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的艺术》|如何在被吸引和保有独立性之间保持平衡?
核心书摘
《竞争的艺术》是半人物传记半艺术史的,植根于细致入微的观察与艺术领域的材料积累,保证了本书区别于浮浅野史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四个独立的故事,每一个都是中篇小说的篇幅。塞巴斯蒂安•斯密以其细致的刻画,为我们打开了深入了解四对声名卓著的艺术家的大门。
他描绘的每一形象都是一个精华版的人物传记,纯熟地带入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以及当时的艺术争论。斯密生动、敏锐的,散文式的笔调,尤其有助于形成一种与描述人物和环境相一致的氛围。
在每一段故事中,两个不同性情、不同气质的艺术家相互吸引着,双方都处于寻求突破的瓶颈期。他们都已有所成就,但还未确立自己的风格,也没有哪一种关于真和美的观念明确掌握着话语权。那时,一切皆有可能。
关于作者
塞巴斯蒂安·斯密,艺术评论家,普利策奖获得者。他在多所大学和机构授课,如耶鲁、哈佛、纽约大都会博物馆。2016年他应邀以新书《竞争的艺术》为题,参加普利策百年纪念演说。
本书鲜知
学什么?“竞争的艺术”是亲密关系自身的斗争
这是关于两个杰出的灵魂相遇的故事。当最可贵的知音亦是自己最强劲的对手时,会发生什么?艺术评论家塞巴斯蒂安·斯密为我们讲述了四个这样的故事。
马蒂斯与毕加索,马奈与德加,弗洛伊德与培根,波洛克与德·库宁,八位现代艺术史上屈指可数的伟大画家。他们曾彼此亲近,相映生辉,也曾相互疏远,相互怨怼。《竞争的艺术》探寻作为一个艺术家,一步步成就自己风格、发出自己声音的道路——这几乎总是伴随着对他人期待的有意背离。
作者并不探讨苦涩嫉妒和仇恨攻击,而是试图分析艺术界本来就脆弱易感的创作风格,在人际关系亲疏影响下所产生的景仰、模仿、退让,和愿意“接受风格相互影响”的开放性,探寻被吸引和保有独特性之间艰难的平衡。
你还会发现
· 艺术家之间的竞争;
· 对手合作的意义;
· 对手之间的相互促进。
一、如何正视别人对你的影响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引进一个经济学的常用概念:外部性。所谓“外部性”,就是指身边的人对你的影响,好的影响就是正外部性,坏的影响就是负外部性,人人都渴望获得正外部性影响,但如果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对你既有正面影响又有负面影响的时候,该怎么处理呢?这就是我们这里要探讨的问题。
19世纪印象主义奠基人之一的爱德华·马奈和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的故事,恰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爱德华·马奈自幼家境优越,他在家中排行最大,也最任性,他的父母都是法国地位显赫的大资本家。马奈的父亲希望儿子子承父业,但马奈跟大部分富二代差不多,对继承家业一点都不感兴趣,他热衷的只有艺术。后来他在舅舅的鼓励下,走上了绘画这条道路。
马奈·在温室里
从1850年起,马奈开始跟随当时的知名画家托马斯·库蒂尔学习古典绘画,在学习的过程中,他表现出异于常人的天赋,还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特的风格,引起了当时评论界的广泛赞誉。马奈对绘画中的历史和神话题材不感兴趣,他喜欢描画当下真实的生活,这让马奈成为当时法国年轻画家中的领袖。也是在这个时期,马奈遇到了埃德加·德加。
德加的身世和马奈很相似,同样出身富裕家庭,同样是违抗父命走上绘画这条路,但不同的是,当时的德加还没什么名气,性格也和马奈大相径庭。马奈生性热情大方,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而德加的性格更像他的律师父亲,稍显严肃和凝重。
两人在卢浮宫偶遇,相互都给对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马奈对德加给予了很多帮助,尤其是在绘画上,马奈经常在自己的社交圈子里推荐德加,还帮德加成功实现了绘画艺术风格上的转型,引导他从宏大的历史题材的古典绘画中出来,投入到巴黎鲜活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次转型对德加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是间接奠定了德加日后在艺术界的地位。
但两人的友情却因为一幅画变成了陌路人,这幅画就是德加画的肖像画《马奈夫妇》。
德加画这幅画的时候,其实完全是出于对马奈的尊重和感激,但他画完这幅画,把画送给马奈后,马奈瞬间崩溃了,他被画面准确传达出来的情绪击中了。因为《马奈夫妇》这幅画作就像心理分析一样,把马奈夫妇的貌合神离给挖掘和展现出来了,这份无意揭示的残酷真相,让马奈恼羞成怒,他直接抄起刀把画劈作两半。
德加在看到自己创作的作品被毁之后,生气、失望、绝望一起涌出来,他当场就跟马奈翻脸,一把抓起那幅被毁了的画回家了,回家之后,德加从自己精心保存的藏品中找出马奈曾经送给他的那幅静物画,把画还回去了,并附了张便签,上面写着:“先生,我把你的作品还给你!”
虽然两人的关系大不如从前,但德加对马奈的敬仰从来没有消失,他甚至在很多场合公开表示:“马奈比我们想象的更伟大。”
1883年春天,马奈死于一场因梅毒引起的运动性失调。34年后,德加也去世了。马奈去世时,人们发现他的私人收藏中竟然连一幅德加的作品都没有;而德加去世后,人们却在他的藏品中发现了一批马奈的惊世之作,一共有八张油画、十四张素描以及六十多张版画。
马奈在一开始对德加有很多帮助,无论是在艺术上帮他领路,还是在现实层面帮他开拓社交圈,马奈对德加的影响和帮助都很大,这毋庸置疑是“正外部性”影响。但与此同时,马奈花花公子的性格和复杂纠葛的家庭关系以及对德加“后来者居上”的嫉妒,也深深困扰着德加,对德加来说,这些影响也很大,只不过是“负外部性”的影响。
德加在艺术生涯早期,艺术水准远低于马奈,但德加没有心生嫉妒和不服气,反而接受了马奈对他的指点和建议,甚至听从马奈的引导,在创作风格上都进行了转变,也正是这些转变间接奠定了他日后的艺术造诣。
在艺术上,德加虽然推崇马奈,却没有盲目追随,后来,当马奈以他即兴的创作方式声名鹊起时,德加仍然在自己的那块田地里耕耘,他不被好友的成功干扰。虽然德加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不如马奈,但他也凭借自己区别于马奈的风格在艺术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所以,当我们面对优秀的先驱者和同行者的时候,在学习对方优秀经验的同时,需要明白你不是对方的复制品,他的优秀值得学习,而你的未来也值得期待。
二、如何面对双方关系的变化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摧毁了伦敦的半座城,画风怪诞、争议最大的画家弗朗西斯·培根和著名的表现派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就在伦敦相遇了,那一年培根36岁,弗洛伊德23岁。弗洛伊德倾慕培根作画方式的冷酷,和他在生活中表现出的孤绝和狂放;而培根也被弗洛伊德敏锐精确又无暇天真的风格吸引,觉得弗洛伊德的作品有唤起童年的魔力。所以两人一见如故,有过一段非常亲密的时光。
闲暇时,两人互相做对方的模特,在绘画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在培根的影响下,弗洛伊德完全放弃了线描式的方式,开始在涂绘上突破自我,让画作更具有洞察人性的深度。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两个人在风格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在培根看来,传统的肖像画技巧远远无法传达人类在面对死亡和未知时的恐惧,而弗洛伊德却批评培根的作品愈发空洞。随着弗洛伊德的名声越来越大,培根开始感到强烈的不安,他不断地宣传和夸张自己的创作哲学,同时还贬低弗洛伊德。从那以后,两人的关系就受到了影响,开始渐行渐远。
1988年,弗洛伊德为培根画的肖像画不幸被盗,虽然两人的关系已经破裂多年,但弗洛伊德仍然在寻找那幅画,他希望通过这场“寻画之旅”,弥补两个人的关系。不过对于弗洛伊德的努力和用心,培根始终没有回应,而那幅肖像画一直到今天也没有再出现过。
弗洛伊德和培根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成语,那就是文人相轻。而历史上另一对伟大的画家亨利·马蒂斯和巴勃罗·毕加索的“相爱相杀”就可以说是一个难得的“文人相重”的例子。
马蒂斯是法国著名的画家、雕塑家,也是野兽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1906年,36岁的马蒂斯已经凭借“野兽派”功成名就。而此时的毕加索才24岁,刚刚在绘画和雕塑方面开始摸索,非常渴望寻求新的提升和突破。在作家格特鲁德·斯泰因的引荐下,毕加索结识了马蒂斯,开始了两人一生的友谊。
19、20世纪之交的时候,画家们的生活其实并不好过,主要原因在于印象派的大潮已经过去,又迟迟没有新的一种具有统治力的流派出现,很多画家都处于摸索阶段。在这段时间里,马蒂斯和毕加索“相互扶持”,相互启发,相互成就,推动了彼此在各自绘画领域的影响力。
两人都很珍惜这段友谊,但嘴上却很嫌弃对方。毕加索讽刺马蒂斯是“少妇”,马蒂斯则回击毕加索是“癫痫病人”。当马蒂斯年老卧病在床时,毕加索经常抽空去看望马蒂斯,陪他聊天。两人的关系就像毕加索自己说的那样:“没有人比我更仔细地研读马蒂斯的作品,也没有人比马蒂斯更深地了解我的作品。”
马蒂斯去世的时候,毕加索没有出席葬礼。不过几个月后,毕加索用马蒂斯的色彩风格改画了画家德拉克洛瓦的作品《阿尔及尔的女人》。这也算是对两人相爱相杀了半辈子的一个纪念了。
《阿尔及尔的女人》
弗洛伊德和培根的关系以及马蒂斯和毕加索的关系,就像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给我们诠释了正确处理双方关系变化的重要性,当双方关系的变化带来了原本关系认知上的错位时,能够及时地调整认知是关系得以维持的关键。
三、如何通过别人找寻自我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句座右铭:“认识你自己”。所谓的认识你自己,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要看到自己的缺点。但实际上每个人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对自己的优缺点不一定能完全了解。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借助别人来认识自己,从而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
最近几年,在收藏界,德·库宁的作品非常抢手,价格飙升。德·库宁是世界公认的抽象表现主义大师,而他之所以能取得这么高的艺术成就,和杰克逊·波洛克这个人有很大关系。
“二战”前后,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波洛克因为天马行空的“行动绘画”突然走红。很快,德·库宁就被波洛克作品中的怪异和自由感深深震撼,他把波洛克奉为“绘画牛仔”,两人很快成为密友。波洛克从德·库宁身上学到了“纯熟老练”的艺术风格,而德·库宁更是因为波洛克的影响,取得了职业生涯中的一次重要突破。
在当时,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想要坚持自我并不容易,除了很多人对抽象艺术不理解之外,更重要的是艺术家本人往往也会在抽象和具象的艺术风格之间摇摆,德·库宁就是深陷这种困境的一员。而这种摇摆,在波洛克眼中看来就是背叛,他怒不可遏地跑到德·库宁的画展上指着德·库宁的鼻子骂:“叛徒!”
蒙德里安抽象派名画《百老汇爵士乐》
当时的波洛克因为灵感枯竭,已经很久没有新的作品了,生活也非常潦倒,但他依然坚持他“行动绘画”的创作理念。早期的波洛克确实是“行动绘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开创者,但随着时代的变化,拒绝进步的波洛克已经被时代淘汰。面德·库宁却没有固步自封,他大胆地把欧洲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和表现主义的风格做了一次融合,取得了超越了波洛克的艺术成就。
波洛克对德·库宁的影响极深,但德·库宁却能站在自己的判断和高度去思考整个艺术的未来,发现波洛克的路只会越走越窄的时候,及时做出了改变。在这整个过程中,德·库宁其实是把波洛克当做了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让他思考自身的缺陷和不足,同时也让他坚定地相信自己的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走出自己的路。
总结
以上就是《竞争的艺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竞争”是一门艺术,这里的竞争并不完全指那种“你死我活”的博弈,更多地是指如何与人相处,尤其是如何跟优秀且有个性的人相处。每一段涉及到能力、地位、收入、成就等方面比拼的人际关系其实都是一场竞争,那么如何不破坏竞争的规则,在竞争中保持和认同自己,其实是《竞争的艺术》这本书带给我们最大的思考和价值。
就像书中所说:“每个人的自我认同都不是与生俱来的,我们总是要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去定义自己。”(编辑:stan)
相关内容:
《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如何勇敢摆脱教条的束缚?
上次推送内容:
《创业就是要细分垄断:互联网创业下半场机会路线图》|为什么说互联网创业就是奔着垄断市场去的?
本次同时推送:
《大国的兴衰》|以全球性眼光分析大国国力此消彼长的秘密。
《折戟沉沙温都尔汗》|从接班人到叛国者。
《阿里铁军》|培养一支指哪打哪的销售团队。
《王二的经济学故事》|人民币升值与你有多大关系?
《维京传奇》|你不知道的维京海盗暴力劫掠史。
《创业者手册:教你如何构建伟大的企业》|如何成为1%的幸存者?
《出奇制胜》|如何在快速变化的世界里加速成功?
下次推送:
《卧底经济学》|经济学家的思维方式,就是用理性去思考现象背后的真相。
《狡猾的情感》|头脑与直觉,哪个更聪明?
《分水岭:看清中国科技和互联网未来五年趋势》|如何看清互联网未来趋势?
《支付战争:互联网金融创世纪》|如何打赢一场关于“钱”的战争?
《岁月凶猛》|企业如何处理好政商关系?
《大秦帝国》|大秦帝国的驭人之术。
《远方之镜》(下)|骑士精神的末路。
【形象管理】故事中的套路与反套路.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