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如何从贫穷与忙碌中脱身?
核心书摘:
《稀缺》是一位经济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跨界合作、跨界打劫”的结晶。两位业内顶尖的学者联手,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经济学领域的课题:稀缺。简单一句话就是:为什么穷人会一直穷,忙人一直找不到喘口气的时间,是因为上天注定有些人就是穷人命、劳碌命吗?不是的,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模式出了问题,陷入了“稀缺思维”的陷阱中。
在长期研究穷人和扶贫的过程中,塞德希尔· 穆来纳森发现他和穷人的焦虑竟然类似:穷人缺钱,他缺时间。在这一现象基础上,他与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埃尔德·沙菲尔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室研究和现实调查,却发现了一个存在于世人中间的惊人真相:穷困之人会永远缺钱,而忙碌之人会永远缺时间。
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证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因为即便是给穷人一笔钱,给拖延症患者一些时间,他们也无法变得富足和高效。实际上,在长期性的资源(钱、时间)稀缺中,人们已经形成了“管窥”之见,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虽然这有可能为我们带来“专注红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专心致志”反而会让我们产生“权衡式思维”,不断增加我们的带宽负担。最理性的经济模型和行为方式都会变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内在逻辑。最终,稀缺会俘获我们的大脑,渐渐让我们失去认知能力和执行控制力,变得更加愚笨和冲动。
关于作者:
德希尔·穆来纳森,哈佛大学终身教授,行为经济学领域的重要带头人。
埃尔德·沙菲尔,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科学博士,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古根海姆奖获得者。
学什么:
1、稀缺心态导致了稀缺
2、贫穷和忙碌让带宽变窄
3、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一、稀缺心态导致了稀缺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资源稀缺和稀缺心态之间的关联。
究竟什么是资源稀缺呢?我们人类最重要的资源有两大类,一类是金钱资源,一旦稀缺会让我们贫穷;另一类是时间资源,一旦稀缺会让我们忙碌。而资源稀缺往往会导致马太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穷的越来越穷,富的越来越富,忙的越来越忙,悠闲的也越来越享受悠闲。为什么会这样呢?不是命运在作怪,而是心态,是稀缺心态导致了我们金钱资源和时间资源的稀缺。
人们常常把“稀缺”看做一项可怕的事情:穷困潦倒的人还欠了一屁股的债,累死累活却始终完不成任务。的确,稀缺有可怕的一面,但也有可爱的一面,因为它能让我们收获更大的成效。
本书的两位作者曾去过一家叫“土之糖”的素食餐厅就餐。为什么给餐厅起了这样一个名字呢?因为这家店的老板兼主厨阿曼达·科恩认为,蔬菜是生于土地的糖果。餐厅的招牌菜是西蓝花脆皮豆腐配橘子酱,也是整个餐厅最受欢迎的“网红菜”。
在一次电视节目中,餐厅老板阿曼达·科恩爆料说,这道菜是他在参加真人秀节目《铁人料理》时创作出来的。当时她领到的神秘食材是西蓝花,需要用这种食材做出三道比赛菜肴。在短短的比赛时间里,阿曼达迅速做出了决策,创造出了这道令她声名大振的菜肴。
当然,我们不能把她的成功简单地归结为“灵机一动”,毕竟在比赛之前她已经潜心钻研了很多年的烹饪技艺。但我们也得承认,紧张的比赛时间,或者说是“时间资源的稀缺心态”引发了她的灵感,给了她一股推动力,让她把之前积累的那些技艺整合起来,做出了这道人人称赞的美味佳肴。
这就是稀缺给我们带来的价值。它会迫使我们的大脑全速开动,集中思考,把之前的努力浓缩成即时产出的结果。此时我们的注意力成功地集中到了一件事情上,并用最有效的方式调动所有资源予以完成。所以说,资源稀缺能带来专注和回报。
想象一下这样的情形,你的手头有一份报告要写,一周后交稿。在前面几天,早晨一上班,你就打开电脑准备写报告,可突然想到还有一封邮件没回呢,反正还有时间,那就先处理完邮件吧;之后你再看看手机微信、和同事聊上几句,差不多就到午饭时间了;这时你又得考虑中午饭怎么解决,是叫外卖还是出去吃……就这样,时间一点点地耗尽了,报告的进程远不及你的预期。
等到最后两天,倒计时就像一枚定时炸弹时刻在你的头脑中响起,此时,你的稀缺心态开始发挥作用了。你会全神贯注地查找资料、敲打键盘码字,能不回的微信、邮件暂时搁置,午饭简单应付一下就好,哪怕啃着汉堡包,脑子里想的也是报告的内容。一天结束了,专注给你带来了回报:你写了好几大段的内容,非常有成就感。这就是稀缺心态带来的好处。
英国有一句谚语说:“一个英国人头脑最好用的时候,就是快要来不及的时候。”时间上的稀缺会让我们都变成英国人,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地做事情。它会让我们自动把干扰和其他诱惑放到一旁,让我们做到平时很难完成的事情。用专业的术语来说,这就是专注红利,是稀缺俘获大脑的过程。
但专注也是一柄双刃剑,它能让我们高效率地产出,也会让我们忽略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这时候我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看到的只是小小的一片天空。这样的状态在心理学上叫“管窥”,就是“管中窥豹”的意思。它很有可能会给我们带来致命的危险,就像美国阿马里洛消防队的消防员布莱恩·亨顿那样。
2005年4月23日晚,布莱恩·亨顿接到了他这辈子最后一次火警。收到报警后的60秒内,亨顿和他的战友们已经穿戴整齐,坐上了消防车。但遗憾的是,他这一去就再没回来,不过他并不是因为火焰灼烧而英勇殉职,也不是因为吸入了有毒的烟雾,更不是因为房屋倒塌。事实上,他死在了去往着火地点的路上。当消防车在全力疾驰的时候,遇到了一个急转弯。亨顿被摔出了车子,头重重地撞到了马路牙子上,两天后死亡。处理伤势的医生摇头叹息说,当时他只要系好安全带,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可为什么亨顿没想到系安全带呢?是他没接受过这样的培训,不懂安全带的重要性吗?这不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的常识吗?
悲剧的真正原因并不是亨顿没接受过安全训练,而是因为时间稀缺问题。消防员们要在一分钟之内穿戴完毕所有装备,带好各种救火物品跳上消防车。在行驶过程中,他们要利用车上配备的计算机研究起火建筑的结构和布局,制定进入火灾现场的路线,还要计算水龙头布置的情况。尽管人在路上,但亨顿的心早已经飞到了着火现场,他的脑子里流动的全是救火信息,以至于完全忽视了安全带的问题。
时间稀缺是双刃剑,金钱稀缺同样如此。它让我们精打细算,从花的每一分钱里得到最大的好处;但也有可能让我们过于注重眼前事项,而忽视了其他。一家快餐店的经理抱怨那些低收入的小时工说:“他们太不靠谱了。他们的工作就是按下炸薯条这个键,等客人点单时,把大中小分量的盒子装满送出去就好。这很难吗?”但他不知道的是,这些小时工之所以不靠谱,是因为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凑钱支付这个月的房租,压根就没听到顾客的点单。
我们再举一个金钱稀缺的例子。我现在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是穷人应该买保险,还是富人该买保险?”估计一定有人会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富人了,穷人哪有钱买保险啊?”你看,这就是一种稀缺心态。要知道,相比富人,穷人的资源更少也更脆弱,风险概率会更大,而且一旦发生就会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但恰恰是这批最没办法应对风险的人,也是买保险最不积极的人。因为他们满脑子想的是怎么应对当下的窘态,要把一分钱掰成两瓣花。他们压根就顾不上考虑,一旦房子着火怎么办?如果失业或者生大病了该怎么办?
为什么我们会有稀缺心态呢?其根源就在于大脑的抑制机制,即对一项事物过分关注时,会抑制其他事物进入我们的头脑意识。举例来说,当我们对一个人生气时,抑制机制就会让你自动忽略他之前的好处;如果我们的大脑专注于他让你反感的地方,你就会自动忽略脑海里他曾经积极的一面。
所以心理学家形象地把我们的大脑比作网络带宽,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当你在网络上看一部超高清电影时,如果再同时玩连线3D游戏,就会感到有卡顿。大脑的带宽也是这样,一旦我们因为贫穷和劳碌而过于关注金钱和时间时,当下的困境问题就会占用大量的带宽资源,留给其他事情的带宽相应地就会变窄以至于卡顿。
对于有些人来说,他们时常是在大脑被稀缺俘获的情况下,依靠极为有限且不时卡顿的脑力去学习、工作的。这样的状态下,他又怎么能保持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状态呢?结果只能是变得更加贫穷和忙碌,更加的举步维艰。
二、贫穷和劳碌让带宽变窄
接下来,我们来说一下第二个维度:贫穷和忙碌会让我们的带宽变窄,引发权衡效应。
大家可以先想象这样一个场景:你要出差,需要把行李箱收拾好。如果手头有个大行李箱,你想到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丢:洗漱用品、正装、数码设备、旅程中看的书等等。这个时候行李箱里还有空地儿,于是你又装了雨伞,一双跑步鞋,又加了件毛衣。虽然行李箱还没装满,但你已经觉得绰绰有余,于是心满意足地拉上了拉链。这就是资源富足时的状态,你选择是否装一样东西时,只要考虑这样东西是否用得着就行了。
可是如果情况变了,出差规定,每个人只能携带一只规定尺寸的小行李箱,那情况似乎就有些不一样了。首先,你得把必需品放进去,包括洗漱用品、正装、充电器等。小箱子很快就装满了,如果你要再加点别的东西,就得把有些东西拿出来,用更合理的布局重新装箱,比如把袜子和手机充电器放到鞋子里,把皮带展开,挤在行李箱侧壁上。
这时你就得权衡,如果带雨伞就不能多带衣服,如果多带件衣服就没有带雨伞的空间。这时你就得查看天气预报,看看出差期间当地有没有雨,降不降温。假如天气预报报错了,你就得为权衡失误买单。可能淋成了落汤鸡,或者冻得瑟瑟发抖。哪怕和客户见面时,我们可能都在担心自己可怜的外在形象,是否会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因为心神不宁,我们在客户面前的表现也会大打折扣。说到底,这都是因为行李箱的空间稀缺啊。
行李箱只是个比喻,比喻的是我们拥有的资源。我们每个人都有个时间行李箱,需要在里面装上工作、休闲和家人共度的时光。我们也都有一个金钱行李箱,在里面装着住房贷款、孩子教育费用、服饰和其他支出。当行李箱的空间足够大时,我们装东西的心态会非常随意;而如果只有小行李箱,我们要想放一样东西,就得拿出一样,这时候我们就会变得小心翼翼,权衡再三。所以,资源稀缺会让我们产生患得患失的权衡心态。
所谓权衡心态,就是“我要做一样事情,就必须放弃另一样事情”的“不满足心态”,它会对我们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测试这种影响,两位作者在波士顿火车站对上班族进行了调查。他们请乘客们设想自己准备买电视机,需要考虑哪些因素。一开始,大家提到的因素都差不多,电视机大小、屏幕分辨率、性价比等。后来研究人员把试验对象分为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两组,又进一步询问他们做出选择的背后原因。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一个规律:在表现出权衡式思维,也就是“如果买下电视,我就不能买其他东西”这样想法的人群中,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的比例是15:8。这说明,收入不同的人,他们的“行李箱”空间也很不一样。
稀缺迫使我们产生了权衡式思维。所有那些没被满足的需要俘获了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时时刻刻念念不忘,也让我们的大脑失去了“余闲”。所谓余闲,就是当我们随随便便地往大行李箱中装东西时,那些边边角角没用上的可利用空间。余闲是稀缺的对应产物,稀缺的本质就是没有余闲。
余闲的存在也是一柄双刃剑,它会导致低效和浪费,但也能帮我们从权衡的痛苦中解脱出来,从而享有无需做痛苦选择的自由。以前网上所说的车厘子自由、爱马仕雪糕自由、到伦敦广场看鸽子的自由,就都是“余闲”的产物。
更重要的是,余闲也是我们生活的缓冲器。即便我们犯了错,也可以通过余闲吞噬错误,将错误引发的后果最小化,给我们灵活周转的空间。举例来说,如果我们一时冲动,买下了一件不需要买的皮夹克。如果那段时间你手头充裕,你顶多就是后悔一阵子;但如果你当时正缺钱,却没抵制住诱惑买了,这后果就很严重。你会惶恐不安地想:“哎呀,这一下就把修车的钱给用掉了。车子修不好我上班就会迟到,上班迟到了就会扣奖金,扣奖金还会影响我提职……”
如果生活中没有余闲,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犯一丁点错儿。但管理学上有个墨菲定律,简单来说就是你越怕什么,就越会来什么。越是没有失误的空间,人们犯错的几率就越大,越容易做出不明智的选择。就像我们因为行李箱空间小而放弃雨伞或毛衣那样,越忙的人越容易忙中生乱,越没钱越容易遇到意外的花销。
当遇到这些意外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怎么办呢?大多数人会实施“借用”举措,就是借用未来的时间或金钱来应对当前的难题。表面看,迫在眉睫的稀缺问题是解决了,但其实是把未来的资源挪用到了现在,这会导致未来的稀缺进一步加剧。
我们就拿美国版的“小额贷款”来举例吧。桑德拉是某大学理事会的年度优秀员工,还在当地电视台主持一档广播节目,算是当地的名人。她的丈夫曾是一名高级厨师,但现在处于失业状态,这让夫妻俩手头有些吃紧。他们的汽车保险眼看就要到期了,却没钱续保。于是桑德拉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申请工薪日贷款,先通过贷款拿到现金,等几周后发薪水时再偿还贷款,但要支付一笔手续费。
等到发薪日后,桑德拉并没归还贷款,因为她想到自己还没支付电费账单。就这样,这笔款子她持续贷了下去,但因为要支付的手续费越来越高,她手头能周转的钱变得越来越少。到了后来,她连手续费都快支付不起了,只好去别的贷款商那里再次申请工薪日贷款,此时的贷款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拆东墙补西墙,归还上一家的贷款。就这样,桑德拉越陷越深,后来,她连手续费都还不起了,最后只能申请个人破产。
这是金钱方面的借用,时间方面的借用也是如此。为了尽快完成迫在眉睫的工作任务,人们往往会放下手头其他工作,专门处理这件紧急事务。表面看,放弃其他工作能腾出时间,但延迟的工作迟早得完成,而且还得支付“借用”的利息。就拿邮寄纳税申报单来说吧,平时寄封挂号信只要几分钟时间,但如果等到最后一天,邮局门口会排起长长的队伍。还有,开完会后立即完成会议纪是很容易的,但如果是隔了一周后再写会议纪要,你就得花更多工夫去回忆当时的场景,辨别当时因为紧张而变得潦草的手写字体。这些时间债务就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大,最后把人拖向崩溃的深渊。
我们之所以习惯“借用”,说白了还是因为“管窥”心态。由于稀缺成了我们大脑带宽的负担,让我们只能专注于解决眼下的难题,而不去考虑未来,甚至做出饮鸩止渴的事情来。这就是对桑德拉来说,工薪日贷款如此富有吸引力的原因:因为她抱着管窥心态盯着眼下的燃眉之急,而忽视了未来大火会燃烧得更厉害,会摧毁更多的东西。
三、如何从稀缺走向富足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本书最后一个内容:既然我们知道了稀缺心态会导致不顾后果的借用,那么我们该怎么摆脱这种心态,从稀缺走向富足呢?
人们往往认为:只要再多一点资源,就能摆脱欠下的所有债务,就能逃脱稀缺陷阱这个恶性循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为了验证这个问题,本书的两位作者在印度街头做过一个试验。
印度的街头有很多流动商贩,他们每天早晨购买价值20美元的水果,当天就能卖完,净赚2美元,这是个不错的小生意。但大部分商贩没有20美元的本金,只能贷款,每天要支付1美元的高额利息。尽管日收入不高,但这些小贩每天都有5分钱的零花钱,可以用来买杯茶喝,买点零食吃,或者给孩子们买糖果。假如他们把这笔钱省下来做贩卖水果的本钱,考虑到资金的复利作用,只要50天,这些小贩就能赚上20美金,就不再需要贷款了,可以省下每天1美金的贷款利息。仅仅50天省吃俭用,就能让后面的收入翻番,这听起来很诱人吧?
但事实是,几乎没有小贩愿意牺牲这5分的零花钱,哪怕他们已经借贷了近十年。于是,两位作者选了几个小贩进行无偿资助,给了他们一笔启动资金。一开始,这些小贩不再借高利贷,他们也没有随意花掉这笔钱,情况似乎正逐步开始好转。但这种情况仅仅维持了几个月,之后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又回到了最初的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
穆来纳森和沙菲尔研究发现,问题还是在于“余闲”的缺乏,虽然行李箱大了,但小贩们放进去的东西也增加了。因为印度有种风俗,别人结婚时要送个大礼物。以前遇到类似情况时,小贩们因为借钱做生意,贷款额度不足,只能购买一件拿不出手的小礼物。而在得到资助后,遇到类似情况,他们立刻“借用”了手头的经营资金,买了件像样的大礼物,然后再去市场上贷20美金做生意。可以说,他们虽然摆脱了资源稀缺的困境,但仍保留着稀缺导致的管窥心态,这再次把他们拉入了稀缺陷阱中。
所以两位作者建议我们,不管是金钱方面,还是时间方面,一定要做好计划、量入为出,给自己留一点“余闲”作为缓冲空间。就像圣约翰医疗中心那样,很快你就会受益于这样的安排。
圣约翰医疗中心是家急诊医院,共有32间手术室,每年要安排3万多台手术,手术室永远被安排得满满当当。而急诊医院往往会接到一些突发的、需要紧急医治的病例,这时他们就要见缝插针地占用手术室,遇到这种情况的医生就只能把之前安排好的手术时间往后推,这让所有医生都疲惫不堪。后来,一位外部顾问提出了解决方案,他要求医院专门留出一间手术室,用来做突发急诊手术。
刚听到这个建议时,有些医生抗议说:“手术室已经不够用了,这人还要拿走一间,简直是疯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种方法的效果非常好。因为除了这间手术室,其他手术室都顺顺利利地排满了日程,不再受到突发手术的影响。因为有了余闲的缓冲空间,医院的手术接诊率上升了5.1%,而每天下午3点之后的手术数量下降了45%,医生们得到了充足的休息,士气也更加饱满。
理财规划师告诉我们,一定要量入为出,并留下一些积蓄做备用金,以防发生失业、生病等风险事件。这就是“余闲”的缓冲机制,他让我们不要因稀缺而焦灼。这种智慧古人也有,比如大家熟知的大诗人苏东坡。
话说公元1079年,名满天下的苏轼卷入了乌台诗案。他含冤入狱一百多天后才被释放,之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团练副使在当时就是个从八品的虚衔,没有俸禄薪水,只有一点微薄的实物,而且圣旨命令他“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黄州”。也就是说,这实际上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由黄州府代为看管的“假释犯”!
苏东坡当时虽有一点积蓄,但家里的老小有20多口,坐吃山空肯定不行。他又不能像现代人一样做“斜杠青年”,发展一份副业收入。怎么办呢?在找到出路之前,他只能节俭度日。在给秦观的《答秦太虚书》中,苏东坡写到了自己的安排:“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节俭,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者,以待宾客。”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刚到黄州的时候,工资收入几乎没有了,可家里十几张嘴还等着吃喝,所以内心很是忧愁。最后决定,发扬节俭之道,每天的花销不能超过150文钱。每个月的月初,我就取出4500文钱,分为30份,挂在屋梁上。每天我用叉子取下一串来,然后就把叉子给藏起来。如果没花完,我就把剩下的钱放在一个大竹筒里,留着待客。苏东坡就用这样的办法苦苦支撑了两年。
黄州的友人不忍心看到苏轼一家的贫困窘迫,于是帮他向州郡请求,将黄州城东一块山坡上的荒地交给他开垦,这也是苏轼自号“东坡”的由来。为此苏东坡借钱买来一头牛,带着一家人开始垦荒。等到第二年,苏东坡在城东的这块坡地上收获了二十石大麦。当时苏家的粳米恰好吃完,于是这批大麦就派上了用场。大麦粗硬,煮成饭后,吃起来啧啧有声,苏东坡的孩子们戏称这是“嚼虱子”。后来,麦子也不够吃了,苏东坡又别出心裁,将小豆掺进去煮饭。
尽管物质方面严重不足,但苏轼用自己的智慧,还是顺利地熬了过来。更难得的是,他并没有产生畏首畏尾的稀缺心态。正是在黄州这段时间,苏轼儒释道兼修,既躬耕山水用以“炼身”,又研习禅修和老庄道法用以“静心”。这些举措帮助他从乌台诗案后的惶恐孤独中走出来,形成了旷达自由的人生观,并达成了一生中最璀璨的文学艺术成就。《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等一大批千古名篇就是在这个时期横空出世的。
结语
到这里,《稀缺》这本书我们就讲完了。
本书讲述了贫穷和劳碌是怎样让我们陷入管窥心态,影响我们的大脑带宽,使得我们四处权衡,掉入稀缺陷阱不可自拔的。要想从稀缺走向富足,我们必须管理好大脑带宽,做好未来规划,并以余闲来应对突发事件,给自己的人生多一点缓冲的空间。
哲学家梭罗说:“真正有效率的劳动者,不会整天马不停蹄地工作,而是闲庭信步般轻松愉悦地处理事务。”我们原以为,闲庭信步只是理想化的工作状态,但《稀缺》一书告诉我们,闲庭信步意味着“余闲”,而适当的余闲会让我们更好地拓展大脑的带宽,游刃有余地提升效率。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希望大家都能在百忙之中静下来,磨亮自己的理性之刀,击碎稀缺导致的穷人心态和忙人心态,在身与灵上获得双重的富足。
恭喜你和“今今乐道”读书会一起读完了你生命中的第6865本书,希望今天的内容能给你有益的启发。
【编辑:北桔】
相关阅读:
《稀缺》|注意力被稀缺资源过分占据,引起认知和判断力的全面下降。
《近代的尺度》|以两次鸦片战争为尺子,量出清朝和西方列强在近代化上的差距。
《青年王阳明:行动中的儒家思想》|从王阳明的思想中获得哪些处世之道?
上次推送内容:
【每日新书】《穿越寒冬》|初创企业在创业过程中,要打通哪些关卡?
本次推送:
【每日新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 如何从贫穷与忙碌中脱身?
【企业那些事】我,95后女生,开了两家成人用品无人店
《创造力》下|揭秘如何get 1%的灵感。
【炳泽诗话】秋(之三)
下次拟推送:
【每日新书】《丰乳肥臀》上|一部魔幻现实主义的成人童话。
【企业那些事】雷军与李书福必有一战
《孙子兵法·始计篇》(加字萌版)1/5|如何象兵圣一样设计战略?
【炳泽诗话】当你请我的时候
(语音、文字、图片部分来自今今乐道APP和网络,老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