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无知》|如何利用无知来学习、发现和创造?

史密斯、巴默 品卷一族
2024-12-10

是什么造成了人类的无知?


核心书摘:

说起无知,可能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在我们传统的认知里,“无知”总是和“见识少”、“文化程度低”、“阅历浅”等贬义词一起出现。但是今天我们要读的《无知》这本书却驳斥了这样的观点。书中指出,无知并不是认知水平低下造成的,相反,无知是社会发展的副产品,社会越进步,人类越无知,而且很多时候,无知并不是一件坏事,它反而对会我们有利。

关于作者:

迈克·詹姆斯·史密斯,澳大利亚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心理学研究学院的教授,也是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院士。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和无知有关的心理学和社会学,关注人在无知与不确定的情况下所作出的判断和决策,以及社会科学的统计方法与模糊集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目前,迈克·詹姆斯·史密斯已经出版了6本学术著作和140多篇被引用的期刊文章。

加布里尔·巴默,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人口健康研究院教授,同时也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公共政策研究员,曾在哈佛大学约翰·肯尼迪政府管理学院担任过访问教职。

学什么:

1、无知是如何造成的?

2、我们该如何利用无知?

一、无知是如何产生的?

“无知”的定义,同时涵盖两方面内容,一是简单的缺乏知识,二是错误认识。我们称一个人是无知的,往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对某件事一窍不通,还有可能是因为他对某件事的认识和观念是错误的。

所以,我们在寻找无知的来源时,也应该从“是什么导致了知识的缺乏”和“认识的错误”这两个问题的角度出发。在《无知》这本书中,作者列举了许多种导致“知识缺乏”和“认识错误”,进而造成无知的原因。接下来,我们分别从这两个角度挑选本书中最反常识、最出乎意料的观点与大家分享。

我们先来说说,是什么导致了知识的缺乏。

导致知识缺乏的原因细分的话有主动和被动两种。换句话说就是,你无知,一是因为你自己不想知道,二是别人不让你知道。

别人有意隐瞒的事,很多人直到生命的终点都不一定能知道,在这里我们不做过多讨论。我们着重讲讲,什么事是你自己潜意识里就不想知道的。

作者在书中把“自己潜意识里不想知道的事”归纳为两种,一种是我们觉得它无关或不重要,而选择不去知道的事情;第二种就是我们认为自己不知道会更好,而选择不去知道的事情。第一种很好理解,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而我们的认知能力有限,这就需要我们做出选择,筛选掉更多无用的信息。而后来的某一天,你发现这些被过滤掉的知识又对你有用了,这时你就会意识到自己在这方面的“无知”。

除了信息筛选,还有一种是我们潜意识里不想知道的。这种事情通常是你知道了会痛苦,但是还没有解决办法的。比如一种叫做“亨廷顿舞蹈症”的疾病。

亨廷顿舞蹈症是一种致命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还没有治愈或预防的办法。这种病是遗传的,如果父母双方中有一方患有这种病,那么他们的孩子也会有50%的概率遗传这种疾病。最令人痛苦的是,亨廷顿舞蹈症通常在患者进入成年期很久之后才会表现出来。换句话说就是,很多人已经组建家庭之后,才会知道自己有这个病。直到20世纪80年代,亨廷顿舞蹈症患者的所有子女还会等着看自己是否能平安度过40岁,这就非常难熬。

但奇怪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科学家已经发明出了测试亨廷顿舞蹈症患者致病基因的方法,但是却只有5%到20%左右的患者子女愿意接受这个测试。那些不接受测试的患者子女一方面是因为觉得即使测出来了,他们除了坐等发病也没有什么别的办法,只会徒增痛苦;另一方面是因为只要他们不接受测试,就可以选择对自己的病“无知”,这样他们就不会失去买保险的机会。从这个例子中我们就可以看出,为什么人们会主动选择“无知”,故意让自己“知识缺乏”了。

除了“知识缺乏”,还有一种导致无知的原因就是“认识错误”。与知识缺乏不同,大多数使我们产生认识错误的原因都是被动的。有的人会在利益的驱动下,利用媒体等途径,去改变人们的认知,让人们在某件事情上“集体无知”。

比如著名战地记者菲利普·奈特利在1975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第一个受害者》中说:“真理是战争的第一个受害者。”这本书揭露了美国从独立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人的伤亡数量都被极力缩小,而敌人的伤亡数量则广泛被夸大的真相。在官方媒体的误导下,败仗被宣传成胜利,有些战役或战斗完全被掩盖,而不存在的事情却被大肆详细报道。为了维持士气,美国媒体的种种审查和保密行为被正当化。直到互联网社交媒体的出现,民众才能联合起来对抗官方媒体对战争的报道。这就是典型的人为误导认知,导致“集体无知”的例子。

二、如何管理和利用无知?

想要管理和利用无知,首先要更正的观念就是,无知在很多时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只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你才能更好地去知道。就像我们想要探索一件事,首先得能提出问题,而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存在。

从这个角度来看,“无知“和“知道”之间是递进关系。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说,社会越发展,人类越无知。正如著名神经科学家斯图尔特·法尔斯坦所说:“科学研究的头等大事就是创造更高级的无知。”所以,只有正确地看待无知,进而激发探索欲望,人类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那么,我们要如何利用无知,并在无知的情况下有效地做出决策呢?在本书中,作者巴默和史密斯为我们提出了三点十分实用的建议。

第一点,就是快速试错。在面对无知的境地时,尝试着做出一些探索性工作,是快速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为很多时候,尝试之后发现了错误总比连错误都没犯过要好。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作者巴默和史密斯采访了五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其中一位就是莎拉·皮尔森博士。她是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吉百利公司首届开放创新大赛的冠军。作者在对皮尔森博士进行采访时,皮尔森博士就提出了面对无知的境地时勇于试错的重要性,并给出了具体的尝试方法。

在采访中,皮尔森博士说:“对企业家来说,无知就意味着风险,而风险从来都无法避免,所以企业家是天生的风险承担者,也是天生的未知探索者。”

企业家在开始设计一件产品之前,他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做一个小测试。他们会用一种被称为“门径管理”的程序进行产品开发,生产出一批少量但具有可行性的产品,然后把这些产品投入市场进行测试。测试过程中,企业家们会通过和市场对话,设立一个已知的阶段性目标。等到了计划的时间截点,如果产品的市场接受程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企业家们就会及时喊停,转而生产别的商品。这就是“快速试错”法,通过这种方法,企业家可以得到一个有关“未知的已知”的阶段性路径,进而得到好的创新方案。

皮尔森博士提出的“快速试错”理论不仅适用于企业创新,也是我们面对未知风险时,找出线索、做出正确决策的实用方法。

作者提出的第二条应对无知的建议是“选择性搁置”。

“选择性搁置”的意思并不是让未知的事情听天由命,放任不管,而是把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交给别人来解决。在专业划分日益精细的今天,我们很难成为所有领域都了解的通才。所以,我们必须学会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并且信任他们。这也是我们解决无知,做出优秀决策的一个好办法。

那么,怎么判别一个专家靠不靠谱,能不能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建议呢?这就需要我们成为一个能够鉴别专家的专家,要做到这一点,需要知道几件事。首先,这个领域的门槛在哪?也就是,要想当专家,有哪些问题,是他必须能够回答的。其次,在这个领域里,评判的标准是什么?也就是,高手和普通人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只有搞懂这些问题,我们才知道,哪些人是真正的专家。

顺着这个逻辑进一步延伸,作者其实是想提醒我们,你可以不知道一个知识本身,但是,你至少要掌握一定的、通往这个知识的途径。换句话说,对于一个领域,我们可以未知,但是,不能一无所知。

作者为我们提供的第三条应对无知的建议是“细节还原”。

解决无知的最根本方法当然是消灭无知,也就是掌握更多的细节信息。这就需要我们进行更多的学习和探索。而学习和探索的关键,就是在已知的每一个信息之间构建关联。

比如,我们想要知道全球医疗水平发展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们就可以去网上查询数据。这一查发现,仅2016年一年,全世界就有420万婴儿死亡。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我们产生了一系列疑问,现在的医疗水平真的这么差吗?医疗科技的发展是不是太慢了?是不是有些贫困地区的医疗水平太低了,才导致婴儿的死亡数量这么高?

但是,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我们在解决无知的过程中,不能单看一个信息,而是要把相关信息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分析。如果去搜集更多的数据,我们就能发现,2015年,全球婴儿死亡人数比2016年还要多出20万,总数达到440万。把时间再往前推65年,1950年全球婴儿死亡人数是1440万,是现在的三倍多。从这个角度看,半个多世纪,全球婴儿死亡人数减少了将近七成,这不是恰恰说明,现代医学进步很快吗?

所以,要想看清一个事实,不能光看此时此刻,而是要把这个信息放置到一个宏观的趋势里,要在前前后后的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

但是,作者也特别提醒,在信息间建立联系虽然重要,但是也分情况。有很多信息看起来好像彼此关联,但实际上却一点关系都没有,不要随意建立联系,要避免陷入赌徒谬误。

赌徒谬误起源于一个经典事件。1913年8月18日,摩纳哥的蒙特卡罗大赌场中轮盘赌上的一颗球连续26次落在了黑区。在这期间,随着众人对红区的押注越来越大,整个场面变得十分狂热,他们坚信这次球肯定会落在红区。最后他们输了,而赌场获得大丰收。

维基百科对赌徒谬误的定义是:“这是一种错误的信念,认为在随机过程中,如果一个事件在多个独立重复试验中,单方向偏离期望的结果,那这个偏离终将会被反向的偏离抵消持平。”通俗来说,赌徒谬误有三点特征。首先,我们观察的是一系列相互独立的事件;其次,我们的大脑认为这些事件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再次,我们认为序列中的单方向偏离会被反方向的同等偏离所校正。

其实蒙特卡罗大赌场中轮盘赌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掷硬币是一样的,球进入哪个区域和硬币落地是正面还是反面,都是随机独立的事件。即使某个单一事件发生的概率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这个规律也不能用来预测结果。只有在无限次的重复中,不同事件出现的次数才会趋于一致。这是一个长期规律,它并不适用于短期。就像投掷十次硬币,有可能是七次正面,三次反面。而且这三次反面,有可能分开出现,也可能集中在一起,没有任何规律。

但是,我们有些时候却会把长期的规律施加到短期上,试图在原本无关的独立事件之间建立起联系,或者在原本随机的事件中试图总结规律,这就构成了典型的赌徒谬误。赌徒谬误说起来简单,想彻底避免却并不容易。因为我们人类天生就是一种因果动物,我们会本能地为这个世界建立起一套因果关系,在孤立的信息之间,建立起连续性。换句话说,我们天生就有因果归纳的本能。但是,要想避免赌徒谬误,恰恰需要我们克制这种本能。所以,想要走出无知,在千丝万缕的细节中还原出真相,还需要我们克服思维的惯性,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作者在书中说:“每个人都需要无知,否则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每个人都可以善用无知,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掌握主动权。”无知并不可怕,没有无知就没有已知;无知也并不都是消极的,没有无知的疑惑就没有积极的探索。无知是文明的原动力,也是创新的代名词。

结语

以上就是《无知》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在本书中,作者巴默和史密斯首先从人们的所思所想与所作所为中,为我们定义了什么是无知。随后,又从“知识缺乏”和“认识错误”两个角度出发,为了我们讲解了无知是如何产生的。在了解了无知的诞生机制后,作者又通过对政治、商业、环境科学、流行病学和情报分析五个不同领域的专家的采访,为我们总结了如何管理和利用无知,以及在无知的境遇中做出正确决策的方法。

作者巴默和史密斯在书中说:“知道的越多,未知就越多,因此,随着知识岛屿的拓展,无知的海岸线也在拓展延伸。”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能够纠正对“无知”的错误认识,重新看待并善用无知。

【编辑:申童】


相关内容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成因到底是什么?

【个人修养】《终身成长》|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知识不是力量》|什么是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

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项羽本纪  项羽虽为战将,但他的性格与做事方式可以借鉴。

《思维简史》|人类“认知升级”的千年历程。

《经验的疆界》|区分可复制的和不可复制的经验,避开经验学习的陷阱,从经验中汲取智慧。

《如果这是宋史》(一)|五代十国,那些奇葩的皇帝们。

《恶俗:现代文明的种种愚蠢》|我们为什么要远离恶俗文化?

上次推送内容: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最懂女人的作家笔下的痴心女子。

【严选好书】所谓人生,无非是进窄门、风微光、走长路。

《艾柯卡自传》中|意料之外总是情理之中。

【党建读书会】《隐蔽战线统帅周恩来》|不只是情报。

本次推送:

《无知》|如何利用无知来学习、发现和创造?

【严选好书】学会自控,你也能做生活的甲方。

《艾柯卡自传》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党建读书会】《陈云传(上)》|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下次推送:

《谈判》|商业谈判指南,全世界亿万富翁的枕边书。

【严选好书】是时候看一些稍微有点门槛的经济学了。

《知行合一王阳明》|研习阳明心学,做有行动力的人。

【党建读书会】《陈云传(下)》|无惧风浪,坚持真理。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品卷一族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