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字的文化史》|“她”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黄兴涛 品卷一族
2024-12-10

“她”字诞生背后的故事


核心书摘:

现代的“她”是在19世纪20年代才出现的,从问世到现在才不过一百年。如今我们早已自然熟练地使用“她”这一阴性代词,但却很少有人思考和深究过它的过去。事实上,“她”字诞生的背后,还有一段曲折精彩的历史故事。《“她”字的文化史:女性新代词的发明与认同研究》这本书,讲的就是“她”字的故事。

这本书指出,“她”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字,背后折射的却是社会文化最深刻的变迁。文字语言承载的意义,往往超过文字本身,常常能反映出当下流行的社会环境和群众心理。就像英国著名文史学家彼得·伯克所说:“语言是最敏感的容器,能折射文化的变迁。”

在《“她”字的文化史》这本书中,作者从社会文化史的角度,生动具体地讲述了“她”这个字从诞生到饱受争议,再到获得认可和流行至今的历史发展过程。作者努力将“叙事”与“考证”相结合,同时以插图的形式,呈现出相关文字早期被书写实践或讨论时的原始状态,希望带给读者真切的历史现场感。

关于作者:

黄兴涛,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现任院长,也是清史研究基地学术委员会主任和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黄教授长期从事清代和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的相关研究,是国内“新文化史”和“概念史”研究方面最有影响的探索者之一。黄教授著有多部作品,如《文化怪杰辜鸿铭》《文化史的视野》和《文化史的追寻》等等。此外,他还翻译了《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自画像》《辜鸿铭文集》等多部作品。

学什么:

1、“她”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的?

2、“她”字在使用过程中遭受了哪些争议?

3、“她”字的诞生有哪些重要意义?

一、“她”字是如何诞生的?

1.翻译引发的思考

“她”字的最早出现,源于外语翻译的需求。

在英文里,男性的他用“he”表示,女性的她用“she”表示,而在中文里并没有专属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而是统一由一个单人旁的“他”代称。直到1822年,一位名叫罗伯特·马礼逊的英国基督徒来到中国,他在翻译《圣经》时,遇到了一个难题:英文里的“she”要怎么翻译呢?怎么用现成的中文来表示?

为了解决这个翻译问题,他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分别把he、she和it,翻译成“他男”“他女”和“他物”。这种方法虽然作出了区分,但是和我们的听读习惯十分不符,所以这个翻译方法被遗弃了。

到了19世纪70年代末,有位叫郭赞生的学者在翻译《文法初阶》这本英文语法书时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他想到的办法是,用原本的“他”来翻译 he,用“彼此”的“彼”来翻译 it,用“伊”来指代she。

这种翻译方法和我们现在的用法已经很接近了,但是在当时,这个富有创造性的翻译方法却很少有人关注和重视,所以很快就被搁置了。在人们的常用代词里,依然只有男性的“他”。

2.新文化运动的爆发

虽然已经有人意识到了汉语中没有专属于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也努力尝试提出解决方案,但并没有引起学术界的重视。直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事情才出现转机。

五四运动期间,大量外国文学作品涌入中国,人们不得不再次面对女性人称代词的翻译问题。这一次,“她”这个字被发明了出来,发明人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和语言学家刘半农。

1917年,《新青年》的编辑部就“she”字的翻译问题展开了一场讨论,当时参与讨论的有刘半农和周作人等学者。会议上,刘半农第一次提出,可以新造一个字来用作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这个新字就是女字旁的“她”。这个创想大胆新奇,可以很好地解决当时的翻译问题。

可是,由于当时编辑圈内部的意见还没有统一,所以这个提议并没有得到采纳。周作人先是提出在“他”右下角加一个小号“女”字的方案,后来有自我否定,建议用相对古雅又便于印刷的“伊”字,这个观点得到了著名学者钱玄同的强烈赞同。两位大文人经过讨论后,很快达成了共识,并号召大家一起使用“伊”这个字。由于两位学者德高望重,影响力颇高,所以大部分人都开始用“伊”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

二、“她”字在使用过程中遭受了哪些争议?

下面,我们继续来说说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她”字在使用过程中遭受了哪些争议?

1.“她”字的首次使用

经过钱玄同和周作人两位学者的探讨,学术界开始明确提倡使用“伊”字作为女性的第三人称代词。后来公开见报的商榷结果,也都是支持“伊”字的。

但是,“她”字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还有一小部分人在坚持使用,也正因为这一小部分人的坚持,才为“她”字的诞生迎来了机会。这些还在坚持的人里,有一个重要的人物叫康白情。

康白情是《少年中国》杂志的创办人,和他一起创办这份杂志的,还有李大钊。

1919年5月,康白情在《晨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北京学生界男女交际的先声》,文中两次使用了女字旁的“她”。这是“她”字第一次被公开使用。

康白情发表文章的时代背景有点特殊,当时北京仍处于男女分校阶段,他主要想探讨的问题是男女之间是否应该正常交往,以及男女生是否应该合校。

这个议题主张男女平等,具有一定的女性解放思想。因为这一缘故,康白情成功地给“她”字贴上了女性解放的标签,为“她”字赋予了更多的社会意义。在康白情的倡导下,大批学生社团成员受到影响和感召,纷纷开始在文章中使用女字旁的“她”。这些新潮青年的行为,也在文坛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2.大文豪们的态度

当时的主流文坛是使用“伊”字的。但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很多大文豪,如叶圣陶、徐志摩、梁实秋、张闻天和傅东华等,开始放弃“伊”字,而改用“她”字。

他们的态度发生转变,主要是因为从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左翼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当时的进步知识分子有一个共同追求,那就是创造一种广大民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来、看得下”的“大众语言”。而“她”字的读音,因为符合人们的日常语言习惯,逐渐压倒“伊”字,最终脱颖而出,占据使用人数的绝对优势。

而那些原本没有使用“她”字的人,为了让别人能读懂自己的文章,就只能加入使用“她”的行列里了。越来越多的文人作家开始在文章中使用“她”字,这些文章又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更多人。这样一来,其他的人称代词就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总而言之,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后期,作为女性第三人称单数代词的“她”字已经基本流行开来,并得到社会上较为广泛的认同。

3.遭受更大的争议

这样听起来,好像“她”字的应用和推广也没想象中那么困难,但事实上,这背后,一直存在很多反对的声音。社会各界反对“她”字的主要原因集中在两方面,可以归纳为语言学问题和男女平等问题。

从语言学角度来说,在当时,像陈寅恪和厉筱通等人,都是对汉语言文化有着深刻了解的学者,他们从语言学尤其是“比较语言学”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反对意见。他们的反对,也是民国史上公开抗拒“她”字的最后一次努力。

厉筱通是语言学家,曾在破解契丹文字方面做出过重要贡献。他和陈寅恪一致认为,中国人应该坚守自己的语言文化特质,按照“中国规例”和“中国习惯”来书写汉文,不能胡乱接收外来影响,更不能任意改变自己。

其次,从男女平等的角度来看,“她”字的使用,意味着男女平等和女性解放,是对女性社会地位的认可和尊重。但事实却正好相反,平等观念还一度成了人们反对“她”字的有力思想依据。

比如,当时影响力很大的《妇女共鸣》杂志,就始终拒绝使用“她”字。因为他们认为,“她”字的构造去掉了“人”字旁,是不把妇女当人看,是对妇女人格的公然侮辱。用表示人的“他”来代表男性,却另造一个字来表示女性,是将女性看作是男性的附庸。

他们的不满还来自于对某些跟女性相关的汉字的反感,比如女字旁的“妓”、女字底的“妾”,都被认为有侮辱女性的含义。他们不仅要求废除此类汉字,还提倡创造类似于“英雌”的词汇,来体现真正的男女平等。

三、“她”字的社会认可有哪些重要意义?

“她”字从诞生以来,经过了一系列艰难而漫长的“抗争”路程,最后终于尘埃落定,成为流行的通用汉字。那么,“她”的出现对于我们究竟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1.丰富文化内涵

首先,“她”字的创立,丰富了人们的表达方式和汉语文化的新内涵。

“她”字被创造出来以后,主要应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实在的女性第三人称,另一方面则是被用作女性象征符号。

在中国,一直有将事物分为阴、阳二极的文化传统。花草、水和月亮等意象,常常被文人们描述成具有阴柔之性的事物,但在没有“她”字以前,人们并没有在第三人称代词的意义上加以区分。而现在一旦区分,并以“她”这个鲜明的阴性符号来表示的话,原本就具有的传统文化意蕴就进一步得到了彰显。一种有别于西方的阴柔之美的意象,借由“她”字充分得到了表现和传达。

再有,她”字也常被用来指代凝结自己理想和心血的事物。1920年5月,清华学校的一名学生就把自己参与创办的“唯真学会”称之为“她”,学生渴望借“唯真学会”来改革社会,推进文化运动,全篇都以“她”字来抒发深情。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在最早使用“她”字的新青年中,已经有人从感情上将“她”字与新文化运动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2.女性独立和解放

其次,“她”字的确立也暗含着女性独立和解放的进步思想。

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发表了著名的演讲——《娜拉走后怎样》。在这篇揭示现代“新式”女性命运的代表作中,鲁迅使用了“她”字,可以说是意味深长。

另外,女性作家对“她”字的态度,也值得一品。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女作家冰心和庐隐,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小说数量非常多,从1921年年初开始,她们就大量地使用“她”和“她们”。与此同时,其他女性作家也开始使用这些新生的女性代名词,她们非常乐于接受这些新代词符号,不认为“她”字带有“女性非人”的狭隘意味。

通过熟练书写和运用“她”字,这些女性作家自由地抒发出了女性特有的思想情感和社会关怀,张扬着新时代勃发的女性主体意识。

3.现代性的精确和简约

最后,“她”字的流行与应用,也符合现代性中“精确性”和“简约性”的诉求。所谓精确性,可以说是体现了近代中国所追求的科学精神。原本模糊的单人旁“他”字,成功分化出了“她”和“它”等字,“他们”又分化出“她们”和“它们”等词,这一过程,完美体现了语言设计者们追求精确的现代性原则。

当然,并不是什么东西都是越精确越好,如果区分过于精确,也会显得繁琐累赘,从而遭到来自人性的抵制,最终导致矛盾和冲突。所以,只有既精确又简约,才会被公认为具有合理性。而“她”字的确立,恰好又符合了第二点,简约性。

所以,“她”字的最终确立,是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的,也只有这样,才能经久不衰地流行下去。这个观点不但适用于“她”字, 100年前诞生的许多“新生”词汇和概念,也同样符合精确和简约的现代性诉求。

结语

以上就是《“她”字的文化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剖析了“她”字从诞生到确立的一系列艰难历程。“她”字在传播期间所遭受的争议和阻碍,也是新生命、新事物常会遇见的矛盾和冲突。

虽然最初,“她”字是由于简单的翻译问题而产生的,但在不断讨论和改进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了现代社会中必然的矛盾和诉求。“她”字的诞生和传播,不仅仅只是一种关系语法、词汇的语言变革,更成了社会性别意识问题和现代性别观念的重要载体。

不过,关于“她”字的争议从未消止,直到现在,依然有人认为“她”字是“没有必要的”,是“不该用的”或“多余的”。但是有反对也就有坚持,就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的一样:“可以肯定的是,‘她’字的地位无论如何都不会因此而有所动摇。”

【编辑:水落鱼浅】


相关内容:

《叫魂》|了解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事件的前因后果。

《烧钱》》|中国烧纸风俗的来龙去脉。

《文明的度量》|为什么要度量文明?

《苏东坡传》|人之一生究竟该怎么去活?

《秦谜》|秦始皇身上为什么有这么多迷团?

《欢迎来到你的世界》|建筑对人类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何以中国》|中国何以成为今天的中国?

【行走日本系列】日本名所解剖书|探寻日本千年文化之魂。

《埃及四千年》|如何看待四千年古埃及王朝兴衰秘密?

《五千年犹太文明史》|犹太人大流散和被敌视的根源。

上次推送内容:

《李鸿章传》|梁启超先生解读李鸿章的政治困局。

【严选好书】精神与物质的双重严选。

《向前一步》|请对我们身边的女性创业者说一声:谢谢你!

本次推送:

《“她”字的文化史》|“她”字背后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严选好书】高配的人生,都是以逻辑作为底色的。

《Fintech:金融科技时代的来临》

下次推送:

《西班牙旅行笔记》

【严选好书】那些闻名世界的实验,教会了我们什么?

《德鲁克经典五问》

【听读史记学管理】楚元王世家|找对的人做对的事,做慧眼如炬的领导者。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公众号内查找文章的方法


一、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到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找到订阅号消息。


二、找到“”品卷一族“后点击头像进入公众号


三、找到公众号名称”品卷一族“右侧显示有一头像点击并进入


四、打到右上角的搜索标志。


五、输入想搜索的名词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输入搜索的文章类别“运营”以显示与“运营”相关的内容


输入搜索的作者得到结果


六、输入搜索的人物”管仲“得到内容中提到”管仲”的文章。

为进取者提升提供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