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权与绅权》|中国古代社会,皇权与绅权是如何演变的?
六位社会学家强强联手,解读皇权与绅权的复杂关系。
核心书摘:
1948年,费孝通、吴晗、袁方、全慰天、胡庆钧、史靖六位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学家在清华齐聚一堂,展开了一场有关中国古代皇权和绅权的讨论。当时,国共内战尚未分出胜负,中国也没有走出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旧思想、旧阶级、旧观念仍影响着绝大多数的国人。而《皇权与绅权》这本书,就是当时这六位教授讨论的成果,他们结合中国国情,从解释“绅士”的含义出发,分别介绍了古代官僚、皇帝,到底拥有着怎样的权力,以及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
关于作者:
本书的作者共六位,分别是费孝通、吴晗、袁方、全慰天、胡庆钧、史靖,六位都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学者和社会学家。
其中本书的主要编辑费孝通,是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除了《皇权与绅权》外,他还有《乡土中国》《江村经济》《中国士绅》《从事社会学五十年》等著作。
学什么:
1、什么是皇权?
2、什么是绅权?
3、皇权与绅权在我国古代社会是如何演变的?
一、什么是皇权?
所谓“皇权”,指的是“治权”,也就是治理天下的权力。中国历史上的治权不是由人民同意委托的,而是凭借武力强行攫取、占有的。如果我们把治权的形式分三个阶段来说,那么秦朝以前是贵族专政,秦朝以后就是皇帝独裁,辛亥革命后,帝制被推翻,中华民国成立,皇帝独裁的日子结束了。所以,皇权存在的时间是从公元前221年到公元1911年,一共2100多年的历史。
在秦朝以前,中国没有皇帝,只有王。秦始皇统一六国,自封始皇帝后,才实现了从王到皇帝的巨大转变,它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结构。在秦以前,天子下面有诸侯,诸侯下面有大夫。诸侯封有领地,割据一方,被称作“王”。诸侯管制下的土地,就算是天子也没有权力干预。诸侯下的大夫也有领地,可以不听从诸侯的调遣。名义上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再分封大夫,但实际上在这个贵族的封建等级中,权力是完全分散的,谁都不是绝对的盟主。
所以,这是一个权力金字塔,每个贵族都分享着一部分权力。春秋战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这个特殊的社会结构造成的。
秦朝以后,封建解体,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里,政权成了皇帝的独占品,是不可分享的。官僚只不过是皇帝雇佣来处理政务的助手,所以书中说:官僚是皇帝的工具,工具只能行使行政权而没有政权;贵族是统治者的家门,官僚是统治者的臣仆。
皇权除了具有独占性外,还具有片面性。皇帝仅仅代表着皇室家族的利益,并不代表人民的利益。哪怕在皇室内部,这种片面性也依然存在。即使是皇后、太子、皇兄皇弟,对皇帝而言,也都是臣民,皇帝在这个家里是绝对的独裁者。“孤家寡人”这四个字很好地说明了皇权的独占性和片面性。
另外,皇帝的权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加强,但皇帝也面临着全新的“合法性危机”。在贵族政治里,政权是依靠血缘来分配和传承的。但封建解体以后,皇帝的政权自然也就失去了正统性来源,变成了“帝王本无种”,人人都可以当皇帝。在政权的争夺中,武力是最重要的手段,“成王败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传统的历史概念中,军事的成败直接决定皇权的兴废。
皇帝不和他的家人一起共治天下,而是“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句话的意思是:皇权所代表的利益,同时也是士大夫的利益,而不是百姓的利益。这是因为,如果皇帝和家人共治天下,就会威胁皇权的独占性和片面性。而士大夫本质上是皇帝的“雇员”,他们的利益跟皇权是一致的,而且士大夫也愿意被皇权驱使,所以当然要用他们了。
也就是说,皇帝想要治理天下,必须要用官僚。官僚被皇权赋予权力,进而发展出绅权。士大夫能够治理天下,靠的也就是社会结构中的绅权。
二、什么是绅士?
士大夫最初是周朝分封制的产物,天子封诸侯,诸侯封大夫,大夫再封士,一级压一级,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封制。在秦以前,士大夫专指贵族和官员。到秦朝以后,士大夫的含义逐渐变得丰富,可以指官僚,也可以指绅士。官僚是士大夫做官时候的称呼,而绅士则是官僚离职或退休后的叫法。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想建立一个全新并且完备的政治系统。他的理想是,皇权高高在上,其他人都在皇帝面前俯首称臣。这个系统的问题是,天下太大,皇帝一个人治理不过来,他需要雇佣大批的官僚协助他,而为了更好地治理社会,皇帝还得建立起一个富有效率的行政机构。具体的做法就是法治:有效率的行政机构必须是一个法治机构,所有人都在法律之内。但古代法家疏忽了一点:有一个人没有纳入法律之内,那就是天子。也就是这么一个人,让法家的理论作废,也让官僚无法战胜皇权。
既然官僚无法抗衡皇权,那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为自己谋取私利了。由于官员有免役免税的特权,渐渐地,官僚身份就成为社会上各种势力眼中的香饽饽了,很多民间有钱有势的商人要么努力考取功名,改变家族阶级;要么在官场上攀附关系,搞钱权交易。
在皇权面前,官僚是奴才。为了规避风险,官僚们需要时刻保持机警,这也使得官僚们拥有两幅面孔。他们向平民要钱要人时,盛气凌人,把政治的负担转嫁到平民身上。但是当平民被逼到铤而走险时,也是官僚首当其冲成了替罪羊,所以做官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当官不轻松,可是人们还是想做官,因为做官是得到安全和保障的必要手续,而且做官所能保护的可不止自己一个人,家人亲戚都能因此获得安全感。所以古人的办法是一个集团选派代表去做官,一人升官,鸡犬就都跟着安宁了,传统社会里的大家族就是这样的利益集团。
中国的官僚和政权是对立的,官僚侍奉政权,很大程度是为了让自己获利,这是一种“敌对的合作”。中国传统的官吏并不想终身做官,他们在做官时掩护自己的亲戚,做了一阵,任务完成了,就要告老还乡。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退隐山林”会是中国人的理想。因为那时,上边没有了随时可以杀他的皇帝,周围全是感激他的亲戚街坊,他的生活富裕,不用做农活,家里有田,还享有农业的收成。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冒险去觊觎政权,更不想改革社会制度,因为一旦有所改变,他们就不能靠着制度得到经济的特权了。在农业经济中,绅士是不劳而获的典型,他们不用劳动,就可以持续获得回报。绅士可以是退任的官僚,也可以是官僚的亲戚。他们在野,但朝廷里有人;他们没有政权,但有势力。当绅士和官僚联合起来时,绅权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三、什么是绅权?
所谓绅权,就是绅士的权力。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地方社会极度复杂,于是皇帝需要官僚集团帮他治理各州县。但古代的交通和通讯技术落后,官员们也无法深入到最基层的社会,所以就需要依靠在农村社会生活的绅士群体进行治理,和地方绅士群体合作治理,所以书中说“官僚是和绅士共治地方的,绅士由官权的合作而相得益彰。”虽然绅士群体要依赖官僚来获得某种权力,但由于地方社会的复杂性,官僚为了地方治理,对绅士的依赖性不亚于绅士对官僚的依赖性。
通常的情形下,地方官到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访绅士,联合绅士,获得地方绅士的支持。由于绅权与官僚的关系密切,官僚又和皇权的关系密切,所以推论下来,很多人也会说“绅士也和皇权共治天下”。
但这句话严格来说并不准确。
首先,政权不下乡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下乡的成本太高,但更重要的是,政权没有下乡的需求。帝制中国的中央政权对基层只有收税和丁役的需求,作为回报,政府会负责保障治安,不管是收税还是保障治安,都不需要精细化的管理。
其次,政权不下乡不等于“乡下”就拥有自治权。比如,当政权因为战争等原因要增加徭役赋税时,地方并没有说不的权利,想讨价还价是不行的。
第三,乡绅想整垮地方官员,靠的不是自己,而是绅士背后庞大的官僚关系网,自上而下地施压。当本地乡绅背后依靠着更高层的官员时,地方官就会处在弱势地位。这本质上是官场内斗,而不是官民之争,更不是地方自治运动的表现。地方官与乡绅之间的关系,是合作与分赃为主,矛盾冲突比较少。
总的来说,绅权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绅权只是皇权的一种补充,是皇权的附属。自古以来,绅权就没有能够对抗皇权的能力,甚至地位还在不断下滑,元代以后,绅权几乎就沦为了“奴隶”。
四、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
在古代,知识是社会分化的基础。哪怕是皇帝,也必须从小读书。社会地位较高的官员、绅士,也都有教育背景。无论是在朝的官员,还是在野的绅士,他们都有共同的身份,都是知识分子。为什么“知识”会成为社会分化的基础呢?
首先,一个东西要成为社会分化的基础,那必须是可以辨别的。现代社会主要的分化是经济的,根据是否掌握生产资料,可以分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这么说来,知识好像是不能成为社会分化的基础的,世界上不可能有什么都不懂的人。其实,古代语境下的“知识”,跟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知识”是不一样的。
对于“知”,论语中有两种说法。做动词时,是指“知道”。做名词时,是指“懂道理”。从“知道”到“懂道理”,体现了古人认知中的两类知识:一类是知道事物是怎样的,另一类是知道应当怎样去处理事物。前者是自然知识,后者是规范知识。《论语》里所讲的“知”属于规范知识。按照孔子的看法,凡是专长于规范知识的人可以不必有自然知识。
孔子对知识的分类造成一个严重的后果,那就是技术知识和规范知识的分离。原本这两种知识是相互关联的,但是当规范知识被统治者垄断后,它就和技术知识脱离了。这样一脱离,技术也就停顿了。
传统社会里的知识阶级是一个没有技术知识的阶级,可是他们独占着社会规范决定者的威权,他们在琴棋书画上下大功夫,但是这些都跟技术无关。同时这些知识阶级也是传统社会中经济上的既得利益阶级,但他们的兴趣不在提高生产上,而是在巩固既得的特权。因此,他们关注的也是规范的维护。近代西方的知识阶层则跟我们正好相反。他们更关注人和自然的关系,为了提高技术和生产,他们做出了很多努力。
其实中国的知识阶层不是不明白西方文明,像哲学、数学这些东西,在纯理论方面,其实是可以被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接受的。这些理论都是西方现代文明的理论基础,但是传到中国后,却没有引发工业革命。这说明这套理论一定要和现代技术配合才能发生作用,一旦脱离技术,就只成了一篇文章罢了。而像洋务运动的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质上还是割裂了技术知识和规范知识的关系。亚当·斯密的学说在中国缺乏技术,洋务运动在中国缺乏理论,都必然面临失败。这也是中国知识阶层最大的问题,他们不能把握技术和规范的关联,因为他们生活的社会结构就是一个把知识分化了的结构。
到了近代,这样知识分化的社会结构仍然发挥着作用。有些知识分子去国外留学,只学到了自然知识和技术,对怎么应用知识去改造社会并不感兴趣。而有些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则完全不愿意去工厂当技工,一定要做职员。无论是轻技术,重规范;还是轻规范,重技术,都不是健全的状态。
正因如此,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才说,以整个中国历史来说,从没有一个时期,在社会上处于领导地位的知识分子曾像现在一般这样无能,在决定中国命运上这样无足轻重……
中国知识分子最终会走向哪种命运,要看他们是否能改变传统的社会结构,使自然知识、技术知识、规范知识合成一体,用知识和技术来服务人民,打破知识成为阶级的旧形态,让知识不再是一个社会阶级的独占品。
结语
以上就是《皇权与绅权》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是20世纪40年代6位历史学家为探讨中国社会结构问题,在清华大学组织的研讨班上讨论的成果。虽然在那个时候,这些学者的观点有所差异,但都一致认为:绅权在历史上不曾也不能带来真正的地方自治和民众自治,中国人民需要另谋出路。这本书写于解放前,但如今读来仍然发人深省,特别是对权力与制约、人权与自由、知识分子的命运和出路的分析,依旧没有过时。
【编辑:Stan】
相关内容:
史记·穰侯列传|时刻保持危机意识,认真把控每一个细节,才能让企业走的更长远。
《百年战争简史》|没有哪一场战争能被称为“胜利”,“战争”对于卷入战争的双方来说,都是灾难。
《罗马人的故事》9/15:贤君的世纪|外交、内政和建班子,这是一个领袖的三大责任.
史记·佞幸列传|从职场交际和立足策略两个角度,来为你解读这篇《佞幸列传》。
上次推送内容: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加字萌版)|如何不让自己骗了自己?
本次推送:
《皇权与绅权》|中国古代社会,皇权与绅权是如何演变的?
【严选好书】真正舒服的情商,是不叫别人猜你心思。
《经营的本质》(加字萌版)|创业者必须了解的经营四个基本元素。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六十二)话讲满了如何解套
下次推送:
《文艺复兴的故事01》|了解文艺复兴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严选好书】最好的人生什么样?波澜壮阔VS静水流深?
《竞争战略》(萌版重发)|如何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看这三点。
【大咖开讲】实用谈判技巧读书会(六十三)跨文化谈判的语言问题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