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海南第一商帮?(上篇)
1984年的海口新港刚刚扩建不久,是海南连接大陆的主要日用货物与人员往来口岸,每天人来人往,颇为热闹。
海口市水产供销总公司决定在紧邻新港码头附近建一个占地80多亩的水产品批发市场,建成开业后,来经商做买卖的人却寥寥无几,只有一个叫孙伟光的湛江人在那里经营啤酒批发生意,后来他成了海南的啤酒批发大王。
农垦一所这个地方,现在很多海口人可能都己不记得了,当年这个位于424医院对面的地方其实是海口最早的进出岛物资与贸易集散中心,由于离港口也不远,加上有个停车场,不少潮汕老板在此落脚,但是,由于面积不大,很快就不够用了,显得十分拥挤。
当年的海南绝大部分生活日用品都是依靠内地供应,水产品市场离新港码头很近,应是客流、货物吞吐和营商的“黄金码头”。
在这个时候,正是几个潮汕人看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于是,以黄武波,陈暹存等为首的几个潮汕人合伙出资盖了一座占地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楼上作为办公场所,楼下做门面。由于有几位潮商带头,加上地理位置更好,空间更大,发展潜力巨大,于是散落周围的日杂百货,烟酒饮料批发行纷纷搬到水产码头来发展。一时间,水产码头开始热闹了起来,聚集到这里的商户很快达到400来家,其中潮汕人就占了380多家。
短短几年时间,水产码头成为海南最大批发市场和日用货物集散中心,也成了当年海南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摇篮,鼎盛时纳税额达到六千万以上。
现在遍布海口的旺佳旺超市郭老板当年就是从水产码头的东岭商行,一个小小铺面走出来的,作为宝洁,汉高,吉列,雕牌等品牌在海南的唯一代理商,早已成为了省内最大日化行业批发商,他的两个儿子留学回来后把家族事业做的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农垦一所是海南潮汕商帮在海南当代经商史上的发源地,那么海口水产码头则是根据地和大本营,在水产码头,许多潮汕商人挖到了第一桶金。
自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据说有上百万潮汕人来到了海南,踏遍了海南的山山水水,大街小巷,在各行各业从事着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吃穿住行游购娱各种生意行当,涉及柴米油盐酱醋茶方方面面,经过几十年的辛劳付出和苦心经营,甚至不夸张地讲,海南已经离不开潮汕商帮了,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如果有一天潮汕人都离开海南,海南人民的日常生活可能会瘫痪。
海南最早的“闯海人”
一直以来,大家提起“闯海人”,都会想到1988海南建省时那一波十万人才来海南。
确实,这波人才潮,闯海潮期望大,规模大,影响大,但起伏也大,退潮也快,时至今日,回首1988,每一位闯海人的内心其实也是五味杂陈,冷暖自知。
综观海南史,其实也是一部移民史,宋元时陆续有中原族群登岛,明清之后漂洋过海来海南的以福建人居多,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当今海南人的祖先最少有一半来自福建,据《海南岛历代民族迁移和人口分布初探》记载:“抗战期间日本人在岛上调查,计由闽来移民为150万,占当时全岛人口235.1万的63.9%”
不过,说起近代真正的闯海人,潮汕人是当之无愧的第一族群。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陆陆续续有几十万潮汕人离开故土来到天涯海角,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解放后潮汕地区人多地少,难以负载这么多人的生存,时任广东省委书记陶铸因此决定——允许鼓励潮汕人移民海南岛。
当时的海南人少地多,解放初期,海南全岛人口才二百多万,尤其是农业还十分落后,基本上是“刀耕火种”的状态,工商业也不发达,很长一段时期,纯朴的海南老百姓连卖鸡蛋都会不好意思,往往把鸡蛋摆在路边,自己却躲在一边,有人问了才跑出来。所以说,海南本地人的经商意识一直都不强,不象潮汕人拥有与生俱来的经商基因,在世界各地都有强大的适应与生存能力。
即使是现在,海南本地人的经商意愿与技巧和潮汕人相比还是要略逊一筹。
陶铸的大笔一挥,几十潮汕儿女命运因此改变,变相“支边”来到了海南,主要是海南各地的农场。所以,现在海南下面县的各种方言中也有潮汕话的影子。在某种意义上说,海南是潮汕文化的一块重要飞地。
海南也成了除了香港,深圳外,潮汕籍人口最多的地方,超过一百万以上,即使是现在,每十个海南人至少有一个是潮汕人。
前面提到的水产码头的创业元老们大多是建省之前就来海南了,据当时粮食局统计数据,1988年前就已来海南的潮汕人有近70万,这批人应该是名符其实最早一批“闯海人”。
至于后来大名鼎鼎的马化腾,陈楚生等则已是妥妥的海南“潮二代”了。
钢材生意和三个陆丰人
八十年代之前来海南的潮汕人主要是行政分配在下面县的各个农场,后期开始有一部潮汕人通过投亲靠友也来到了海南,如南国集团的刘汉惜,当年就是因为太穷了,无奈只好从老家投奔兴隆农场姑姑家,自谋生路,自谋职业,从做茶叶生意开始慢慢起家的。
潮商是中国自古以来最知名的三大商邦之一,时至今日,晋商和徽商早已盛极而衰,唯有潮商还生生不息,不断超越,经久不衰,光海外潮商都上千万,这和潮汕人与生俱来的经商基因是有很大关系的。
饿死不打工,
“这辈子打工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说的其实是潮汕人,给点阳光就灿烂,只要环境许可,潮汕人一定会去经商创业当老板,哪怕事情再小再难。
商者无域
1988年前后,海南要建省的消息不胫而走,吸引了更多潮汕人来到了海南。
海南第一任省委书记许士杰本身就是潮汕人,也是至今口碑最好的海南省领导人。
1988年,年仅26岁的潮汕陆丰人洪钢炉用借来的5万元来海南做钢材贸易,8年时间就赚了3000多万元,现在,洪钢炉的海南陆侨集团旗下拥有海南唯一有定价权的农产品一一陆侨无核荔枝品牌,生意火爆,日进万金的高档餐厅一一欢乐海岸以及西沙诺丽保健品牌,当然最终是西海岸的房地产给他带来了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当年钢材贸易的利润。
1990年初,另一位只有18岁的潮汕陆丰人也赶来海南“淘金”,他的第一桶金也和钢材贸易有关,不过,他的早期经历却没有洪钢炉幸运,他来海南第一份工作是在码头上做苦力,扛钢筋。他就是后来海南最大民营书业老板,创新书店创始人一一黄桂提,黄桂提只有初中文化,农民出身,保安,保姆,搬运工等等底层工作他都干过,后来据说也是做钢材贸易赚了钱,有了资本后,和别的潮商发财后都比较低调不同,他很高调地投向书店文化行业和公益事业,一度把创新书店做得风生水起,家喻户晓,黄总确实也做了不少公益事业,他后来也因此当上了人大代表。
潮汕人一般不做文化产业,也不愿过多的政商互动,抛头露面,在这一点上,黄桂提应该算是一个异类,让不少人也百思不得其解,或许与其早年底层经历和文化程度低有关,缺啥补啥,这可能就是心理学上所讲的补偿定律吧。
有人说,除了水产码头外,钢材贸易应该是当年潮汕人另一个“金矿”,第二桶金,不少潮汕人特别是陆丰人因此发了财,这其中包括京豪酒家的林老板等,现在还有几十亿营收并在新三板挂牌的荣程新材料供应链公司也是做钢贸起家的,到现在,海南钢材生意还有一大半掌握在潮汕陆丰人手上。
据说,当年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钢贸市场风云也是让许多人惊心动魄的,也是值得好好写上一本回忆录的。
海南渔业大王刘荣杰
九十年代早期的海南依然充满魅力,又一个陆丰人来到了海南,这就是号称海南“鱼王”的翔泰渔业创始人刘荣杰。
“天上雷公,地上海陆丰”
海陆丰地区历来出过江龙和狠人,上面提到的洪钢炉,黄桂提和翔泰刘总一样都来自这个地方。
1990年,年仅21岁的刘荣杰第一次来海南,就认准了海南一定可以成就他的渔业王国梦想!
经过二十余年精进奋斗,苦心经营,翔泰渔业已成为全球最大罗非鱼生产基地,中国最大金鲳鱼基地。
凭借“二条鱼,二只虾”,如今的翔泰渔业年产值近二十亿,位列海南民营企业百强第27位。
海南首富与友谊阳光城背后的神秘老板
进入二十一世纪,潮汕商帮在海南依然风头不减,主要在二个领域颇有建树,一个是医药行业,如康芝药业,华健药业,皇隆制药,广安堂,源安隆等等都是潮汕商人的版图,其中康芝药业(300086)2011年已在主板上市,这也是海南潮汕商界第一家上市公司。公司实控人洪江游一度身家达百亿,成为海南首富。
另一个领域就是商超流通领域,除了旺佳旺超市,万福隆超市,宜欣商业广场,国度建材城之外,近年来,海南商圈中风头最劲的就是友谊阳光城了,其幕后老板就是潮汕籍陈老板,朱老板,另外,娱乐业方面,魅力100,夜电等海口潮玩夜店也是这二位潮汕老板的产业。
不过,由于种种原因,听说他们现在已很少在海南抛头露面了。
喜欢炒股的海南“半拉子”大王
值得一提还有“半拉子大王”海南衍宏集团的庄氏父子,他们虽然来海南的时间不长,2000年以后才来,但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得益眼光独到,看准了本世纪初处置半拉子房产的机遇,大赚了一笔,经典案例就是在2005年仅仅花了7250万买下了海口最大的半拉子烂尾楼一一万国商城,经改造后获利数亿。
衍宏庄氏父子不但会做房地产,盘活了大量烂尾楼,成为了海南当之无愧的“半拉子大王”,同时也是潮汕商人中少有喜欢投资二级市场股票的,旗下私募基金产品经常出现在一些牛股的背后,如前段时间的天下秀(600556)等。
打吊针还要坐飞机来海口谈生意的朱老板
当然,比衍宏庄氏父子登陆海南岛还晚的潮汕商界大鳄应该是全球第一大高球会观澜湖的朱氏父子,他们是海南建国际旅游岛之前来到了海口,一出手就是在火山口地区圈上万亩地,号称要建36个高尔夫球场,一时间让海南政商界为之侧目,一下子名动岛内外。
只不过遗憾的是,老朱总树豪因操劳过度身先死,壮志未酬。当年,即使已是重病缠身,老朱总也要打着吊针来海南为儿子将来接班家族事业铺好路。
虽早已是亿万富翁,依然奋进在生命最后一刻,其身上潮汕商人特有的拼命与勤勉之精神实在可嘉,令人佩服!
客观地讲,潮汕商帮是来海南时间最久,人数最多,分布最广的,但是不是海南第一商帮?这个问题可以见仁见智,继续探讨。下篇将重点分析潮汕商帮独特的经商理念和从商之道。
天涯海聊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转载请在消息栏回复“转载”查阅须知。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