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身居高位者,要如何治世?
关于宋仁宗最完整客观的传记,盛世王朝治理的经典样本。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宋仁宗》以时间为线索,详细讲述了宋仁宗的一生。赵祯作为儿子、丈夫、父亲和君主,既有平凡人的七情六欲,也经历过喜怒哀乐,作为宋朝第四代皇帝,则要面临重重考验,书中刻画出了他生而为帝王者,所要经历的无奈、克制与权衡。
作者吴钩在参考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将宋仁宗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格局展现给作者。皇帝与其治下宰辅大臣平定叛乱,开展改革,次第推出选拔人才、改善民生、完善法制......整个时代呈现出一种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本书聚焦于宋朝的高光时刻,文学、史料价值俱全,重新定义宋仁宗。
关于作者
吴钩,宋史研究者,历史畅销书作家。多年来致力于研究宋朝文明,主张“重新发现宋朝”“重新阐释传统”,著有《风雅宋:看得见的大宋文明》《知宋:写给女儿的大宋历史》《宋:现代的拂晓时辰》等作品。其中,重点介绍宋朝社会生活的《风雅宋》一书出版之后好评如潮,拿下了含CCTV“2018年中国好书”在内的众多大奖。
本书鲜知
学什么?身居高位者,如何治世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作为宋朝君主中存在感很低那一位,宋仁宗赵祯为什么能在改朝换代之后仍然一再获得后人的赞颂?为什么他的治下能诞生众多名垂千古的人物,例如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韩琦、吕夷简等等,历史上任何一朝帝王都无法与其抗衡?为什么宋仁宗能创造历史上少有人比肩的“仁宗盛治”?
宋朝重文轻武,从开国以来就在士大夫的主导下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务处理系统;同时宋代中央还设置了台谏监察系统,与以往不同的是,宋代的监察权的相对独立;刘太后对宋仁宗的管束严苛,造成了宋仁宗在性格上稍显懦弱;赵祯本人温和包容,能够容忍臣下与他争论,能够对弱者同情、对世事宽仁。
正是宋仁宗的“无为而治”,成就了生民之福和一个繁荣的盛世。
你还会发现
· 宋朝选择重文政策的原因;
· 宋朝台谏监察制度的约束力;
· 宋仁宗最大的性格的特点。
一、宋仁宗的必然选择
首先,我们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宋朝开国以来的治国传统和宋仁宗的早年经历,与共治时代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1、赵宋官家没有独裁的本钱
实际上,群臣共治的局面并非是帝国制度的必然选择,王朝和帝王也是可以考虑其他方式的,比如君主独裁或者放任自流。而宋之前的汉代和唐代,就属于半独裁和半放任的状态,宋以后的元明清则是完全的专制独裁。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只有宋代,作者吴钩认为,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赵宋的官家没有独裁的资本。
实话实话,没有哪个皇帝愿意与别人分享天下,赵匡胤兄弟未必不想成为汉武帝和李世民,但是他们没有那个本钱。
赵宋不像刘汉和李唐,有大地主阶级的支持作为社会基础,他们更不敢依靠各路诸侯,因为他们自己就是军阀造反,很清楚依靠武人会出现什么结果。思前想后,就只有依靠文人士大夫这一条路了。
宋太祖赵匡胤虽然是军阀出身,但是很爱读书,然而毕竟底蕴不足,用到知识的时候常常是捉襟见肘。
宋代实行重用读书人、扩大科举取士的政策,核心目的就是要向地主阶级以外的不同阶层,公平公开地开放仕途,并因此形成了一个自具特色的士大夫阶层。
赵宋官家想的是:既然地主和军阀都靠不住,那我们就厚待读书人,让士大夫阶层来帮我们稳固江山。他们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宋代对读书人的优待和尊崇,可以说在封建王朝中是极其罕见的。
另一方面,中国的士大夫历来就有精英意识和使命感,正所谓“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士大夫们不仅要维护儒家的价值世界,还有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与皇帝一起担负起天下兴亡的责任。
因此,宋代的士大夫就像持有股份的公司高管一样,和皇帝荣辱与共,把天下事当成自己家的事,这就为君臣共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宋仁宗的早年经历
除了宋朝开国传下来的重用文人的传统,作者吴钩认为,宋仁宗之所以能够与士大夫们开创共治时代,还与宋仁宗的早年经历分不开。
关于宋仁宗的身世,虽然“狸猫换太子”民间传说不值一提,但他的生母的确是一位宫女,她为宋真宗诞下皇嗣之后,皇子就被等级更高的刘妃抱养,这在当时是符合制度的。刘妃也就是后来的刘太后,对宋仁宗从小的成长、乃至后来仁宗亲政之后,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宋真宗驾崩之后,年仅13岁的宋仁宗即位,遗诏尊皇后刘氏为皇太后,“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刘太后名正言顺地垂帘听政,取得了统治实权。
刘太后是一个极为精明、性格很强硬的人,她在掌权的11年里,对宋仁宗的管束极为严格,造成了宋仁宗在性格上稍显懦弱,大小事情都得听刘太后的。
不过,虽然刘太后很有政治手腕,对仁宗的大事小情都要过问,但是日常政务还得由宰相主持。因为宋代从开国以来就重用文人士大夫,并且在士大夫的主导下也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政务处理系统,这就是“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的廷议制度。也就是说,国家的事情无论大小,都要经过宰相、御史为代表的行政和司法系统讨论,达成共识后才能实行,皇帝是不能独断专行的。
刘太后再强势,处理国家大事的时候也得遵从各种规章制度,不能随心所欲,这也是刘太后最后没有成为武则天的原因。
总之,正是由于宋仁宗幼年即位以及刘太后的长期掌权,造成了宋仁宗性格上有些犹疑孱弱,再加上文人士大夫主持的政府,有一套完备的运作系统,对皇权有着明显的制约。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对宋仁宗的皇权都造成了一定的降权,也为君臣共治打开了一个口子。
二、士大夫的权力偏移
接下来,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仁宗朝的士大夫阶层,又是怎么推动君臣共治的?
1、台谏制度的约束
本书作者吴钩认为,仁宗一朝的君臣共治还和一项特殊的监察制度有关,那就是台谏制度。
吸取了五代十国乱权专政的教训,宋代的统治更加重视维护中央集权统治。宋太祖从国家整体利益出发,倡导臣子们对自身进行监督,时常反省自己。同时,为了防止皇权的滥用,宋代中央还设置了台谏监察系统,由御史台和谏院行使台谏权。
御史台里的官员是“台官”,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预防百官贪污受贿、徇私渎职;谏院里的官员则是“谏官”,主要职责是给皇帝和政府提出批评意见。
宋太祖在确定重用文人、抑制武将的基本国策后,还特别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刻有不杀士大夫和言官的戒约,为宋代言事官的宽松政策定下了基调。因此,宋代的台谏制度和以往不同,它体现了监察权的相对独立,呈现出了分权制衡的态势。
另外,台谏的监察权对相权的独立也十分清晰,在实施监察前,也是不用向宰相请示汇报的。甚至宋代的台谏官在言事的时候,对自己的长官、同僚也都有相对的独立性。
宋代在开国之初就把台谏系统设为独立于中枢权力的机构,就是出于平衡君权、相权的考量。这样,就形成了君主、宰执、台谏三者之间的三权分立的制衡态势。在这样的严格的台谏监察制度下,宋仁宗想有点私心都难。
2、“祖宗之法”里的“私货”
除了相对完善的台谏监察制度,北宋士大夫手里还握住一件重武器,那就是“祖宗之法”。
啥是祖宗之法呢?公元997年,宋真宗在即位诏书中这样说:“先朝庶政,尽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所以,所谓的“祖宗之法”就是要“谨守祖宗法度”。
实际上,宋代是最重“祖宗之法”的,每次新君登基,几乎都要着重强调一遍对“祖宗法度”的忠诚。而这些祖宗法度,也并不是哪一位宋代皇帝所制定的,而是由一系列先帝故事、习惯、惯例和典故所构成的。
比如说,在涉及大政方针的重大问题上,士大夫就更是把祖宗家法当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试图重振纲纪,推行新政。他的做法就是先从源头上突破,也就是要效法先朝,树立纲纪。他对宋仁宗说:“臣敢约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宗之烈,采其可信者条奏,愿陛下顺天下之心,力行此事。”
在这个奏章里,范仲淹没有说是自己想改革朝政,而是说我们要遵从“祖宗之法”,顺应天下民心来力行改革。
值得强调的是,宋代的祖宗之法的整理,通常都是由士大夫们来完成的,士大夫在筛选、阐释祖宗之法的过程中,无疑加入了很多自己的“私货”,也就是融入了儒家的治国理念。
也就是说,天子以尊贵的身份高高在上,不亲细故,他们更多的是务虚的、象征性的,以宰执为首的政府才能具体施政,独立于皇权、相权的台谏,分别监察政府和皇帝,从而形成“君臣共治”“三权鼎立”的局面。
所以,本书作者吴钩认为,宋朝的祖宗之法真的不能说是皇帝的意思,更多的是士大夫们从自己实际的施政角度出发,结合儒家治国思想,集体塑造出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宋仁宗时代的共治局面。
三、君臣共治尽显风华
嘉祐八年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公元1063年4月30日)宋仁宗赵祯病逝,享年54岁。他在位42年,是宋朝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中国的皇帝中,宋仁宗既不是奋发有为的英主,也不是声誉卓绝的明君。他最大的优点就是宽容仁厚,能够容忍各种激烈的批评,哪怕是对他的私生活妄加非议。
在他的治下,不仅台谏官,即便是其他官员和士大夫,也能享受到君主制下罕有的自由,这直接促成了仁宗一朝的“共治时代”,仁宗与士大夫的共治,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宋仁宗的谥号是神文圣武明孝皇帝,庙号仁宗。庙号并不是哪个皇帝去世后都能随便有的,庙号是皇帝去世后,被子孙后代供奉在祖庙里享受的特殊荣誉。宋仁宗庙号“仁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得此庙号的君主。
大家可别小看了这个“仁”字,这可是儒家评价体系中的最高标准。在元代脱脱主编的《宋史·仁宗本纪》中说:“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一个“仁”字,是史学家对宋仁宗的盖棺定论,也是儒家对一位君主的最高褒奖。不仅如此,宋仁宗去世后,从当时百姓和邻国帝王的反应也可以看出,仁宗一朝是多么备受推崇。
宋仁宗去世后,消息传到洛阳,“城内军民以至妇人孺子,朝夕东向号泣,纸烟蔽空,天日无光”,大家都悲痛欲绝,沉痛悼念这位仁君。而当宋朝的使臣前往辽国送讣告时,发现辽国人也在哀悼这位宋朝皇帝,整个辽国境内“燕境之人无远近,皆聚哭”。辽国皇帝辽道宗耶律洪基悲痛得直掉眼泪,他拉着宋朝使者的手,感慨地说:“仁宗皇帝给宋辽两国带来安宁,已经42年都没有发生战争了。”为了纪念宋仁宗,耶律洪基还把宋仁宗赠送给他留念的衣物埋葬成一座衣冠冢,还把宋仁宗的画像长期供奉在辽国的皇宫内。
一个封建专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去世了,竟然引得邻国百姓和皇帝都一起痛哭,这实在是凤毛麟角啊,由此也可以看出仁宗之仁,真的是实至名归,百姓的痛,也是出自真心的。
宋仁宗对士大夫的优待世所罕见。比如说,宋仁宗时的臣子是可以坐下来和皇帝慢慢说话的,这叫“坐而论道”,而到了明清两代,由于皇权的高度集中,臣子就只能跪着说话了。这可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文人士大夫的地位可谓是江河日下。
而且宋仁宗之后,宋代的皇帝之中,如果你想性格强势还想收获好名声,那是绝对不可能的。这主要是因为,宋仁宗的故事也被编入了“祖宗之法”,成为宋代皇帝的评价标准。
总之,宋仁宗把国家的文治艺术推向了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仁宗一朝的共治时代,创造了足以让后世仰望的政治清明。
总结
以上就是《宋仁宗:共治时代》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正所谓,“宏图社稷无长策,一样丰碑立汗青”。纵观宋仁宗一生,他贵为九五之尊,却能够容忍臣下与他争论,能够对弱者同情、对世事宽仁。在他的一朝,不仅仅出现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大文豪,还涌现了一大批治世能臣。
宋仁宗在位期间没有建立什么大功业,这在沉迷于文治武功的人看来,确实不是什么值得夸奖的皇帝。但事实上,宋仁宗是最会做皇帝的人,尽管本人没有显赫功勋,却成就了生民之福和一个繁荣的盛世,这反而是他最大的功勋。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宋仁宗看似碌碌无为,但他并不是无能,而是暗合了古人所说的“无为而治”。
正是这种无为而治,造就了宋仁宗与士大夫的共治时代,也就是君主掌握着国家的最终决定权,但是却不直接处理政务;具体的事情教给可以问责的政府负责,同时还有台谏系统,对君权和政府进行监察。
纵观中华历史,这种政治建设不但超越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宋代以后的元明清历代更是无法企及。(编辑:越读者)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有关于“性别”的记号:
相关内容:
上次推送内容:
本次推送:
《宋仁宗》|身居高位者,要如何治世?
【严选好书】河南高考女生,撕毁同考场2人答题卡。——冲动是魔鬼。
《支撑》|如何发展良性的一把手和副手的关系?
《增长的本质》|解读人类产品和经济本质。
《白袍》|从学生到医生的必经之路。
下次推送:
《男性的衰落》|男子气概到底是什么?
【严选好书】90后快递小哥被评定为高层次人才——别让“打工者思维”局限你。
《你的顾客需要一个好故事》|讲好营销故事的本个简单步骤。
《团队竞争力》|组织进步的拦路虎有哪些?如何解决?
汉书·地理志|中国沿革地理的开始,这是一部怎样的志书?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