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9【企业传记】《光刻巨人》|了解高端芯片的制造到底有多难?

瑞尼·雷吉梅克 品卷一族
2024-12-10

全球最大的光刻机生产商的崛起之路。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光刻巨人》讲的是荷兰阿斯麦(ASML)公司如何在光刻机领域一步步实现从无到有的故事。如今的阿斯麦是世界最大的光刻机生产商,也是唯一一家有能力制造EUV光刻机的公司,它的市值高达1500亿美元,但是在这光鲜的背后,是无数的艰难和曲折,甚至多次濒临破产,《光刻巨人》讲的不是阿斯麦辉煌的现在,而是它痛苦、难过的过去。

关于作者:

瑞尼·雷吉梅克,荷兰科技专栏作家和自媒体人,曾创立过一家媒体出版公司“Techwatch”。因为了解到自己家乡这家伟大企业的传奇故事,瑞尼决定把它的经历写下来,为此他采访了数百名阿斯麦的高管和员工,前后花了7年时间才完成了《光刻巨人》这本书。

学什么:

1、ASML在生产光刻机的路上遇到了哪些挫折?

2、对ASML的发展起到帮助的人有哪些,他们做了哪些努力?

一、命悬一线的光刻机项目

在正式开始阿斯麦的故事之前,我们得先说说荷兰的一家世界500强企业飞利浦,因为如果没有飞利浦的物理实验室(简称Natlab),就不会有后来的光刻机项目以及阿斯麦公司。但也是因为飞利浦的关系,使得光刻机项目和阿斯麦几次差点夭折。

世界上第一台光刻机诞生于1960年左右的美国,叫接触式光刻机,当时主要由美国的地球物理公司(简称GCA)生产和销售。与这台光刻机同时诞生的还有英特尔联合创始人戈登·摩尔提出的著名的“摩尔定律”,这个定律简单理解就是芯片的精密度和性能每两年会提高一倍。到了60年代末期,出现了更先进的投影式光刻机,市场也不再是美国GCA一家独大,出现了另一家美国公司珀金埃尔默(Perkin-Elmer),整个70年代,基本是这两家公司在光刻机市场上交替领先。

飞利浦物理实验室(Natlab)的研究人员在美国的一次考察中,带回来了一颗“芯片”。飞利浦是一家有创新基因的公司,Natlab的工程师们认为,芯片将是未来科技领域的重中之重,而能够制造芯片的光刻机简直就是一台“合法的印钞机”,他们必须尽可能地掌握这门核心技术。

当时能够进飞利浦物理实验室的都是各个领域的顶级人才,这些物理学家、化学家、数学家可以说都是一群研究狂人。于是,1973年,在Natlab的科学家兼工程师范希克和布休斯的主导下,光刻机项目组成立并成功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台“步进光刻机”的原型机,相比投影式光刻机,它的生产速度更快,生产的误差更小。但由于这台光刻机的设计过于复杂,很难实现商用量产,也没有客户愿意下单购买,所以很快就被遗忘在了角落。

1978年,专门负责产品量产的飞利浦科学与工业部(简称S&I)负责人特罗斯特从废墟中救出了光刻机项目,他是一个工作狂式的人物,在他的字典里,不存在“不可能完成的事”。尽管特罗斯特在芯片领域并没有什么经验,但是他有着强大的营销能力,在他的努力下,很快就争取到了美国半导体巨头IBM的合作意向。

特罗斯特也低估了光刻机的制造难度,由于S&I缺少Natlab的技术人才,他们浪费了两年时间,光刻机生产的进展却十分缓慢。眼看将无法如期向IBM交付产品,特罗斯特只好向飞利浦物理实验室寻求协助。为了在最后期限内交付产品,两个部门的员工采取两班倒协同工作,并在1982年7月向IBM交付了第一台光刻机,尽管还只能算是半成品,但IBM还是从中看到了许多优点,也提出了一些改进意见,并表示会考虑购买飞利浦的光刻机。

尽管看到了希望,但特罗斯特的光刻机项目团队却遇到了资金短缺问题,当时飞利浦的管理层都不愿意在这上面继续投资了,没办法的特罗斯特只能寻求外部资金支持,就在他四处碰壁的时候,一个飞利浦瞧不上眼的“小公司”荷兰先进半导体材料公司(ASM)挽救了这个几乎夭折的项目。然而ASM并没有成为阿斯麦的救世主,后面还有更大的困难等着这群充满着理想主义的技术天才。

二、与时间赛跑的“弃儿”

1984年4月,ASM和飞利浦正式达成协议,成立合资企业阿斯麦(ASML),飞利浦和一家私募股权基金MIP各获得30%股份,ASM作为项目领导,占有40%的股份。ASM的创始人德尔·普拉多天生就是个冒险家,尽管他非常清楚光刻机项目存在的巨大风险,但他愿意和飞利浦这样的巨头企业一起赌一把。

阿斯麦的第一任CEO是贾特·斯密特。斯密特和普拉多一样,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同时,他还是一个敢于质疑权威,并十分痛恨官僚主义的人。虽然他能力出众,但他完全没有预料到,迎接他的是数不清的难题。

首先是缺人。当时懂光刻机技术的基本全是飞利浦的员工,但这些人又普遍认为光刻机项目是飞利浦的弃儿,是甩出去的负担,所以几乎没有人愿意冒险转岗到这家新的合资企业。最后还是特罗斯特好说歹说,并保证4年之内大家可以重返飞利浦,才有47名员工同意加盟。但这还远远不够,阿斯麦还需要招聘大量的技术人才。

其次是缺钱。尽管在成立合资企业之后,双方为这个濒临破产的项目分别投入了210万美元,但这对于每年光研发就要烧掉数千万美元的项目来说,就是杯水车薪,用特罗斯特的话说:“新公司买杯咖啡就会破产。”

按照斯密特的估算,要研发出第一代商用光刻机,大概需要1亿美元,为了不吓坏那些董事会成员,他把这处额度降到了5000万美元,但这还是把他们吓住了。后来飞利浦和ASM又共同追加了300万美元的投资,随后的几年,阿斯麦基本处于到处找钱填坑的状态。

然后是缺产品。产品不能量产一直是光刻机项目最大的痛,当时的芯片领域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市场迫切需要一台生产速度更快、制造工艺更精密的机器,而阿斯麦的光刻机还处于襁褓之中。

最后是缺氛围。斯密特刚一接手新公司,就发现员工们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长久的挫败感让他们对光刻机项目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工作成了例行公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斯密特专门做了个卡通片,借助卡通片,他充满热情地告诉大家:“我们现有的光刻技术是先进的,虽然还没有产品上市,但这只是暂时的,我们一定会成功的,我们要争夺金牌,而不是银牌、铜牌。”一番激情演讲,重新燃起了员工们的信心。

当斯密特正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光刻机市场开始发生了巨大变化,之前一直遥遥领先的美国公司GCA和珀金埃尔默,逐渐被日本公司尼康和佳能所超越,甚至没过几年就纷纷退出了历史舞台。这让斯密特更加意识到了这个行业竞争的残酷性,他在一次会议上给公司定了两个目标:第一,必须在1985研发出一台过渡机器PAS 2400打入美国市场;第二,必须在1986年1月1日完成公司第一款旗舰产品PAS 2500的研发,并强调这是决不能更改的要求。

压力山大的阿斯麦员工暴发出了巨大的工作热情,他们在付出了无数泪水和心血之后,终于在规定期限内研发出了PAS 2400,尽管缺点不少,但凭借它独特的优势还是获得了少量订单,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美国半导体巨头AMD公司的关注。AMD公司表示,PAS 2400虽然还没达到他们的要求,但他们对接下来的PAS 2500很感兴趣。

1986年5月,PAS 2500终于研发成功,这是第一台真正能够代表阿斯麦的光刻机,是一项来之不易的成就,许多芯片厂商都对这台机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阿斯麦的春天好像真的来了。

但人算不如天算,当时正是芯片市场的持续衰退期,几乎所有芯片厂商都缩减了在设备上的资金预算,这对资金本来就磕磕绊绊的阿斯麦来说,又是一次重击,原本打算一年卖出40台,最后只卖出了12台,而且其中几台还是打折卖的。

技术问题解决了,但是钱的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到了1987年,阿斯麦已经花掉了将近5000万美元,但是预定的销售目标却远远没有完成,此时,母公司之一ASM也陷入了年亏损数千万美元的困境,已经无力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了。在这个关键时刻,阿斯麦的CEO斯密特和ASM的CEO普拉多也发生了争执,最后的结果是斯密特离开了阿斯麦,去了一家给他双倍薪水的德国公司。

斯密特虽然离开了,但他对阿斯麦的贡献和影响仍然是巨大的,正是他奋不顾身的激情和不畏困难的决心,给阿斯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而他留下的“只争第一”“赢者通吃”的企业文化,也为日后阿斯麦成长为行业巨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迎来曙光的未来巨人

斯密特的离开让刚刚有点起色的阿斯麦再次摇摇欲坠,管理层不得不找到62岁高龄已经退休的特罗斯特来接替CEO的工作。特罗斯特曾经在光刻机项目上倾注过大量心血,阿斯麦就如同他的孩子一样,所以只要阿斯麦有需要,他就会出现。

1988年初,阿斯麦已经穷到揭不开锅了,甚至连员工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母公司之一ASM是有心无力,它仅仅1987年就亏了2300万美元,而且其中800万美元还得算在阿斯麦头上。另一边,飞利浦看着阿斯麦那可怜样,觉得终归是自己的孩子,只能不断转现金过去帮助支付工资,阿斯麦就靠着飞利浦的接济勉强维持生存。

到了1988年8月,普拉多为了保住自己辛苦创立的ASM公司,决定退出阿斯麦。ASM退出之后,飞利浦召开董事会表决阿斯麦的问题,最终在“欧洲必须掌握芯片核心技术”的主张下,阿斯麦被保留了下来。

1989年,一个重要客户的出现,几乎救了阿斯麦的命,它就是中国台湾的半导体巨头台积电,他们一口气从阿斯麦下了17台PAS 2500的订单,解了阿斯麦财务危机上的燃眉之急。

台积电之后,阿斯麦开始越走越顺,全球芯片市场也开始恢复增长了,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找阿斯麦下订单。1989年,阿斯麦的利润达到了800万美元,第一次实现了现金流转正。更重要的是,市场认可了阿斯麦的技术能力和优势。所以当阿斯麦提出要研发更先进的光刻机PAS 5500来提高芯片的制造水平时,许多客户都表示愿意投入资金帮助研发,成功后双方都受益,其中包括IBM、英特尔、摩托罗拉和西门子等各大世界半导体巨头。

但好日子只持续了三年多,阿斯麦在1992年再次陷入财务困境,他们只能再次寻求母公司飞利浦的救助,这次飞利浦也不干了,当时飞利浦的并购部门甚至建议直接关闭阿斯麦公司。

幸运的是,接替特罗斯特的阿斯麦第三任CEO威廉·马里斯是一个谈判高手,他成功说服飞利浦的CEO蒂默,拿到了2100万美元的救命钱。

这次,阿斯麦总算兑现了承诺,1992年,PAS 5500正式投入生产,资金开始不但流入阿斯麦,仅1992年一年的收入就达到了1.19亿美元,这台PAS 5500就像是一台合法的“印钞机”,资金开始源源不断地流入阿斯麦。

1995年,阿斯麦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首次公开发行价格18美元(开盘当天收盘价22.5美元)公司总市近十亿美元,飞利浦通过它的上市直接获利1.25亿美元。借助股票的收益,阿斯麦很快偿还了所有贷款,从此,巨人开始腾飞。如今阿斯麦的股价已经达到370美元,市值达到1500亿美元。

结语

《光刻巨人》这本书只写到阿斯麦1995年成功上市,并没有写它真正成为“光刻巨人”的21世纪,而且重点讲述的也是它成为巨人之前漫长而艰苦的历程。1995年上市的时候,阿斯麦尽管已经是光刻机市场最重要的企业,但当时日本的尼康和佳能仍然紧跟在它的身后,是它的强劲对手,直到21世纪,阿斯麦研发出了更加高端的EUV光刻机,才彻底将尼康和佳能甩在了身后,如今的阿斯麦在全球高端光刻机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89%,尼康和佳能合计占有率只有11%,开始了高端光刻机市场一家独大的局面。

阿斯麦的故事告诉我们,科技的进步仅靠口号和决心是无法实现的,成功的背后总是伴随着无尽的汗水和泪水,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发展才是王道。

本书作者瑞尼在书的序言中写道:阿斯麦的成功让我着迷,它证明了依靠技术和辛勤工作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可能性。今天,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科技的重要参与者,在那里我也看到了同样的努力,越来越多的顶尖科技公司正在诞生。

 [编辑:小平]

相关内容

《三位一体》|英特尔屹立不倒的关键在于,从错误中学习。
《与乔布斯一起领导苹果》|乔布斯为何如此推崇“海盗精神”?

【江湖望族】《腾讯传》|如何激活腾讯帝国的肾上腺激素?

《乐高》|"玩具行业的苹果"对创新是怎么理解的?

《华为内训》|惟有惶者才能生存。

《小米之道》|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互联网竞争的利器就是快!

《海尔转型》|禅宗说“凡墙都是门”,创新是变墙为门的密码。

《激荡十年,水大鱼大》|探寻中国经济发展走向。

《中国制造2025》|企业想不在发展中被淘汰,要紧跟国家发展步伐。

《阿米巴经营》|如何让员工成为公司的主人?

上次推送内容:

《无乐之词》|透过格拉斯的创作和生活,理解他的音乐风格和人生态度。

【严选好书】人性最大的恶就是不懂“感恩”。

《指数型组织》|创业者怎样打造一个独角兽?

【大咖讲书】何伊凡《原则》读书会(二十一)|创业的早期要警惕自大的理想主义者。

本次推送:

【企业传记】《光刻巨人》|了解高端芯片的制造到底有多难?

【严选好书】你有你的火场,我有我的战场。

《教训》|中国创业者总是掉进硅谷的坑里怎么办?

【大咖讲书】何伊凡《原则》读书会(二十二)|要维持伟大的合作关系,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体贴和宽厚。

下次推送:

《当尼采哭泣》|任何苦难,如果不能杀死我,终将变成我的财富。

【严选好书】职场上最大的不成熟,就是太把自己当回事。

《自控力》|如何避免在进步中迷失自我?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一)|谈判桌上该不该先讲话?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