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心理学洞悉商业】《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导图》(《YOUR BRAIN AT WORK》)下
需要管理的不是时间,而是自己。
另外一个经典的例子是著名的心理学家维克托·弗兰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纳粹魔掌,而他本人则在纳粹集中营里受到严刑拷打。
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之中,突然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他突然想明白,“即使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人们也会拥有一种最后的自由,那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
让我们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在幡然醒悟之后,弗兰克终于明白了自己其实可以控制自己的大脑,而不是被自己的大脑所左右!于是,在最为艰苦的岁月里,他选择了积极向上的态度。他没有悲观绝望。
相反,他在脑海中设想,自己重获自由之后该如何站在讲台上,把这一段痛苦的经历讲给自己的学生听。凭着这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弗兰克尽管身处集中营,却竟然可以让自己的心灵超越了牢笼的禁锢,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驰骋。
管理大脑,毫不留情,不论他乐意与否。像管理现金、财产一样管理你的前额皮质有限的注意力,把它用在重要的事情上。比如,工作之前先按优先顺序排序,因为这本身就是最耗费能量的事之一。
如何帮助头脑集中注意力,进而工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呢?这就是下面我们要介绍的:让你工作方式“模块化”。
4、 让你的工作方式模块化
苏轼在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时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
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史书浩如烟海,什么内容都有,若是漫无目的去翻看,时间精力姑且不说,吸收效率也会特别差,很快就疲了,所以你最好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一个任务,带着一个特定的目的去读书,就能做到有的放矢。
苏轼给的建议是,一本史书,要读很多遍,每一遍都只专注于一个层面,所谓“每书数过,一意求之”。想研究政治政策,就着重于书中的奏章言论;想搞懂典章制度,就着重于书中官职升迁礼仪往来,想看明白地理建制,就着重于书中的地名沿革山河变动。
苏轼的目的性强到了什么程度呢?有一个同乡的少年才子叫唐庚,路过定州,去跟苏轼请教。苏轼问他最近读什么书呢?唐庚说:“《晋书》。”苏轼突然来了一句:“里面有什么好听的亭子名吗?” 把唐庚给吓了一跳,再一想,真答不出来。
唐庚回去琢磨了半天,才领悟到这是苏轼在教他读书之法,大为感叹。估计苏轼当年读史书,其中有一遍,是专门研究里面的建筑物名称——竟细致到了这地步。
说白了,只要你带着目的,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可以对资料有所取舍,专注一道。反复几次,吸收效率才高。苏轼把这种读书法叫做“八面受敌”。典故出自《唐摭言》里称赞吴融“才力浩大,八面受敌”,意思是水平太高,八面来敌也可从容应对。
无独有偶,大卫·洛克通过心理学和神经学知识证实了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并将其命名为:模块化。
想象你的大脑是一台精密的、可以被你自由控制的仪器,而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被送到这台仪器、将要加工的产品。你的这台仪器内部将分出不同的模块,用来加工对应的不同产品。
模块化是一种处理复杂系统分解为更好的可管理模块的方式。每个模块都可独立工作,即便单组模块出现故障也不影响整个系统工作,而一旦紧急情况出现,你还可以调动起所有模块对一件紧急产品进行精细加工。
是不是很神奇?
在《YOUR BRAIN AT WORK》一书中,作者用神经学理论解读道:前额皮质的第二个限制:在同一时刻只能保持和操作有限的信息。但它负载过多时,你就容易出错。你在头脑中同时放置越少的变量,你做决策就越容易。
所以,模块化你的大脑并不是真的要在生理上将大脑内部分出不同的区块来,而是面对要解决的问题时,将问题内容合理分解,让大脑集中充分的注意力解决每一个问题,从而达到最优效果。
比如要规划自己的生活,可以先将生活领域划分为"工作"、“家庭”、“健康”。头脑中一次保持三到四个模块。再比如,要开一个会探讨是否投资一项新业务,那么应该集中的四个模块是:组织的整体目标;这次会议的目标;同意投资的理由;反对投资的理由。
但在这里,作者提醒我们:因为人脑对干扰非常敏感,头脑中的前扣带皮质区负责监视环境中是否有“不寻常”的事发生。假如这个区域被频繁地激发,人们会感到焦虑或害怕。
因此,虽然我们能同时保持多个模块的信息,但你一次只能执行一项任务(不能边开会的时候边回Email),否则准确率和效率会大大下降。
说了这么多如何有效管理时间的方法,最后给大家讲个故事吧。
有一位作者,叫格拉宁,他在1974年出版了一本书:《奇特的一生》。这部被定义为以真人真事为基础的文献性小说讲述的是,一位苏联昆虫学家,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是如何通过他独创的所谓“时间统计法”在一生中获得惊人的成就的。
所有的人,连与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柳比歇夫亲近的人在内,谁都没有想到他留下的遗产有多么庞大。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的著作。500印张,等于12500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等,此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对缺少计算机帮助的上个世纪学者来说,这些成绩几乎不可复制。柳比歇夫如何做到这一切的呢?说起来方法很简单:“时间统计”。计算纯工作时间,即刨除工作中的任何间歇。吃饭睡觉上厕所的时间,统统不算。
以下,就是柳比歇夫的工作日志结构:
乌里扬诺夫斯克。一九六四年四月七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三小时十五分。
鉴定袋蛾:二十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二小时四十五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二小时二十五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十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十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纪事》,一小时二十五分。
基本工作合计–六小时二十分。
每日有反思,每月有小结,年终有总结。很幸运,这些时间日志都完好的保存了下来,让我们得以窥见柳比歇夫的工作状态。
方法挺好懂的吧?换成我来做,估计坚持个十天八天的也不成问题;一个月,可能有点难;一年,就几乎不可能了。
柳比歇夫做这个工作做了了多久呢?答案是54年——从1918年28岁的柳比歇夫立志要完成学术伟业,到1972年他去世。
相对于坚持,方法有多重要呢?很多的时候,甚至可以说不重要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地步。所以,看到有那么多的人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方法,却懒于长期实践,实在是件非常可笑却又不得不令人扼腕叹息的事情。
一切时间管理的方法都有一个最基本原则:与其不停地找更好的方法,还不如马上开始行动,省得虚度更多的时间 ■
相关内容:
上次推送内容:
【企业那些事】冰火两重天:维他奶遭抵制,同城生活破产,大厂争夺李子柒、和府捞面
【读心理学洞悉商业】《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导图》上(《YOUR BRAIN AT WORK》)
【听读史记学管理】万石张叔列传| 谦恭谨慎的石奋、卫绾和直不疑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漫长的告别》|作者被誉为“犯罪小说的桂冠诗人”
【企业那些事】虎牙斗鱼禁止合并,反垄断进入2.0
【读心理学洞悉商业】《高效能人士的思维导图》(《YOUR BRAIN AT WORK》)下
【听读史记学管理】货殖列传
【炳泽诗话】拼车
【党建读书会】125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
【党建读书会】126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下次拟推送:
【每日新书】《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企业那些事】王力宏靠胡子完成了带货KPI
《超越智商:为什么聪明人也会做蠢事》上
【听读史记学管理】扁鹊仓公列传
【炳泽诗话】雨声
【党建读书会】127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党建读书会】128持之以恒正风肃纪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