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奋战:纳粹嗑药史》|披露纳粹统治下毒品状况的著作。
兴奋剂滥用对纳粹社会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跨时空对话:慈禧吸食鸦片。
核心书摘:
《亢奋战》是一部关于纳粹党的著作,但这本书不讨论纳粹的残暴和惨绝人寰,而把关注点放在了毒品上,也就是说,这是一部披露纳粹统治下的毒品状况的著作。
在这本书中,作者揭秘了纳粹德国不为人知的毒品依赖面,以崭新的视角审视了二战前期德军的战无不胜,希特勒的职业生涯,以及希特勒与私人医生莫雷尔的诡秘关系。这本书出版后就被翻译成25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版,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将改编成电影,由好莱坞影业霸主派拉蒙电影公司推出。
关于作者:
诺曼•奥勒是德国知名的小说家、编剧和记者,著有《代码生成器》、《中心》、《黄金之城》等多部优秀作品,他参与编剧的《帕勒莫枪击案》被提名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学什么:
1、德国为什么会陷入全民嗑药状态?
2、德国“不可战胜之师”的秘密
3、希特勒与私人医生莫雷尔的诡秘关系
一、从禁毒到全民嗑药
大多数人对纳粹的毒品史缺乏了解和认知,这主要与纳粹自身的“禁毒”主张有关。在初期,纳粹是打着“反毒品”的旗帜,实行全面禁毒政策,才从魏玛共和国手中接管政权,获得大众信赖的,但万万没想到,最终对毒品形成依赖的却是纳粹自己,甚至还导致整个德国都陷入了毒品危机。
故事要从一战讲起,在一战以前,德国就已经是生产毒品的大国了。一战后,德国战败,战胜国通过《凡尔赛条约》对德国进行了疯狂掠夺,仅仅是赔偿金额就高达49.9亿英镑,直接导致德国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战争的失败给德国人民的身体和精神,都带来了难以平复的痛苦,全国都笼罩在极端的绝望之中。
这时,德国人开始用毒品带来的亢奋,来填补战争留下的虚空。在魏玛共和国,“人造天堂”成为人人追逐的时尚。人们不愿直面不尽如人意的现实,也不愿承认战争失败的真实原因,宁愿以逃避的方式躲进迷幻世界。抱着这种极端思想,全社会的道德观念就像当时的纸币价值一样,一落千丈。
对魏玛时期全民嗑药现象批判最猛烈的就是纳粹党。纳粹巧妙地将民众对毒品的痛恨转移到了他们想要的方向,他们通过大张旗鼓的宣传,抨击犹太共和国道德沦丧的风气,同时,纳粹还提出了自己的疗伤药方,并向民众承诺要通过意识形态来达到治愈的目标。
纳粹所说的合法毒品就是纳粹主义,因为纳粹主义同样可以产生致幻效应。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一书中写道:只有在近乎癫狂的欣喜乃至歇斯底里的状态下,才能做出改变世界的决策。于是,纳粹党一方面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则制造出集体狂欢的效果,用某种类似全民嗑药的方式来代替政治。纳粹仇恨毒品,只是因为他们想用自己来取代毒品。
1933年,纳粹在很短的时间内将魏玛共和国的享乐文化彻底剿杀,毒品被禁止,纳粹在禁毒运动中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法令,目的只是为了贯彻纳粹主义“种族净化”的核心思想。渐渐地,纳粹的反毒品政策成为隔离、镇压、甚至灭绝边缘人群和少数族群的工具。
1937年秋天,德国人研制出了甲基苯丙胺,它的商标名称是柏飞丁。柏飞丁的作用与肾上腺素相近,服药者会感觉头脑异常清醒,身体能量充沛,意识变得极度敏锐,整个人都充满了活力,自信心也随之提高,思维速度加快并产生奇妙的幻觉和轻松舒爽的欣快感,让人欲罢不能。
柏飞丁刚刚上市的几个月里,柏林街头到处都贴满了宣传海报。在当时,柏飞丁被认为是一种万能的灵丹妙药,它的出现如天降甘露,并以病毒增殖般的速度大肆蔓延,消费者对待它的态度就像是对待面包和咖啡一样平常。市场上甚至还出现了添加柏飞丁成分的巧克力,每块巧克力含有的甲基苯丙胺几乎是柏飞丁药片的5倍,它的宣传广告中甚至提到它对身体是无害的,不但可以让家务变得更轻松,还有减肥的功效。
当时的民众只注重柏飞丁提高思维速度、增强机体活力的好处,对它的副作用却视而不见,因为柏飞丁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太契合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柏飞丁正是推动个体跟上时代发展的助力剂,是帮助德国人民实现自我治愈的良药。于是,在纳粹的宣传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下,整个德国陷入了全民嗑药的状态中。
在兴奋剂的刺激下,德国经济逐渐回暖。纳粹统治早期,希特勒一手创造了两个奇迹,一个是经济奇迹,另一个是军事奇迹。纳粹实现了几乎零失业率的全民就业,并创建了欧洲最富战斗力的军队。对希特勒抱有怀疑的民众,也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整个德国都进入了亢奋状态。
二、“不可战胜之师”的秘密
要提到“不可战胜之师”,就绕不过“闪电战”,闪电战又称闪击战,是由德国名将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也是二战期间德军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主要是靠快捷、打敌人个措手不及来取胜。在闪电战中,时间至关重要,闪电战的最大敌人不是拿着枪炮的外国人,而是自己士兵的疲劳,为了让士兵在闪电战中打起精神来,当时第三帝国首屈一指的生理学家兰克,开始了“士兵补脑剂”的研究。
兰克从“军大”学生中招募了上百名志愿者,用盲测的形式展开实验,让他们分别服用柏飞丁、咖啡因和安慰剂,然后让所有人彻夜不眠,做各种数学题和其他题目。实验结果发现,柏飞丁虽然可以消除睡意,但并不能把人变得更聪明,这对士兵来说简直再完美不过了。因为作为士兵,他们不需要“太聪明”,只要能严格执行命令就足够了,很显然,柏飞丁能够完美地满足这个需求。
于是,一种让疲乏困顿的部队振作精神的绝佳药物投入使用了,1939年9月,波兰闪击战开始,德国士兵犹如战争机器,不知疲倦、所向无敌,然而战争之后到来的倦怠期却让兰克嗅到了危机。一旦兴奋剂供应中断,亢奋效应就会让人体付出几倍的代价,药物导致的心脏病突发、高血压、成瘾性、耐药性等副作用也逐步显现。
意识到柏飞丁危险性的兰克,立刻叫停了柏飞丁试验的计划,并写信给其他研究所负责人,要求在整个“军大”范围内全面禁用柏飞丁,然而,所有警告都为时过晚,再没有任何剂量提示的情况下,柏飞丁在士兵中间泛滥,就这样,在兴奋剂的助力下,德国国防军开始了自己的征途。
1940年,德军展开“镰刀收割计划”,作为军医的兰克收到了一封来自指挥部的信件,要求他辅助国防军。那时候,兰克已经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无能为力了,因为整个部队,从上到下都已经对毒品上了瘾,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持柏飞丁的不间断供应。在兴奋剂的作用下,德军犹如神灵附体,成为了一支“不可战胜之师”。
依靠毒品的作用,德军士兵们的身体犹如高速运转的发动机一样,精神亢奋、斗志高昂,即使精神紧张、彻夜行军也毫无倦意。不再需要睡眠的德国人,似乎没有任何人和任何力量能够阻挡,而这时,无往不胜的德国人也渐渐开始相信纳粹的宣传,相信自己是名副其实的优秀人种。柏飞丁产生的亢奋作用,更加巩固了这种错误判断,也为未来的纳粹暴行埋下了种子。
如果德军能够一直这样打下去,也许会改写二战的结局,但事实是,德军又一次败了,这期间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接下来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走火入魔的元首和他的共生者。
三、“走火入魔”的元首和他的共生者
在纳粹时期,不仅是普通民众大肆滥用兴奋剂,就连最高领导层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依赖药物,去应对灾难性的局面,这无疑会让整个体系从上至下逐步腐朽。而这一切源于纳粹元首希特勒与他的私人医生莫雷尔的相遇。
早在魏玛时期,希特勒就为自己打造了一副夜以继日,一心为他的人民服务的形象。在人们眼中他是一位无可挑剔的领袖,是天才和肉身的结合。希特勒是纳粹的信仰,他的对外形象要求他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沛的活力和强大的决断力。但只要是人,就不可能不生病。
1936年春天,希特勒饱受胃肠病折磨,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身边的医生们都束手无策。这时,希特勒遇到了医生莫雷尔,莫雷尔的医术其实并没有多么高超,他最擅长的就是注射维生素。为营养不良的患者注射维生素针剂,效果可谓立竿见影,莫雷尔的策略就是利用维生素来栓住病人的心,如果维生素的药效不尽如人意,他还会往针剂里偷偷加入一些激素,效果会格外令人满意。不明真想的人纷纷称赞他“药到病除”,很快,希勒特也加入了这个称赞的行列。这位日理万机的独裁者以往总是担心自己会因为身体状况不佳,而难以应付繁杂的工作,有了莫雷尔之后,这种担心就越来越少,因为莫雷尔从不会让他失望。
身体状况的迅速好转让希特勒惊讶不已,经常是针头还没有拔出,他的眼神就已经开始焕发出光彩。从1937年起,莫雷尔的“治疗”变得越来越重要,希特勒也习惯了每日的注射治疗,每次打完针,他都会有一种满血复活的感觉。渐渐地,即使是感冒、着凉之类的小毛病,刚露苗头,都会被一管针剂扼杀。不久,这位新任的私人医生就和希特勒形影不离了。莫雷尔平步青云,成了希特勒身边最受宠的红人。但是很快,维生素和激素就无法满足希特勒的需求了。
1941年8月,希特勒病倒了,这是很多年来的第一次。当时纳粹正在与苏联进行对抗,而希特勒却浑身瘫软地倒在床上,像只泄了气的皮球。他要莫雷尔马上想办法治好他,因为他要赶去主持战时会议,就命运攸关的问题作出决策。莫雷尔一心只想讨希特勒欢心,以此来保住自己宠臣的地位,他知道这时候仅靠维生素和激素肯定是不行的,于是在着急和忙乱中,莫雷尔决定在针剂中添加杜冷丁,这是一种作用类似于吗啡的鸦片类制剂。
从那一次治疗开始,莫雷尔的这种治疗方法一直延续到希特勒生命的最后一刻,几乎从未停止。希特勒的日常状态也越来越取决于药物,随着时间推移,注射到他体内的药剂种类达到八十多种,逐渐失控的毒品摄入,对希特勒的心智和头脑造成了影响,他变得越来越麻木,越来越冷酷,早已对地缘政治现实失去了判断力的他,做出一个又一个错误决定。
希特勒对莫雷尔的态度不仅仅是简单的习惯和依赖,就像每位瘾君子都会千方百计地讨好为自己供货的毒贩一样,希特勒同样也离不开莫雷尔这位“供货商”了。所以,无论身边的亲信们如何“诋毁”莫雷尔,这位帝国总理都不屑一顾。希特勒与莫雷尔之间的关系就像是动植物之间的“共生”,相互依赖,彼此有利,倘若分开,双方或其中一方便无法生存。随着各种药物的毒性在希特勒体内不断积累,希特勒一步步走向了自己的末日,曾经神采奕奕的元首,最终变成了行尸走肉,德国元首总部也失去了领导力。
1945年,英国空军对德国进行轰炸,德国的药品生产基地严重受损,这对德国来说无疑是一场灭顶之灾,兴奋剂停止供应,全国上下一片哀鸿,战况瞬间逆转。毒品这种医学上的庸俗之物,竟可以起到左右世界风云的作用,实在是可怕。兴奋剂把希特勒变成了一个瘾君子,一个废人;曾经所向披靡、意欲征服世界的铁军,如今也变成了一群苟延残喘的残兵败将。最后,因为长期注射高脂肪、富含荷尔蒙的动物肝脏制剂,希特勒的血液已经变得像果冻一般粘稠,1945年4月30日,在不甘与屈辱中,希特勒饮弹自尽,他用意象构筑的自我体系,以大剂量毒品鸡尾酒支撑的躯壳,从一开始便注定失败的妄想,都在这一刻化为乌有。
与病人形影不离的私人医生莫雷尔(希特勒左后侧)。
也许,希特勒并不是不知道莫雷尔只是徒有虚表,但他依然不会“戒断”自己的毒瘾,因为他需莫雷尔的兴奋剂,唯有这样,他才能坚持下去,不丢掉自己的幻想,不让现实动摇自己的决心。
结语
以上就是《亢奋战:纳粹嗑药史》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希特勒这位超级瘾君子,把德国变成了毒品之国,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然滥用兴奋剂,并不能成为纳粹推脱责任的借口,更无法减轻纳粹的罪孽。希特勒的目标、动机以及意识形态上的妄想,都不是吸毒导致的结果,而是早已存在的事实。鸦片瘾只是进一步强化了他原有的冷酷本性和指使他人施暴的癖好。
毒品问题暴露了纳粹政权的内部矛盾,同时也对纳粹政权的自我瓦解起到了推动作用。纳粹政权的所作所为以及最终的瓦解,正像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所说的一样:“一个注定要要灭亡的政治体制,必然会本能地做出许多事情,来加速这一灭亡。”
【编辑:贰拾】
相关内容:
上次推送内容:
《说话之道》(加字重发)|想成为一个优秀的说客你得用到这些。
【听读史记学管理】郑世家|靠谁都不如靠自己,这才是商业竞争生存致胜的法宝。
本次推送:
《亢奋战》|披露纳粹统治下毒品状况的著作。
《风投的选择:谁是下一个十亿美元级公司》
【听读史记学管理】老子韩非列传|有格局,则自成体系,自有智慧。
下次推送:
《天真的人类学家》|一部令人捧腹的人类学笔记。
《认知盈余》|员工工作没积极性?做到这三点就对了!
【听读史记学管理】律书|不冒进,不贪功,不偷懒,个人、企业稳步发展才能功成名就。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公众号内查找文章的方法
一、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到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找到订阅号消息。
二、找到“”品卷一族“后点击头像进入公众号
三、找到公众号名称”品卷一族“右侧显示有一头像点击并进入
四、打到右上角的搜索标志。
五、输入想搜索的名词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六、输入想搜索的文章类别“运营”也可以显示与“运营”相关的内容
五、输入想搜索的作者也可以得到结果
六、输入想搜索的人物”管仲“就可以得到内容中提到”管仲”的文章。
为进取者提升提供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