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事》(加字重发)|冯唐品读曾国藩的嘉言钞

冯唐 品卷一族
2024-12-10

曾国藩用行动守护文化和信仰,证明“笨”人如何在困境中成事。


核心书摘

《成事》是冯唐对曾国藩“成事学”的解读,它以梁启超编选的《曾文正公嘉言钞》为底本,结合冯唐自身在麦肯锡近二十年的管理实践,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构建,到人力管理、团队领导和困境破局等五个方面,为读者提供了一套简单实用的成事方法论。本书既可作为个人成事的宝典,更可作为团队成事的准则。

关于作者

冯唐,原名张海鹏,北京人,协和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博士,美国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曾就职于麦肯锡咨询公司,担任全球董事合伙人,后加入华润医疗集团任创始CEO。2015年至今,继续从事医疗投资,创立了“东单九号院”。

本书鲜知

学什么?如何把“做事”变成“成事”

少数人为什么能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事?为什么能持续成大事?而多数人,手里一把好牌,为什么就总是出昏招,总是打不赢?还有一部分成过事的人,暂时挫败之后、暂时成功之后,为什么就彻底慌了,就完全不知道应该如何继续做了?

《成事》是冯唐对《曾国藩嘉言钞》进行解读的一本书,冯唐在“伟大的管理者”曾国藩和普通读者之间,架起了一座理解和学习的桥。求千古文章、求宇宙真理、求洞察人性、求天地至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曾国藩的志向,也是他在乱世中立身、成事的不二法门。众人皆醉我独醒,曾国藩是明白人。

毫不夸张地说,书中的每一部分都可以作为人生箴言抄录在册并时时提醒自己。当我们学会把自己当做一个团队来进行管理,又何愁不能成事?

你还会发现

· 曾国藩是如何管自己的;

· 曾国藩是如何管别人的;

· 曾国藩的湘军善战的原因。

一、克己慎独:曾国藩如何管自己

首先,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克己慎独:曾国藩如何管自己。

为什么第一个维度要谈如何管自己呢?因为管自己是所有管理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按照冯唐的话来说就是“要想成事,得先成人”。那么,到底该如果管理自己呢?我们看看曾国藩是怎么做。

1、志存高远

曾国藩管理自己的第一步,就是立志。

苏轼曾在《晁[cháo]错论》里说过:“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这话的意思是,自古以来凡是能成大事的人,不仅要有出类拔萃的才能,更要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冯唐认为,用《晁错论》里的这句名言,来形容曾国藩再合适不过了。

道光二十年(1840年)春天,刚刚考中进士的曾国藩又参加了翰林院内部考试,被授予翰林院检讨,正式开始京官生涯。

要说这清代的翰林院,那可是个储才养望的地方,聚集了当时全国的精英。可是进入翰林院之后,曾国藩突然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土老帽,不仅说话土,穿着土,最可怕的是自己还没怎么读过书。

都已经中进士了,怎么还没读过书呢?

其实,曾国藩以前读的那都是应试教材,根本就没有审美学术修养。像《归震川古文》、《汉魏丛书》这种读书人家常见的藏书,他连书名都没有听过。

不仅如此,曾国藩在性格上还有很多缺陷,光脾气暴躁这一条就让很多人受不了。

举个例子来说,有一次,曾国藩和同乡的刑部主事郑小珊,因为一点琐事突然吵起来了,曾国藩隔着桌子就要和人家动手,被同僚拉开后,还指着人家鼻子骂。曾国藩自己在日记里说:“肆口谩骂,几于忘身及亲。”意思是说:骂人骂得太过分了,连对方的亲人都“问候”了一遍。可想而知,曾国藩的脾气得有多坏。

总之,来到北京城、进了翰林院之后,曾国藩才认识到自己有多鄙陋。所以,怎么洗刷自己身上的鄙俗之气,就成了曾国藩的一个心头病。

好在那个时候曾国藩的觉察力很强,他想要自我完善、自我管理,一有空闲就认真研究理学经典,还去拜访当时的大儒唐鉴(一代理学大师),请教修身之道。

就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曾国藩三十岁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要脱胎换骨,立志学做“圣人”。这里的圣人,指的是修养极高的完美人格。

也就是说,曾国藩为自己订立了“内圣外王”的至高目标,他下定决心要和过去的自己说再见了。

2、深刻省察

曾国藩定的志向非常高远,但是具体该怎么落实呢?曾国藩管理自己的第二步,就是通过写日记来深刻省察自己。

这个办法就是大儒唐鉴告诉他的,唐鉴说:“你可别小瞧了写日记,这是入圣的根基。”曾国藩一开始还挺纳闷儿,因为他以前也写日记,也没发现写日记有啥用。

唐鉴把曾国藩的日记拿来一看,这纯粹是流水账呀,日记可不是这个写法。唐鉴告诉曾国藩,写日记是为了每天反省自己,而且写的时候要用小楷恭恭敬敬地写,不能敷衍了事。

用一句术语来说,这就叫“研几[yán jī ]”,“几”就是细节,通过每天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细节,来努力改正自己的身心缺点。而且,不光是要反省行为上的细节,连大脑里的每个念头都不放过。

知道了这个方法以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初一那天,曾国藩在灵魂深处爆发了一场革命,他启动了“死磕”的模式,每天都通过写日记来“狠斗私字一闪念(当私心杂念刚刚闪现时,要立刻抓住不放,狠狠批斗)”。

曾国藩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命名为《过隙影》,说白了就是日记本。这上面都写啥呢?按曾国藩自己的话说,就是“每日一念一事,皆写之于册。”“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

也就是说,曾国藩天天写日记不是为了发表,而是为了记录自己的念头,为了修正自己的行为,为了改过自新。

到这里可能会有人问,写这个真的有用吗?还真有用。曾国藩日记写到第九天,就在日记里,把自己跟老乡郑小珊干仗的事情深刻反思了一遍,而且越想越后悔。他说自己错就错在“一朝之忿,不近人情,”于是当晚就跑到郑小珊家里登门谢罪。两个人长谈了大半夜,过了几天曾国藩又请客吃饭,两人才把酒言欢,冰释前嫌了。

不仅如此,曾国藩每隔一段时间,还把自己的日记交给朋友们评阅。这又是为啥呢?

我们都知道,有的时候外力要大于内力。就像我们自己去健身,可能会因为懒惰坚持不下来,但是如果加入一个社群每天打卡,在外力的监督下就很有可能把一件事坚持做下去。

曾国藩也是这样,他把日记让朋友点评,就是要借助外力来监督自己,防止自己偷懒和敷衍,也正是通过记日记的方式,曾国藩的气质和习惯也在一天天改变。

3、对战陋习

曾国藩修身克己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戒了烟瘾。可以说,对战吸烟这个陋习是曾国藩自我管理道路上很重要的一个节点。

曾国藩非常喜欢吸烟,是个老烟民,他读书的时候就手不离烟筒。三十岁立志之前,他也试着戒过两回烟,但都以失败告终了。

自打立志做“圣人”之后,在写日记的第二十一天,曾国藩发誓要戒烟,他在当天的日记里写到:“因立毁折烟袋,誓永不再吃烟。如再食烟,明神殛[jí ]之。”这几句简单说就是“我要开始戒烟了,如果以后我再抽烟,就让神明把我处死”。曾国藩为了戒烟,毒誓都发起来了。

其实有烟瘾的人都知道,戒烟是一件痛苦的事,戒烟第二天曾国藩就开始坐立不安,说自己好像婴儿断奶一样难受。

但是这一次他下定决心戒烟,就再也没有退让,无论多难熬,他都不碰烟具。就这样两个月后,曾国藩戒烟成功,再也没有吸过烟。

戒烟成功,对曾国藩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肯定,这极大地增强了他做圣人的信心,这是他脱胎换骨的一个里程碑。后来,他还在家书中和弟弟们提到这件事,把戒烟当成“无事不可变”的例证,来鼓励弟弟们修身上进。

学会管理自己,为曾国藩日后建立功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光会管自己还不够,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你浑身是铁,能碾几颗钉子?”一个人要想成事,不能光杆司令一个人瞎忙活,还得靠别人来帮自己。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如何管别人。

二、刚柔相济:曾国藩如何管别人

作者冯唐认为,管理好了自己之后,还得能找到人来帮助自己。曾国藩是一个文人,不能亲自领兵下战场,他靠的就是手下的人才,他是如何管理这些人才的呢?总结一下,其实就是两点,一是惜才,二是赏罚分明。接下来,我们分别说一说。

1、惜才

曾国藩是那种从心里认识到人才重要性的人,按他的话说就是“办天下事,要天下才”,他只有集合众人之力方能成事的道理。

当年左宗棠在湖南巡抚骆秉章那里担任幕僚,职位相当于现在湖南省政府的秘书长。当时,永州总兵樊燮[xiè ]为人特别贪婪,可谓是臭名远扬,左宗棠特别看不起这个人。有一次他来省里给骆秉章汇报工作,正好碰见了左宗棠,左宗棠这个人哪都好,就是脾气特别差,一见到樊燮就非常不礼貌,公然骂人家是混蛋,还叫人家滚出去。

左宗棠只不过是一个师爷,胆敢公然辱骂朝廷二品大员,这可把樊总兵给惹急眼了。他回到家就写了道折子,参了左宗棠一本,说他辱骂朝廷命官,打朝廷的脸。

当时咸丰皇帝接到奏折后,非常生气,勒令湖南巡抚骆秉章严查此事,如果事情是真的,就要把左宗棠就地正法。

所以,左宗棠就不得不出逃。左宗棠走到襄阳的时候,晚晴名臣胡林翼就写信让左宗棠去投奔曾国藩。当时曾国藩在安徽宿松驻军,知道左宗棠来投奔自己,根本没有顾忌左宗棠当时的处境,还专门派人去接他。可见,曾国藩对左宗棠有多重视。后来,曾国藩联合胡林翼等人,极力营救左宗棠;还亲自出面,疏通了肃顺等朝中当权人物从中斡旋。

在给皇帝的奏折中,曾国藩甚至写下了“国家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句子,他告诉咸丰皇帝,现在天下纷扰,培养一个人才相当不容易,还请皇上刀下留人,为天下爱惜左宗棠这个人才。

当时曾国藩特别受朝廷倚重,这份求情折子的分量自然不一般。最终,朝廷赦免了左宗棠,还命他协助曾国藩办团练。左宗棠随即在长沙招募五千人,号称楚军,开赴安徽,投身到东南战场的最前线。左宗棠的军事才能由此得以施展,之后战功累累,协助曾国藩立了很多功业。

左宗棠能这样卖力,和曾国藩的爱惜举荐是分不开的,甚至可以说,曾国藩对左宗棠的提携扶助是任何人都不能比的。

 2、赏罚分明

曾国藩管人的另一个法宝就是赏罚分明。对于有功之人,曾国藩总是通过奖励和保举等方法,来提高这些人的作战积极性。

曾国藩认为,对于手下将领如果一味贬损,往往会让对方庸碌无为。所以,每次胜仗之后,曾国藩都要向朝廷保举一大批有功之臣,形成了“名臣能吏,半出其门”(也就是说朝廷的名臣和官吏,有一半是从曾国藩手里出去的)的局面。不仅如此,他还经常为阵亡的湘军将士,举办隆重的葬礼,来鼓励将士们。

但是,曾国藩对手下也是非常严格的,尤其是下了军令状的,就必须做到,有错误必须惩罚,绝不心慈手软。

举个例子。李元度是湖南平江人,号称“平江才子”。李元度从曾国藩办团练之初,就追随曾国藩左右,对曾国藩非常忠心,还对曾国藩有救命之恩。咸丰八年(1858年),湘军大将李续宾在三河吃了败仗,曾国藩急招回乡探亲的李元度,李元度不顾老母病重,不负曾国藩的期望,火速回营效力。从这点来看,两人的关系真的是非同一般。

咸丰十年(1860年)的春天,清军江南大营崩溃,曾国藩被朝廷任命为两江总督。当时曾国藩为了不打破夺取安庆的计划,不顾李元度等人的反对,进驻历来被认为是兵家绝地的安徽祁门。

在这不久,李元度就违背军令,失去了军事重地徽州。徽州失守了,给驻守祁门的曾国藩造成了很大的威胁,而且动摇了曾国藩夺取安庆的整个计划。

李元度兵败徽州后,还擅自前往浙江和江西等地,在外面滞留了近一个月才回到祁门。不仅如此,李元度在遭到曾国藩的严厉训斥后,不仅没有悔改,还肆意向曾国藩索要钱粮,显然是不把军纪和曾国藩放在眼里。

对此,曾国藩不顾众幕僚的反对,向朝廷参了李元度,颇有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意思。

所以,即使是像李元度这样为湘军立过大功,而且和曾国藩交情也很不一般的高级将领,一旦违反军令,曾国藩也是丝毫没有姑息,也得军法处置。

三、经世实践:曾国藩如何管团队

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曾国藩如何管自己和管他人,最后,我们再来说说曾国藩如何管理团队。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另一个问题,太平天国起义后,大清朝举全国之力训练的正规军都那么不堪一击,为什么曾国藩一介书生训练出来的湘军就能如此善战呢?

作者冯唐认为,湘军之所以能所向披靡,得益于曾国藩的几项管理举措。

1、厚饷养廉

曾国藩在管理湘军时,实行厚饷制。当时国家的正规军,也就是绿营兵平均每月的收入是白银一两三钱六分,除此之外,还有白米三斗,这些加在一起还不到二两白银。

这点钱要放到今天,换算成人民币也就不到400块钱,要想养活一家人根本就不够。所以,大清朝的正规军们,为了糊口纷纷开展第二职业,平常训练是能躲就躲,这样的军队还谈什么战斗力?

士兵收入微薄,军官也难逃一劫。清代的高级军官,比如一名绿营提督,官阶是一品,按理说职位也不低了,那这样职位的人法定年薪是多少呢?也不过是区区八十一两白银,虽然还有额外八百八十两的养廉银,但是合到一起,也不足一千两。

这种收入水平,完全不能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和官场应酬的支出。所以,军官们也广泛经商,比如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福建水师每个月都会造一只战船,但是这些船没有用在抗击英国侵略者上,而是被水师军官租给商人运大米了。

曾国藩把这些看在眼里,所以他自己组建湘军时,就反其道而行之。在湘军里,中级军官,每个月的纯收入能达到一百五十两,一年就是一千八百两,比正规军中级军官的收入的三倍还多。

而湘军的高级军官的收入就更高了,统领一万人的高级军官,年薪高达五千四百两,是正规军高级军官收入的六倍。

正是因为湘军的军饷高,曾国藩招兵的时候特别容易,一开始的时候他只想练兵一万人,结果报名的太多,竟然达了一万七千人。

曾国藩虽然是书生带兵,但他懂得“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为支撑”的道理。

2、制度创新

除了厚饷养廉之外,曾国藩在管理团队上的另一项重要举措,就是实行“将必亲选,兵必自募”的制度。

当时绿营兵在组织结构上,属于“兵与勇不相得,兵与将不相习”的格局。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清代皇帝非常怕军官拥兵自重,所以就设置了“兵为国有”的制度,而不是“兵为将有”。一旦发生战事,就从各地军营抽调士兵,临时组成军队。

这样做的好处是,军官和士兵之间互不认识,没有私人情感,大家都只听皇帝一个人的,没有皇帝的命令就不能调动军队,这就保证了皇权的稳定。

但是这么做的缺点也很明显,就是军官和士兵之间太生疏,根本不是一条心,打起仗来不能形成合力。这支军队打败仗了,另一支军队在那儿袖手旁观;如果有一支军队打了胜仗,别的军队就非常嫉妒,害怕胜利者升官发财。

所以曾国藩在组建团队的一开始,就痛下决心要根除这个弊病。他练兵,先挑选他赏识和信任的人做营官,然后再由营官去挑选自己信得过的人去做统领,以此类推,这样一层层挑选下去。

这就应了那句古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样一来,湘军中每一层的上下级都是知根知底的同乡邻里,而且相互都有提携之恩。

下级忠于上级,上级爱护下级,彼此之间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感情。按曾国藩的话说就是“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也就是说团队内部打成一片,用情感纽带把每个个体都聚集起来,形成了一个合力,完美地解决了绿营兵“胜则相忌,败则不救”的陋习。

总结

曾国藩作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极高的天赋,却能挽狂澜于既倒,立功、立德、立言,完成“三不朽”,成为儒家最后一位精神偶像。在他的身上,有太多值得后人学习和借鉴的东西。

通过《成事》这本书,我们在曾国藩的语录精华中,发现了曾国藩能够成事的线索。

抛开历史环境等外在因素不谈,曾国藩能够把事做成的核心因素,主要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实践。我们甚至可以说,曾国藩一生的丰功伟业都是在传统文化的支撑下完成的。

为天下苍生立命的强烈责任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是支持曾国藩在艰难困苦中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经世致用、务实求真的认知传统,让曾国藩能够从前贤的身上学到智慧和经验,来应对复杂的世事;诚以待人、忠恕廉洁的道德准则,又让他为人光明磊落,不为世俗恶习所困,能够吸引一大批英才为他所用。

总之,曾国藩用实际行动来守护自己珍视的传统文化和信仰,用自己的一生来证明,一个“笨”人是如何在困境中做成事的。无论是过去还是今天,曾国藩的成事方法都能给我们带来特别的启示。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2233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编辑:越读者)

此为本书书稿的删减版,更多详细内容请听完整音频。


主要参考文献

1、梁启超辑.曾文正公嘉言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2、朱东安.曾国藩传[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

3、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日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4

4、唐浩明.唐浩明评点曾国藩家书[M]长沙:岳麓书社,2015

5、黄亮.曾国藩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7

6、唐浩明.人格成就事功[N].湖南日报,2019.11.01(第011版)


相关内容:

《冷峻的良心:奥威尔传》|奥威尔是如何保用内疚感来支撑内心世界的?

《蛤蟆的油》|一个不愿输给别人,而不懈努力的人的故事。

《T.S.艾略特传》|他的缺陷与怀疑能让一切过着不完美人生的我们找到共鸣。

《打开一颗心》|展现了一名外科医生眼中所有的悲伤与爱。

《跨界思考》|风靡全球的高价值创新思考模式,给你先人一步的竞争力。

《为什么》|思维胜于数据,真正起作用的是行动。

上次推送内容:

《五四运动史》|促成五四运动的力量以及五四运动对中国的影响。

【老农不乱扯】什么样的产品会说话?

《史记·张仪列传》中(加字萌版)|创业公司也能创建行业壁垒。

《王阳明大传》|王阳明送给贾跃亭的五个锦囊。

【大咖分享】(视频)电影新物种读书会(三)从《大圣归来》解读“爆款”。

本次推送:

(小说)《二人证据》|恶童三部曲之一

【老农不乱扯】美国现在肆无忌惮了。

《史记·张仪列传》下(加字萌版)|创业者怎么定战略?

【大咖分享】(视频)电影新物种读书会(四)产品要与用户建立沟通

《成事》(加字重发)|冯唐品读曾国藩的嘉言钞

《拿破仑传》(加字重发)|什么样的人才算是英雄?

下次推送:

《推理的迷宫》|知识有多脆弱,人知有多局限,听读后便知。

【吃瓜群众不乱扯】关于美丽和健康,只能说出三分之一。

《史记·韩长孺列传》上(加字萌版)|公关技术哪家强?西汉梁王找长孺。

《冰鉴·上》|跟曾国藩学识人之道。

【大咖分享】(视频)电影新物种读书会(五)如何构建出爆款体系。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