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文学】《伊凡·伊里奇之死》|人到底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

列夫·托尔斯泰 品卷一族
2024-12-10

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托尔斯泰晚年最重要的作品之一。这篇中篇小说,描写的是伊凡·伊里奇从生病到死去这一段时间里所经历的一切。

托尔斯泰使用现实主义手法,形象而深刻地刻画出伊凡·伊里奇在肉体病痛和精神困惑的双重袭击下的挣扎和反思,揭示了人类面对生死时,肉体毁灭与灵魂觉醒共同发生的情形。

《伊凡·伊里奇之死》被誉为人类文学上描写死亡的巅峰的神作,被西方各大学文学系当作教材。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淋漓尽致,他以小说为体裁,步步挖掘人在面临死亡之时显现出来的心理,带来一种惊人、无与伦比的现实感。

法国作家莫泊桑深深为之折服,曾经感叹说:“我看到,我的全部 创作活动都算不上什么,我的整整十卷作品分文不值。”

关于作者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评论家称为最清醒的现实主义天才艺术家。

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1844年入喀山大学,1847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巨变,写成《忏悔录》(1879~1882)。

80年代,托尔斯泰创作: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教育的果实》(1891);中篇小说《魔鬼》(1889)、《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克莱采奏鸣曲》(1891)、《哈泽·穆拉特》(1886~1904);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特别是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本书鲜知


学什么?什么样的人生才不会让自己失望

“怎么,难道我整个一生,清楚明了的一生过得真的‘不对头’吗?”

“在大家看来,我在步步高升,可是生命却从我的脚下一步步溜走了 终于时候到了,你去死吧!”

伊凡·伊里奇开始时不能忍受、不敢相信死亡能降临到自己的头上,而当他在经历了各种怀疑、难堪、恐惧、孤独、疼痛之后,终于明白自己人生的空洞、无聊与不幸。

爱慕虚荣的妻子和女儿并未真正关心过他,只关心他的钱;

同事才不因他生病而同情他,反而成天打听他的离去所带来的空缺,会给谁带来哪些升迁的机会;

给他看病的医生,机械化地、无动于衷地处理他的身体,根本不在乎他的个人感受......

他那些曾经拥有的体面,有多么虚伪。

伊凡对医生的不信任,对上帝的“埋怨”,对妻女外出的嫉妒与愤恨,绝望无助的孤离感,让他终于生命尽头“接受”死亡,“他吸了一口气,吸到一半停住,两腿一蹬就死了。”

托尔斯泰说,伊凡所经历的生活是最平淡无奇的,也是最可怕的。

你还会发现

· 伊凡·伊里奇是谁;

· 伊凡·伊里奇的求医过程;

·  伊凡·伊里奇是如何死亡的。

一、生活得意

这一天,45岁的伊里奇接到了彼得堡的调任状,他马上要从一名普通法官晋升为高级检察官了。

这次调任对伊里奇来说意义重大,因为他和妻子米海尔的感情陷入了危机,他指望这个调任状能缓和一些矛盾。近一段时间,妻子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甚至用粗鲁的语言骂他。伊里奇也发现自己的工资不够用了,3000卢布的年薪已经支撑不起米海尔体面的生活,米海尔一直抱怨伊里奇挣得太少,好在这次晋升伊里奇的工资提高了两级,他们的生活也回到了正轨。

伊里奇到了新岗位上,他找到了一座妻子梦寐以求的房子,并且亲手布置新房,他希望给妻子和女儿一个惊喜。

在为房子安装窗帘时,伊里奇不小心从梯子上掉了下来,好在他手脚灵活,马上站住了,只是腰部撞在了窗户框的把手上,撞伤的地方很疼,但很快也就好了。

新房子让米海尔和孩子们十分满意,就这样,一家人在新房子里开始了在彼得堡的新生活。

伊里奇也开始了新岗位的工作,每天按部就班,一切都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患病求医

突然有一天,伊里奇感觉到自己嘴里有一股怪味,左肋也有点不舒服,开始时他没太在意。但后来,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严重起来,渐渐地发展成一种肿胀,伊里奇的脾气也随着变坏了,他开始无端地迁怒家人,这让家里的空气变得很紧张。

有一天,伊里奇和妻子又发生了争吵,伊里奇突然意识到,自己这一阵子脾气大,也许是因为有病的缘故,他决定去看医生。

但检查的结果让人失望,医生足足让他等了一个小时,然后摆出十足的架子,对伊里奇做检查,检查完之后,医生严肃地对伊里奇说:“如此这般的情况表明,你的体内有如此这般的毛病,如果经过化验不能证实那么您就有可能有另一种病,如果您有另一种病的话……”这些没有结论的模棱两可话让伊里奇失望。伊里奇追问,自己的病情有没有危险?

医生说:“等验尿之后就知道了。”在等验尿结果的日子里,伊里奇提不起一丝劲头,他觉得大街上的一切都是凄凉的,这种凄凉的感觉和医生的话联系在一起,让伊里奇觉得情况很不好。

回到家里,伊里奇把详细的情况告诉了妻子,却没有换来米海尔和女儿的关心。伊里奇开始按照医生的处方服药,尿检结果出来以后,医生给伊里奇换了一些药,但依然没有确定伊里奇患的到底是什么病。

伊里奇每天严格地执行医嘱,密切地关注自己的病痛。但病痛没有减轻的征兆,每当和妻子有了争执,或者工作上有什么不顺利时,他就会感觉自己病得更重了。

一个月后,伊里奇又拜访了一位名医,但这位名医也没有给伊里奇更好的建议,只是又给他开了一些药。

伊里奇腹部左侧的疼痛越来越严重,变成经常性的了。嘴里的气味也越来越怪了,伊里奇觉得自己的食欲和体力也在一天天减退,他知道,自己身上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但这件事只有他一个人知道,而周围的人都不明白,这让伊里奇更加痛苦。

家里人一点都没有注意到伊里奇的变化,但伊里奇感觉得到,她们开始嫌弃他了。实际上,米海尔一直认为,伊里奇的病是他自己造成的,而且这个病已经让所有人跟着不愉快了。

两个月后,伊里奇的哥哥来彼得堡办事,伊里奇去看他,哥哥看到伊里奇的变化,惊讶得合不上嘴。

这天晚上,伊里奇看到哥哥把米海尔叫到了隔壁房间,他蹑手蹑脚地走到房间门口,趴在门上偷听。

只听米海尔叫道:“我觉得您夸大了!”

接着是哥哥的声音:“你难道看不出来,他已经是个死人了吗?你瞧瞧他的眼睛,一点光泽都没有,他到底得了什么病?”

米海尔说道:“谁也不知道。看了两个医生都是很有名的,他们说是盲肠炎,又像是肾移位,我也不懂。”

伊里奇走开了,他确定了自己的病情一直在恶化着,他要再找个医生看一下。

在一位朋友的引见下,他拜访了医生。医生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为他详细分析了他体内发生的种种情况,医生的话让伊里奇轻松不少。

但这种轻松的感觉很快又因为熟悉的疼痛和嘴里那股熟悉的、讨厌的怪味而打破了,他几乎要崩溃了。

伊里奇感到浑身发冷,他听到自己的心脏比以前微弱了许多。黑暗让伊里奇感到恐惧,他往后一仰,倒在枕头上,睁开双眼凝视着黑暗,喃喃地说:“何必呢?反正是死。可是他们谁也不知道,也不愿意知道,谁也不可怜我。可他们也会死的,这帮傻瓜。我先死,他们后死;他们也一样要死的,这些畜生。”然后气喘吁吁地仰面倒下,像是在等待死亡的降临。

三、反思人生

伊里奇知道自己要死了,但他无法理解这件事。他经常想:我只是从梯子上掉下来,碰到了腰而已,或许是伤到了肾或者盲肠,但它绝对不至于要了我的命。不过另一个理智的想法紧跟着冒了出来:如果是这样,那早就应该好了,如果只是撞上的话,嘴里怎么会有怪味呢?

每当一个人的时候,对死亡的恐惧都会折磨得伊里奇痛苦不堪,他尝试着做一些事情来转移自己的注意力,但是当腹部的疼痛越来越密集的时候,伊里奇扛不住了,工作上也频频出错,最后他只好请假回家休养。回家不到一周,伊里奇就下不了床了。一直照顾他的是一位叫格拉西姆的男仆。

妻子米海尔只是每天过来看望伊里奇一次,伊里奇望着米海尔,从上到下打量了一番,觉得什么都看不顺眼:她白皙、丰腴、干净的手和脖子,她头发的光泽,她充满生气的眼睛都让伊里奇深恶痛绝。

一天晚饭后,米海尔走进伊里奇的房间。她告诉伊里奇,她要带着女儿去看一场演出,一起去看演出的还有女儿丽莎的未婚夫。

接着,女儿丽莎进来了,她袒胸露臂,骄傲地裸露着年轻的身体。伊里奇的身体让他痛苦不堪,可是女儿却把身体拿出去展览。女儿坐下,又问了他的身体状况,接着便是沉默。这种彬彬有礼的虚伪让人喘不过气来,丽莎转过头对母亲说:“如果要看演出的话,现在该走了。”

母女俩离开以后,伊里奇觉得内心轻松了许多,没有虚伪了,虚伪和她们一起走了。

躺在床上,伊里奇唯一能做的就是思考,他质疑自己和亲人之间的关系,质疑自己努力得到的生活。他的一切,是很多人所向往羡慕的:体面的工作,舒适的房子,看似和睦的家庭。可是这样的生活,为什么却会让他体验到无助和失望呢?到底是哪里错了,还是每个人的最后都会这个样子?

伊里奇默默地想:“难道我的人生是错误的?那它错在哪里呢?”想到这个问题,伊里奇不禁全身一阵冰凉。过去显得快乐的一些东西,在他心里渐渐消散,变成某种渺小的、常常令人讨厌的东西了。

离童年越远,离现在越近,那些欢乐就变得越渺小、越可疑。在法律学校的时候,是有某些确实美好的东西的:欢乐、友谊、还有希望。但是到了高年级,这些美好的时光就变少了。后来又出现了另一些美好的时光,那是对一个女人的爱情的回忆。

结婚后,一切乱成一团,美好的东西变得更少了。琐碎的生活、妻子嘴里的气味、肉欲和装模作样,还有死气沉沉的公务、为金钱操碎的心,就这样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明明是一天天走下坡路,却还以为自己在步步高升。伊里奇想:过去的情况就是这样,大家都觉得我在步步高升,可是生命却从我的脚下一点点溜走了……终于时候到了,你去死吧!

伊里奇用手摸了摸自己已经塌陷的脸颊,对自己说:“离开人世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毁掉了上帝给予我的一切。”

他仰面躺在床上,开始重新检查自己的一生。他发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赖以生存的一切,都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从中得到了短暂的满足,却从来没有真正地体会到快乐!而他费心费力得到的一切,还是个掩盖了生死的可怕的骗局。他开始呻吟,在床上翻来覆去,撕扯着身上的衣服,然后大声地喊叫。

伊里奇的喊叫持续了三天三夜,让人毛骨悚然。伊里奇突然明白,他完了,无可挽救了,真正的末日到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伊里奇身边站满了人,忽然一个声音说:“完了。”

伊里奇听见了这句话,他在心里把这话重复了一遍:“完了。”

伊里奇吸进一口气,但是刚吸到一半就停住了,然后两腿一伸,死了。他的最后一个想法是:“这下,再也没有死了。”

总结

《伊凡·伊里奇之死》就在伊里奇的死亡中画上了句号。

伊里奇就这样死了,躺在床上,面朝着墙,突如其来,又无声无息。

列夫·托尔斯泰擅长谈论死亡,伊里奇的死尤为触目惊心。为什么伊里奇必须得死?因为妻子抛弃了他,女儿抛弃了他,最后,他惊恐地发现,就连上帝都开始抛弃他。他开始问:“难道我的一生都不对头吗?”这样的问题,唯有在病理性的死亡体验中,才能逐渐清晰起来。

叔本华说过:“人生就像一些低劣的商品,总在外表包上一点光彩的东西。举凡痛苦,总想掩饰;反之,凡是出头的、光彩的事,都要拿出来张扬一番。”

其实,虚荣的本意不过是空洞和无聊。归根结底,放弃伊里奇的不是别人,是他自己。(编辑:金水冬至)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小说】《活着》|自己的路是自己走的,脚上的泡是自己打的?

稻盛和夫:《活法》|一手缔造两家世界500的人的经营哲学。

《与神对话(第三卷)》|人类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诺奖文学】《七月的人民》|最好的选择都和自我存在有关。

《世界观》|哲学和宗教是怎么推动科学发展的?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有效沟通有多重要?

上次推送内容:

《苏世民》|如何成就一个伟大的企业?

【严选好书】懒,往往是失败的开端。

《新合作思维:从我到我们的商业新逻辑》|如何实现从“我”到“我们”思维转变。

【严选好书】45天,TikTok时间不多。

《高难度谈话》|有效地解决高难度谈话的方法有哪些?

本次推送:

【经典文学】《伊凡·伊里奇之死》|人到底是为自己而活,还是为别人而活?

【严选好书】全球面临50年来最严重粮食危机,中国不慌。

《孙正义的超常工作法》|孙正义是如何把“孙子兵法”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

【严选好书】莫言十年后再出版新书,能否打破“桂冠枷锁”?

下次推送:

《思辨与立场》|如何建立批判性思维?

【严选好书】中年人配谈青春?不,那才最可贵。

《管理团队》|一支结构合理的团队应该拥有的九个角色。

【严选好书】美团的市值已经是四个百度了,里面有你多少功劳?

汉书·高五王传| 止损的真正意义在于止未来之损,而不是现在的点滴得失。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