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世上的偶然》|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看纪录片?

尹芷汐 品卷一族
2024-12-10

一本书了解纪录片的艺术和价值

您收听的内容是我们对知识的提炼与再加工,如果你想全面了解书中内容,可以购买此书原版。与本书相关部分书籍的音频链接在文章的尾部,如有兴趣,敬请点击收听。

核心书摘:

《这世上的偶然》是一本探讨纪录片艺术和价值的书。

这本书是日本极具影响力的新生代纪录片导演想田和弘的一次创作总结和生活体悟的记录。它从想田和弘的代表作《和平》《选举》《精神》的创作过程出发,呈现了纪录片前期构思、实际拍摄、后期制作及放映参展的流程全貌,通过讲述涌现其中的种种困难挑战、应对经验、巧合机缘和感悟思辨,详细地解析了拍摄“观察电影”的具体方法和创作理念。书中还穿插了想田和弘对纪录片的伦理与禁忌、纪录片的美学与技术发展、客观真实与纪录片的关系等重要话题的思考。

关于作者:

想田和弘,日本极具影响力的新生代纪录片导演。他曾揽获多个国际电影节纪录片大奖,被称为纪录片大师小川绅的介接班人,想田和弘以创作“观察电影”著称,擅长以极简的自然主义表现方式切入日本社会的重要公共议题。

学什么:

1、纪录片有哪些价值?

作者想田和弘对纪录片有哪些思考?

一、纪录片的价值有哪些?

作者想田和弘是东京大学宗教学专业的高材生,他后来到纽约学电影,在日本NHK电视台做了八年“定制”纪录片,所谓“定制”纪录片,就是事先规定好主题、片子的脚本和主线,才去拍素材的纪录片。

想田和弘对纪录片有自己的理解,他始终觉得这种“定制”纪录片不是他想要创作的作品,他认为纪录片最重要的价值在于真实。内心先预设了某个主题,某种框架,就会阻碍拍摄者观察事物的全貌。于是想田和弘决定离开NHK,以“一个人的剧组”的方式独立创作,去拍摄具有创作者色彩、不受投资人影响的纪录片。

想田和弘的第一部成功作品是在2009年为韩国的电影节拍摄的“和平与共存”主题的短片,片名叫《和平》。在这部纪录片中,他没有局限在政治这个复杂而又枯燥俗套的套路中,而是从自己的岳父给野猫喂食中找到灵感,表达了要想现实“和平与共存”就必须学会“包容与互助”这一深刻主题。这部片子既完美地表达了主题,又确保了真实的价值,影片上映后,获得了第3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想田和弘也正是经过《和平》的拍摄,才悟出了纪录片的重要价值——捕捉连续的偶然。

这里的偶然指的是事物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也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情况。正是一个个偶然事件的连续发生,才造就了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经历。因此,偶然是非常珍贵的,捕捉这些连续的偶然,才能使纪录片无限接近真实的世界。

想田和弘可以说是将“偶然”的哲学发挥得淋漓尽致的导演,他说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不确定性,不可控制,创作者越是借助偶然的力量,越是不对偶然发生的事情插手,作品就越是发光。

但与偶然相伴的就是高风险,创作者不知道最后纪录片呈现的效果如何,会不会吸引人。所以很多纪录片导演会进行事前调查,预设主题,制定拍摄计划,写好脚本,按部就班地去拍摄。但想田和弘却觉得,越是做周密的计划来避免失败,往往就越会失败。

所以,想田和弘在拍摄前不做任何关于题材的调查,也不写脚本,尽量避免和被拍摄的对象商量、交谈,基本上只是一边观察眼前的事实,一边独自漫无目的地拍摄。他不干预拍摄现场,不打扰拍摄对象,不带任何立场,只是安静地在一旁记录这世上的偶然。根据拍摄过程得到的发现来制作电影,最后完成的影片里几乎不使用旁白、说明字幕、背景音乐等这类人为附加的东西。想田和弘把用这种方式拍出来的电影称作“观察电影”。

想田和弘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专注于创作“观察电影”,试图重新定义“观察”这个词语。他认为,创作者的观察,除了客观真实,尽量排除先入为主的观念外,更重要的是要虚心坦诚地去观察自己眼前的世界,基于素材去建构电影。

纪录片除了捕捉偶然这个重要的价值外,还有一个最基础的价值也是我们不能忽略的,那就是看见本身。

这么说有点抽象,我们举个例子。美国有一部电影叫《登月第一人》,讲的是美国人第一次登月的事。在这部电影的结尾,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站在月球表面,代表人类第一次从月球的角度观看地球时,说了一句话,他说:“我确定,从见到这些的这一刻起,我们的人生将永远改变,这是任何东西都不能替代的。”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当我们看见这些真实画面的时候,我们就会变得不一样了,看见本身,就是一种可以改变人生的力量。

这其实是有医学依据的,已经有脑科学研究表明,人脑中有一半以上的神经网络跟视觉有关。这意味着,当我们切实地看到一个东西或一个画面时,对大脑带来的影响,在神经网络上激发的改变,是其它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视觉冲击”。

比如说,我们读过很多描写青藏高原的书,但是从未去过,这种文字带来的感觉和有一天真实地看到青藏高原的地理风貌、民风民俗的画面景象所带给我们的冲击和震撼是完全不同的。

二、纪录片带给我们哪些核心思考?

虽说纪录片的价值就是记录真实,但要想挖掘真实,尤其是人性上的真实,是非常难的。人性真实指的是一个人在被观察的状态下,表现出来的到底是不是真实的自我。关于这一点,纪录片导演们普遍认为,只要摄影机对准拍摄对象,拍摄对象就会因为被观察而改变自己的行为。简单说就是,你以为你在记录真实,其实,当你举起摄影机的那一刻,就已经在干预真实了,因为没有人能够打心底里忘记有镜头在对准自己这件事。

那怎么才能拍出真实的纪录片呢?作者想田和弘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他在拍摄《和平》时,没有去刻意地把自己藏起来,而是尽量让自己成为拍摄场景中的一份子,一个放松自然的记录者,如果被拍摄对象要跟他说什么,他也会注意自然不做作地去应对。

在想田和弘看来,观察电影是由创作者带着观众去感受,而不是像墙上的苍蝇一样俯视人间。

创作者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观察着包括创作者在内的世界。所以,被拍摄者在镜头前的表现,以及和创作者的关系,都是观察的一部分,都能成为展现被拍摄者性格的一个非常好的角度。所以,即使被拍摄的人在镜头前表演了,那也是他性格中的一面,也是真实存在的。

想田和弘除了对如何保证纪录片的真实性做了思考外,还非常关注纪录片涉及的道德层面的问题。我们都知道,任何拍摄都不能违背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但问题是,很多时候,道德标准和记录真实是相冲突的。想田和弘在拍摄纪录片《精神》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精神》记录了精神病诊所的医生、患者和志愿者的故事。在影片中,想田和弘没有给里面的人物打马赛克,而是让他们以本来的面目登场,虽然这些患者里有不少已经答应了出演电影,但随着上映日期的临近,他们越来越不安。还有人害怕脸被暴露出去受到社会的歧视和刁难,就扬言“上映第一天去自杀”。

虽然这部纪录片后来排除万难,最后顺利上映了,但还是受到了不少批判。很多人认为,这样赤裸裸地展现精神病患者的生活面貌,侵犯了他们的人权,触犯了道德的禁忌,严重影响了他们原本的生活。

但问题是触犯禁忌一定就是坏事吗?所谓禁忌,是指社会上禁止的事物和言行,从社会的常规角度来看,冒犯规则当然是罪恶的。但想田和弘认为有时候社会常规本身也是错的。比如,按社会常规把精神病患者视作不能公开暴露的禁忌,相当于把他们和“一般社会”隔离开来了,让普通人无法看见他们的真实生活。想田和弘认为这不是什么好事,只有将精神病患者真实的困境展现给大众,人们才会对他们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让更多的人去帮助他们解决困境。这才是拍摄《精神》这部纪录片的意义。

还有很多人会有疑问,观察电影最重要的是拍摄原汁原味的现实,那创作者后续对素材的剪辑不会让电影成为随意改变的东西吗?

当然不会,前面我们说过纪录片创作者不是贴在墙上的苍蝇,而是带领观众去感受他亲身观察的体验。所以,创作者在剪辑中可以省略镜头,也可以更改顺序,把自己体验到的情感和印象、得到的发现等通过电影表现出来。

纪录片创作者最重要的技能就是讲故事。你可能会问,电影、小说、电视剧不都在讲故事吗,纪录片的故事跟它们相比有什么区别?区别非常大,别忘了纪录片是基于真实素材拍摄的,它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了展现真实,它是把真实发生的事件,在不违背事实的前提下,加工成一个充满转折的故事。换句话说,纪录片创作者最擅长的,是用真实的素材制造刻意转折和悬念,埋下伏笔,来吸引观众的兴趣。这一系列的剪辑加工,全面体现了创作者思考的深度,以及创作者想传达给观众的价值观。

三、衡量纪录片是否优秀的标准是什么?

了解了纪录片带给我们的诸多思考后,下面我们来看看衡量一部纪录片是否优秀的标准。

想田和弘在拍摄的过程中发现,纪录片只是一种传播的形式和载体,纪录片创作者的义务就是将社会现实与时代变迁定格在镜头里。所以,一部优秀的纪录片必然要符合三个标准,一是源于真实的事件,二是时代和社会的一个缩影,三是不只是流于表面地记录事实,而是能够抓住事件的本质,从而引起观众的思考。

比如《中国医生·战疫版》,这部纪录片就真实地记录了自新冠疫情爆发到四月底医疗队凯旋期间,武汉的医护群体的战疫故事,深度跟踪拍摄了武汉4家医院、8个医疗队、30多名医护、20余名病人,在60多天内发生的事情。

这部纪录片不仅还原了抗击疫情的第一现场、深度刻画了医护群体的抗疫画面,还首次将镜头聚焦于医护群体与患者的心理健康上,呼唤社会关注疫情后医患的心理健康问题。这部影片完美做到了不流于简单的事实记录,成为更深刻、更具社会意义的纪录片的代表。

除了《中国医生》外,探讨当代中国青少年教育的影片《镜子》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纪录片。一直以来虽然也有很多相关的影片探讨教育问题,但大多都是在批判教育体制上的某些弊端,这样是不够深刻的。

《镜子》真实记录了三个因孩子辍学而陷入困境的家庭,父母们无奈将孩子送入一所特殊学校接受“改造”。片中出现的几个孩子,所展现出的“问题”也各有不同,有辍学的,有早恋的,有网瘾的,但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的家庭教育模式都存在问题。比如有的家长将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儿子身上,一切以学习为目标,给孩子增加心理压力;有的家庭里,母亲的忍让妥协、父亲的冷暴力让孩子产生了“只有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想法。

《镜子》这部纪录片把最终的落脚点放在“家庭教育”上,一点点地深入剖析,以三个“问题少年”的家庭为切入点,折射出中国家庭的普遍现状,让我们重新审视当今时代中国家庭面临的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等情感问题。

可以说,一部优秀的纪录片不仅是反映现实的一面镜子,还是敲打现实的一把锤子。对社会现实的记录并不意味着纪录片要沉湎于琐屑日常,而是要体现对现实社会的观察和思考,从真实的影像中叩问时代的命题,将真相的本质袒露在观众面前,并给观众留下足够的思考空间。

结语

以上就是《这世上的偶然》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想田和弘以他的代表作《和平》《选举》《精神》为基点,探讨了纪录片的三个主要价值,真实、捕捉连续的偶然以及看见本身,还解答了我们对纪录片的几点疑惑,引发我们对纪录片更深层次的思考。

正如书中所说:“纪录片捕捉到的所有时间都是独一无二并且无法替代的。 我们的日常也是每天都貌似相同却又不同,没有一个瞬间是一样的。现在这一瞬间和下一瞬间,我已经不是同一个人,世界已经改变,任何事情都是无常的。纪录片导演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在电影的记忆里收录下自己遇到的人们、他们那些流光溢彩的人生、他们同事物共有的独一无二的时间,作为目击证人证明‘他们的的确确在这里生活过’。”

【编辑:曾子墨】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相关内容

《与神对话(第二卷)》|神是如何看待宏观世界的?

《世界观》|哲学和宗教是怎么推动科学发展的?

《北野武的深夜物语》|北野武如何看待日本社会中的怪现象?

《老后破产:名为“长寿”的噩梦》|如何让长寿不再是噩梦?

《女性贫困》|女性想冲破贫困,要凭自己的努力吗?

《旁观者》|如何才能激发心中的热情?

《智识分子》|如何科学地理解和分析现代世界?

《事实》|为什么我们对这个世界有那么多偏见?

《国家构建》|21世纪的国家治理与世界秩序。

《守夜人的钟声》|如何共同参与到一个关乎自身的伟大行动中?

上次推送内容:

《逝去的武林》|一本书了解真正的武林和江湖。

【严选好书】千万不要在不开心的时候换工作。

《反脆弱》|创业者如何做到越挫越勇?学会反脆弱。

【大咖讲书】何伊凡《原则》读书会(十七)|当所有人都反对你的决策的时候,你要反思自己的决策是否正确。

本次推送:

《这世上的偶然》|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看纪录片?

【严选好书】精神层次才是一个人的“铁布衫”。

《可爱的诅咒》|如何治好“圣母病”?

【大咖讲书】何伊凡《原则》读书会(十八)|企业在用人的时候一定要用比自己强的人才。

下次推送:

《天才的编辑》|通过一个伟大编辑的人生了解文学编辑对作者和作品的重要性。

【严选好书】深处职场,想得太多,你就输了。

《任天堂快乐创意方程式》|创业者怎么才能搞出爆款?

【大咖讲书】何伊凡《原则》读书会(十九)|任何一级的权利阶层都需要有能问责的人。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