛责,越来越难以接纳自我。其实真正的进步不是那么焦虑的自我怀疑,而是带着自我接纳体会进步的喜悦;真正的进步不是被对自己的不满和焦虑驱赶着,而是被美好目标吸引着;真正的进步都不那么着急,我们默默努力耕种,耐心等着它开花结果。如果我们真有病,我们也是带着症状投入地生活,相信成长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就像如果把追求幸福比喻为登山,登顶只是瞬间的事,而攀爬的过程却艰辛而漫长。我正爬我的山,你也有你的山要爬。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恰好也爬过。有时候你爬的那座山,我虽然没爬过,但从我所在的地方望过去,能够看到你攀爬的山上,哪里有路,哪里有坑——我们互相指给对方看。

你还会发现

· 心智升级的概念;

· 如何开启行为的改变;

· 如何接受自己的平庸。

一、如何推动心智的升级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不断成长的?

陈海贤博士认为,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对应的是不同的心智模式。

什么是心智模式?所谓心智模式,就是我们头脑中惯有的组织和加工世界的方式。比如说我们遇到一件事情,一定会产生一些想法,有的人想得很乐观,有的人想得就很悲观。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会产自卑、焦虑、敏感、自我怀疑等负面情绪,其实都是受心智模式影响的,心智模式让我们对同样的事情产生了不同的解读,并且产生了不同的情绪。

根据能否促进我们和世界进行积极的互动,心智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积极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另一类是消极的固化型心智模式。前者可以引发探索和变化,而后者则会引起防御和停滞。

回到开篇的问题: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还是会不断成长?

拥有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会坚信人的能力是不断成长的,并且把精力都放在能让自己获得成长的人和事情上;而信奉固化型心智模式的人,会认为人的能力都是天生的,是固定不变的,并且把注意力都集中在证明自己不行上。

再进一步说,心智固化的人,会认为努力是一件可耻的事情,他们觉得越努力,越说明自己能力不足;而成长型的人,则会把努力看作是一种激发能力的必要手段,并以努力为荣。

不仅如此,心智固化的人,还会把他人的评价当作对他本人的打击;而成长型的人,则喜欢把他人的评价当作帮助自己改进的反馈,不管这种评价是正面还是负面的,他们总是能找到积极的一面。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推动心智模式的升级呢?

作者陈海贤博士研究发现,心智模式可以看作是语言的载体,语言则是心智模型外在的显现。所以,要想升级我们的心智模式,可以反向从语言上进行调整。

具体方法是这样的:

第一种方法,是使用描述性的语言,而不用评价性的语言。

所谓描述性的语言,就是不加评价,尽量不使用形容词,只用动词描述正在发生的事情。

描述性语言像是电影的镜头语言。在电影里,导演不会告诉观众自己是怎么想的,或者角色是怎么想的,他只会把演员的表情、对话和动作呈现在银幕上,让观众自己去体会。而观众感受到的,都是非常鲜活的东西。

为啥升级心智模式要用描述性语言?因为评价性的语言是经过我们头脑中的观点、想法,它已经对信息进行了加工和封装,而信息一旦经过评价性语言的封装,就会变得僵化,这种僵化不但会误导他人还会影响我们对未来发生的事情判断。

但是使用描述性的语言就不同了,描述性的语言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它只是客观描绘发生的事实,留给我们思考的空间非常大。

第二种方法,是问具体的问题,而不是抽象的问题。

作者陈海贤博士经常会遇到一些来访者,这些人充满了各种困惑,但问的问题通常是:“陈老师,我很内向怎么办?陈老师,我容易焦虑怎么办?”

这里的“内向”“焦虑”都属于抽象的问题,它实质上反映了对方固化的心智模式,他们以为自己在寻找答案,其实,他们问的问题本身就是问题。

遇到这样的就诊者,作者陈海贤博士一般都会反问:“你遇到哪些事情容易紧张呢?你在与人相处的哪个阶段容易紧张,哪个阶段又不会紧张呢?”

这些反问,其实就是具体的提问,陈海贤博士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用一种具体的语言描述来告诉来访者:紧张不是因为你内向,只有看到你和他人相处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总之,心智模式是我们获得幸福感的关键因素,一个人不断变得幸福的过程,就是心智从僵化消极变得积极开放的过程。当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多运用描述性、具体性的语言时,就能够促进自己的心智模式向成长型方向发展,让自己变得勇于尝试和接受挑战,促使自我不断升级。

二、如何开启行为的改变

陈海贤博士认为,要破解不完美的人生,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除了要推动心智模式的进化,还需要开启行为模式的改变。因为,生活中很多让我们不幸福的因素,比如拖延、低水平勤奋、习惯性放弃等等,都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做出行为的改变。

现实中很多人有着相似的苦恼,作者把这些苦恼概括为“白天碌碌无为地拖延和焦灼,半夜醒来后不知身在何处的空虚”。

实际上,这些网友的问题就是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现状,却找不到好的方法,从而大大降低了自己的幸福感,甚至开始怀疑人生了。

那么,面对这种困境,到底该怎么办呢? 陈海贤博士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看脚下”原理。

这个“看脚下”原理来自一个禅宗小故事:

在古时候,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下山去化缘,等化缘回到山脚下时,天已经黑了。这个时候,小和尚非常害怕,他怯懦地问老和尚:“师父,天这么黑,路又这么远,山上有悬崖峭壁、飞鸟走兽,我们就只有这么一盏小小的灯笼,只能照亮脚下这一点点的路,我们怎么才能回到庙里啊?”

老和尚看着小和尚,淡定地说:“看脚下。”

作者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会迷茫、自我怀疑、拖延、焦虑,看不清远方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如果你还有哪怕一点点的精力和资源,来照亮你脚下的一点点路,那么就看脚下的路好了。

实际上,这种“看脚下”的原理,并不是一个让我们获得最终成功的策略,而是一个让我们有所行动的策略。

也就是说,它的重点不是结果,而是此时此刻的行动。这个原理的核心思想是,努力控制你现在能控制的,并接纳你不能控制的事情。

总之,要想改变自己的现状,想要获取幸福,就不要去想太过艰巨的任务,而是专注于眼前能做好的事情,哪怕是一小步,只有这样,我们才会立即行动,进而真正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三、如何走出内心的不安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不安的情绪,比如孤独寂寞、缺乏自信、没有安全感、害怕被别人拒绝等等,这些不安情绪会让人处于一种脆弱和惶恐的状态。

作者认为,人之所以会有这些问题,关键的症结在于匮乏。

匮乏会俘获我们的注意力。这就像一个长期营养过剩的人,偶尔饿一两顿,可以把这当作是减肥了;而一个常年吃不饱饭的人,则会因为匮乏而恐惧。这种恐惧就把他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如何寻找食物上,那还有时间发展自己、获取幸福呢?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班纳吉教授的《贫穷的本质》一书中就指出,长期的资源匮乏会导致人类大脑的注意力被稀缺资源俘获。而当注意力被太多的稀缺资源占据以后,人们就会失去理智决策所需要的认知资源,这种认知资源在心理学上叫做“认知带宽”。

“认知带宽”的缺乏会导致我们的内心变得焦灼和不安,会让我们过度关注眼前的利益而无法考虑长远的收益。当一个穷人为了满足眼前的温饱,不得不为一分钱怎么花精打细算时,他怎么会有多余的“带宽”来考虑投资和发展的事情呢,他们又怎么会产生更多的幸福感呢?

而一个过度忙碌的人,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穷忙”的人,他为了赶任务,不得不被那些最紧急的事情拖累着,同样就没有时间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了。

所以说,匮乏并不只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状态,而是一种可怕的心理模式。为了摆脱这种匮乏的心理模式,作者在书中给我们提供了几个有用的方法:

第一个方法,是培养盈余感。

所谓盈余感,说白了就是培养制造一个让自己觉得富足的生活氛围。如果你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开支,你就可以在银行卡或者支付宝上,开通定期扣款的功能,以防止常规性的付款信息带给你匮乏的焦虑痛苦。

那如果你缺的是时间,除了必要的休闲时间,你也可以每个星期多留出一个下午,作为机动时间,并且把这个机动时间当成工作计划的一部分。

第二个方法是建立一个简单的决策机制。

书中说,建立一个有效的决策机制不仅仅是为了做出正确的选择,更重要的是为了简化决策过程,节省认知资源。如果你总是在小事情上犹豫不决,你就可以这样来做:

首先,你需要分析一下本周消耗你认知资源较多的三个选择。然后,分析这三个选择所消耗的认知资源与它们的重要性之间的匹配程度,选出消耗的认知资源与重要性不匹配的选项,对它们进行归类。

接着,为这个选项设计一个决策标准,并根据这个标准建立自己固定的决策方式。比如,购物只上京东,吃饭只选著名的连锁品牌等。

最后,把这些决策标准写成纸条,粘贴在家里或办公室醒目的地方,每天对照这些标准重复练习。

总之,当我们开始运用一些心理学小技巧来阻断自己的匮乏时,我们就可以节省更多的心理资源,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丰富,如此就可以进一步克服不安情绪的困扰,让自己变得更加积极乐观。

四、如何接受自己的平庸

有人说,没有人会甘于平庸,但作者陈海贤博士在书中说,“平庸”这个词,有特别丰富的内涵,我们只要看它所对应的反义词就可以知道了:奋斗、理想、才华、卓越等等。这些含义,一半是指向生活的,另一半是指向自我标签的。

所以,我们之所以不愿意接受平庸,其实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是一个普通人,不希望自己变成生活的配角,不希望自己变得处处不如人。

可实际上,一个人能真正接受平庸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有时候它反而能够让我们带着绝望的悲悯去重新寻找出路,让我们的心态变得更加平和。

在《庄子·外篇·山木》中提出了一个概念,叫‘虚己以游世’,就是一种彻底接受自己平庸的思想,当我们接受自己的平庸,放空自己的那一刻,就像水面上的一条空船,即使冒犯到别人,别人也不会怪你,我们自己也不会过度苛责自己了。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接受自己的平庸呢?

作者在书中说,当我们降低了对正常生活的预期,承认命运反复无常,就会减少对生活的期许。同样道理,如果我们降低了对自己的预期,承认我们在很多时候是渺小和无力的,也就能够减少对自己的失望,开始变得可以接受自己的平庸了。

实际上,我们总是喜欢给自己设立一个参照点,也就是一种自我期待。人们往往会通过和自我期待做比较,来判断自己是好是坏。而平庸的自己和幻想中的自己正是参照点的两端。

幻想中的自己越完美,完美就越容易受伤,越受伤就越需要一个幻想中的完美人设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所以,当我们打破了这种幻想中的参照点,真正不再与自己为敌时,就会开始以包容的眼光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开始慢慢接受自己的本来面目,开始试着去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然,这里说的接受自己的平庸更准确地说是要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是说要向世界妥协,而是要踏踏实实地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把每一步走好,在努力中做一个平凡的人。

总结

以上就是《幸福课:不完美人生的解答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世界上几乎每个人都在争取完美人生。然而,古往今来,百分之百完美的人生是没有的,完美只是梦想,不完美才是人生。”

的确,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可谓是“坑多路少”,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完美的世界里,但是我们的想象却是完美的。

而要想获得幸福的生活,就需要我们承认并接受这种不完美,扎根在这种不完美中,并且从中感受到真实的生机。

就像本书作者陈海贤博士所说,生活有时候就像是骑自行车。道路有高有低,有缓有急,但是只有在行驶中,我们才能知道如何调整、转向、把握平衡。追求幸福的道路也是如此,不要畏惧生活中的困难,也不要幻想等所有痛苦都解除了再去寻找幸福。

当我们走在前往幸福的路上,本身就能收获别样的风景,如果你总想把车停下来,你不仅欣赏不到美景,还很容易撞车。(编辑:越读者)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贫穷的本质》|贫穷之所以难以改变,是因为他们缺少信息来源,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幸福的方法》|你想学习幸福的方法吗?

【中国历史】《曾国藩的经济课》

《傲慢与偏见》|相爱一生,收获的只是长得像而已?

《北野武的深夜物语》|北野武如何看待日本社会中的怪现象?

《伯恩斯新情绪疗法》|如何让消极情绪帮助我们更好地生活?

史记·外戚世家|薄姬的大智慧是最容易看懂,也最不容易做到的。

上次推送内容:

《心灵的整饰》|如何把握情感劳动的尺度?

【严选好书】疫时高考:我们和你一起启程!

《领导梯队》|从打工仔到霸道总裁共分几步?

《混序》|如何让组织高效运行?

《亲历长征:来自红军长征者的原始记录》

本次推送:

《幸福课》|如何与自我和解,获得幸福的体验?

【严选好书】高中辍学的老罗,会对高考生怎么说?

《未来之路》|如何走好这条通往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

《邓力群自述:1915—1974》

《用户的本质》|如何增加用户的粘性和情感依附。

次推送:

《人生脚本》|如何掌控和改写自己的人生?

【严选好书】盛世也有饥饿:你知道了,也会爱上春秋时代。

《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场景才是传统行业转行的正经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上)》

《裂变式创业》|如何在企业内部创业?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