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电影是什么?》|作者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界的亚里士多德”。

[法]安德烈·巴赞 品卷一族
2024-12-10

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奠基石

跨时空对话:中国电影第一人——任庆泰

核心书摘:

《电影是什么?》这本书是二十世纪法国最著名的电影评论家安德烈·巴赞的批评论文选集,涉及到电影本体论、电影社会学、电影心理学和电影美学等诸多内容,是电影界公认的“电影圣经”,被誉为二战后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发展的奠基石。

关于作者:

安德烈·巴赞,二十世纪法国最著名的电影评论家,他被称为“电影界的亚里士多德”,他的名字与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50年法国电影评论的发展及电影现实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巴赞的现实主义美学深刻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学什么:

1、现实主义电影有什么特点?

2、蒙太奇的电影表现手法有哪些优劣势?

一、电影的起源和本质属性是什么?

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是世界公认的电影发明者。1895年12月,卢米埃尔兄弟两人在巴黎的一间咖啡馆中,第一次公开售票放映自己拍摄的影片。其中一部影片叫《火车进站》,画面内容是一辆行驶的火车向银幕驶来,结果把看电影的观众吓得惊慌失措。

如果是一张照片或是一幅画,观众绝不会有此反应。因为电影中的画面是运动的,这让没有观影经验的观众误以为眼前的一切正在真实发生。

早在182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约瑟夫普拉多就发现:当一个物体在人的眼前消失后,这个物体的形象还会在人的视网膜上滞留一段时间,这一发现,被称为现象暂留原理。

人脑保留视像的时间会比眼睛真正记录它的时间略长一点,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对世界的视觉感知就会不断被眨眼的动作打断。大脑在双眼闭上的那一刹那,会“保存”视像,当静止的图像以最短的间隔从人眼前闪过时,大脑也会发挥保存图像的作用。

照相术就是把我们肉眼所见的画面通过照相机的一系列工作,将画面复制在底片上的一种技术。而电影摄影机是在照相机的基础上将原本拍摄单张画面的机器变成了可以拍摄连续画面的机器。电影不是真的在动,而是一组以每秒24格的速度放映的静止画面,这样的速度让人觉得动作是连续的。这就是运动造成的真实假象,这种真实假象构成了电影的一个重要特征。作者安德烈·巴赞基于此提出了“摄影影像本体论”,这个理论认为电影其实就是摄影派生而来的,因此电影具有客观性。

在《摄影影像的本体论》这篇文章中,巴赞用精神分析方法分析了电影的心理学起源。他认为,艺术都源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木乃伊情结”,古埃及人相信不朽的肉身可以对抗死亡,获得永生。让肉身抵御时间的流逝就能够满足人类的基本心理需求,因为死亡就意味着时间的胜利。于是,古埃及人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对尸体的肌肉和骨骼进行防腐处理,来保存死者的真实样貌。人类早期使用硬陶土雕像,万一木乃伊被毁坏,这些雕像便可以替代死者获得永生。巴赞认为这样的做法也说明了雕塑艺术的原始功能就是替代人类肉体,留住人的精神象征。

有很多人用类似的方式来寻求永生,比如法国波旁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四虽然没有让人把他的肉身制作成木乃伊,但却让他的御用画家夏尔·勒·布朗把他的伟岸形象画成一幅幅画像,挂在凡尔赛宫,路易十四认为这也是一种得以永生的方式。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时间抗衡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普通人也有了同样的愿望,希望能永久地留存住瞬间的现实。文字、雕塑、绘画都能实现这个愿望,但最好的方式是摄影。因为其它方式容易让我认为。但摄影不同,摄影是客观的,它在场景方面不留给观众想象的空间,一旦影像中出现了某个物体,比如一棵树,它就不会像文学作品那样让你联想是杨树还是柳树,是已经遍地落叶的树还是郁郁葱葱的树?

所以巴赞认为,以摄影技术为基础的电影的本质功能是客观再现现实,但是电影仍是一门艺术,只能无限接近现实,而不能完全与生活一模一样,于是巴赞提出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

巴赞认为意大利电影《偷自行车的人》就完美地诠释了电影的这一特点。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些并不重大甚至有些琐碎的事情,影片的所有场景都是在罗马街头实地拍摄的,用的也都是非职业演员。片中饰演主人公安东的演员就是一名工人,他在影片中精彩演绎了永恒经典的角色之后,又回到了罗马的就业市场中,重新陷入失业的危机。

这种拍摄手法与巴赞的电影理念非常契合,它采用纪实手法拍摄,通过主人公得到工作、丢车、找车、偷车的剧情触及到了意大利下层社会的生活问题,人们失业,食不果腹,展现了战后意大利经济瘫痪的状况。

《偷自行车的人》是个悲伤的故事,但它没有特意展现人们愤怒的情绪,也没有控诉时代的不公,没有说教,也不升华主题,没有人为制造的泪点,却比后世大卖苦情的作品更让人感到心酸。对片中的人来说,苦难没有终结,只有忍受,而屏幕前的观众也感受到了深深的无力。电影脱胎于现实生活,却不是完全重现现实生活,这就是巴赞提出的“渐近线”理论。

二、电影语言是如何运用的?

电影语言是电影艺术在传递信息中所使用的各种表现方式和手段的统称。它是一种直接传递到观众视听感官的手段,导演拍摄的每一个镜头,演员的表演、场景、照明、色彩、化妆、服装等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后展现在银幕画面上,影响着观众的感官。

1925年,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执导的电影《战舰波将金号》,是俄国1905年革命20周年的献礼影片,这部影片讲述了敖德萨海军波将金号战舰起义的历史故事。在当时,这部电影是以黑白默片的形式呈现给观众的,但是在上映时,导演用红墨水在胶片上给红旗着色,所以银幕上就映出了鲜艳的红旗,于是全场观众兴奋异常,欢呼雀跃,掌声雷动。这个早期电影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色彩作为电影语言在电影中的作用。

在电影语言中,运用得最为广泛的就是蒙太奇,蒙太奇是一个舶来品,它源自法语,最初被用于建筑领域,指的是构成、装配。后来这个词被用在电影创作中,意思是对画面进行拼接、组接。通过拼接和组接能够让两幅画面产生它们本身所不具有的含义。

电影导演中擅长蒙太奇拍摄手法的典型代表就是我们刚刚提到的谢尔盖·爱森斯坦导演,他曾做过一个实验,他选取了俄国著名演员莫兹尤辛的一个静止的、没有任何表情的特写,然后把这个完全相同的特写与其它影片的小片断连接成三个组合。

第一个组合是这个特写后面紧接着一张桌上摆了一盘美食的镜头;第二个组合是这个特写镜头与一个浴缸里面躺着一具女尸的镜头紧紧相连;第三个组合是这个特写后面紧接着一个小女孩在玩一个滑稽的玩具狗熊的镜头。



当爱森斯坦把这三个组合片段放映给一些不知道其中秘密的观众看的时候,效果非常惊人。观众对演员莫兹尤辛的表演大为赞赏,他们说,莫兹尤辛看着那盘桌上的美食,表现出沉思的心情;而莫兹尤辛看着女尸的面孔时,隐忍着激动的心情;观众还赞赏莫兹尤辛在观察女孩玩耍时露出的那种轻松愉快的微笑。但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三个组合片段中,莫兹尤辛的脸和表情都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蒙太奇的魅力。

而巴赞是奉行纪实主义电影美学的,他更加推崇长镜头的电影语言,这是一种与蒙太奇互为对立的电影理念。

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的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片段的长短。长镜头的长度没有绝对标准,一般一个超过10秒的镜头就可以称为长镜头。

运用长镜头拍摄的最经典的电影就是《北方纳努克》,影片中最著名的狞猎海豹的场面,就是用长镜头拍摄的,导演弗拉哈迪用长镜头把纳努克如何在冰窖里发现猎物,又是如何与海豹进行殊死搏斗的情况连续不断地拍了下来,并且自始至终都让纳努克与海豹同时出现在画面中。


巴赞极力推崇费拉哈迪只用一个镜头构成纳努克追捕海豹的全过程,他说,这种电影拍摄的手法远比杂耍蒙太奇更感人。

长镜头的出现,被认为是“电影美学的革命”。在这之前,蒙太奇理论是唯一的电影理论,但巴赞标新立异,把电影的特性归结为照相性,强调电影的逼真性、纪实性,而长镜头是呈现逼真性、纪实性最好的电影语言。

巴赞认为,长镜头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大的紧张感,和银幕中的角色互为一体,让观众身临其境。而且长镜头十分考验导演的功力,长镜头要求一镜到底,如果在拍摄环节中出现一个差错,比如演员忘词、道具灯光有问题等,整个镜头都得重拍。所以,如果一个导演擅长拍摄长镜头,那他一定是一个对电影拍摄现场十分有控制力、把握力的电影创作者。

三、蒙太奇的优势和缺陷有哪些?

巴赞的纪实主义的美学思想,以及他总结的长镜头拍摄手法,极大地推动了电影语言的发展,给电影表现手段带来了一次革命。但同时,巴赞认为,蒙太奇也有自身的优势,蒙太奇可以使电影中的时间、空间变得更为自由。

导演可以将多个镜头按照时间或因果关系进行组合,从而推动剧情的发展。比如当电影需要讲述一名男子赶飞机却遭遇堵车,最终没有赶上飞机的情景时,只需要四个画面就可以说明,一是机场的登机提示;二是坐在出租车里看手表的男子;三是拥堵的道路;四是站在已经关闭的登机口外的男子。导演利用蒙太奇可以节省很多电影的篇幅,一些不太重要的内容都可以省略掉。

蒙太奇让电影的时空更加自由,故事的节奏更加明快。但是通过蒙太奇制作的电影,加入了制作者很强的主观性。导演用摄像机替代了我们的眼睛,摄影机移动的过程就是对被摄物体选择的过程,我们的感官也会因为导演的选择而受到影响,被动地跟着导演的思想走。

所以蒙太奇的电影语言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电影的客观现实性的,因为它加入了太多的人为主观性,巴赞认为,电影实质上是一种“现实的艺术”,而蒙太奇使电影离开了真实,通过剪辑把两个不相干的镜头拼接起来,去创造出一种和两个镜头本身都不同的新的含义,这种创造是违反电影本性的。

巴赞觉得电影应该来源于现实生活,不应该受到人为的过多干预,也无需违反传统伦理的戏剧性,不追求曲折的故事情节,人为强化矛盾,更应该注重表现日常性的生活、人物和事件,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反映生活。因此巴赞主张,为了真实自然,在影片创作过程中可以尽量采用实景,甚至直接将摄影机搬到街头去实拍,也可以征用非职业演员,在画面处理上,使用无技巧的画面转换。

除此之外,巴赞还发现,蒙太奇的拍摄手法人为地将时间分割成许多片段,空间也被分割了,这就很容易造成不真实的时间和空间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容易让观众出戏。看起来导演是在利用许多零碎的片段,重新组合,去创造新的含义,但本质上,这都是导演人为创造的,而不是观众通过看电影而感悟出来的。所以观众在看影片时,思路基本上要受导演的支配,很少能发现剪辑表达以外的其他含义。巴赞认为,现实生活是极其复杂的,电影要真实地展现现实生活才能蕴含更多的思想意义,而蒙太奇把单一的含义强加在电影中,大大减少了观众思考的空间。

任景丰,名庆泰,字景丰,1850年出生于辽宁沈阳。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场景

结语

以上就是《电影是什么?》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安德烈·巴赞带领我们挖掘电影的起源和本质,电影源于人类的“木乃伊情结”,电影是摄影的派生,因此电影的本质属性是客观真实性。然后巴赞介绍了电影语言的运用,他基于纪实主义的电影美学理念,推崇长镜头理论,在承认蒙太奇优势的同时,也批判了蒙太奇存在的很多缺陷,主张保护电影的客观性,让电影反映复杂的生活。

就如书中所说:“让生活本身成为一场精彩的演出,让电影这面完美的镜子映现富有诗意的生活,并最终改变生活; 但生活还是生活。”

编辑:曾子墨


相关内容:

《蛤蟆的油》|一个不愿输给别人,而不懈努力的人的故事。

《雕刻时光》|电影界的“圣经”

《樱桃的滋味》|伊朗国宝级导演基阿鲁斯达米的巅峰之作。

《大卫·林奇》|本世纪最伟大的导演到底什么样?

《我心深处》|伍迪·艾伦的电影魅力在哪?

《北野武的深夜物语》|北野武如何看待日本社会中的怪现象?

《斜杠创业家》|斜杠已成为“共享经济”时代的新技能,不一定要“斜杠”,但一定要拥有“斜杠”创业的思维。

《我每天只工作三小时》|如果我们能为电影中的角色找到出路,那么在生活中也能为自己找到出路。

《孤筏重洋》|他们成功了。

《这世上的偶然》|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看纪录片?

《即兴》|如何挖掘自己的创造力?

上次推送内容:

《雕刻时光》|电影界的“圣经”

【严选好书】那些书名很“标题党”的书都在讲什么?

《24堂财富课》|耶鲁教授陈志武与女儿谈商业模式。

【大咖讲书】《正念生活,减压之道》读书会(六)大脑的五种情绪,只有乐是我们需要的

本次推送:

《电影是什么?》|作者安德烈·巴赞被称为“电影界的亚里士多德”。

【严选好书】那些海上的故事,都有自己的独特视角。

《将心注入》|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自述。

【大咖讲书】《正念生活,减压之道》读书会(七)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下次推送:

《吉卜力的伙伴们》|顺便把中国动画电影点评了一下。

【严选好书】职场三大难题:拖延、焦虑、不自律。

《习惯的力量》(萌版)|你读了那么多励志的书,为什么没卵用?

【大咖讲书】《正念生活,减压之道》读书会(八)生活中的很多负面情绪都是大脑营造出来的。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公众号内查找文章的方法


一、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到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找到订阅号消息。


二、找到“”品卷一族“后点击头像进入公众号


三、找到公众号名称”品卷一族“右侧显示有一头像点击并进入


四、打到右上角的搜索标志。


五、输入想搜索的名词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输入搜索的文章类别“运营”以显示与“运营”相关的内容


输入搜索的作者得到结果


六、输入搜索的人物”管仲“得到内容中提到”管仲”的文章。

为进取者提升提供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