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书】《如何学习》|轻松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轻松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核心书摘: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学习效率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长久以来,我们被灌输着这样的观念:学习必须刻苦和自律,学习需要一个安静的空间和长久的注意力密度。我们一直沿用这种学习方法,持续到后来的工作和职场中。但这种方法真的是最高效的吗?最新的科研成果告诉我们,传统的学习方法其实有很多错误。老一套的方法不仅会占用我们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还会降低真正吸收和理解的效率。很多时候,我们专注学习了一天,到头来却发现什么都没记住。
那么,要怎样才能花更少的时间,获得更高的学习效果呢?或者说,是不是真的存在既轻松又高效的学习方法呢?今天要共读的这本书《如何学习》,可以帮助我们解答这个问题。这本书最大的作用,就是破除我们陈旧的学习观念,比如,我们都觉得遗忘、分心和走神是学习的大敌,但《如何学习》这本书却说,它们其实也能成为提升学习效率的好帮手。
本书本尼迪克特通过对认知科学的多年研究,并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和运用,并最终形成了一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在书中有数十种颠覆常识的学习方法,告诉我们何时学、在哪学、怎么学,才能做到高效、轻松、不费力。
关于作者:
本尼迪克特·凯里,《纽约时报》科学专题的资深记者,曾专注于健康和科学板块报道30多年。
学什么:
1、提高记忆力的三大技巧是什么?
2、如何加强理解力,有效地化解难题?
3、怎样利用潜意识深度学习?
一、提高记忆力的三大技巧是什么?
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本书的第一个重点内容:提高记忆力的三大技巧是什么?
学习和记忆力密不可分,通常来说,记性好的人一般效率会更高,犯错更少。所以,要想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首先就要想办法提升记忆力。那有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这一点吗?作者本尼迪克特为我们提供了三个实用的技巧。
1.更换学习场所
首先是第一个,更换学习场所。
传统的教育理念认为,学习要保持一贯性。这里的一贯性简单来说就是指保持学习和记忆时环境的一致。比如,复习和考试,最好在同一时间点和同一个教室里。这样做的目的是利用环境的还原,提供更多提取线索的记忆。也有实验证明了这种方法确实有效果。比如,有研究显示,学习时和考试时用了相同颜色纸张的考生,考分会平均高出20分;还有,复习老师和监考老师是同一个人时,学生考试的得分也会高出10%左右。
不过,保持环境一致是最好的方法吗?对于这个问题,作者给出了他的观点,他认为,学习最好时不时地更换场所,多重学习背景往往优于单一的学习背景。比如,拿着书到图书馆、咖啡店去,能让我们记得更牢靠。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本尼迪克特在书中列举了一个实验:在20世纪70年代,三位心理学家做了两场实验:在第一场实验中,学生们分别在两个不同环境的房间里各学习一次,然后去到第三个不同的房间里考试;而在第二场实验中,学生们在同一个房间学习两次,再去另一个房间里考试。最后的结果是,第一场实验里的学生,也就是频繁更换学习环境的学生,他们的记忆效果要比在单一环境中学习的学生高出40%。
那为什么变换环境会更有利于加深记忆呢?主要是因为我们无法预期下一次记忆提取的环境是什么样的,这样一来,还原本来的环境就不太可能。既然如此,不如在学习的时候,就不断变换时间和空间,这样反而能让我们不再依赖特定环境来提取记忆,也能让我们记得更多、更牢靠。
2.巧用“间隔效应”
除了更换学习场所外,作者还在书中提出了加强记忆力的第二个技巧,也就是分散式学习,也叫间隔效应。
所谓间隔效应,就是把原本集中一次学习的时间,打散成多次练习,并拉开每次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间隔效应是实验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首先发现的。艾宾浩斯几乎耗尽一生来研究记忆:他自己编造出一些没有意义的音节,然后反反复复地“洗牌”,组成各种长短不一的“音节表”,自己去学、去记,15分钟、1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再回过头来考自己,仔细对照每份答卷与原卷,并认真记下每次学习所花的时间。他每次都会做很复杂的记录,所有记录都会套入他的公式,然后回头反复检查公式、反复对照比较……之后,再拿出另一组来,尝试以不同的时间排表去学、去记。
他发现,一组由12个无意义音节组成的“音节表”,如果他在头一天练习了68次、第二天再练习7次,便可以毫无差错地复述出来。可是,如果拉开每次学习的间隔,在3天的时间内总共只复习38遍,他一样能做到分毫不差地复述。
于是艾宾浩斯写道:“同样的重复次数,若恰当地分成几组、拉开时间距离来完成,要比集中起来一次完成的效果明显好很多。”于是他成为第一个发现“间隔效应”威力的人。
作者本尼迪克特也进行了多次类似的实验,他也发现分散式学习的效果会更好。无论是记忆的深度还是时间的长度,分散式学习的学生都表现得更为突出。
所以,如果你下周五要进行一场考试,你计划用7个小时来复习,与其周四晚上“临时抱佛脚”,一下子学7个小时,不如从本周五开始,每天花1个小时来记忆相关的知识点。
3.重新定义“考试”
说完更换学习场所和分散式学习外,我们再说一种能够提高记忆力的方法,那就是考试。
说起考试,很多人可能会有不好的印象,也容易产生恐惧和自卑心理。这是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把考试当做一种检测工具,用来测试所学知识掌握得如何;又或者过于看重考分和名次,从而产生比较心理。
但其实,考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记忆技巧。在看不到内容的前提下,我们的大脑要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课文、名称、公式或技能等其他任何东西,这种“提取”的努力,远比直接复读一遍效果好得多。因为我们的记忆有一个奇怪的特点,那就是,主动的回想要比被动的重复更有效。
所以,如果你正在学习一门课程或一项技能,当你学到差不多的时候,可以先放一放,然后用心去回想一下刚才所学的内容。这样的效果,比直接再看一遍书更好。那么,具体学习多久,测试多久呢?有人总结出了一个规律,差不多先花1/3的时间去学、去记,剩下2/3时间,用来背诵、回想和自测,这样的记忆效果往往是最好的。
考试能增强记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能消除我们的“熟练度错觉”。心理学上有一种现象叫“熟练度”,它会让我们误以为今天能记住的数据、公式和概念,明天和后天也一样能记得住。而考试就能消除这种错觉,无论是别人测试还是自测,都能让我们看清到底哪些地方自己还没记住或者已经忘记。
另外,还有一种考试的方式叫预考,也就是在正式学习之前,先进行一轮测试。通过预考显现出来的“无知”,往往是最有价值的,也是我们下一步努力和改进的方向。举个例子,当我们在阅读一本自己读不进去的书时,往往会分心走神,那么怎样克服这个问题呢?作者的建议就是,可以先给自己来一套测试题。
当然我们不用去在意测试题的成绩,因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大脑就会主动捕捉那些重要的信息,并建立更强的储存和提取回路,让我们觉得知识是被主动“赶进”脑海里的。
二、如何加强理解力,有效地化解难题?
好了,到这里我们介绍了和“记忆力”有关的内容,主要了解了提升记忆力的三种方法。当然,学习不光靠记忆力,很多时候还要用到理解能力。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继续来说说本书的第二个重点内容:如何加强理解力,有效地化解难题?在《如何学习》这本书中,作者也介绍了三种加强理解力的方法,分别是顿悟、渗滤和交替。下面我们分别来看。
1.顿悟时刻
首先是顿悟。
所谓顿悟,也就是“啊哈!”的时刻。当我们遇到一个难题,尝试过所有常规方法也没有解决,而在不断变换视角和方向,并最终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时,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啊哈!原来如此!”的惊叹。这种豁然开朗的时刻,就是顿悟时刻。
顿悟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也是理解力的终极体现。关键性的顿悟有一个特点,就是它往往并不在我们苦思冥想时迸发,反而在我们放手后,忽然意外出现。
研究富克斯函数特性的法国数学家亨利·庞加莱就说:“一个人若要钻研某个难题,第一次往往会一无所得。这人会或长或短地休息一下,再坐下来钻研那道难题。跟上次一样,半个小时过去了仍然毫无头绪,可是突然之间,一个成形的想法就蓦地出现在了脑海中。”
为什么顿悟会有这样的特点呢?这就要说到解决创造性难题的四个时期了,分别是准备期、孵化器、顿悟期和验证期。准备期就是一个人前期琢磨新课题的时间,包括搜集资料,了解前人的研究,以及尝试各种思路的过程。在准备期,我们要用尽几乎所有能试的办法,直到我们再也想不出任何方向。当我们黔驴技穷时,就进入到了下一步,孵化期。
在孵化期,我们要停下来,先把问题放一放,然后去做些轻松、愉快的活动。比如,去山间小路散个步,在海边晒个日光浴,或者冲一个热水澡等等。当我们的大脑放松了,奇迹也就发生了。之前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可能会突然迸发出全新的灵感和思路。这种灵感乍现的时刻,就是第三个阶段,顿悟期。等过了顿悟期,就是最后的验证期,也就是确认新思路是否奏效的过程。
所以,要想创造性地解决难题,最关键的就在前两个阶段,准备和孵化。只有做好思维的紧张和松弛,才能更好地激发新灵感。
2.渗滤
说完了顿悟,我们再说说第二种加强理解力的方法,渗滤。渗是渗透的渗,滤是过滤的滤。所谓渗滤,也就是一直保持心神的警觉,不断调动起我们的头脑,关注与手中未完成项目相关的一切,随时采集对外界的各种感知,并时刻感悟自己内心的反思。
这听起来很复杂,但其实“渗滤”可以拆解为三步,打断、感知和反思。和顿悟类似,渗滤也适用于解决艰深复杂的任务,尤其是一些长期的任务。
首先是渗滤的第一步,打断。很多人认为中途被打断是学习的大敌,是分心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体现。但事实上,当我们在专注完成一项任务时,突然被打断的冲击,可以使得记忆更深刻。
电视编剧们就很擅长使用这一招,在每集剧情的结尾,他们往往会故意戛然而止,留下一声尖叫、走廊里的一串脚印,或是一段突然分手的恋爱等等,这样的“打断”就在观众心中留下了一个悬念,吸引着人们继续期盼下一集。
“打断”能够增强人的注意力是有心理学依据的,“蔡加尼克效应”告诉我们,大脑会自动把未完成的任务推到前列,让我们满心牵挂接下来如何发展。所以,一个没有完成的目标,会比已经完成的目标,在我们的大脑中停留的时间更长。这就启示我们,面对一项重要任务时,与其一味向前冲,不如先退后一步。这不等于放弃了应该完成的任务,反而会让我们在心里一直惦记着它。
因为有了一个被激活且未完成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就会调动起全身感官,去搜集各种和目标相关的信息和资料。这就是渗滤的第二个阶段,采集数据与资料。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很多时候是无意识的,是用我们强大的感知力去吸取的。然而,到了第三阶段,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反思,学会分析这些收集起来的东西。按照打断、感知和反思这三个步骤来,我们往往就会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3.交替学习
最后,我们再说说提升理解力的第三个方法,交替学习。
作家格拉德威尔曾在《异类》中提出了“一万小时定律”,他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也就是说,当我们在某个领域刻意练习长达一万个小时后,我们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这些常规的刻意练习,通常指的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具体目标,反复重复。比如,一个乒乓球运动员要练习接球动作,会每天反复练习100个正手下旋球,一直到熟练了,才会练反手上旋球。
但这种大量重复的练习真的有效吗?作者告诉我们,这种方法还不够好。如果运用穿插交替的方式,效果也许会更好。所谓交替,也就是把新的科目跟学过的、练过的,但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复习的内容混合到一起,包括新旧的混合,也包括题材的混合。
比如,同样是练习100次乒乓接球动作,采用交替方式的人,不会等正手练熟了再练反手,而是会上一个练反手,下一个就变成了练正手,所有的练习动作都会随机出现。交叉式练习最大的功效,就是能让我们的大脑准备好,随时面对意想不到的事情,从而大大提升应变能力。
三、怎样利用潜意识深度学习?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本书的最后一个重点内容:怎样利用潜意识深度学习?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们会介绍两个最轻松、最省力,而且几乎不用动脑的学习方法——知觉学习和睡眠学习。
1.知觉学习
先来了解一下知觉学习。知觉学习就是利用感知力的作用来学习。很多拥有强感知力的人,只需在自己专业领域里扫上一眼,就能知道自己看见了什么,甚至连一句解释都不需要。
就像一个专业的棒球手,在球飞来的一瞬间,他就能立马判断出球的速度、方向和弧线趋势等,进而精准调整挥棒的力度和角度。荷兰心理学家阿德里安·德赫罗特也发现,很多大师级的国际象棋师,只需花5秒左右的时间,就能记住整盘棋上所有棋子的位置,并快速推断出每步棋的走法等。这种判断力和记忆力,是很多初学者根本无法企及的。
那么,怎样才能锻炼出这种感知力呢?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知觉学习。知觉学习的关键在于提高判断的速度和准确度,这就要求我们能快速辨别出各种信息间的细微变化和差别。在进行感知学习时,节奏一定要快,让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系统快速运行,同时让认知系统、思考系统也运作起来。
比如作者本尼迪克特就曾做过一个练习:他要快速浏览120幅名画作品,并立刻回答它们的艺术流派,如果回答正确,就会听到悦耳的铃声;回答错误,就会看到黑色的大叉。通过重复、快速的回答练习,短短一小时内,他就基本能辨别出不同绘画所属的流派了。即使他不知道这些作品的色彩运用和视角选择,但通过知觉学习,他也能准确分辨出野兽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有何不同。
2.睡眠学习
说完了知觉学习,再来说说睡眠学习。
睡眠中也能学习吗?这恐怕是很多人做梦都渴望听到的好消息。而本书作者就告诉我们,睡眠确实能帮助我们学习。大量研究数据表明,睡眠能增强我们对前一天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在科学研究历史上,也有很多因为梦境启示而促成的重大飞跃。比如,19世纪,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凯库勒声称,他在睡梦中梦见一群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醒来后,他就发现了苯的化学结构,就是一种卷曲成环状的分子结构。
无独有偶,俄国科学家德米特里·门捷列夫也告诉同事说,他花了好几个通宵试图把所有元素整理成合理的排列方式,但始终一无所获。直到有一天,他累得昏睡过去,在梦中看见了“一份表格,所有元素都各归其位”。这份表格,就是著名的化学元素周期表。
当然,说到在睡眠产生灵感,我国古代也有不少先例。
比如,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曾写过一首名篇《登池上楼》,里面有一句:“池塘生春草。”据说这句诗,就是谢灵运在梦中得来的灵感。
南朝著名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引用《谢氏家录》所说:“康乐每对惠连,辄得佳语。后在永嘉西塘,思诗竟日不就。寤寐[wù mèi]间忽见惠连,即成‘池塘生春草。’”这话是说,谢灵运有个弟弟叫惠连,平日里他最喜欢与弟弟在一起讨论文学诗歌,也总能写出好诗句。可是有一天弟弟外出了,谢灵运不能和他一起吟诗,心中充满了失落。而在当天晚上,谢灵运就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遇到了弟弟,并和他一起吟诗作对。
睡梦中的谢灵运,忽然得到了灵感,情不自禁地吟诵出:“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后来,这句诗不仅成了谢灵运的名句,还被诗界传为美谈,被誉为“此语有神助”,认为这是有神灵在相助。
不过,这种灵感真的是神助吗?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所谓的“神助”,其实都是源于日常生活中敏锐的直觉感受,以及经历过孵化期后的豁然开朗,而睡眠也不过是促成灵感的一个契机而已。
以前人们总认为,睡眠时我们的大脑是停止的、静寂的。但事实上,大脑里的潜意识从未停下。白天清醒时,我们的大脑接收新信息,脑神经形成新的突起。到了晚上休息时,睡眠的首要功能,就是解开那些白天新形成的不必要的连接,并巩固那些形成的有意义的连接。这也是促成新思路和新发现的重要原因。
虽然睡眠能提升理解力和记忆力,但也要把握正确的时机和节点。一般来说,我们的睡眠分为五个阶段,轻度睡眠阶段、快速眼动睡眠阶段、运动记忆睡眠阶段、慢波阶段和深度睡眠阶段。
其中,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是最有助于渗滤效应的阶段,也是最有助于诠释感情记忆的睡眠阶段。而慢波阶段,最有利于巩固陈述性记忆,比如刚获取的数据、词汇、姓名和公式等内容。
所以,如果你明天要准备一场音乐演奏会,不妨晚点睡,如果有可能的话,早晨再睡个懒觉,这样可以保证第1和第2阶段的睡眠更为充足。但是,如果你要应付的是需要发挥记忆力的考试,比如默写新单词或填写化学元素周期表,那就要靠最后两阶段的睡眠了。所以,最好确保自己早点上床,充分满足慢波阶段和深度睡眠所需的时间,然后早早起床,在天亮之前赶紧再复习一遍功课。
结语
以上就是《如何学习》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丰富的案例和详实的理论,为我们澄清了很多关于学习的误区。过去我们一直以为懒惰、遗忘和分心是打扰学习的敌人,但其实它们都能成为帮助我们学习的“大好人”。当然,学习这件事,始终是终身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直在变化的。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如果真的存在最理想的学习者,那他一定不是照着传统的忠告去学习,相反,他应该很懂得放松,很善于不拘一格地学习。就像本书作者在结尾处所说的:“学习,归根结底就是你做的每一件事。”
【编辑:水落鱼浅】
相关内容:
上次推送内容:
《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我的成功法则》上|乔·吉拉德教你怎样才能作一个伟大的销售
【听读史记学管理】田儋列传|强大的自信和对梦想的憧憬,才能超越自己。
本次推送:
【特别推送】为什么说袁隆平是英雄?
【每日新书】《如何学习》|轻松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世界最伟大的销售员——我的成功法则》下|乔·吉拉德的250定律,能帮你找到潜在客户。
【听读史记学管理】刺客列传|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党建读书会】019新时代的涵义和意义
【党建读书会】020新使命是目标指导
下次推送:
【每日新书】《一生的学习》|学会正确教育方法。
【吃瓜群众不乱扯】多少年才能修炼成为一个“悍妇”?
《特劳特营销十要》|公司如何利用开辟新路原则进行品牌延伸。
【听读史记学管理】廉颇蔺相如列传|最“失败”的一次外交活动:你完全不知道的一版“完璧归赵”。
【党建读书会】021新思想是根本遵循
【党建读书会】022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进祥说】写作用语要规范得体
【炳泽诗话】人生很短 诗茶酒友 都不可缺席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