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之苏州工业园区

点击关注→ 教育信息化100人 2023-12-16

本文大概

5000

读完共需

15

分钟

导读:为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推进智慧教育发展,加强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传播和经验分享,在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指导下,“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项目专家组秘书处联合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北京、华中、西北)开展了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征集活动。


经过申报或推荐、撰写培训、修改、专家遴选、公示等环节,共确定123个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其中区域建设类30个、学校实践类77个、解决方案类8个、研究成果类8个。


点击查看:2022年度智慧教育优秀案例名单公布


以下为苏州工业园区案例:《技术赋能项目化学习:让每一个孩子经历“好的学习”》


作者 | 张嘉、吴江、孙喜琴、杨奕杰、周梦晨

来源 | 互联网教育国家工程实验室

原标题 |《技术赋能项目化学习:让每一个孩子经历“好的学习”》


摘 要:苏州工业园区教育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主动融入园区“智慧城市”建设,推进教与学方式变革,并把项目化学习作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进行有效探索与创新实践。本案例以实际问题为导向,通过区域“易加”平台技术赋能的行动研究,突破项目化学习实施过程中的瓶颈,实现从经验走向实证的区域项目化学习迭代升级,形成新型教与学变革发展的区域经验。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技术赋能;核心素养;新型教与学
作 者:张嘉1,吴江2,孙喜琴3,杨奕杰4,周梦晨5(1.苏州工业园区教师发展中心;2.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3.苏州工业园区文萃小学;4.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5.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学校)
01成长的故事
(一)让每一个孩子经历“好的学习”
“我要我的学习我做主!”
“当我遇到问题时,老师能及时帮助我解决就好了。”
“我希望课堂上能多一些活动和互动。”
“我喜欢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一组苏州工业园区学生访谈记录
项目化学习,是学生在一段时间内通过对真实有挑战性的问题进行持续探究,达到对核心知识的再建构和思维迁移 ,有助于引发深度学习,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核心素养。
园区教育致力带给每个孩子公平和高质量的学习经历。于是,我们以项目化学习撬动教与学的变革,着眼“点、线、面”三维联动发力,邀请专家共话项目化学习,鼓励实验校深入参与,组织教师卷入式学习,积极探索并实践着项目化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二)当“好的学习”遇上问题与挑战
在项目化学习现状调查结果中,88.6%的教师表示项目化学习设计难度大,需要多学科、跨学科融合,目前可参考的教学资源不能满足需要;58.9%的教师表示选择真实、合适的驱动性问题难度大,问题没有足够的黏性无法吸引学生持续性研究;48.9%的教师表示设计并达成高阶学习目标难度很大,学生对低难度、设计实践类任务参与度较高,对具有分析、评价和创造性的高阶任务参与度较低;42.9%的教师表示项目化学习开展的时空受限,局限于课堂教学课时,与研究真正需要的时空需求产生较大的矛盾;40.1%的教师表示项目化学习开展中,精准有效指导学生个性化学习有难度。
在《苏州护城河步道研究》项目立项时,95%的学生认为即将开展的项目学习具有研究价值,愿意投入到项目的实践探索中去;在项目的中期,只有45%的学生保持继续进行项目研究的主动意愿;到了成果汇报阶段,这一数据降到18%。此外,问卷调查显示85%的学生认为自己个性化学习、协同学习的研究意愿没有得以实现,项目成果同质性较强,与立项之初的预期相去甚远。
开展项目化学习是大势所趋,而问题也必须解决。
(三)让技术赋能“好的学习”
园区教育局领导与各级专家带来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技术赋能,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破解项目化学习难点

近年来,园区教育积极打造贯穿教学全程、聚焦课堂教学、赋能新型教学的云端一体化“易加”平台,为人网融合的课堂教学、以核心素养为本的区域新型教学生态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02行走的探索
结合项目化学习的核心要素,进一步明确着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高阶思维,亟待解决以下五大问题:
1.如何解决师生个性化学习资源缺乏?
2.如何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吸引学生主动投入?
3.如何帮助学生实现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4.如何有效组织学生协同学习,促进互动交流?
5.如何更好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多样化实践及动态评价?
基于此,我们邀请智慧平台开发专家、教学专家进行不断交流与论证,从技术层面和教学层面研究问题解决方式,行走在探索的路上。
(一)体系化资源共建:如何解决师生个性化学习资源缺乏?
项目化学习由于教学课时局限,带来重形式与成果、轻内涵与素养的现象。同时,为回应教师和学生对个性化资源的期盼,必须升级资源库。于是,平台与教师团队合作,升级易加学院,开展更为丰富、系统化的资源库建设。
项目化学习真实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要求资源建设的类型多样。易加创建了同步资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课件、导学案、教学参考、试卷、素材等板块,素材板块充分满足了项目中知识经验的多形式纳入,比如文档、图片、视频等。从课后项目需求出发,易加创建了微云课、题库,既能完成对课上无法拓展的知识、实验、方法等的补充学习,又能完成对已学的检验。
有了这样的体系化建设思路,我们邀请团队教师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开发了“专题课+通识课”,项目专题课是指项目中的具体课时,通识课是指项目化学习的方法指导课,如访谈、问卷、调查报告撰写、方案设计等课程。同时,为方便师生的资源查找与学习,平台设置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分类。资源绑定教材章节、知识点、学科素养点及关键能力点,实现了资源间的相互关联与精准推送。
(二)素养导向的学习路径重构:如何让学生经历自主的、个性化学习?
“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让学习成为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项目化学习的意义正在于此——从“知识立意”的教育向“素养发展”取向的学习发展。项目化学习非常强调高阶学习和低阶学习的整合。师生提出的“驱动性问题设计、个性化学习、协同学习、多样化成果”等需求和困难逐一解决,也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高阶思维的培育。基于以上思考,我们设计“前学、共学、延学”的全学程,构建了“自我测、独立学、个性探、协同学、共展评、动态测”的新型学习路径。
在前学阶段,教师通过“自我测”对学生进行学情诊断,并通过“独立学”精准推送学习资源,让学生夯实前概念、补充知识。在共学阶段,平台提供了“个性探—协同学—共展评”的路径学习,实现师生深度交互。在延学环节建构了“动态测”的学习路径,以需供学,精准反馈,形成学习的螺旋闭环。
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这是走进我内心的项目
前期的项目学习自上而下,学校和教师指定项目主题,学生作为执行者有时候兴致缺乏,将其界定为“老师布置的任务”,而非“我要研究的主题”。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应该源于生活,源于学生,增强学生对于项目的黏合度,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有意义的过程。
通过易加学院“自我测”,进行课前调查与测评分析,统一开展项目、动态化分析学情,为课程开发建立合适的起点。如文化类项目“如何讲好苏州街巷故事”、自我类项目“疫情期间,小学生如何开展有效的居家学习”、农学类项目“学校生鲜如何迎接双十二”等驱动性问题,均是高效地开展学情调查,了解学生对真实世界的困惑、需求与兴趣后讨论确定,实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项目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
实现个性化学习:我的学习我做主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指出学校教育的改革必须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 。学生也期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成果。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教师在前学阶段掌握了学生学情,可以有计划地安排每个学习阶段,匹配合适的活动方式,并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灵活组织学习资源,在共学阶段为学生推送与之匹配的资源,在延学阶段匹配多种学习交流方式,引导学生有效地探究,实现个人或者小组研究的差异化指导。
通过“易加前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好认知准备,走进课堂。比如,在电梯项目中,完成问卷调查相关“自我测”后,系统会自动为方法掌握不够的学生推送调查方法指导微课。教师还会通过前学推送视频《常见电梯的四种类型》,学生课前“独立学”、课上共研究、先学后教,让课堂更精准关注学生困惑,实现减负增效。
由于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学习习惯都不相同,小组项目学习中的不同任务给学生带来了困扰。因此,我们通过“个性探”“协同学”的任务引领,为学生搭建更精准的学习支架。例如在街巷特点的探究中,每个小组所选的街巷不同,易加可以推送与之匹配的资源,实现差异化指导。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需求与习惯,实现探究的个性化与成果的多样化。在学生遇到困惑时,易加可根据学生情况推送相关资源,最大程度实现因材施教,真正做到“我的学习我做主”。
促进协同学习:伙伴们一起来研究吧
协同学习有助于项目化学习成员之间相互学习借鉴,从而进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评价等高阶学习活动,开展倾听、讨论、合作等社会性实践。易加学院加强了学习互动的设计,使得协同学习整个过程外显,学习形式更加丰富,互动性、趣味性更强。
借助平台,在“协同学”环节,小组伙伴们可以自由讨论,开展项目选取、任务分工、合作探究等多种小组活动。例如学生通过易加游戏,共同讨论街巷命名分类,进行认知学习。在实地探访前,学生在游览路线图上圈圈画画,共同找寻可研究点;到了展位设计时,学生在易加白板上拖动示意图,一起设计展位布局的平面图。在“共展评”环节,平台的“互评反馈”技术,可以实时再现学生兴趣点、困惑点;易加投票实现了小组成果的及时分享与思维碰撞;易加图片收集、作业上传,让更多人被看见,让分享延伸至课后。这种学习方式,拓展了学习广度和深度,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就感,带来更多伙伴。
实现多样实践及动态评价:快来加入我们的“学习圈”
访谈发现,学生在实践中会因缺少指导与交流而研究动力减弱。易加学院通过线上资源指导、作业收集、教师答疑、成长纪实、学习圈共享,突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泛在学”和“动态测”。例如,在街巷项目中,街巷走访前,线上微课指导制定出行方案;走访后,学生将视频作品上传易加学习圈分享,评价作品水平;在电梯项目中,改良型电梯模型的搭建,课后延学部分既有模型制作的指导微课,也有作业提交评价通道,为电梯模型作品完善提供支持。
(三)畅想5G支撑下的混合式学习:如何让学生获得更引人入胜的体验?
在防疫大环境下,如何安全地给学生提供丰富、公平、真实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成为教学的新难题。我们的目光投向了5G技术。
以“街巷项目”为例,苏州街巷繁多,学生们苦于没有时间全部走访完,仅靠图文资料,不能彼此共鸣。如果运用“5G+VR/AR”、“5G+全息投影”的技术,就可以让学生模拟走入任意街巷,自由选择最具个性化的学习体验,让获取、创作的速度更快。使用“5G+4K/8K远程直播”等技术,可以实现跨校区远程互动,搭建虚拟仿真听证会议室,交互式在线链接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参与活动,学生在线上实现成果汇报和展示,不受时空条件及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更高效地将学生的学习过程、成果与社会联系起来。


03

真实的成长

所有学科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推进课程综合化、实践化。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
2022年4月23日,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发布,明确了跨学科学习的要求。那么,回到最初的问题,技术赋能下的项目化学习带来了哪些变化,是否解决了我们的问题和困惑?站在不同的视角,我们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看到更全面更个性的自己
活动中我们各展所长,实时分享,通过易加平台的学习,还可以随时学习我感兴趣的内容,感觉自己现在更加“全能”了!
——项目参与学生
我们利用易加学院等学习平台,根据学情分析,推送精准适切的学习资源,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吸收最需要的知识、最适配的技能,极大程度提升了时间和精力的使用效率,真正实现减负增效。
在技术赋能下,学生项目的研究过程、成果形式、发布形式、互动形式等更立体、更实时。以“街巷项目”和“电梯项目”为例,通过平台进行学生素养的前后测试,从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进行考察。一是在学生达优率方面,两个项目都注重发掘学生问题解决、系统分析、决策、创见和调研等高阶学习能力。“电梯项目”学生的优秀率提升了37.1%;“街巷项目”学生的优秀率增高了54.26%(见图1)。二是学生某个能力点的提升。我们以“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为例,一学期没有参与项目的对照组学生,自然增量只有1%,而参与项目的学生增量提升了20%。可见,易加赋能后的项目化学习让学生的综合素养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图1 参加项目学生综合素质优秀占比前后测对比
(二)遇见更公平更有未来的学校
我们都希望让孩子拥有最好的学习资源,但是地域限制、家庭条件等很多主观的、客观的因素,让我们无法保证每个孩子都获得了最好的。技术赋能下的项目化学习能让学生更“公平”地成长吗?
——来自家长的心声
技术赋能下的项目化学习推进了教育公平和全纳。从知识传导走向素养发展,从整齐划一走向精准供给,为每个孩子提供不同的学习空间、材料和机会,从而让不同层次学生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从参与学生的素养前后测试来看,技术赋能下的项目化学习显著提升了开发区学校以及城区学校学生的素养。由于技术赋能,不同学生在知识水平方面的提升非常接近,已经实现了学习效果的“公平化”。受成长环境、社会资源等客观因素影响,城区学校学生在能力水平、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依然稍具优势,这也是今后可以继续利用前沿技术优化课程设计的思考点(见图 15 2)。

图2 参加项目的开发区学校学生、城区学校学生素养增量雷达图
参与“教智融合”项目研究的实验学校,逐渐把“技术思维”融入学校教育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顶层设计。易加学院促使师生学习深度拓展,实现时间与空间、线上与线下、资源与技术、学程与教程、成果与效能的融合。教师群体参与指导项目化学习,师资素养得到整体提升,部分项目组教师从成为校级骨干,到省市区级各类获奖,到成为省市级骨干。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其技术性、社会性和审美性不断提高,促进了综合素养提升。学校结合文化及特色开发项目化学习资源,学校传统得到发扬,学校特色得以凝炼,逐渐建立起了学校品牌,使学校更具有生命力和发展性。


04

更好的未来

(一)可借鉴的经验
在技术赋能下,我们不断探索、创新、实践与反思,在研究目标、核心内容、研究机制及推进策略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的经验,构建了区域项目化学习的新样态。
1.基于实证的研究机制
总结并实践了基于实证的区域项目化教学研究机制,即基于实际问题的实证调研、基于技术行动的实证研究和基于数据支持的实证反思。通过对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成果导向三个不同阶段的实证研究和实践,不断催化技术更新迭代,不断变革教与学新样态,形成区域项目化学习闭环式的循环推进范式。
2.系统设计的推进策略
形成了“区域主导、平台赋能”的“五动力”推进策略。区域“行政推动”提供高位发展的规范标准,业务部门“教研牵动”研究技术与项目化学习深融,“学校行动”根据特色进行主体性建设,“基地互动”建立联盟校共同研究,“教师联动”主动卷入式研究。点线面结合的联合推进,打破业务系统壁垒,加快打造项目化学习的新生态,支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可复制的全学程模式
智慧教育赋能项目化学习的成功经验,让我们感受到技术对新型教与学方式的重要支撑,有效实现教学的体系化、课程的特色化、课堂的适切化。指向精准学、个性学、泛在学的全学程模式,在其他传统学科中也可以进行学科化的改造运用,复制和推广智慧教育介入传统学科学习,实现学科能力与核心素养的高效提升。
(二)可预见的未来
技术赋能下的项目化学习,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成功打破了时间、空间的局限,充分调动起更多的有效资源,高效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研究。在运用智慧教育解决项目化学习实施瓶颈的过程中,往往会不断遇到、产生新的教与学之间的矛盾。
例如:1.新技术对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学设备的需求,解决了项目化学习“信息孤岛”的问题,但如何解决跨学科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2.如何精准刻画学习者实践研究过程的画像?3.如何在5G支撑下开发更沉浸式的学习场景?4.如何使大数据根据教师画像进行项目开发、智能教研?……
我们将继续开展基于问题的行动研究,并利用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用技术改变技术,用技术的革新推动教育的变革,让每一个孩子经历真正“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夏雪梅.项目化学习设计:学习素养视角下的国际与本土实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3,10.64.87.

[2]霍华德·加德纳(2012).多元智能新视野[M].沈致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教育信息化100人》是由产学研媒联合发起的智库型媒体,关注教育信息化、教育数字化、智慧教育、互联网+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教育技术等领域,我们要“让优质的信息和知识更快被看见” !

备注职务+姓名,加入交流群


联系我们

焦晓娣:主笔&内容老师 微信号:jiaox1008

张沉浮:主编&总负责人 微信号:chenfu3721


教育数字化最全解读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之上海市宝山区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之成都市武侯区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之深圳市云端学校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之武汉市汉阳区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之北京市海淀区


智慧教育优秀案例之北京市东城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