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孤独读书术》|叔本华的读书观。

[德]亚瑟·叔本华 品卷一族
2024-12-10

叔本华的读书观。

跨时空对话: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纯心读书”法。

核心书摘:

《孤独读书术》是德国著名哲学家亚瑟·叔本华关于“为什么读书?”与“如何读书?”的思想精华。

叔本华反对死读书和读死书,他认为读书必须思考,如果不思考,只一味地读,和经常骑马坐车而步行能力必定减弱的人一样,将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他认为在不思考的前提下读很多书,脑海就像一块密密麻麻、重重叠叠、涂抹再涂抹的黑板一样。读书而不加思考,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而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

孤独读书术最核心的点就是要学会在孤独的心境中阅读一本书,孤独让人变得更冷静,也不会被更多事项所干扰,让自己变成一杯清水,这个时候你的内心是最透彻的,若此时捧起你珍藏许久的书,便能从书里更清晰地看待自己和这个世界。

关于作者:

亚瑟·叔本华,美国犹太作家,德国著名哲学家,是“意志哲学”的创造者,他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二十世纪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学什么:

1、叔本华的阅读价值观

2、叔本华的选书技巧

3、如何高效阅读一本书?

一、叔本华的阅读价值观

首先,我们来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叔本华是如何看待阅读的价值的? 

1、阅读可以愉悦身心

1788年2月22日,亚瑟·叔本华出生在波兰的旦泽。他的父亲海因里希·叔本华是非常富有的商人,母亲约翰娜·叔本华则是一位知名的通俗小说家。

叔本华从小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商业学校读书,以便将来继承家业。但是叔本华在母亲的影响下,一心痴迷学术、酷爱读书。

欧阳修说读书是“至哉天下乐,终日在几案”,叔本华也认为,读书首先可以愉悦身心,他认为读书是一种高级的文化活动,能够带来物质满足不了的精神享受和心灵快乐。

他在书中说:“没有任何事情能比读书更能带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来一本好书,即使只读半个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引清冽的泉水一般舒适。”

叔本华说,与书籍相伴的每一分钟,都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读一本好书,不仅可以让自己感到快乐,还能提高修养、净化心灵,远离世俗和功利之心。

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阅读观,叔本华才会强调,阅读的动力应该来自内心的需要,而不应该是受到其他因素的驱动。在叔本华看来,只有为了追求真理,为了获得精神超越的读书,才是符合读书真正的本义。

2、阅读能够获得智慧

除了愉悦身心,叔本华认为,阅读还可以让人获得智慧。

如果读书仅仅是为了快乐,就很容易让人堕入“娱乐至死”的陷阱。如今,放眼望去,各大网络文学网站里,有大把大把的“男频文”或“女频文”等所谓的“爽文”供人消遣,读了之后,虽然可以让读者的大脑分泌大量多巴胺,但认真审视就会发现,这样的满足型“爽文”真的是毫无营养。

在叔本华看来,读书是一件相对严肃的事情,读书之所以让人快乐,不是因为阅读了某些满足我们“意淫”的爽文,而是因为读书可以满足我们追求智慧的内心需求。

叔本华强调,读书必须以追求真正有见地、有深度的智慧为目的,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获得浮泛的知识和感官的刺激。他在书中写道:“浅薄的见闻只是达到见识的工作,本身的价值很少,甚至根本没有价值。”

也正是在这种阅读观的驱使下,叔本华对于当时德国学术界流行的“浅阅读”风气提出了严厉批评。他认为,“把浅阅读中获得的所谓的知识和快乐当成是一种光荣,不过是他们思想匮乏、缺乏创新的遮羞布,这种行为已经严重违背了追求智慧、寻找真理这一阅读的终极目的。”

3、阅读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作为一位文笔深刻而犀利的哲学大师,叔本华认为,阅读的第三个价值,就是可以提高写作能力。

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同样是写作,有些人可以下笔千言,而有的人却“吭哧瘪肚”,半天也憋不出几个字来。究其原因,文笔好的人还是读书多,肚子里有货,写起文章来自然就能文如泉涌了。

但是,叔本华也指出,通过读书来提升写作能力是有门槛的,这个门槛就是阅读的人必须和书的作者“对脾气”。

什么叫“对脾气”?简单来说,就是读者得有和作者“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本事。

在《孤独读书术》这本书里,叔本华解释说,一种作者所擅长的风格,比如深邃、优美、豪放、诙谐等文体特质,并不是任何读者都可以通过熟读他的作品就能把握到的。但是,“如果读者早已具备这些特质,如果这些特质是读者的自然倾向,如果这些特质潜在于读者自己身上,那就可以通过阅读别人的作品而唤起自己身上原有的这种特质。”

也就是说,只有那些天生具有某些与作者相似的文学气质的读者,才可以通过学习这位作者的文风,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独有的气质,那他从阅读中学到的技巧就会显得僵硬而肤浅,写出的文字也就没有那么灵动了。

总之,作为一名“职业读书人”,叔本华认为,阅读的价值首先可以愉悦身心,但这种愉悦并不是肤浅的感官刺激,而是因为阅读满足了我们追求真理的需求。同时,如果读者拥有和作者一样的气质,能够达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那么读者就能从阅读中学到相应的写作技巧,从而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二、叔本华的选书技巧

作为一名“职业读书人”,叔本华对于书籍的选择是十分严格的,甚至可以用苛刻来形容。

1、书不可以滥读

叔本华选书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坚决不读烂书。

很多时候,读书和吃东西是一样的,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人会拉肚子,读了烂书或垃圾读物,同样也会污染我们的心灵,搞坏我们的脑子。

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宝贵的时间都被烂书给占据了,哪还有精力去阅读真正的好书呢?

那么,怎样才能识别出烂书,保证自己在阅读时不掉到坑里呢?

在《孤独读书术》这本书中,叔本华贴出了一张“烂书通缉令”,提出了烂书的两个典型特征。

烂书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这些书通常都是为迎合大众而新近产出的相对时髦的书籍。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阵子“心灵鸡汤”类的书特别火,于是,一些图书出版机构为了圈钱,就制造了诸如《20岁,决定了女人的一生》《30岁的男人,赢在情商》《如何在网络时代做个明白人》(为了避免争议,书名都是虚构的)等鸡汤书。

这些所谓的畅销书,迎合了大众的焦虑心理,内容都是一些“正确的废话”,没有给读者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和工具,读了之后,反而会让读者更加迷茫。

烂书的第二个特征,就是这些书通常以赚取稿费为目的而创作的。

比如说,前段时间,尤瓦尔·赫拉利的《人类简史》火遍全球,有些作者为了蹭热度,就炮制出了大量的《xx简史》类的书籍,目的就是为了傍着《人类简史》的热度赚稿费。

再比如说,某段时间养生类题材的书很畅销,于是就有人跟风出版了诸如《不得病的智慧》《把吃出的病都吃回去》《跟xx学养生》(为了避免争议,书名都是虚构的)等伪养生著作。

可以说,具有以上两种特征的烂书,都是浅薄庸俗、毫无新意,甚至是靠“拷贝粘贴”拼凑而成的垃圾,读这样的烂书,不仅浪费金钱和时间,还会伤害心神,简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2、避免两种误区

除了杜绝烂书,叔本华还告诉我们,选书一定要尽量选优秀的书,简单说,就是要选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名著。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司马迁的《史记》、柏拉图的《理想国》、荷马的《奥德赛》、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等等。

像这样的书,其中蕴藏着作者广博的思想和深厚的智慧,虽历经时间的锤炼,却仍然价值无损,在阅读的时候,不仅可以带来心灵上的快乐,还能启发我们对人生和世界的思考。

不过,在强调阅读名著的同时,叔本华还提醒我们要避免两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对于古代书籍不加甄别地阅读。

叔本华认为,古代的名作虽然藏着前人优秀的思想,但同时也存在大量糟粕和僵死的内容,在阅读时,如果不加以鉴别,就很容易犯食古不化的毛病。

他在《孤独读书术》中说:“我们图书馆的书架上一层一层地保留着过去的错误……这些错误及对错误所做的解释曾经是非常生动的,在它们所在的时代也产生过很大的骚动。可是现在却僵化了,只有古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才会重视它们。”

所以,对于一些古书,我们在阅读时,要以“扬弃”的态度来对待,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必须要有所取舍才行。

第二个需要注意的误区,就是不要只读他人的评论性文章而不读原著。

叔本华认为,有些评论性的文章就犹如“蓬勃滋生的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也就是说,这种文章会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读多了会影响读者对于原作的理解。

叔本华在《孤独读书术》中,有一段关于阅读康德原著的论述,十分能说明这个问题。他说:“人们只能在他们本人的著作中,而不能从别人的报道中认识他们。这是因为这些卓越人物的思想不能忍受庸俗头脑的筛滤……只有从那些哲学思想的首创人那里,人们才能接受哲学思想。因此,谁要是向往哲学,就得亲自到原著那肃穆的圣地去找永垂不朽的大师。”

所以,对于那些传世名作,我们还是应该像叔本华所劝诫的那样,尽量去读原著,而不是光看后人的解读和评述,否则很容易被误导,从而错失古人的思想精华。

3、三种作家类型

除了杜绝烂书和避免误区两个选书方法,叔本华还提出了一种从作家的类型入手,来辨别和选择书籍的方法。

作者是书籍的创作者,作者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书籍质量的好坏,所以,选择优秀的创作者也是选书的关键。

在《孤独读书术》这本书中,叔本华用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把古今中外的作家分成了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就是像“流星”一样的作家。

这个好理解,流星嘛,它的特点就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所以,这类流星作家的影响力也是非常短暂的,他们也许会有那么一刹那的光芒闪烁,甚至会荣耀一时,但终究会快速消失在大众的视野之中。

第二种类型,是像“行星”一样的作家。

所谓行星,就是自己不会发光,环绕着恒星运转的各种天体。这类行星作家作品的影响力比流星作家要持久一些,而且,就像行星距离人们更近一些而光芒显得比恒星更光亮一样,他们在同时代的读者中,还会产生相对深远的影响。

但是,这些作家毕竟是靠“反射别人的光芒”来发光的,所以他们通常缺乏自己的写作风格和原创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这类作家属于“文化二传手”,他们的影响力也就最多能维持二三十年,无法超越自己所属的时代,无法进入不朽的作家群里。

第三种类型的作家,就是像“恒星”一样的作家了。

这些作家被叔本华称为“不朽的作家”,他们通常是思想史、文学史上的“牛人”,他们像恒星一样,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

按照叔本华的话说:“他们是唯一永恒不变的,他们固定于苍穹之上,发出自己的光芒,各个时代都受他们的影响;他们也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限制,而是属于全人类,甚至整个宇宙;同时,他们还超越了读者的视角,当读者的观察点改变时,他们不会跟着改变。”

总之,叔本华认为,只有像恒星一样的伟大作家的作品,才是值得读者反复研读的好书,而那些像流星和行星一样的作家的作品,就没有必要花费太多时间去阅读了。

三、叔本华的高效读书法

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本书的第三个重点内容:关于如何高效阅读这个问题,叔本华又有哪些切实有效的诀窍呢?

作为一名“职业读书人”,叔本华可谓是“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高效阅读,他有一套独门心法。

1、六经注我

叔本华高效阅读的第一个诀窍,就是六经注我。

啥意思呢?

在读书的时候,很多朋友都是抱着一种“我注六经”的态度,就是对书籍有一种特别的、莫名的敬畏,总是喜欢用仰视的态度去读书。买回一本书,也舍不得翻看,恨不得把它“供起来”。

这类读书人在阅读的时候,总是喜欢拿出笔和本,把书里的金句都工工整整地摘抄到小本子上,或者再“用功”点,把这些金句都背下来。做完这些事后,他们通常心满意足,还自我欣赏一番,会说:“哇,我又掌握了一个知识点,真充实呀。”

实话说,这样读书,就算你把整本书都背下来,用处也不是太大,比如你读完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知道了斯密是咋想的,可这跟你又有啥关系呢?

事实上,重要的不是斯密是咋想的,而是你读完了书之后,你有什么独特的思考和心得。这就是叔本华教给我们的“六经注我”的方法。

叔本华无论是在学术上还是在性格上都非常特别,他不仅善于思想独立,还有着极其自负的精神个性。叔本华认为,书籍都是为我服务的,我读书,不光是为了知道别人是咋想的,而是要从别人的思考中获得启示,完善和补充我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所谓的“六经注我”。

叔本华在读书的时候,非常善于从书里批判性地继承、汲取和融合前人的观念,以凡事都要为我所用的态度,既吸收先贤的思想而不落窠臼,同时又像“吸星大法”一样,让前辈的思想精华服务于自己的学术体系。

总之,叔本华用自己的实际阅读体验告诉我们,无论阅读什么书籍,都要抱着“六经注我”的态度,坚持以自己的体系为阅读的主导,把别人的观点和思想精华变成原材料,然后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它们加工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如果你不愿意这样做,还把抄写金句当成认真读书,那就属于懒惰行为,因为这种做法无异于把自己的大脑变成别人思想的跑马场,终究不会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2、读思结合

除了“六经注我”的读书方法,叔本华认为,读书要想有所收获,还要坚持“读思结合”。

在《孤独读书术》中,叔本华始终强调读者要通过独立思考,来获得各种知识和真理。

作为哲学界的“毒舌”,叔本华极力讽刺那种每天沉浸在书中,只知道一味死读书却不愿意独立思考的学者,他把这些人称为“蛀书虫”或“两脚书橱”,批判这些学者完全用读书代替自我思考,导致自己食古不化,越读书反倒越愚蠢。

叔本华的这个观点与孔子常说的“学而不思则罔”是一致的,所以说,古今中外的先贤在独立思考这个问题上,确实是“英雄所见略同”。

英国哲学家洛克也说:“读书仅仅是向大脑提供知识原料,只有思考才能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变成我们自己的东西。”

叔本华也是非常赞成这种说法的,他认为,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思考是一刻都不能缺少的。他甚至说:“没有独立思考参与的阅读,就是一种被动的知识堆砌的过程,是一种伪阅读。”而有独立思考的阅读,则是一种积极的、探索性的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是对所读书籍的观点进行整理、分类、消化乃至进一步延伸应用的一个过程。同时,这也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发酵、内化的过程,是把他人思想精华深入研究、反复琢磨,进而融入自己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

3、纯心读书

除了“六经注我”和“读思结合”两个诀窍,叔本华教给我们的第三个读书方法,就是对于优秀的书籍,一定要反复读熟。叔本华说,凡是值得读的经典书籍,必须一读再读。

他在《孤独读书术》中说:“一则因为再读时更能了解其所述各种事情之间的联系,知道其末尾,才能彻底理解其开端;再则因为读第二次时,在各处都会有与读第一次时不同的情形和心境,因此,所获得的印象也就不同,这就好像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般。”

事实上,叔本华这种好书反复读的思想,是真正抓住了读书方法的精要,这和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的“纯心读书”法不谋而合。

黄庭坚虽然从小就天资聪颖,但他读书却喜欢下笨功夫,他读书的诀窍就是尽量把一本书读透,《宋史˙文苑六》中说黄庭坚“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

从宋神宗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起,黄庭坚开始担任国子监教授,在任职的七年里,黄庭坚发现当时的士子读书,往往或从中,或从末,随意读起,又多不能终篇,很少有把一部书从头读到尾的。士子们的这种浮皮潦草的读书方法和黄庭坚自己善于精读一书的习惯大相径庭。

当年,黄庭坚还未考取功名的时候,有一次在开封大相国寺逛书摊,他无意间发现了一本北宋文学和史学大家宋祁的《唐史手稿》,黄庭坚简直喜出望外。

宋祁是和欧阳修一起修订《新唐史》的著名学者,这本《唐史手稿》就是宋祁在修唐史时的编辑心得。

黄庭坚把这本书买回来,精研细读,并且认真揣摩作者在每篇文稿上的评语和修改文字,甚至还把宋祁修改前后的文字分别抄录下来,追条进行分析比较,以此来探究宋祁删减文章的奥秘,弄清楚宋祁修改的真实用意。

黄庭坚用这种“纯心读书”的方法不仅熟读了原书的内容,而且还分析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掌握了作者的用笔技巧,真的是非常高明。

黄庭坚不仅身体力行,他对晚辈的教育也是同样的,他在给一个名叫韩琼的秀才的信件中,是这样说的:“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纯,不欲杂。读书务博,常不尽意;用心不纯,讫无全功。泛滥百书,不若精于一也。有余力然后及诸书,则涉猎诸篇,亦得其精。”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首先要精读,用心也要纯粹,如果只是贪多,泛泛地读了很多书,则常常无法掌握书中的精义,反倒不如精读一本书。当把某一领域的书读透之后,还有余力的时候,就可以广泛涉猎其它书籍,这个时候也容易领会这些书中的精义了。 

结语

以上就是《孤独读书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作为学术大咖,无论是读书观、选书论还是读书方法,叔本华都是从自己的阅读实践出发,把自己毕生的阅读心法进行了升华和总结,可操作性极强。

事实上,叔本华本人就是读书的最大受益者,正是因为他爱读书、会读书,通过极其广博的阅读和深入地思考,才能博采众家之长,终成一代哲学宗师。

叔本华在《孤独读书术》这本书中,刻意强调要读经典书籍,并且带着思考去阅读,每一本重要的经典都必须反复研读,他指出,阅读并不是被动地记住作者的观点,而是要通过独立思考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古今中外的思想都为我所用,这才是读书最重要的意义。

在书的最后,叔本华还不忘提醒我们,阅读和思考之后还不算完,更重要的是把书中的道理和知识用于实践,这样才是真正把书读活了。

【编辑:王岳】


相关内容:

【经典小说】《偷书贼》|面对家破人亡的悲惨人生,莉赛尔为什么要做偷书贼呢?

《文学课》|专为青少年与文学爱好者写的实用阅读指南。

《越读者》|信息爆炸时代如何走出阅读困境?

《思想本质:语言是洞察人类天性之窗》|语言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高效能阅读》|如何让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喜欢上读书?

《脑与阅读》|阅读的时候,大脑是如何工作的?

《孤独:回归自我》|如何治疗并化解孤独带来的负面影响?

《格调:社会等级与生活品味》|如何成为更高阶层的人?

上次推送内容:

《东京本屋》|互联网时代,实体书店的意义是什么?

《史记·货殖列传》上(加字萌版)|如何站在企业家的高度看问题?

明朝那些事儿(二)(加字重发)|毫无退路的帝王道

【进祥说】标题是术  内容是道

本次推送:

《孤独读书术》|叔本华的读书观。

《史记·货殖列传》下(加字萌版)|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商学院院长白圭。

明朝那些事儿(三)(加字重发)|大明的妖孽与忠魂。

下次推送: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教你如何读书。

《史记·魏公子列传》上(加字萌版)|如何找到优秀人才?

明朝那些事儿(四)|史上最能闹的皇帝。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公众号内查找文章的方法


一、关注本公众号的朋友到您的微信好友列表中找到订阅号消息。


二、找到“”品卷一族“后点击头像进入公众号


三、找到公众号名称”品卷一族“右侧显示有一头像点击并进入


四、打到右上角的搜索标志。


五、输入想搜索的名词就可以得到相关结果


输入搜索的文章类别“运营”以显示与“运营”相关的内容


输入搜索的作者得到结果


六、输入搜索的人物”管仲“得到内容中提到”管仲”的文章。

为进取者提升提供方便。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