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的滋味》|伊朗国宝级导演基阿鲁斯达米的巅峰之作。
伊朗国宝级导演阿巴斯一生导演历程的珍贵总结。
核心书摘: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是伊朗国宝级导演、摄影师和诗人。他是伊朗新浪潮电影的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一生一共拍摄了22部电影。1987年,他的处女作《何处是我朋友的家》获得戛纳电影节艺术电影奖;1992年《生生长流》获得戛纳电影节罗西尼人道主义精神奖、金摄影奖;1997年,他的巅峰之作《樱桃的滋味》获得了当年戛纳最高荣誉金棕榈奖。
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戈达尔曾感叹:“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基阿鲁斯达米(阿巴斯)!”而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在去世前说:“很难找到确切的字眼评论阿巴斯的影片,只须观看就能理解他是多么了不起。”
阿巴斯用电影镜头凝视着我们身处的平凡人世,用纯粹、简朴的故事给我们单纯的感动。他的作品风格简洁而富有诗意,洋溢着浓浓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晚年的阿巴斯在全球各地开设工作坊,和全球热爱摄影、影片制作的年轻人一起研讨、学习。他的真知灼见被人们记录下来,汇编形成《樱桃的滋味》这本书。这是阿巴斯导演历程的珍贵总结,详尽而深刻地呈现了他的艺术观和人生观,是一部兼具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的电影沉思录。
关于作者:
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伊朗国宝级导演、摄影师和诗人,伊朗新浪潮电影的开创者、诗意电影大师,荣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受到黑泽明和戈达尔钦佩激赏的导演一生一共拍摄了22部电影。
学什么:
1、阿巴斯是如何在电影中讲故事的?
2、阿巴斯如何看待电影中的真实和虚构?
一、我不怕观影中睡着,只要记得回来
1940年6月22日,阿巴斯·基阿鲁斯达米出生在伊朗德黑兰。在学校里,阿巴斯不是好学生,他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他少年时最大的爱好是在别人午睡时,独自在阳台上画画排解孤独。
阿巴斯大学时学的是美术专业,但他花了13年时间才完成学业。这也让他意识到自己不是当画家的料,他需要一种比绘画表现力更丰富的艺术,那就是电影,于是他走上了电影导演之路。
阿巴斯拍了9年广告片之后,才和朋友筹建了一个电影工作室,并拍了他的第一部短片。之后,他又先后拍过15部长短不一的片子,这其中就有《何处是我朋友的家》,阿巴斯也凭借这部影片在国际电影界崭露头角。那一年是1987年,距离他拍第一部短片已经过去了18年。
阿巴斯是通过自学走上导演这条路的,其他主流导演对他的影响很小,所以阿巴斯的电影和我们平时看的好莱坞大片完全不同。在阿巴斯看来,商业片导演拍出的所谓大片都是“坏电影”,那种片子拍出来的目的是把人们吸引进剧场,付钱买票,他们看重的是票房。
阿巴斯认为,真正的好电影绝不是简单粗暴地灌输,而是要充分释放观众的情感和想象力,挑衅、唤醒观众内在的思想。好电影不屑于用眼花缭乱的镜头和博眼球的故事情节冲击观众,甚至有可能会让观众第一次看时睡着。但很快人们会醒过来,满怀热情、肆意想象,然后再来看一遍,真正体会到这部片子的妙处。
阿巴斯是位诗人,他的电影是建立在诗歌的意象之上的,而不是全然的故事情节推动。诗歌和故事不同,诗歌的精髓就是没有正确答案,可以多方面解读,并激发出人们内心强烈的共鸣。他认为,好电影一定会让观众联想到自己,和过往的回忆交相辉映。观看阿巴斯的电影,能让观众产生二次创作的欲望,对剧情进行各种角度、各种层次的解读。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看阿巴斯的某部电影,有人看得热泪盈眶,有人却漾起了甜蜜的微笑。真正的诗歌电影是开放的、千人千面,注定要比单纯的故事更为久远,更为丰富。
二、到底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谎言?
阿巴斯认为,导演在拍摄电影时,他的视角不应该只关注镜头前那块小天地,还要知道镜头外面发生了什么,真正的好导演,一定要在拍摄前就做好功课,把镜头之外、观众看不到的细节通盘考虑到位。只有经过细致、全面的考虑,镜头里的影像才会更让人信服,才不会让观众出戏。
在影片拍摄之前,阿巴斯早早就会选好演员,他会花很长时间和这些演员住在一起,尽可能地深入了解他们,并根据对演员的了解再去修改剧本,让故事、场景和人建立真实的联系。正因为有这样反复锤炼的过程,他能更好地把握住拍摄的质量,这让阿巴斯的电影总是如行云流水般真实自然,让观众的体验也更加丰富、深刻。
阿巴斯强调真实,但他从来不说电影中没有谎言。电影本身就是虚构的艺术。艺术来自于真实,又通过虚构变得更有感染力。阿巴斯拍的电影带有明显的纪录片风格,但他坚持认为,纯粹的纪录片压根不存在,纯粹的现实无法成为建构一部电影的基础,任何片子都需要导演进行干涉,甚至设计出一些美丽的谎言。
电影《特写》就充分体现了阿巴斯的对影片真实性和虚拟性的理解。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叫萨布奇安的失业油漆工的故事。萨布奇安酷爱电影,他冒充伊朗著名导演玛克马尔巴夫,骗取了一位富翁的信任,向富翁借钱拍电影,并承诺说要把富翁一家拍到自己的电影里。事发后萨布奇安被捕,在法庭上他辩驳说自己真的很想拍一部电影。最后,富翁被萨布奇安的热情和执着感动,撤销了起诉;大导演玛克马尔巴夫听说了这个故事,特地在萨布奇安出狱时接他,骑着小摩托车带他重访富翁一家。在影片中,阿巴斯也出现了,他把整个故事拍成了一部纪录片,最后间接地实现了萨布奇安的承诺——让富翁一家在电影里出现了。
在电影结尾,观众看见真正的导演玛克玛尔巴夫骑着摩托驮着萨布奇安一起离开。突然,电影的声音消失了,之后响起的是断断续续的对话:“哦……好像是麦克风坏了……这种事情有时会发生……”
这个坏了的麦克风其实是阿巴斯的小诡计。拍这段戏的时候麦克风压根没坏,录音既完整又清晰。但他失望地发现,俩人说的话没有一句适合这部电影。玛克马尔巴夫知道后面有人录音,表演的痕迹太过明显;而萨布奇安压根不知道自己正在被录音,表演又过于随意。如果保留这段对话,会让玛克马尔巴夫喧宾夺主,阿巴斯希望萨布奇安始终是故事的核心。但如果删去这段话,又会使得结尾缺少真实性和应有的韵味。
阿巴斯一晚上都在思考该怎样让这个结尾表达得更好,最后想出的方法是让话筒坏掉。第二天他告诉剪辑师把录音弄成断断续续的,剪辑师吓了一大跳,觉得这太疯狂了,公然拒绝。阿巴斯只好自己亲自操刀,最终让这一幕成为经典。
很多看过影片的影迷向阿巴斯抱怨:影片最后,真正的大导演载着自己的冒牌货,他们两个究竟会聊些什么呢?影迷想知道答案。但每次阿巴斯都付之一笑,顾左右而言他。言外之意是:你自己想去吧。别的影片会在片尾埋下彩蛋,而阿巴斯却给观众挖个坑,让观众自己把坑给填上。但因为前面整个故事站得住脚,所以这样的处理非但没有引发观众的怀疑,反而调动起了观众的参与兴趣……
就这样,阿巴斯在影片中精准地把握着真实与谎言的度,谎言是为了让故事显得更真实、反转更能引发人们的兴趣;而真实是为了让观众更能全身心投入,更愿意去思考那些镜头之外的细节。他把真实与谎言融合在了一起,构建出一个扑朔迷离、如诗如画的迷宫世界。
三、功夫在诗外,厚积而薄发
很多影迷看完阿巴斯的电影会觉得很简单,因为阿巴斯喜欢采用大量的长镜头拍摄,给人的感觉就是他把摄像机架好,把演员往场地里一赶,其他事就不用操心了。很多时候阿巴斯的确是这样,因为他在拍摄前就已经找好了最合适的演员,把演员的情绪带到最佳的状态,此时拍摄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阿巴斯知道好演员是激发出来的,而不是控制出来的。他会激发那些演员,让他们把真实的自我带到片场,从而拍出有感染力的作品。阿巴斯获得戛纳金棕榈奖的影片《樱桃的滋味》就是这样拍摄出来的。
这部片子讲的是一个叫巴迪的中年男人厌弃了生命,决定自杀的故事。他在一棵樱桃树下挖了一个坑,准备死后埋在这里。然后他开着车在城市里四处晃,想雇佣一个人把他的尸体埋起来。他先找到一个士兵,但刚说完士兵就吓得逃之夭夭了。后来又找到一个神学院的学生,但学生也拒绝了他。最后他找到了一位博物馆馆员,这个人表面上答应了他的要求,实际上一直劝他换个角度,去看生活中积极的一面,巴迪渐渐有些回心转意了。深夜,巴迪驾车来到樱桃树下,躺在自己挖的洞穴里,仰望着茫茫夜空,慢慢露出了平静的微笑。他终于想通了,发现生命就像樱桃一样,不去品尝不会发现滋味的美好。
这部影片中的所有演员都是非职业演员。主角巴迪的扮演者是一位建筑师,阿巴斯是在开车等红灯时发现他的。在开拍前他们一起生活了六个月,阿巴斯给建筑师看了之前拍的跟片子有关的想法录像。建筑师要做的是把录像带里的东西带入脑海,然后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在拍摄中,为了让建筑师保持低落的情绪,看起来像一个自杀者,阿巴斯又使出了自己的小诡计。他故意跟剧组其他人说建筑师表演得不太好,甚至还录制了一段抱怨建筑师的录音,然后有意让建筑师听到,拍下了建筑师痛苦、沉郁的表情。
阿巴斯还找到了一个普通的伊朗小伙儿来扮演影片中那个逃跑的士兵。他先让小伙儿给自己清理庭院,逐步取得小伙儿的信任。后来阿巴斯给小伙穿了件军队制服,哄着他把头发修剪成像士兵一样的短发,然后带他坐上了汽车开始拍摄。阿巴斯只是说让小伙子跟着兜兜风,回答回答问题就可以拿到一定的报酬。一切都没有事先演练,他们有问有答,氛围轻松愉快。
随着车子沿着山路越来越远,甚至远离了城市时,阿巴斯的话题越来越严肃,最后提到自己想要自杀,希望小伙子能帮忙。这时观众就可以看到小伙子的表情变得多么的不自在。阿巴斯还用小伙子压根听不懂的捷克语聊天,所以那张年轻的脸上露出彻底迷惑的表情。随后阿巴斯又让小伙子去拿脚下旅行袋里的烟,等小伙子打开,发现里面是一把沾着红色液体的长刀。此时小伙子脸上的恐惧是真实的,下车连滚带爬跑开的镜头也是真实的。
阿巴斯把这些镜头和巴迪的表演剪辑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俩人之间激烈的冲突。有意思的是,如果我们仔细观影就会发现,在影片里男主角从来没有和其他角色出现在同一镜头里。事实上,在拍摄中演员之间压根就没有见过彼此,他们面对的只有阿巴斯。所有的场景都是单镜头拍摄,然后阿巴斯靠巧妙的剪辑天衣无缝地把这些镜头拼接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极具张力和冲突的精彩故事。
可以说阿巴斯的功夫全花在了镜头之外,他巧妙地激发着演员们的内在,润物无声地把控着整部电影的进程。事实上,所有的艺术家都是如此行事,强调功夫在诗外,要厚积而薄发。
“功夫在诗外”指的是常年累月的人生感悟和积累,也指多年的读书功夫。
写出“功夫在诗外”诗句的南宋大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阿巴斯也非常热爱阅读。不管是拍电影还是写诗,都没有捷径可寻,多在不显眼处下功夫,厚积而薄发,才是能取得大成功的真谛。
结语
以上就是《樱桃的滋味》这本书的主要内容。阿巴斯用他的作品,向世人揭示了他的诗人导演之道:注重作品的哲学思辨精神,鼓励观众观看影片时深入思考,打开想象力。为此阿巴斯极力创造一种真实可信的氛围,基于现实又通过虚构、剪辑超越现实,创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奇妙世界。他会在镜头看不到的地方着力,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出演员最真实、最纯粹的表演,让故事、场景和角色鲜活起来,这也是多年以来不断思考,厚积薄发的结果。
阿巴斯说:“我们并非生而为蚕,再变成蝴蝶。我们出生时是蝴蝶,之后却变成了蚕。”一旦放弃了自我思考能力和自我想象力,我们很容易就会被外界的丝网束缚住,由飞翔的蝴蝶变成了裹足不前的虫子。唯有保持诗意的开放自由的空间,不再屈从于外界的温情主义,冷静思考、自由畅想,才能不为过去所裹挟,把握住自己,把握住外面的世界。或许,这也是阿巴斯作品的价值所在吧。
【编辑:北桔】
相关内容: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如何勇敢摆脱教条的束缚?
《文明之光》3/4|只有跨领域涉猎,才能兼收并蓄、融汇贯通,才能获得更加深刻的艺术体验和个人提升。
《无乐之词》|透过格拉斯的创作和生活,理解他的音乐风格和人生态度。
上次推送内容:
【大咖讲书】《正念生活,减压之道》读书会(三)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身体健康。
本次推送:
《樱桃的滋味》|伊朗国宝级导演基阿鲁斯达米的巅峰之作。
【严选好书】如果你什么都做,谁还会记住你的名字?
《大败局》|吴晓波告诉你如何谋败?
【大咖讲书】《正念生活,减压之道》读书会(四)人在心理出现问题的时候,行为上会出现反常。
下次推送:
《假如岁月足够长》|获得幸福的秘密。
【严选好书】随时随地为大脑充电
《平台战略》(加字重发)|只需要四步。
【大咖讲书】《正念生活,减压之道》读书会(五)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有两种不同的表象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公众号内查找文章的方法
一、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到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找到订阅号消息。
二、找到“”品卷一族“后点击头像进入公众号
三、找到公众号名称”品卷一族“右侧显示有一头像点击并进入
四、打到右上角的搜索标志。
五、输入想搜索的名词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六、输入想搜索的文章类别“运营”也可以显示与“运营”相关的内容
五、输入想搜索的作者也可以得到结果
六、输入想搜索的人物”管仲“就可以得到内容中提到”管仲”的文章。
为进取者提升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