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力群自述:1915—1974》
《邓力群自述:1915—1974》
邓力群的前半生
1933年春天,北平暗潮涌动。在北海西边不远的草岚(lán)子胡同里,有座国民党的反省(xǐng)院。反省院其实是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操纵的特殊监狱,目的是对付有不同政见的人,让他们“反省”。高高的围墙内有许多被关押的犯人,靠近墙边就能听到里面的镣铐声。有位18岁的年轻人来探监,看到这样的场景,忍不住悲从中来。
年轻人来探望一位远房表哥。他知道表哥喜欢吃一种叫咖喱角的点心,于是每次都买一两斤送过去,少说也够表哥吃个三五天。可没想到,表哥给他的信里总说,点心都分给了狱友,实际自己没吃几块。这样的环境中还能舍己为人,年轻人深受感动,更加相信表哥的信仰——正是表哥带他了解了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
这个年轻人名叫邓声喈(jiē),更为人熟知的称呼是邓力群。3年后的1936年,邓力群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很快成为北平学生运动领导人之一。此后多年间,他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更是先后担任过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等重要职务。
我们今天要读的这本书《邓力群自述:1915—1974》就是他晚年对自己革命经历的回忆。接下来我们就选取投奔延安、新疆工作与《红旗》杂志这三件事,来展现邓力群跌宕(dàng)起伏的一生。
一、从北大到抗大
1931年9月初,邓力群进入北平汇文中学。开学不久,就发生了“九一八事变”。掌管北平的张学良,在天安门旁三大殿里开了一次反对日本侵占东北的会议,还允许学生上街游行,抵制日货。邓力群与其他热血青年一样参加了游行和各种宣传活动。
在表哥的指引下,邓力群打定了跟着红军抗日的主意,一心想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联,也就是学生联合会中,邓力群组织会议,开展游行活动。离开汇文中学以后,邓力群专门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当时共产党组织认为,要有合法的身份来掩护邓力群的秘密工作。于是1936年的夏天,邓力群弄了个东北中学的假文凭,报考了北京大学,被北大经济系录取了。
在北大,邓力群就是个挂名的学生,经常不上课,生活完全以搞救亡运动为主。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北平市的学联组织了一次全市学生的游行示威。他们采取游击队的办法,化整为零,又化零为整。先是各个学校的学生分别在各地游行,到中午再汇合到位于沙滩的北大广场开大会,沙滩也就是现在的景山公园东侧,当时到会的有三四千人,邓力群就在游行的队伍中。
后来,学生们还向卫戍司令宋哲元请愿,派了代表去交涉。宋哲元表示愿意接见学生,要大家到景山公园等待。学生队伍进去后,警察与保安队就守住了大门,架起机关枪,不许任何人出入。等到天快黑了,宋哲元才派了个军官出来。军官代表宋哲元讲了几句话,然后说会把学生的要求转达上去。
参加的学生运动越多,邓力群就对国民党越发不满。
1936年12月底,国民党在北平的一些学校中成立了新学联,反对邓力群所在的老学联。各大学斗争得很激烈,斗争焦点是学生会的领导权。新学联企图在学生会改选中控制学生会代表的选举,邓力群则带领老学联的学生进行反击。最后,仍是老学联在学生会占据了绝对优势。
1937年2月,一个偶然的机会,邓力群在沙滩街头看到了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招生广告,这是中国共产党秘密张贴的。广告上说抗大要招收进步青年,把他们培养成军队的团级干部,毕业后上抗日前线。于是,邓力群决定投身抗大,到延安去。他通过上级向北平市委提出了去延安的请求,上级很快批准了。由此,邓力群开始了真正的革命生涯,在延安、东北等地为革命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二、到新疆工作
1949年6月初,在东北进行土地改革工作的邓力群突然接到了上级命令,要他到北平报到。这是中共辽东省委接到中央发来的电报,而且限时限刻。到北平做什么工作?电报中没说,省委书记也没说。到了北平后,邓力群就住进了香山的中央机关。
原来,中共中央与毛泽东在1949年5月时做了个重要决定,要组织一个以刘少奇为团长的中共中央代表团,秘密访问苏联。代表团的主要任务是向斯大林和苏共中央通报中国革命形势,征求斯大林和苏共中央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争取苏联的支持和援助。中共中央决定,让邓力群做代表团政治方面的秘书。
6月26日,邓力群跟随刘少奇等人抵达莫斯科。由于是秘密访问,代表团工作人员不能上街,也没有组织参观,甚至不能跟家里人通信。原本的计划是访问结束后,代表团的工作人员留在莫斯科,在新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工作。可是邓力群突然接到了紧急任务,要去新疆。
当时,苏联得到一个情报,英国、美国企图策动在甘肃、宁夏和青海的马步芳等人的军队进入新疆,勾结民族分子搞分裂。这对中国共产党解放新疆不利,也对苏联的安全不利。从国内派人来不及,所以才让邓力群作为中共中央联络员,带3个报务员到新疆伊宁。邓力群要和新疆当地政权、军队和团体的领导人取得联系,把整个新疆各方面的情况报告给中共中央以及西北战场的彭德怀。
1949年8月8日,邓力群与3名报务员乘火车离开莫斯科,先到了哈萨克的阿拉木图,然后从阿拉木图坐汽车前往霍尔果斯。15日凌晨,邓力群一行人从霍尔果斯口岸到达伊宁,住在了民族军总指挥的家里。当天,报务员就在苏联驻伊宁领事馆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架设好了电台,并顺利接通了北平和莫斯科。
电台一直工作到11月22日,前后共计100天,因此被称作“百日电台”。而中共中央的电文中则称之为“力群台”或“力群电台”。在新疆和平解放前后,力群电台发给中共中央的电报有150多份。通过各种途径,邓力群切实了解了新疆地区各方面的情况并及时报告,为中国共产党解决新疆问题提供了可靠的根据。
新疆和平解放后,邓力群依照中共中央的命令继续留在新疆,担任中共中央新疆分局委员、常委、秘书长、宣传部长等职务。直到3年后的1952年10月,邓力群才最终返回北京。
三、主持《红旗》杂志
1952年到1958年,邓力群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当时毛泽东一直希望办党刊,还成立了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1958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期间,邓力群被调到了即将创刊的《红旗》杂志编辑部工作,担任副总编辑。往后的6年时间,邓力群一直在做《红旗》杂志的编辑工作。然后从1966年文革开始,邓力群在《红旗》杂志挨批斗,又到《红旗》杂志的五七干校,直到1975年复出,所以这一站对邓力群来说刻骨铭心,非常重要。
我们这里首先需要交代一下,《红旗》杂志正式创刊于1958年6月1日。它有一个很大的编委会,包括各大区的书记,还有中央一些重要部门的领导。由于编委会成员很多而且很分散,召集开会非常困难,对日常编务工作更无从关照,于是第二年6月,中共中央决定由胡绳、邓力群担任《红旗》杂志副总编辑。《红旗》杂志的日常工作接着就由这两个人主持了。
《红旗》杂志创办时,最初相当正规,每期刊物的篇目都要报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特别是要报送给毛泽东。头两期主要靠八大二次会议上的发言。杂志的组稿、编稿,学习的都是中央搞文件的办法。选题定了,有了稿子后,几个人分一篇。邓力群和胡绳各抓几篇,同编辑人员一起读,一起讨论、修改。每篇稿子都认真对待,有的甚至改到七八稿。
出刊之后,《红旗》杂志给人一种与一般理论刊物不太一样的印象。《红旗》杂志发表的文章,往往与实际联系得比较紧密,大体上都在讲社会关心的问题。《红旗》杂志第一期的发行量达到了1700万份,后来逐步往下降,到200多万份稳定了下来。
邓小平对《红旗》杂志也非常重视。1960年前后,邓小平说《红旗》杂志光靠现在的编辑人员人手不够,要从全国各地选人,让编辑部的人去选,然后把名单给中央,由中央调派。于是,编辑部人员增多了,开始采取两班制:邓力群与胡绳各领一班,大约是3个月一班轮换,一班编辑,另一班学习。分成两班后,不当班的编辑可以出去做点调查或读点书,研究些问题。
那时,《红旗》杂志的学习氛围相当浓厚。虽然是8小时工作制,但无论是当班的还是不当班的,实际上都是上午下午上班,晚上也在办公室读书看稿。《红旗》杂志所在的大楼整晚都灯火通明。
到了1964年,毛泽东提出培养革命事业接班人,《红旗》杂志积极响应,调了很多青年来作为培养对象。邓小平允许《红旗》杂志到各个大学里去挑学生,而且是在统一分配之前,由《红旗》杂志先挑。就这样,《红旗》杂志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干部,副部级以上的就有十五六位。邓力群认为,这样培养青年,通过写稿、改稿,而不是用嘴巴说道理,更有成效。
邓力群人生的前60年,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的重要历史时期。他亲身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邓力群对自己革命生涯的概括是,长期在中共中央机关及共产党领袖身边工作,从准备、学习阶段,到做助手,再到做重要助手。
2015年2月10日,邓力群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邓力群自述1915—1974》这本书,既是一个人的革命历程回忆,还是一个时代的剪影。读懂这本书,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邓力群,更有助于了解中国共产党,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拆书人:金奇)
相关内容:
【彪悍江湖】《撒切尔夫人》|为什么说权力是撒切尔夫人生活的前提背景?
《漫漫自由路》|是什么让纳尔逊•曼德拉得到各国领导人的敬佩?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幸福课》|如何与自我和解,获得幸福的体验?
【严选好书】高中辍学的老罗,会对高考生怎么说?
《未来之路》|如何走好这条通往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
《邓力群自述:1915—1974》
《用户的本质》|如何增加用户的粘性和情感依附。
次推送:
《人生脚本》|如何掌控和改写自己的人生?
【严选好书】盛世也有饥饿:你知道了,也会爱上春秋时代。
《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场景才是传统行业转行的正经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上)》
《裂变式创业》|如何在企业内部创业?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